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0 毫秒
1.
高校网络课程已经成为网络环境下学习者自主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通过有特色的自主学习的网络课程的设计开发,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对于VFP程序设计这门课程而言,可以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改善学习者对VFP的学习态度,提高运用VFP语言编写程序的动手能力。  相似文献   

2.
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背景及其基本概念的进行深入剖析,才能彻底把握课程整合的目标及其本质。该文据此提出了课程整合三个层次的目标;分析课程的整合本质是在“信息”的基础上,把具体的信息技术“功能链”与课程变量互动融合,并与学习者数字化学习四阶段耦合相连;从而构建以技术素养和媒介素养为基础、以信息素养为核心的三位一体的信息化课程文化环境下的数字化自主创新学习。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成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通过山东省电化教育馆“十五”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与实践》子课题的研究,我们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做了一定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根据《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特点,本文提出“整体认知法”,结合理论知识学习四大主线,设计出微型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在对课程知识体系有一个整体认知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知识主线,从不同的角度来深入理解课程内容,辅以实验教学,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5.
刘炜 《办公自动化》2023,(10):33-35
产业数字化升级稳步推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更为迫切。职业教育课程数字化升级成为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构建兼具“数字化”、“专业化”与“实践性”的职业教育数字化课程资源迫在眉睫。以职业本科专业《装配式建筑施工》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为例,围绕建设思路、建设目标、建设内容等方面展开论述,提出职业本科化专业数字课程建设的逻辑起点,并明确“紧跟行业、校企协同、项目引领、标准先行、思政渗透、面向岗位、虚实相融”课程资源建设思路,为职业本科专业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明确方向。  相似文献   

6.
接受新版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最直接对象是2000年后出生的孩子,这群“00后”可谓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借助各种电子设备,使用互联网,在数字化的环境中完成学习、社交、娱乐等方方面面的活动内容几乎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技能。然而,尽管出生于数字时代,但他们仅仅会用计算机玩游戏,用平板电脑上网,在移动终端刷屏,终究只能算是“数字土著”。《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关于课程目标的描述,指出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旨在全面提升全体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帮助学生在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过程中形成对人和世界的多元理解力,负责、有效地参与到社会共同体中,成为数字时代的合格公民”。因此,将自然成长起来的“数字土著”培养成为符合未来数字时代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合格“数字公民”,是在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应有的责任担当与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7.
课程思政是当前高等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方向,数字赋能背景给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教学手段与方法、评价方式等带来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本文结合“机械基础与创新设计”课程,阐述“数字+”课程思政的“三师双线五步”建设模式、实施路径以及教学组织全过程。“数字+”课程思政,推进了智能技术与思政课教学融合创新,构建了数字化时代高职课程思政教学新生态,实现了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实践结果表明,学生在个人修养、职业素质、理想信念、科学素养方面成长明显。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新经济形态下,分析移动应用开发行业发展趋势及课程教学现状,形成“标准引领、分层递进”的教学内容,提出“双方参与、全程多维、产教融合”的合作课程育人模式,创新“情境化项目教学为主,移动教学为辅”的课程教学方法,搭建融入“数字化校园+云计算+大数据”的课程移动学习平台,建立基于大数据技术的课堂教学行为评价标准,实施融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教学实践,通过一体化的教学改革,提高了课程教学的时效性,增强了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9.
微课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点和热点。在如今的数字化“微”时代,微课将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本文结合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论述了微课的核心内容及运用微课程进行教学实践,并以“word文档制作”的使用为例,探讨微课在计算面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徐树维  赵辉 《数字社区&智能家居》2013,(13):3104-3105,3108
Web环境下学生通过网络进行信息获取不仅成为时尚,而且已经逐渐成为学生获取信息和交流信息的主要渠道。针对当前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薄弱环节,提出进行Web环境下学生信息获取与信息交流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同是提出改进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针对增强独立学院应届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需要,分析我国目前高校应届毕业生规模大及普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根据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的战略需求,结合本科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以及新型实践教学方法探索需要,提出基于微型课题立项的处理器类课程开放性教学观点,即以处理器类课程为切入点,以微型课题立项为课程实践教学平台,以学生为主角进行开放性教学。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知识高速更迭的情况下,高校教学模式的转变是伴随着信息时代的进步而发展的,教育科技的发展也为这场教学改革提供了优化教学实践的技术平台,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应对复杂问题情境的能力,成为学校课程改革建设面临的挑战。本次教学改革研究以“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这门课程为基础,研究“线上”知识拓展+“线下”研讨互动的模式,探讨产品设计专业课程改革与人才培育模式研究同步并行。研究表明,翻转课堂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主动获取专业知识的内驱力,提升学生专业敏感度和学习速率,是未来教学发展的改革方向,其中线上资源的筛选、线上线下的有效配合、教学成果的检验需要课题组成员不断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不断的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与课程相结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这种技术并不是简单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一种工具,而是把计算机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的知识信息传授给学习者,从而能够促进学生的全方面的发展。本文主要讲诉了计算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以及整合的目标,最后探讨了最有效的整合方式以及以后的发展新方向。  相似文献   

