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文中提出了一种满足目前厂站端多业务数据接入与处理的智能远动机,从功能定位、数据采集、处理、存储、转发、源端维护和分布式应用等方面分析了智能远动机的研制目标。提出了一种智能远动机的研制方案,从硬件、软件、功能实现等方面给出了设计思路,并对该装置的试验运行情况进行了总结与分析。智能远动机的应用给厂站端业务融合、数据共享以及主子站需求的贯通提供了支撑。  相似文献   

2.
二次一体化框架下变电站站控层体系架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二次一体化及无人值班的前提下,探讨了重新审视变电站站控层体系架构的必要性,提出了以智能远动机为核心、用监控终端代替当地后台、消除信息孤岛、变电站数据统一出口的站控层体系架构,论述了智能远动机和监控终端的功能定位以及相互间的关系,对变电站和主站之间的数据模型图形转换技术、变电站出站协议、订阅发布与源端维护、高级应用在智能远动机的实现等关键技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一体化电网运行智能系统的源端维护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细介绍了一种源端维护技术,该技术是一种电力二次系统的模型数据共享技术,其在电力系统厂站端采用IEC 61850标准进行全站建模,对变电站的电网结构、一次设备、二次设备及一、二次设备关联关系进行建模,生成变电站配置描述(SCD)文件,并转换成IEC 61970公共信息模型(CIM)文件,然后由主站自动导入;厂站端还需提供接线图的可缩放矢量图形(SVG)模型给主站端;主站端可以向厂站端订阅需要监测的数据。通过上述过程,一个新建的或改造后的变电站(电厂)的二次信息可以免除传统的手工维护过程,同时模型、图形、数据可以在任何互联的一体化电网运行智能系统中共享。  相似文献   

4.
开发了一种基于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的变电站综自调试试验环境,该试验环境包括基于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的省调主站模拟系统和变电站自动化模拟系统。并研发了厂站端各种自动化设备的投运前评估检测调试试验方法及在运自动化设备的定期巡视与检测调试试验方法,介绍了3个实例:远动机报文卡顿问题测试、远动机丢遥信信号问题测试、远动机频繁丢失事故总SOE信号问题测试。搭建变电站自动化设备调试试验环境,实现了厂站端自动化设备及软件检测测试及故障诊断等功能,为变电站自动化设备和软件符合性测试及投运前检测提供可量化的评估手段。  相似文献   

5.
为推进电网二次系统一体化建设及二次专业的横向融合与纵向贯通,从功能定位及数据采集、处理、存储、转发与源端维护和分布式应用等方面研制了具有远传一体化功能的智能数据网管机。给出了硬件、软件设计方案,预测了该装置的试验运行情况,并针对智能数据网管机涉及多个专业业务的交叉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新的二次专业融合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6.
对电力系统厂站端二次系统的设备及网络结构、设备运行工况及信息的安全等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对电力系统厂站端二次系统设备进行统一管理方案,研究并实现1套针对各种二次设备的综合监管系统,该系统具有可伸缩扩展性,可提升电力系统厂站端二次安全防护监管的效率,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7.
提出了一种以NAT技术为核心,综合运用交换机端口镜像、旁听104规约、监听前置服务以及PAT等多种技术实现调度控制系统改造过程中厂站远动信息接入调试的方案,可在不改变厂站端远动机配置且不对旧系统实时数据造成影响的情况下,完成新系统厂站远动信息接入调试,该方案已成功应用于泉州地区电网调度控制系统改造,实际应用情况表明该方案在缩短厂站远动信息接入调试周期,提高新一代调控系统建设效率方面收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9.
从智能配电网的物理形态和生产运营全过程的特点出发,提出了智能配电网二次一体化的必要性。重点论述了IEC 61970/61968国际标准对配电网公共信息模型和接口的规定,并扩展建立了智能配电网设备的统一模型结构。从基于信息交互总线的二次系统一体化集成结构、面向服务的信息交互架构和元数据技术三个方面分析了智能配电网二次一体化技术架构。以实际应用案例验证了该技术架构切实可行,为智能配电网的全面建设和深化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根据标准化、集成化、平台化的发展方向,结合电能量采集应用系统的建设现状和应用需求,提出了“平台统一、数据存储和备份统一、二次防护统一、Web发布统一、数据共享统一、采集和维护分布”的地县一体化建设思想。基于对地县一体化建设模式、基于CIM的公共信息平台、线损对象模型等3个主要问题的深入研究,搭建了地县一体化的电能量采集应用系统。  相似文献   

