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含钛铁精矿直接还原冶炼的含钛物料(深还原钛渣)为原料,对硫酸法制取颜料级钛白粉的工艺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深还原钛渣具有良好的酸解性能,酸解率可达97%;酸解后得到的钛液过滤性能好;但酸解钛液中氧化镁和氧化铝浓度过高,所以直接以该钛液为原料制得的钛白颜料性能差。采用深还原钛渣和钛精矿按一定比例混合酸解,可以避免钛液杂质含量过高对最终钛白产品质量造成的影响。深还原钛渣较佳用量为不高于钛原料总质量的20%。  相似文献   

2.
以Al2O3尾矿和烟煤为原料,在碳管炉内进行了一次铝硅合金熔炼,采用X射线衍射光谱对不同温度不同加碳量反应后的产物进行物相分析,探讨了由尾矿生产一次铝硅合金的反应过程并获得了合格的一次铝硅合金产品. 结果表明,尾矿加烟煤在碳管炉内还原时,在较低温度(<1600℃)下,尾矿中的SiO2与C反应生成SiC,当温度上升到1700~1800℃时,尾矿中的Al2O3开始与C反应生成铝氧碳化物,当温度继续升高到1800℃以上时,在较低温度生成的铝氧碳化物被SiC分解,生成铝和硅,成为一次铝硅合金,最终获得的一次铝硅合金含铝量达40%以上.  相似文献   

3.
在面向过程的陶瓷膜材料设计理论模型的基础上,以TS-1钛硅分子筛悬浮液固液分离为应用体系,计算了陶瓷膜分离过程的操作条件与渗透性能的关系,与实验结果有良好的一致性.计算表明,对于平均粒径为290 nm的钛硅分子筛体系,陶瓷膜存在最优孔径区间(200~300 nm),使膜保持高渗透通量.孔径小于200 nm时膜通量随孔径增大而增大,孔径大于300 nm时膜通量随孔径增大而减小;采用孔径为200 nm的陶瓷膜过滤钛硅分子筛,渗透通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与模型预测结果一致,稳定通量达到800 L/(m2.h).  相似文献   

4.
针对硅的化学性质提出了以HNO3-HF混酸分解纯硅样品,以分光光度法测定其中微量钛的方法。该法简便,快速,精密度和准确度高。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当前国内外锰硅合金生产中的节能措施,包括原料制度和电炉参数的选择对节能的影响.总结了铁合金生产中的工艺和设备如空心电极技术、低压补偿技术和直流矿热炉等在节能降耗上的优势.由此提出,在正确操作电炉的情况下,正确控制入炉含锰原料搭配和造渣剂的选择是实际生产中节能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6.
以端羟基聚二甲基硅氧烷为原料、钛酸四丁酯为Ti源,合成了螺环型硅钛树脂。采用FT-IR(红外光谱)法、1H-NMR(核磁共振氢谱)法、GPC(凝胶渗透色谱)法、元素分析法和TGA(热失重分析)法等对产物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并探讨了反应时间对反应进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螺环型硅钛树脂的初始分解温度为300℃,800℃时的残炭率为27%左右,说明该硅钛树脂的热稳定性较好;聚合物在不同温度热解时,其热解速率在热解时间为5~20 min时相对最大,400℃之后热失重现象明显减弱且失重率较小;合成硅钛树脂的聚合速率很大,并且主要的聚合反应是环聚反应。  相似文献   

7.
钛硅沸石的研究现状及工业化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简要地介绍了直接法钛硅沸石的合成。重点讨论了间接法合成的进展及骨架钛、非骨架钛、沸石晶粒大小、催化剂粒度、反应条件对反应性能的影响。为实现钛硅沸石的工业化,应重视开发用廉价原料的直接合成和间接合成技术。  相似文献   

8.
钛硅分子筛在有机物催化氧化及重金属离子吸附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分别从影响因素、合成机理以及催化性能等方面对比了水热合成法、同晶取代法和微波辐射法合成钛硅分子筛的差异,列举了在表征钛硅分子筛中钛原子赋存状态、组成和结构等方面所采用的分析手段,并对钛硅分子筛的基础研究与工业应用进行了评述和展望。  相似文献   

9.
温小虎  唐勇  徐慧远  周高明 《广州化工》2022,(19):99-102+126
以金属化率为指标,考察氧化时间、氧化温度、配碳量、还原时间、还原温度、添加剂种类、添加剂加量对低硅钛精矿的影响,研究表明低硅钛精矿最佳氧化还原工艺参数为:氧化温度为900℃,还原温度为1350℃,配碳量为15%,还原时间为8 h,还原剂种类为无烟煤,添加剂种类为铁粉,添加剂用量为1%。在经过氧化还原工序后,钛精矿金属化率可达到90%以上,能较好地实现钛、铁分离。  相似文献   

