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锥形量热仪研究了稻壳粉填充常见热塑性塑料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复合材料在燃烧过程中的燃烧行为.结果表明:在热辐射功率50 kW/m2下,PVC/稻壳粉的点燃时间最大;PE/稻壳粉和PP/稻壳粉的热释放速率曲线出现两个放热峰,而PVC/稻壳粉热释放速率曲线出现三个放热峰,其中PE-稻壳粉放热峰峰值最大;总热释放量由大到小依次为PE/稻壳粉、PP/稻壳粉和PVC/稻壳粉;在燃烧的早期阶段,PVC/稻壳粉质量损失率较大;但燃烧后PVC/稻壳粉的残余质鼍率最大.分析比较得出PE/稻壳粉和PP/稻壳粉复合材料两者的燃烧特性相近,而PVC/稻壳粉复合材料燃烧特性明显不同于前两者.  相似文献   

2.
以磷酸甲苯二苯酯(CDP)作为阻燃剂,制备具有高效阻燃性和抗老化性的聚氯乙烯(PVC)电缆涂料。实验结果表明:随着CDP用量的增加,PVC电缆的着火时间(TTI)得到延长,PVC/D20在50 kW/m~2热流下的TTI较纯PVC增加了141.7%,热释放速率(HRR)和总热释放量(THR)分别降低了53.6%和51.65%,因此,CDP阻燃涂料可有效降低PVC电缆的燃烧程度,从而增加其阻燃性能。此外,在受到不同时间的γ射线辐照后,CDP包覆的PVC电缆仍保持较低的HRR。热重分析表明,其热稳定性相比辐照前未发生明显降低,CDP涂料具有良好的抗老化性能。  相似文献   

3.
细菌纤维素/透明质酸复合材料的生物合成及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培育细菌纤维素(BC)过程中添加不同分子量的两种透明质酸(HA),分别制备出不同的细菌纤维素复合物HA/BC(Mw=3,000)和HA/BC(Mw=300,000)。采用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和热重分析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添加HA后提高了复合物的产量;FTIR结果表明了HA与BC之间存在交联;添加HA增大了BC的热稳定性,而对BC的结晶指数影响不大,且HA/BC(3,000)的性能始终优于HA/BC(300,000);HA(3,000)增大了BC的拉伸强度,而HA(300,000)反而减小了其拉伸强度。结果表明添加小分子量的HA可制备最大热失重温度较高的HA/BC复合物。  相似文献   

4.
应用锥形量热仪研究稻壳粉填充常见热塑性塑料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复合材料在燃烧过程中的发烟行为.结果表明:在热辐射功率50 kW/m~2下,PVC/稻壳粉复合材料点燃时间最长.燃烧早期阶段,PVC/稻壳粉的烟释放速率和总烟释放量远大于PE/稻壳粉和PP/稻壳粉.在整个燃烧过程中,PE/稻壳粉总烟释放量最大,PP/稻壳粉最小,PVC/稻壳粉的CO产生速率一直远大于其它两者,而PE/稻壳粉和PP/稻壳粉的CO产生速率相近.CO_2生成速率大小次序依次为PE/稻壳粉、PP/稻壳粉和PVC/稻壳粉.分析比较得出PE/稻壳粉和PP/稻壳粉复合材料两者的发烟特性相近,而PVC/稻壳粉复合材料发烟特性明显不同于前两者.  相似文献   