11.
智能变电站中在线监测系统设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结合220 kV智能变电站对站内设备进行在线监测的需求,提出建立基于IEC61850 标准的全站统一平台在线监测系统的技术方案,对各在线监测装置前端数据采集输出进行规范,即将前端数据统一为4~20 mA标准电信号或经就地监测单元处理为可接入集成智能组件的信号.建立了由智能单元和监测单元组成集成智能组件的智能设备模型,并...  相似文献   

12.
周瑞丽 《电力学报》2012,27(6):607-610
电力通信技术是智能电网的关键技术之一,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远程通信系统是智能电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介绍了一种先进的McWILL无线宽带接入技术、网络架构和体系结构,介绍和分析了McWill无线宽带接入应用的一个实际案例,应用先进的McWILL无线宽带接入技术可实现各种通信技术的统一接入与管理.  相似文献   

13.
许金宇  熊剑  曹子涛 《电测与仪表》2018,55(17):125-128
针对电能表与多种客户端设备通信过程中的安全风险,文中介绍了一种电能表通信安全方案。按设备类型对客户端进行分类,设计了用于保障数据访问安全的分级身份验证和数据对象访问权限控制机制,通过对比分析选择出适用于电能表数据传输保护的标准加密算法AES-128-GCM,结合数据传输安全方案设计,保证电能表通信的安全性和互操作性。该方案对于电能表数据通信安全及后续扩展客户端设备的访问接入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智能变电站数据中心初探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变电站内各类数据的集成是变电站智能应用实现的基础。文中分析了变电站各种数据的产生机理以及各类通信协议对数据交换的支持,阐述了变电站建立数据中心对智能变电站建设的意义,给出了智能变电站数据中心的架构,对其数据的标准化收集、统一存储、统一检索进行研究,提出了内核数据存储采用动态建模、数据检索采用面向对象的实现方式,并对数据...  相似文献   

15.
智能变电站专用通信设备的关键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智能变电站信息流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IEC61850标准的专用智能通信设备的开发方案。分析了智能变电站目前采用的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在经济成本和技术应用方面的情况,探讨了未来智能变电站对通信设备的特有应用需求。专用通信设备摈弃了工业以太网技术使用的数据处理机制,采用虚专线、层次化的OAM、端到端的QoS、精确时钟同步以及标准建模等技术,优化了网络资源配置管理,提高了通信设备的信息传输效率以及网络性能。  相似文献   

16.
智能家居技术是目前社会研究的热点,系统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综合布线、传感器、网络通信等技术,将家居安防、环境控制、通信、智能家电等系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统一管理与控制.文章设计了智能家居控制终端的整体思路,包括软件和硬件2方面,难点在于系统中重要通信协议的实现,通过对系统软、硬件及整体测试,证明了系统的可用性.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用户电能表的抄表正由传统人工方式转变为综合应用电子技术、数字通信技术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远程自动抄表系统的方式。基于智能终端技术的智能表箱系统可为实现智能电网信息采集提供可靠经济的选择。介绍基于McWill宽带无线专网的智能表箱的基本构成,重点分析智能终端的结构、工作原理以及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为了准确抓取低压混装台区HPLC模块通信故障原因,提升数据采集成功率,设计了一种基于高速电力线载波(HPLC)技术的智能电表通信模块状态监测装置。该装置安装于HPLC通信模块和智能电表或集中器之间,通过载波实时自动监听不同厂家的通信模块运行状态信息、通信报文信息和网络噪声信息等,并将携带全网络统一时标的信息实时写入所带的非易失存储器中,利用软件对存储日志进行自动化解析,按照流程来判别故障原因。将该装置应用于异常台区,精准定位了网络故障原因,提高了采集成功率,验证了其实用性。  相似文献   

19.
张淑娟  段敬 《电力信息化》2013,(12):116-121
山西电力数据通信网是山西省电力公司信息通信业务的网络承载平台,是数据业务正常传输的重要保障。为了加快建设统一坚强智能电网,提高电力通信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文章结合落实“十二五”通信网规划,对山西省电力公司数据通信网网络结构、通道组织、设备配置等现状进行了分析,对数据通信网系统进行了容灾设计,构建了双汇聚、双上联的高可靠网络容灾体系架构。最终实现了主调发生各类事故、自然灾害和社会突发事件发生时,数据通信网路由能够无隙切换至备调,不影响所承载的业务。  相似文献   

20.
为了集成变电站相关辅助系统,实现信息共享、相关辅助系统及辅助系统与综自系统间的联动,文章提出了一种智能变电站辅助系统综合监控平台的实现及应用方案,详细阐述了平台的结构、通信机制、安全防护处理。以及关键功能的实现。系统的实际投运,证实了方案的可行性。其推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