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聚乳酸合成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乳酸是一类具有优良生物相容性和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医用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聚乳酸的合成主要有两种方法:丙交酯的开环聚合和乳酸直接缩聚。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聚乳酸合成研究的最新进展,介绍了聚乳酸聚合的两种高效方法——反应挤出法和直接—固相聚合法,并展望了聚乳酸合成研究的前景。  相似文献   

2.
聚乳酸是一类具有优良生物相容性和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医用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聚乳酸的合成主要有两种方法:丙交酯的开环聚合和乳酸直接缩聚。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聚乳酸合成研究的最新进展,介绍了聚乳酸聚合的两种高效方法——反应挤出法和直接-固相聚合法,并展望了聚乳酸合成研究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丙交酯是合成聚乳酸的主要原料,其收率和纯度制约着聚乳酸的成本和质量。介绍了聚乳酸的市场概况,重点综述了两步法丙交酯合成工艺的影响因素,分析了反应温度、压力、催化剂等对乳酸缩聚和解聚的影响以及粗丙交酯精制方法的优劣;分析了国内生产企业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提出丙交酯合成技术发展的关键在于开发高效手性催化剂、高收率的精制技术以及连续化生产工艺等。  相似文献   

4.
嘉吉-陶氏聚合物公司(Natureworks公司)2002年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巴拉尔(Blair)建成140 kt/a聚乳酸生物降解塑料装置。该装置以玉米等谷物为原料,通过发酵得到乳酸,再以乳酸为原料,聚合生产可生物降解塑料聚乳酸。该公司预计2015年后生产能力达到1 kt/a。并通过改进技术以降低生产成本,预计2012年后,聚乳酸的生产成  相似文献   

5.
国外动态     
美国聚乳酸的开发和应用 嘉吉-陶氏聚合物公司(Natureworks公司)2002年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巴拉尔(Blair)建成140kt/a聚乳酸生物降解塑料装置。该装置以玉米等谷物为原料,通过发酵得到乳酸,再以乳酸为原料,聚合生产可生物降解塑料聚乳酸。该公司预计2015年后生产能力达到1kt/a。并通过改进技术以降低生产成本,预计2012年后,聚乳酸的生产成本、销售价格可达到与通用热塑性塑料相竞争的水平。  相似文献   

6.
技术动态     
《石油化工》2013,(2):133+140+145+151+157+161+165+180+197+248-249
<正>日本武藏野化学研究所开发出无添加剂植物基高纯度聚乳酸石油化学新报(日),2012(4668):9日本武藏野化学研究所开发出高光学纯度无添加剂的"高纯度聚乳酸"。由于乳酸在人体中随时可以产生,且在身体内分解也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因此乳酸除作为通用聚合物使用外还可作为医用材料的原料,例如身体内分  相似文献   

7.
合成乳酸系列酯的新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固体氯化亚锡为催化剂 ,以乳酸和脂肪醇为原料 ,对乳酸正丁酯的合成反应进行了研究。由经正交实验得出最佳的合成工艺条件。在最佳反应条件下 ,合成了多种乳酸酯。  相似文献   

8.
国内外动态     
中国聚乳酸的开发和应用进展1开发和应用在化石资源日益枯竭的今天,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应用被广泛关注,也带动了生物质产业的蓬勃发展。这个新兴产业就是利用农作物等可再生或循环的有机物质为原料,通过生物化工方法生产燃料、能源以及生物质材料。号称“玉米塑料”的聚乳酸,如今已被认为是替代传统化工塑料、终结白色污染的热门材料。实际上,聚乳酸的原料不仅仅是玉米,很多种作物都可以提取乳酸。  相似文献   