10.
钛硅沸石的研究现状及工业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祥生 《精细化工》1996,13(1):30-34
简要地介绍了直接法钛硅沸石的合成。重点讨论了间接法合成的进展及骨架钛、非骨架钛、沸石晶粒大小、催化剂粒度、反应条件对反应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铁合金用褐煤半焦成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云南丰富的褐煤资源制备了腐植酸钠作黏结剂,并用来成型铁合金厂应用的褐煤半焦.研究了黏结剂腐植酸钠的制备方法及褐煤半焦成型工艺,并对不同配比的型焦作了各种强度指标测试.结果表明,腐植酸钠作为半焦成型的黏结剂具有良好的综合指标.实验研究表明:当黏结剂腐植酸钠的配入量大于8%时,褐煤型焦的各项指标达到了铁合金厂的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2.
在一步熔融还原炼磷制取磷酸基本规律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40kW感应加热模拟实验装置通过热模实验,制取了可实用的磷酸溶液,证明了一步熔融还原炼磷制取磷酸的工艺(SRPA)流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气流床气化炉水冷壁结渣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搭建了小型气流床水冷壁气化炉实验平台,进行水冷壁结渣实验,验证了“以渣抗渣”的思想,为气化炉水冷壁衬里的工业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了炉内火焰温度、壁温、循环水量等因素对渣的分布及形态的影响,以及渣层对水冷壁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熔渣对炉壁保护作用明显;循环水影响着水冷壁的正常运行;炉内温度及壁温是影响渣形态和渣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为验证富氧熔融气化炉直接还原新工艺可行性所进行的模拟生产性试验研究.并对H2及CO的还原能力、竖炉还原煤气中H2/(H2+CO)比值、适当延长球团在炉内停留时间、增加氧耗和燃烧强度、加大煤气流量、提高煤气的功能和穿透能力等影响球团充分还原的因素进行了讨论,为工程设计和生产实践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MBR-光催化氧化处理印染废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MBR-光催化氧化的组合工艺处理某纺织园区综合废水,对反应装置进行了连续运行效果的考察.结果表明,MBR对废水COD、浊度,色度降解率分别达到93.5%、99.9%和98.9%;MBR中污泥沉降性能明显优于SBR,能有效控制污泥膨胀现象;出水的透光性大大提高,经光催化氧化后COD、BOD、浊度、色度分别稳定在35.0mg·L~(-1)、2.7 mg·L~(-1),2.3NTU、3倍,水质达到GB 18918-2002的一级A排放标准和CJ/T48-1999的生活杂用水要求.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不同预还原度的铁矿球团在铁碳熔体中熔融还原的规律进行了实验和理论研究.针时熔融还原反应特点,提出了表观FeO浓度概念.根据传质理论和球团矿熔融还原的特性,建立了反映球团矿在铁碳熔体中熔融还原反应规律的双相传质模型.实验和理论计算结果表明,球团预还原度和熔化速率等因素对熔融速率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7.
三相交流磁选机具有磁系不动而磁场旋转移动的特点,结构简单,适合于处理铁杂质含量少的细粒级物料(如耐火原料中的混入铁)用圆筒型三相交流磁选机对耐火原料进行了除铁试验的研究,探讨了影响除铁效果的因素及提高除铁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水解酸化-SBR-混凝工艺处理榨菜废水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水解酸化-SBR-混凝工艺处理榨菜废水试验得出,在水解酸化池HRT为6h,SBR条件为0.5 h进水+10 h好氧+4 h厌氧+1 h沉淀+0.5 h闲置(曝气量6 L·min-1,污泥浓度4 000 mg·L-1),混凝试验PAC和PAM投加量分别为300mg·L-1和6mg·L-1条件下,COD、SS、氨氮和总磷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6%、85.03%、84.9%和95.32%,出水水质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二级标准.  相似文献   

19.
SBR工艺处理造纸废水试验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本文介绍了SBR造纸废水处理工艺研究。考察了SBR工艺的COD处理效果,以及pH值,曝气时间,冲击负荷等对COD去除率的影响。运行结果表明,pH为6.0-8.0,进水COD为1000-1500mg/L ,COD的去除率达到82.5%。  相似文献   

20.
超滤-纳滤对焦化废水深度处理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化废水虽经生化处理,废水中的悬浮物、有机污染物、舍盐量等均较高,必须采用有效的深度处理工艺去除或降低其中的大量杂质成分,才能将其回用为循环冷却水.以A/O生化处理后的出水为原水,采用高效、无污染的超滤-纳滤组合工艺进行深度处理的研究试验.测定处理前,后的COD、NH_3-N、浊度及总硬度的变化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经超滤.纳滤组合工艺处理后出水COD≤60 mg·L~(-1)、p(NH_3-N)≤10 mg·L~(-1)、浊度≤1 NTU、总硬度≤20mg·L~(-1),各项指标均达到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GB 50335-2002)所要求的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