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提高超滤-膜生物反应器(UF-MBR)的饮用水除污染效果,在其反应器中直接投加粉末活性炭进行吸附和聚氯化铝进行混凝,构建一体化超滤-膜混凝吸附生物反应器(UF-MCABR)。试验结果表明,在投药量为粉末活性炭8mg/L、聚氯化铝10mg/L时,UF-MCABR对TOC和CODMn的去除率比UF-MBR分别提高了37.1个百分点和29.8个百分点;对DOC和UV254的去除率分别提高了40.6个百分点和61.4个百分点,并取得了几乎100%的硝化效率和PO34-—P去除效率。UF-MCABR的膜污染速率较之UF-MBR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2.
3.
超滤膜过滤是提升饮用水水质的有效手段,但在我国高纬度(低水温)地区的应用仍然十分匮乏。多家企业参与的超滤膜中试结果表明,以传统砂滤池出水为原水,膜过滤出水的浊度能基本维持在0.1NTU左右。膜过滤出水中颗粒物数受所使用的超滤膜产品的性能影响很大,其中大于3μm的颗粒物数中位数为6~900个/mL。若采用压力式过滤方式,即便水温低至1℃,多数膜组件的膜过滤通量能维持在55~75L/(m2·h)。膜污染速率与超滤膜特性关联很大,不同超滤膜产品之间可以相差1个数量级(或以上)。 相似文献
4.
5.
膜生物反应器运行条件的优化及膜污染的控制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初步讨论了膜生物反应器MBR运行条件的优化和膜污染的控制 ,提出低压操作不仅有利于提高能量利用效率 ,而且有利于膜通量长时间保持较高水平。试验结果表明 :膜的污染是造成膜生物反应器能耗较高的主要原因 ;采用恒通量操作方式 ,在运行初期控制初始膜通量 ,有利于控制膜污染的产生 ;反冲洗是保持恒定膜通量 ,维持系统长期稳定运行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7.
藻类暴发严重威胁饮用水水质以及供给。试验采用投加混凝剂、粉末活性炭和高锰酸钾作为微滤膜预处理的膜组合工艺,考察应对藻类暴发的能力。研究表明,藻类暴发会引起有机物含量的增加,主要是小分子(相对分子质量低于1 000)的中性亲水组分的大量增加,这类有机物可通过预处理得到有效的去除,因而没有发现藻类暴发会对膜过滤产生严重的影响,粉末活性炭和高锰酸钾可有效延长膜过滤周期。导致膜不可逆污染的有机物主要为中等分子的强疏水和中小分子的中性亲水组分。 相似文献
8.
混凝防止膜污染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主要研究混凝改善膜通量和防止膜污染的效果。试验的每个工况均为0.1MPa过滤压力,连续膜过滤8h,观察膜通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直接过滤原水的情况下,反冲洗后的膜通量恢复率仅为初始通量的40%;而投加了混凝剂4mg/L和10mg/L(以Al计)后,反冲洗后的膜通量得到了完全的恢复。混凝防止膜污染取决于过滤过程在膜表面形成的滤饼层的性能。在过滤混凝液的情况下,膜表面会形成滤饼层,从而有效地防止膜污染,而在过滤上清液的情况下,无法被混凝去除的中性亲水性的有机物沉积在膜表面,造成膜污染。 相似文献
9.