9.
无锡轻工大学研究的L -乳酸中试通过验收。各项指标均达到合同的要求 ,处于国内领先水平。L -乳酸是可降解塑料的主要原料 ,国外已经利用L -乳酸生产出可完全降解的聚乳酸塑料 ,但因其生产成本高 ,国内还极少使用。1 997年 ,该校科技服务部与安微丰原生化集团公司签订了L -乳酸发酵新工艺中试协议。金其荣教授等人经过两年的努力 ,将国外所用的双酶法制糖原料 (即通过双酶法把淀粉制成葡萄糖再进行发酵的方法 )改为玉米粗粉直接发酵 ,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 ,增强了市场的竞争力 ,为L -乳酸的产业化奠定了基础。无锡轻工大学L-乳酸中试通…  相似文献   

10.
顾约伦 《高桥石化》2002,17(5):56-56
美国明尼苏达州的Cargill Dow LLC公司建设的一座聚乳酸(PLA)装置已经开工。这是第一座从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出发,生产可以生化降解的聚合物的工业规模装置。其工艺路线是将玉米碾碎,并通过发酵过程生成乳酸,乳酸再转化为交酯,然后进行聚合。  相似文献   

11.
对叔丁基杯[8]芳烃成核剂对聚乳酸结晶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亮  辛忠  胡东康 《石油化工》2010,39(9):1001
用DSC和POM技术分析了新型成核剂对叔丁基杯[8]芳烃(TBC8-d)对聚乳酸结晶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TBC8-d是一种高效的聚乳酸成核剂,与纯聚乳酸相比,加入TBC8-d的聚乳酸的结晶温度和相对结晶度分别提高了14.1℃和11.1%;且TBC8-d的成核能力优于传统成核剂滑石粉。等温结晶动力学研究表明,随结晶温度的升高,TBC8-d的加入使聚乳酸的半结晶时间缩短,结晶速率常数增大;用TBC8-d成核的聚乳酸的结晶生长方式为异相成核的三维球晶生长。  相似文献   

12.
综述了聚乳酸化学、物理以及纳米复合改性方面的研究进展,经改性后聚乳酸的力学性能、降解性能和亲水性能可以得到某些改善,从而更好地满足了生物医用需要.概述并展望了聚乳酸类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从薯粉发酵清液中提取柠檬酸的动力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上升液滴法研究了有机胺(简称R3N)萃取薯粉发酵清液中柠檬酸(H3A)萃取速率,考察了有机胺+油酸+乙酸丁酯萃取体系(简称体系Ⅰ)和有机胺+200#溶剂油+油酸+乙酸丁酯萃取体系(简称体系Ⅱ)的萃取动力学。结果得到萃取速率经验方程式如下。体系ⅠR=kf[H3A]0.5(B)[R3N](O)[油酸](O)体系ⅡR=kf[H3A](B)[R3N]1.5(O)[200#溶剂油]0.5(O)[乙酸丁酯]2.0(O)两种体系萃取过程的表观活化能分别为10.837kJ/mol和40.879kJ/mol。  相似文献   

14.
缓速酸种类及乳化酸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缓速酸种类及作用机理,缓速酸包括自生酸、稠化酸、泡沫酸、活性酸及乳化酸。重点介绍了乳化酸作用机理、改造地层特点及应用研究进展,即利用乳化酸的缓速性及其黏度,降低酸岩反应速率和酸液滤失速率,使酸液进入地层深部,增加酸液穿透距离,改善油层渗透率,达到提高油井产量的目的。用缓速酸对油田酸化施工,结果表明,乳化酸的缓速率是空白酸的4—6倍,施工成功率达100%,有效率达80%以上,油气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提出了聚乳酸Mark-Houwink方程(简称MH方程)常数订定的方法。订定了在35℃、四氢呋喃中聚乳酸的MH方程常数:K=2.59×10~(-4)dl/g,α=0.689。验证了K、α值的可靠性,GPC测[η]′和实测[η]间的相对偏差,一般在8.0%以下,最大不超过16.0%。  相似文献   