5.
采用高温煅烧法合成了钙钛矿型铁酸镧(LaFeO3)。探讨了煅烧温度及时间对反应产物的影响,通过X射线衍射(XRD)对LaFeO3进行了表征,确定高温煅烧的最佳条件为800℃下煅烧4 h。通过极限氧指数(LOI)、烟密度等级(SDR)及锥形量热(CONE)测试研究了LaFeO3对软质PVC阻燃及消烟性能的影响,使用热重分析(TGA)考察了LaFeO3对PVC热降解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LaFeO3能有效地降低PVC燃烧过程中的发烟量,使样品燃烧的热释放速率(HRR)、烟释放速率(SPR)以及总烟释放量(TSP)等明显降低;LaFeO3主要在PVC降解的第二阶段发挥阻燃消烟作用,大量稳定的残炭的生成是LaFeO3具有优异消烟性能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由简单机械安装、橡塑胶水粘贴安装与硅酮防火胶水粘贴安装固定的三种橡塑发泡保温材料(PVC/NBR)进行建筑材料或制品的单体燃烧试验(SBI),以热释放速率(HRR)、燃烧增长速率指数(FIGRA)与烟气生产速率(SPR)为主要评价参数进行分析不同的安装方法对泡沫保温材料燃烧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PVC/纳米水滑石复合材料抑烟性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用烟密度测量仪初步研究了润滑剂、分散剂等加工助剂对聚氯乙烯(PVC)燃烧发烟的影响;研究了水滑石(LDHs)不同粉体含量及其在PVC中的分散状况对抑烟效果的影响;同时研究了采取不同的燃烧测试方法对PVC燃烧发烟量及LDHs对PVC抑烟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润滑剂等可燃性加工助剂可使PVC燃烧时显著发烟;LDHs对PVC的抑烟效果并不随着LDHs含量的增加而增大;较好分散的LDHs对PVC具有较好的抑烟效果;采用不同的燃烧测试方法,PVC燃烧的发烟量及LDHs对PVC抑烟效果具有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8.
采用微胶囊红磷(MRP)、硼酸锌(ZnBO3)、氢氧化铝(ATH)和氢氧化镁(MH)进行复配对软质聚氯乙烯(PVC)进行阻燃处理,通过极限氧指数、热失重、锥形量热方法研究了不同配比阻燃剂对PVC的阻燃抑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VC/MRP/ZnBO3/ATH/MH质量比为100:3:1:20:20时,具有良好的阻燃抑烟效果,极限氧指数可达35.9 %;阻燃体系PVC/ATH/MH、PVC/MRP/ZnBO3/ATH/MH相对于纯PVC具有良好的阻燃抑烟性,PVC/MRP/ZnBO3/ATH/MH比PVC/ATH/MH体系在热释放、烟气、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排放指标上数值更低,热稳定性增加,成炭率更高,火灾性能指数提高,火灾蔓延指数减小,火灾危险性降低。  相似文献   

9.
纳米水滑石/氧化锌/氧化镁复合改性聚氯乙烯的燃烧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原位悬浮聚合制备了聚氯乙烯/纳米水滑石(PVC/HT)复合材料,并进一步与ZnO、MgO复合。采用锥形量热仪分析了PVC/HT/ZnO/MgO复合材料的燃烧特性。结果表明,HT、ZnO、MgO在PVC基体中分散良好,HT/ZnO/MgO对降低PVC燃烧过程中的热释放速率和烟雾释放速率有良好的协同作用。PVC/HT/ZnO/MgO(95/5/3/3)复合材料的最大热释放速率和最大烟雾释放速率比纯PVC降低了50 %以上,残留率明显提高。PVC/HT/ZnO/MgO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缺口冲击强度均大于PVC/ZnO/MgO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10.
对不同配比的增塑聚氯乙烯/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PVC/SAN)共混体系的性能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扫描电镜、差示扫描量热、红外光谱和力学性能的测试与表征。结果发现,PVC和SAN是部分相容的;SAN的加入改善了增塑PVC/SAN共混体系的部分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1.
PVC/木粉复合材料的发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PVC树脂和木粉加入发泡剂制得PVC/木粉发泡复合材料。通过差示量热扫描分析(DSC)考察了偶氮二甲酰胺(AC)、NaHCO3及AC/NaHCO3/PVC稳定剂共混物的热分解特性。研究了木粉的不同粒径、AC发泡剂、NaHCO3、交联剂DCP和ACR的含量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发泡能有效降低材料的密度;当AC含量为PVC用量的1%,木粉粒径为20目,NaHCO3与AC用量比为1∶1,DCP含量为PVC用量的0.4%,ACR含量为PVC用量的8%,所得的发泡复合材料综合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12.
将原稻壳、水洗稻壳、酸洗稻壳在马弗炉中以不同堆积厚度(2,4,8 cm)和不同温控条件(450,500,550℃)下进行堆积燃烧,探究清洗对于稻壳堆积燃烧制备SiO2的影响,利用同步热分析仪(STA)对清洗后稻壳及其堆积燃烧灰的热重特性分别进行了实验研究;利用X射线荧光检测仪(XRF)和比表面积分析仪(BET)对部分制备稻壳灰中SiO2的纯度和稻壳灰的比表面积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清洗会促进稻壳的堆积燃烧,减少稻壳堆积燃烧灰中的残炭量,并减弱灰中残炭量受堆积厚度的影响,提高灰中SiO2的纯度和灰的比表面积。  相似文献   

