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6 毫秒
1.
传统村落是我国农耕文明记录与传统的重要载体,但目前传统村落的保护与规划,呈现出千篇一律的景观化模式,并未使其“活起来”。本文将从宗族结构入手,通过理清宗族发展脉络,找寻宗族与居民院落空间形式之间的关系,揭示传统村落基本单元的内在构成逻辑,进而提出保护与利用的策略和方法,为传统村落的规划和保护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旅游已成为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更新的主要驱动力,开展相关研究对促进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三个旅游型侗族传统村落为例,利用图论分析方法,对旅游介入前后的公共空间结构进行拓扑分析,从整体形态和组构关系两方面解读其演变特征,并探究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三个村落呈现相同公共空间结构整体形态演变特征,空间集聚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9)
根据对泌阳W村的调查,笔者发现,男孩偏好是农村村民多胎生育的根本原因,村民之间的男丁生育竞争则加剧了多胎生育的行为。究其原因,正是村落里的姓氏文化、宗族文化、赡养文化,让男丁生育的重要地位不可动摇。  相似文献   

4.
从城市形态出发.将沈阳的变迁划分为明代军事城堡、清代都城和近代奉系统治三个主要阶段。进而分析了上述历史时期内沈阳城市空间、景观形态和建筑形式的特征及异同.同时探讨了权力影响城市形态变迁的途径。最后总结了权力与城市形态变迁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第三空间是传统村落重要的空间类型,是村落共同体延续和活化利用的重要物质载体。文章以丽水市堰头村第三空间为例,定义了旅游型传统村落第三空间的概念,诠释了旅游型传统村落第三空间的公共、空间、中立属性,阐明了文化、社交、弹性第三空间的内涵;分析总结了堰头村第三空间的规模、分布、功能的演化过程特征,从多元资金投入、存量空间动态优化、文化价值与村落活力提升三方面分析第三空间的演化机制与作用。研究有助于拓展传统村落空间资源的认知边界,增强村落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为未来传统村落规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村落的发展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生态力量,它们影响着中国50%以上的人口生活。土家族传统村落是土家族人生产生活的聚居地形式之一,承载了该民族的数千年历史文化。研究土家族传统村落的生态性不仅是对其民族文化、技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也为如何在建设发展中保存其生态性打下基础。湖南张家界市永定区王家坪乡石堰坪村是一个典型的土家族传统村落,保存着良好的乡土文化、村落及建筑状态。其生态性的研究,是可持续发展生态村建设科学的基础背景资料。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研究传统村落,取其精华,为能源供给、生态技术引进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所需要改进、提高的方面给出了指导。  相似文献   

7.
传统村落的公共空间是传统村落社会交往、文化展示和经济发展的空间载体,具有丰富的内涵.本文以湘乡市壶天村为例,运用空间句法理论分析古村落和现状村落公共空间的量化特征,对壶天村的公共空间演化特征进行量化分析,同时探求不同时间维度下村民活动与公共空间需求的关系,并对壶天村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刘欣慰  郑志元  汤铭  姜凯 《华中建筑》2022,(12):164-168
徽州传统村落是全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探究徽州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特征对徽州传统村落的保护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唐模村为研究对象,以物质景观特征和非物质景观特征为分类标准对其景观要素进行分类,对其景观特征进行了系统的阐述,结合实地考察和调研,对其构成要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所发现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途径,以期为同类型传统村落景观的保护及活化提供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其保护与发展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传统村落的特殊性,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很多制约因素.激活传统村落的内生动力,促进传统村落永续发展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本研究以鱼川村为例,指出传统村落在保护的基础上,应该寻求村落的差异化定位,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0.
龚恺 《建筑遗产》2021,(1):1-14
徽州传统民居是一份宝贵的建筑遗产,对它的研究不仅需要关注建筑本体,还需要同时考量村落中人的生活方式.村落、宗族和家庭是观察过程中的三个层级,从熟人社会中的交往中可见传统村落的建设和演变,从血缘社会的联系可见宗族建筑的兴起和渐渐消逝,而从家庭生活的层面才能见到民居原本及当下的使用意义.文章是在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长期对徽州村落测绘和调研的基础上,试图以建筑和使用者结合的人文地理角度,循着微观、中观乃至宏观的线索对徽州民居进行讨论和思考.在过去或是现在,民居这类建筑遗产总是与这块土地上生活的人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1.
潮汕地区正处于快速城镇化的阶段,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作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议题,在实践过程中面临重重困难。文章以汕头市沟南村空间的生产为例,分析城镇化进程中村落空间的变化历程,探索居民、政府、市场在村庄空间再生产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提出自下而上的规划技术路线,尊重村落文化与行为习惯,引导多元化的空间生产,进而实现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活化。  相似文献   