16.
以生物发酵法制备的生物基1,4-丁二酸(SA)为单体原料,结合石油基化学法制备的1,4-丁二醇和对苯二甲酸,以自主开发的稀土-其他金属复合体系为催化剂制备了生物可降解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丁二酸丁二醇)酯(PBTS)。研究了不同来源的SA以及SA在生物发酵制备过程中引入的不同杂质含量对PBTS性能的影响。采用GPC技术测定PBTS的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GPC测试结果显示,PBTS的相对分子质量显著增大,分布变宽。实验结果表明,采用生物基SA单体合成PBTS时,应选择粒径规整、松散和较大粒径的SA单体;SA单体中单官能团有机酸和无机盐的存在会使PBTS产品力学性能下降,颜色发黄。  相似文献   

17.
环氧琥珀酸合成体系中酒石酸的测定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吕志芳  董伟  夏明珠  雷武  王风云 《石油化工》2001,30(10):789-791
建立了 5 -硝基水杨酸铁分光光度法快速测定环氧琥珀酸合成液中酒石酸含量的分析方法。对测定时溶液pH的影响、体系中其它组份的干扰以及适用的质量浓度范围进行了考察 ,并对该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进行了检验 ,相对标准偏差小于 0 8% ,标准误差低于 2 %。该方法迅速、简单、可靠。  相似文献   

18.
综述了脂肪二元羧酸及其盐的制备方法、脂肪二元羧酸的分离方法、脂肪二元羧酸盐的热稳定性以及脂肪二元羧酸及其盐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特征。脂肪二元羧酸的制备方法有氧化法、Diels-Alder法、二元醇法、水杨酸裂解法、腈水解法和生化法;脂肪二元羧酸盐的制备方法有中和法和复分解反应法。总结了30种脂肪二元羧酸金属盐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图,发现镁盐、钡盐锶盐为螯合配位,钙盐、锌盐中同时存在螯合配位和桥式配位。脂肪二元羧酸的种类对羧酸盐配位结构没有影响,镁盐、钙盐与锶盐、钡盐在熔融后的结构变化不同。  相似文献   

19.
采用毛细管电泳法同时测定了精对苯二甲酸(PTA)中的苯甲酸(BA)、对羧基苯甲醛(4-CBA)和对甲基苯甲酸(p-TOL)的含量;考察了缓冲溶液的种类、缓冲溶液的pH、电泳时的电压、检测波长和进样时间对分离效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选择3-(环己氨基)丙烷磺酸为缓冲溶液,在缓冲溶液的pH为10.0、电泳时的分离电压25kV、检测波长230nm、试样室温度25℃、进样压力25kPa、进样时间25s的条件下,PTA中BA,4-CBA,p-TOL的分离效果最佳,测定的结果准确。该方法具有精密度高、简单、快速和分离效率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20.
Chinese sauerkraut is a kind of traditional and typical fermented food. Four lactic acid bacteria (LAB) strains, 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 NCU1426, Lactococcus lactis NCU1315,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NCU1121 and Lactobacillus casei NCU1222 isolated from Chinese sauerkraut, were used in single starter cultures. Microbiological changes and pH values were monitored during fermentation. Metabolic substrates and products during the fermentation were examined using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 technology. Results have shown that Leu. mesenteroides and Lc. lactis grew faster, produced lactic acid earlier and were poorly acid-resistant, whereas Lb. plantarum and Lb. casei produced much more lactic acid throughout fermentation and showed better acid-tolerance. Two Lactococcus had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in sucrose utilization while the other two Lactobacillus were likely to use glucose and fructose during fermentation. Unexpectedly, Leu. mesenteroides and Lc. lactis showed weak citric acid metabolism in fermentation. All the four LAB strains were able to utilize malic acid in early fermentation. In conclusion, these LAB strains have shown notable differences in growth and fermentative properties during starter culture fermentation of Chinese sauerkraut, probably resulting from LAB fermentative function and a mixture of complex substrat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