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是定量认识洪涝灾害风险机理、科学防控洪涝灾害风险的重要基础性研究,在洪涝灾害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1]。基于情景的城市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方法是当前洪灾风险研究的热点与前沿课题。本文从危险性分析、脆弱性分析、灾害损失风险分析三个环节出发,系统地介绍如何利用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对区域洪涝灾害风险进行评价和分析,以寻求更高精度的洪涝灾害情景模拟和风险评估方法,对于该方法的研究和生产实践具有一定的推广作用。  相似文献   

2.
针对滨海城市雨洪灾害“孕灾机制复 杂、风险暴露度高、承载体脆弱”等典型特征, 应用多源数据与智能分析的雨洪灾害智慧识别 技术,提出了多尺度规划协同的韧性防灾布局的 规划思路,建构了应对滨海城市雨洪灾害的“宏 观—中观—微观”多尺度智慧—韧性海绵城市 规划方法。结合闽三角城市群—厦门市—杏林 湾片区三个典型尺度,进行规划应用探索,包括 流域—城市群层面的孕灾环境与承载体脆弱性 解析、区域生态海绵系统格局建构,城市层面的 雨洪脆弱性评价、承洪韧性空间结构布局、土 地利用规划与避灾场所布局,街区层面的分单元 差异化承洪韧性规划设计及雨洪风险智慧监测 与导控,为滨海城市雨洪灾害的智慧识别与韧性 防控提供系统化的理论方法及实践应用支持。  相似文献   

3.
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和城镇化快速推进使得洪涝灾害发生频率和破坏性显著升高,为应对洪涝灾害利用风险评估指导村庄居民点布局优化,以福建省长汀县为例,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划定洪涝风险等级区,通过双重目标决策法对村庄灾害风险和发展潜力进行综合评价,并基于引力模型确定村庄迁移方案。结果表明,长汀县洪涝灾害高风险区域主要分布在以汀州镇与大同镇为主体的集中建设区及以部分村庄居民点,针对高风险村庄居民点,以“避灾”为导向提出了村庄迁移合并方案,实现了村庄居民点布局的适灾和减灾优化调整。对于区域防控洪涝灾害、减少灾害损失具有重要作用,对山地村庄空间防灾减灾规划实施有较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十二五”期间需要注重巨型城市群发展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城市化正在进入加速发展时期,城市人口和经济均具有向东部沿海进一步集聚的趋势,城市群和巨型城市区应该是"十二五"期间国家未来城市化空间发育的重要形式。根据我国巨型城市化空间现象,建议"十二五"期间注重巨型城市群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三大城市群经济空间重心轨迹特征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当今,城市群正在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主体.选择中国最重要的长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作为经验研究案例,以城市群经济空间的重心轨迹为研究视角,借助Mapinfo7.0软件,通过对10项指标6个年份空间重心轨迹的可视化表达及偏心距离、移动距离、移动方向等指标分析,动态地刻画了三大城市群经济空间结构的均衡变化过程,从而更精确地从整体上认知了三大城市群经济空间的变化.最后,基于对中心地模式的解读,将三大城市群空间整体均衡类型归纳为:①长三角城市群:心-核错位偏离型;②京津冀城市群:心-核错位居中型;③珠三角城市群:心-核叠置型.  相似文献   

6.
作为我国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探究新型城镇化与旅游产业协同发展对于实现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构建新型城镇化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马尔可夫链及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2009—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新型城镇化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水平、时空分异格局、空间动态演进及驱动机制。研究发现:(1)2009—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新型城镇化水平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均有提升,且具备明显的空间非均衡性;(2)2009—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新型城镇化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指数有所提升,总体水平由初级协调转至中级协调,且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热点区以上海市为中心扩散,冷点区集中在皖北地区,高水平协同发展地区自身锁定效应明显,且对低水平协同城市存在正向溢出效应;(3)基础设施建设、消费水平、政府调控和对外开放共同驱动新型城镇化与旅游产业协同发展,且各影响系数存在空间差异。以上结果表明,探索新型城镇化与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的时空演化及驱动因素能为长三角城市群有关部门推进二者协同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学术参考。  相似文献   