14.
微型空速计是为适应微型飞行器的体积小,质量轻,功耗低等特点而设计的微型装置。主要包括基于微型皮托管和微差压传感器的速度测量系统,数据预处理系统以及无线信号传输系统。并通过基于STM32的主控电路获取电压信号并计算、显示空速值。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成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通过山东省电化教育馆十五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与实践》子课题的研究,我们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做了一定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推荐系统可以帮助用户在海量的资源中筛选出满足其需求的项目,不断发展的推荐系统为在线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在线课程资源推荐作为在线教育领域中的重要一环,目前存在课程资源过载和课程推荐结果缺乏可解释性的问题。对此,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知识子图与注意力机制的在线课程推荐模型,以利用知识子图进行推荐。有别于直接利用知识图谱进行推荐而忽略了知识表示不准确问题的模型,该模型首先采用Node2vec随机游走方法从知识图谱中提取连接用户-课程对的连通子图,然后通过分层注意网络对子图进行编码,以生成用于用户所需课程预测的子图嵌入,最后生成Top-N推荐课程列表,并给出模型的可解释性说明。为验证模型的有效性,以“中国大学MOOC(慕课)”上的数据为样本构建数据集,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KGCN-PN、GAT、KGAT以及POCR模型,文中模型在NDCG、HR以及MRR评价指标上分别提升了10.6%,9.41%,13.7%。  相似文献   

17.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实现课程目标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可以营造更理想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在信息时代新的"读、写、算"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在数字化环境中学习、工作与生活.  相似文献   

18.
在教育信息化的新形式下,出现了各类新的教育教学手段,微课程就是其中一种.作为这两年来迅速发展的一种新的教学资源类型,微课程以其“短”、“小”、“精”、“活”的特性,满足了学习者碎片化学习和移动学习的需求.探讨了微课程的特点,并且以《计算机网络》为例,介绍了设计和制作这门微课程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裴晓红 《网友世界》2014,(13):301-301
伴随着我国教学对象的特征的不断改变以及现代化科技的不断更新换代,教学对象获取知识的渠道以及获取方式与传统的方式相比也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在高职高专的教学环境下,视唱练耳课程在教学上不仅要确保技术训练的全方位行,而且要注重对素材内容的扩展和对知识的深度挖掘,更好的为学生的音乐语汇积累提供帮助,从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20.
李建中 《软件学报》2007,18(5):1077-1079
随着通信技术、嵌入式计算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日益成熟,具有感知能力、计算能力和通信能力的微型传感器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出现.由这些微型传感器构成的传感器网络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这种传感器网络综合了传感器技术、嵌入式计算技术、分布式信息处理技术和通信技术,能够协作地实时监测、感知、采集网络分布区域内的各种环境或监测对象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获得详尽、准确的信息,传送到需要这些信息的用户.传感器网络可以使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和任何环境条件下获取大量详实、可靠的信息,真正实现“无处不在的计算”理念.这种网络系统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国防军事、国家安全、环境监测、交通管理、医疗卫生、制造业、反恐抗灾等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