13.
将环氧大豆油(ESO)与癸二酸(SA)进行开环固化反应,通过控制反应时间得到3种不同分子量的环氧大豆油-癸二酸低分子聚酯(ESO-SA5、ESO-SA9和ESO-SA13),并对其化学结构进行了表征;再以ESO-SAn为增塑剂,研究其分子量和添加量对聚氯乙烯(PVC)增塑效果、热性能及力学性能的影响;此外,对比了不同成型方式(溶剂流延膜和熔融压制膜)对PVC增塑膜性能的影响;最后,分析了热稳定剂的加入对熔融压制膜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成型方式制备的PVC增塑膜中,均为添加30份ES0-SA9的增塑膜具有最好的性能,包括增塑效果、力学性能(断裂伸长率269.6%,拉伸强度28.7 MPa)及热性能(初始热分解温度284.3℃)等;熔融压制使PVC与增塑剂分子之间能到达更好的混合效果,可实现分子水平的混合;由于钙锌稳定剂与基体的相容性较差且同时破坏了ESO-SAn在PVC中形成的增塑网络结构,热稳定剂的加入反而导致增塑膜的力学性能及热性能等出现一定程度的降...  相似文献   

14.
通过离子交换反应将铜离子负载在无机层状蒙脱土上,采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对载铜蒙脱土进行有机改性,并将其作为阻燃剂添加到软质聚氯乙烯(PVC)材料中。利用X射线衍射对PVC/有机改性载铜蒙脱土的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PVC分子链插层进入有机改性载铜蒙脱土层间形成插层型结构,且蒙脱土的层间距达到3.69 nm。热重分析、极限氧指数、垂直燃烧和烟密度测试结果表明,有机改性载铜蒙脱土有效改善了PVC的热稳定性,大幅提高了其阻燃性能。载铜蒙脱土的用量仅为PVC用量的3 %时,垂直燃烧即可达到V0级。  相似文献   

15.
PVC/ACS/CPE三元共混体系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机械共混制备了聚氯乙烯(PVC)/丙烯腈-氯化聚乙烯-苯乙烯共聚物(ACS)/氯化聚乙烯(CPE)三元共混合金,研究了共混体系的组成与合金力学性能及耐热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型号PVC对合金的性能影响不同,随着PVC摩尔质量的增加,共混合金的拉伸强度、冲击强度、热变形温度、硬度及氧指数逐渐增大,熔体质量流动速率(MFR)下降;随着共混合金中CPE用量的增加,PVC/ACS/CPE共混合金的冲击强度上升,氧指数增大,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弯曲模量、热变形温度及MFR下降。  相似文献   