7.
长三角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历史发展基础和高速铁路网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城市间可达性不断增强,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本文将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差值作为城市化水平指标,旨在通过分析2005—2016年长三角城市群发展水平的空间演变特征,对城市的发展与政策制定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洪涝灾害是城市最主要又频繁发生的灾害类型之一,与空间具有密切相关性.通过剖析城市空间对洪涝灾害的影响,并以日本东京为例归纳总结出城市空间应对洪涝灾害的风险评估和设计方法,为我国城市防洪的空间构建提供参照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武会强  杨硕  张向荣 《山西建筑》2008,34(3):217-219
分析了唐山市经济遭受气象灾害损失日益严重的主要原因,针对城市化发展对唐山洪涝灾害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城市化的发展不仅使城市周围的生态、河湖环境恶化,改变了城市地表结构,同时产生大量的城市生活垃圾对洪水灾害的破坏程度加大。  相似文献   

10.
高度一体化、各级城市协调发展的城市群是城市化的主体形态,城市群的建设和发展是新型城镇化时期重要的国家战略。基于“流空间”和“中心流”理论,以长三角城市群的沪宁、沪杭走廊地区为实证案例,揭示城际铁路对区域极化—均衡发展及其对城市群空间结构重塑的作用。以县级市(区)为基本分析单元,重点考察城际铁路沿线这类二级节点与区域核心节点、一级城区节点之间的空间网络关系。对比城际铁路开通初时和开通数年后各节点之间的空间网络变化,结果显示城际铁路沿线地区形成了“水平嵌套+垂直极化”的复合网络模式,表明城际铁路在总体上促进了城市群的空间网络扁平化,尤其是沪宁走廊上海一常州区段的多中心水平联系增强;而沪杭走廊的网络均衡效应较不显著。最后,提出了基于城际铁路的城市群多尺度交通整合和空间网络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闫水玉  刘鸣 《室内设计》2013,28(6):57-63
山地环境脆弱性导致的地质灾害风险是山地城市规划需要密切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以石棉县总体规划为例,探索了基于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山地城市规划应对策略,提出了以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城镇体系适应性布局、中心城区空间规划灾害应对(选址,密度分区,防灾空间建设)、建设用地灾害点安全治理为主线的系统性规划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模的日益增大,地下空间防灾问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通过对广州市洪潮特性及地下空间洪灾成因的分析,提出了地下空间防灾应在优化地下空间地面高程控制、提高周边地块排水及防涝标准、强化除险设施及拦防设施、完善法规及应急预案、深化地下空间规划设计和运营管理、构建安全演习和构建防灾信息平台等方面展开相关工作,以利于扩展广州市城市综合防灾的力度和视角,促进城市综合防灾系统与立体化城市建设同步发展。广州市地下空间防洪灾的城市规划策略和城市管理策略,可为我国城市地下空间的建设者和管理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防灾减灾的问题日益突出。从我国大部分城市防灾规划所考虑的主要灾种出发,文章选择了地震、火灾和洪水这3类灾种来探讨城市防灾减灾问题。同时,结合已发生的典型灾害和潜在的灾害,从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出发,分析了各灾种对城市的危害,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防灾减灾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城市病”风险源头治理的安全城市建设诉求,从精细化风险管理视角,识别当前我国城市综合防灾规划 编制及实施的现实困境,提出耦合“全过程”风险防控体系的规划路径,并结合实证从区域、城区、社区三个层级分 析安全风险治理导向下的规划策略。在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工作中,存在整体认知错位导致规划实施低效、设防标准多 样导致防灾能力失真、责权事权混乱导致多规对立等矛盾。应在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准备、编制及实施阶段,将风险监测、 评估、管控技术融入到多层级防灾空间规划中,形成全生命周期风险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5.
阳泉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能力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晓萍 《山西建筑》2009,35(32):39-40
以建立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系统为目标,通过对避险绿地、隔离缓冲绿带、绿色疏散通道等防灾避险能力的评估,以准确把握阳泉市防灾减灾绿地现状情况及存在问题,为编制阳泉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和快速城市化伴生的人口聚集与大规模工程建设,使山地城市防灾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由于土地资源稀缺,大学校园已成为山地城市防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避难场所。本文以重庆大学A区为例,以校园出入口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分析校园出入口作为校园内部与周边城市环境的连接点,其安全性是有效发挥校园作为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重要保证,进而梳理出影响山地校园出入口安全性的5项总体控制项目及10项详细控制因子,针对管理者、设计者、研究者等不同层面,通过问卷调查并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因子权重的评价研究,为山地大学校园出入口设计提供参考,以保障山地大学校园作为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安全性、可达性与有效性,从而促进山地城市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7.