12.
赵冶  熊伟  谢小英 《华中建筑》2012,(1):152-158
龙胜龙脊村是典型的山地壮族传统聚落,其民居长期保持着古老的干栏建筑形式。随着现代生活观念的引入和外界文明的传播,这种古老的民居形式正在自发的演变以适应当代生活需求。该文对龙脊村壮族民居的平面布局、建筑构件、立面等方面的演变进行了详细分析和新旧对比研究,试图从多方面探索龙脊村民居现代演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以重庆市北碚区五新村为例,总结了村庄风貌整治的思路、措施以及实施等方面的经验,提出了村庄风貌整治规划应当有的放矢,制定恰当的实施路线,并在规划编制中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和自主意识,为整治规划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我国广阔疆域上即平凡又特殊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如何基于其地域特色,在规划层面上更好地保留及弘扬其民族性,避免成为“千村一面”的拥护者,是体现新疆地区村镇灵魂的重要一笔。  相似文献   

15.
以镇山村的保护历程为线索,回顾镇山村自1993年作为保护对象以来各个时期所采用的保护理论、相关措施、以及在此过程中的村寨空间景观形态的变化。通过村寨景观形态变化与保护方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保护理论及措施的变化与村寨景观形态变化之间呈现中度相关,而村民价值取向的变化与村寨景观形态变化呈现高度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罗瑜斌 《华中建筑》2009,27(12):114-117
以肇庆市大屋村为例,探索了一套以居民需求为起点,针对古村落保护和发展,包括历史文化、人居环境、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四方面的主要矛盾而确定的规划目标、保护原则,并提出相应的规划措施的新方法,使得规划既起到保护古村落的目的,又能满足其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手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决策。本文以临湘市忠防镇布局规划为例,从基础条件、现状问题分析和规划原则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了布局规划实施的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18.
在名村保护规划体系还不完善的背景下,本文借鉴名城保护的成熟经验,在板梁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当中提出“三位一体”的名村保护体系。“三位一体”是国土、规划和文物三个管理部门专项规划的集合体,也是村域保护、村庄保护和文物保护单位保护从宏观、中观到微观的“点线面”相结合的集合体。  相似文献   

19.
兰俊  田力 《建筑创作》2020,(1):26-33
赣南地区是中国客家民系三大聚居地之一,也是历史上中原汉人南迁定居的第一站。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赣南客家村落形成了独特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方式,也形成了一整套选择改造自然环境并营造为文化景观的方式。本文认为赣南客家村落的文化景观构成要素可主要归纳为在宏观层面的风水与防卫,中观层面的祭祀与生产,微观层面的祭祖与生活;并以位于赣南宁都县田埠乡的东龙村为对象,从上述三个层面具体分析了其村落文化景观的构成方式。  相似文献   

20.
张杰  庞骏  董卫 《规划师》2004,20(1):10-13
运用跨学科的文献学理论,对古村落行政制度的演替、村落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牌楼群、街道,以及建筑等进行解读,可较为准确地揭示古村落空间的演变过程。文献学的相互印证法进一步完善了原来单一的依靠建筑学来推断村落空间演化的方法,其对家族史和区域文化的解读,为规划设计中挖掘地方特色与传统文化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充分的基础性资料与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