16.
采用悬浮共聚合法制备N-苯基马来酰亚胺-苯乙烯-丙烯腈(PhMI-St-AN)三元共聚物耐热改性剂,将其与聚氯乙烯(PVC)共混通过模压发泡制备了PVC/PhMI-St-AN泡沫塑料。借助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等手段对PhMI-St-AN三元共聚物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共聚物组成对三元共聚物玻璃化转变温度(Tg)及其与PVC相容性的影响,考察了PVC/PhMI-St-AN泡沫塑料的热尺寸稳定性和吸水性。结果表明,PhMI-St-AN具有良好的耐热性能,其Tg随PhMI含量的增加而提高,PhMI-St-AN三元共聚物提高了PVC/PhMI-St-AN泡沫塑料的热尺寸稳定性,降低了吸水率。  相似文献   

17.
通过离子交换反应将铜离子负载在无机层状蒙脱土上,采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对载铜蒙脱土进行有机改性,并将其作为阻燃剂添加到软质聚氯乙烯(PVC)材料中。利用X射线衍射对PVC/有机改性载铜蒙脱土的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PVC分子链插层进入有机改性载铜蒙脱土层间形成插层型结构,且蒙脱土的层间距提高到3.69 nm。热重分析、极限氧指数、垂直燃烧和烟密度测试结果表明,有机改性载铜蒙脱土有效改善了PVC的热稳定性,大幅提高了其阻燃性能。有机改性载铜蒙脱土的用量仅为PVC用量的3%时,垂直燃烧即可达到V0级。  相似文献   

18.
添加剂对PVC/ABS共混物热稳定性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熔融共混的方法制备了热稳定剂不同含量和增塑剂不同含量的聚氯乙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PVC/ABS)共混物,采用热失重法和刚果红试纸法对共混物的热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随着热稳定剂用量的增加,PVC/ABS共混物的热稳定性提高,但力学性能却下降,热稳定剂的用量不应超过5份;热稳定剂的加人影响ABS的热稳定性,但具体的作用机理还不清楚;随着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用量的增加,PVC/ABS共混物的热稳定性提高,但力学性能下降,DOP的用量不应超过15份;熔体流动速率测定和透射电镜分析表明,DOP能够改善PVC/ABS共混物的加工流动性,提高热稳定剂的分散性,从而提高共混物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1一‘||||||||!lee||we. 976138共混物中的PvC的可加工性以及热与剪切的稳定性Popovska一Pavlovska F.…;Polimery,1996,41,(11/12),p .669一675(英)探讨共混聚合物技术的研究者们,检验了含PMMA<15wt%的共容性PVC/PMMA共混物的可加工性、流变性、机械性、降解、热稳定性及剪切稳定性。在温度、剪切速率和共混组成不同的加工条件下获得的扭矩曲线,证明PMMA的添加量(10呢时的PVC可加工性明显改善。PVC/PMMA共混物的塑化能和熔化时间,实际上要比纯PVC的低;而热与剪切稳定性比PVC的高。共混物的剪切应力速率关系曲线,和具有很低…  相似文献   

20.
西安大气中黑碳气溶胶的演化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3年9月~2004年4月在西安站点利用黑碳测量仪(Aethalometer)获得了大气细粒子中每5 min黑碳气溶胶(BC)浓度的演化特征.每5 min浓度变化范围为0.5~101.3 μg/m3.BC浓度月变化以12月最高,为(27.1±11.2)μg/m3,4月最低,为(9.0±3.4)μg/m3,表明机动车尾气、居民燃煤等来源以及不利的气象条件等共同作用,造成了冬季的高浓度BC.冬、春季日变化和周变化模式类似,秋季则明显不同,这主要是由于冬春两季机动车尾气可能是BC的主要贡献源,而秋季可能主要是由于农村生物秸杆燃烧排放的BC而引起其变化模式与冬春季有所差异.选取的3个典型BC高浓度日,其每5 min浓度日变化模式也表明,秋季生物质燃烧对BC有显著贡献.与国内外一些城市、郊区、背景点大气中的BC浓度对比,西安大气中的BC处于高浓度水平,这指示了西安大气中存在碳污染,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