为控制快速城市化引发的城市雨洪灾害,减少城市内涝,城市水安全成为现代城市规划必须重视的一环。目前国内对城市水安全的研究多集中在生态学、水文学、环境学和规划学等学科,尚无明确的概念定义。因此,通过对生态安全和水安全的深入分析,综合研究城市化与城市水安全的相会影响机制,运用多学科综合研究手段,对城市水安全的影响因子进行整理分类,明确合理的城市规划设计对城市水安全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城市暴雨内涝灾害频发,严重威胁城市正常的生产生活活动。快速有效地确定城市易集水区的主要分布区域,能为城市暴雨内涝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直观的决策参考依据,同时为后续风险灾害评估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准备。研究基于精细化城市地表模型,考虑地形因素,结合具有优秀空间分析能力的GIS技术,以宁波市为研究区域,探讨城市易集水区普查的方法可行性,同时生成易集水区域的积水深度计算工具,以期为后续灾害风险评估提供主要的评判因素,为宁波市城市内涝治理及风险防控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黄土高原以其雨量不均、水土流失、地质灾害多发等特点,塑造了其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本文以黄土沟壑区古城防洪系统为研究对象,探讨黄土沟壑区古城与当地水土的适应性机制,总结了黄土沟壑区古城雨洪治理系统的规律与特点,指出适水土而生深刻地反映了黄土沟壑地貌下真实的人地关系,对确保古城可持续发展以及今天的城市水系治理、防洪防灾规划及土地利用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A massive rock and ice avalanche occurred on the western slope of the Ronti Gad valley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Chamoli, Indian Himalaya, on 7 February 7, 2021. The avalanche on the high mountain slope at an elevation of 5600 m above sea level triggered a long runout disaster chain, including rock mass avalanche, debris avalanche, and flood. The disaster chain had a horizontal travel distance of larger than 17,600 m and an elevation difference of 4300 m. In this study, the disaster characteristics and dynamic process were analyzed by multitemporal satellite imager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ssive rock and ice avalanche was caused by four large expanding discontinuity planes. The disaster chain was divided into five zones by satellite images and field observation, including source zone, transition zone, dynamic entrainment zone, flow deposition zone, and flood zone. The entrainment effect and melting water were recognized as the main causes of the long-runout distance. Based on the seismic wave records and field videos, the time progress of the disaster was analyzed and the velocity of frontal debris at different stages was calculated. The total analyzed disaster duration was 1247 s, and the frontal debris velocity colliding with the second hydropower station was approximately 23 m/s. This study also carried out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disaster by rapid mass movement simulation (RAMMS). The numerical results reproduced the dynamic process of the debris avalanche, and the mechanism of long-runout avalanche was further verified by parametric study. Furthermore, this study discussed the potential causes of disaster and flood and the roles of satellite images and seismic networks in the monitoring and early-warn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