针对株洲市自来水公司湘江水源水和出厂水水质 ,进行强化混凝试验研究。试验表明 ,采用高锰酸钾 粉末活性炭联用组合工艺 ,对老水厂改造 ,提高除污去浊效率 ,确实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手段。高锰酸钾作为强氧化剂 ,降解有机物效果较理想 ,粉末活性炭对水中的小分子有机物有很好的吸附作用 ,有利于去色除味。两者组合同时用于常规净水工艺流程 ,使之协同作用 ,效果更为显著。当原水CODMn为 4 0 3mg/L ,浊度为 30NTU ,UV2 54为0 33,NH3 -N为 0 4 6mg/L时 ,投加聚合氯化铝 2 0mg/L ,沉淀水相应水质参数分别为 :2 72mg/L ,1 86NTU ,0 0 88,0 2 8mg/L ,去除率分别为 32 5 % ,93 8% ,73 3% ,39 1% ;采用高锰酸钾 粉末活性炭联用组合工艺 ,高锰酸钾投加量0 2mg/L ,聚合氯化铝投加量 2 0mg/L ,粉末活性炭投加量10mg/L ,沉淀水相应水质参数分别为 :1 87mg/L ,1 4 3NTU ,0 0 3,0 2 0mg/L ,而滤后水相应水质参数为 :0 93mg/L ,0 81NTU ,0 0 3,0 19mg/L ,去除率为 76 5 % ,97 3% ,90 9% ,5 8 7%。强化混凝正交试验表明 :助凝剂、混凝剂投加顺序即投加点以及高锰酸钾投加量 ,对UV2 54,NH3 -N及浊度去除均有显著影响。高锰酸钾与聚合氯化铝同时投加 ,30s后再投加粉末活性炭 ,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利用PVC合金超滤膜中试装置与不同预处理组合成\"混凝-超滤\"、\"混凝-沉淀-超滤\"和\"混凝-气浮-超滤\"3种工艺处理微污染水库水,研究其净水效果及跨膜压差变化规律。结果表明:3种组合工艺的浊度去除率均在99%以上;镜检出水细菌、藻类含量基本接近零;对CODMn、UV254的去除效果顺序为:\"混凝-气浮-超滤\"\"混凝-沉淀-超滤\"\"混凝-超滤\";红外光谱分析结果显示,亲水性有机物是引起膜污染的主要物质;低温低浊期,跨膜压差随着产水时间变化趋势线的斜率为0.016 4、跨膜压差平均值为23.57 k Pa;高温高藻期斜率为0.043 2、跨膜压差平均值为21.28k Pa。 相似文献
11.
膜处理是管道直饮水处理工艺的核心,介绍了微滤膜(MF)、超滤膜(UF)、纳滤膜(NF)、反渗透膜(RO)四种膜在管道直饮水处理系统中应用的对比,内容包括基本性能、去除杂质能力、工作压力以及出水电阻率等。结果显示,相比于其他三种膜,纳滤膜(NF)在直饮水处理工艺应用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2.
TiO_2在饮用水膜处理技术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微污染水源水中天然有机物(NOMs)、藻毒素、农药等有毒有害物质,常规的水处理工艺不仅去除效果十分有限,而且会增加消毒副产物。膜分离技术是有效的解决方法之一,但如何制备新型膜材料、减少膜污染是实现膜分离技术在饮用水生产中应用的关键技术;TiO2催化氧化与膜处理技术联用后,可以提高膜通量,杀死细菌和有效减轻膜污染;在膜制备过程中TiO2不仅可以直接制备成膜,而且还可以杂合无机膜或有机膜制备复合膜,能够明显改善膜的亲水性,提高膜通量,在膜分离过程中同时具有催化性能。 相似文献
13.
14.
膜生物反应器(MBR)是膜分离技术和污水生物处理技术有机结合产生的一种新型污水处理工艺,与传统污水处理工艺相比具有很多优点,但膜污染是限制膜生物反应器广泛应用的关键因素.介绍了膜污染的定义,系统论述了膜污染的研究进展,着重从改良膜的性质,改善污泥混合液的特性和优化膜分离操作条件3个方面介绍了国内外有效延缓膜污染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5.
16.
不同有机物组分对膜污染影响的中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粉末活性炭、混凝沉淀和超滤膜联用的技术对某低浊湖水进行中试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的超滤膜及其工艺系统不仅能有效地去除浊度及悬浮颗粒,还可将CODMn由4.17mg/L降至3mg/L以下。试验将有机物分离为强疏水、弱疏水、极性亲水和中性亲水四种组分,研究不同组分对膜污染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预处理和超滤膜能有效去除疏水性和极性亲水性有机物,但对中性亲水性有机物的去除效果较差。反冲洗能有效清除累积在膜内的疏水性和极性亲水性有机物,但难以清洗中性亲水性组分。药剂清洗可有效去除中性亲水性有机物。疏水组分造成膜的可逆污染,而中性亲水组分导致膜的不可逆污染。三维荧光分析表明,造成不可逆污染的有机物主要在Ex238/Em345区域响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