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当今社会,乡村振兴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而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县域新型城镇化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研究。县域新型城镇化旨在通过优化城乡布局、推动产业升级、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等手段,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和城乡融合。从乡村振兴与县域新型城镇化的关系入手,深入探讨其发展现状、路径选择等方面,旨在为促进我国乡村振兴进程中的县域新型城镇化提供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乡村治理不仅关乎农业农村的改革发展,更是党在农村的执政之基,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满足农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针对山西省乡村治理工作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部分地区的典型经验、实践和探索,为山西省乡村治理提供了参考依据。在分析山西省部分地区乡村治理方面突出问题的基础上,根据相关政策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3.
对中国乡村治理制度变迁历程的研究,不能只局限于制度规范变迁本身,而是要充分认识中国乡村社会以及乡村治理进程的历史与现实,理顺不同阶段的时代背景。以此为基础,分析环境因子变量对制度的路径依赖和变迁产生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包括国家政府层面的政治权力,乡村传统文化、风俗等对乡村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历史制度主义理论由于其独特性和创造性,可以被视作一种合理的分析范式,加以引入到对乡村治理制度变迁的研究中来。从历史制度主义关于制度变迁和制度设计的相关理论入手,结合乡村社会现实,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乡村治理的制度变迁历程进行回溯、阐述和分析,以此探讨未来乡村治理的路径选择,为我国乡村治理提供建议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且渐次发展遭遇瓶颈的背景下,乡村发展水平的提升是化解相关问题的重要基础。其中,乡村的特色文化旅游治理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内容。地方文化资源具有鲜明的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特征,加之自利性的考虑,政府、市场与社区等多方公共资源供给主体都难以避免其自身的短板,使文化资源陷入“公地悲剧”的陷阱之中。福建省泉州市X村辖区内的蚝壳屋作为具有闽南文化与传统渔村特色的文化资源,对其保护与开发工作揭示出文化旅游治理需要政府、市场及社区组织的合力作用,单方面的力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蚝壳屋保护与传承工作中的问题,在协同治理模式的指导下,社会各方需要构建起稳固的合作基础,共同参与当地的文化旅游治理。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新型乡村治理体系,是对健全新型乡村治理体系进行的新探索。文章首先梳理了人民公社体制以来的乡村治理体系发展,再从基层党组织建设、自治、法治、德治四个方面,分析当前乡村治理体系存在的问题,以凤阳县"五维共治"基层治理新模式为例,探讨构建新型乡村社会治理体系,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保障。  相似文献   

6.
数字技术应用于乡村治理,能激活乡村治理活力、释放治理动能,但数字治理实践显示,数字乡村治理具有双重效应,其中数字技术与乡村治理适配的逻辑涵盖了制度调试、技术增能、主体扩充,数字技术与乡村治理的张力逻辑涵盖了制度阻滞、技术增负、主体游离。通过建构制度—技术—主体分析框架,探讨了数字技术应用于乡村治理的适配与张力。  相似文献   

7.
当前乡镇政府加强社会管理,通过多元主体共治来进一步健全完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成为重要课题.文章立足新时代下乡村振兴工作,分析乡村治理中遇到的乡镇指导职能领导化和干预村民自治的问题,结合当前社会治理新要求,给出坚持"三治结合"治理机制、明确乡镇政府治理定位、提升乡村自治能力等优化乡村治理体系的路径建议.  相似文献   

8.
当前国内许多地区的乡村城镇化均存在产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落后、村民市民化进程缓慢等诸多问题。本研究旨在基于乡村城镇化和农村社区的理论,构建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社区的分析框架,以烟台幸福十七村乡村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路径为例,通过社区建设对村民生活影响研究,评述其失地农民社区的发展效果与城镇化意义,并为今后相关类型的农村社区发展提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乡村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和关键,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必须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三治"融合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需要充分发挥公众参与治理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0.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历来被党和国家所重视。新乡贤是发展乡村的重要人才力量,也是一种乡村内源性治理资源,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是一种新的尝试。首先对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城镇化背景下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困境以及推进路径,以期能够更好的培育新乡贤文化的践行者,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数字乡村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是构建数字中国的迫切需要,是落实数字中国战略的重要内容。数字乡村建设以数据要素赋能推动农村数字化生产力解放和发展,以平台化经济的组织形式推动农村生产关系变革,以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推动农村上层建筑调整。在实践层面,为高质量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应当加快完善数字乡村建设体制机制和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数字乡村建设主体协同合作。  相似文献   

12.
在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领航下,以健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已经在我国农村广泛开展。吉林市东福米业有限责任公司自企业兴办之始起,即坚持在不断提高自身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造福一方地为引领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做贡献,分析和总结吉林市东福米业有限责任公司引领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经验可概括为三个方面,即:以企业科技创新领先,为乡村自治注入生产力基础;以企业依法生产和依法管理示范,为乡村法治导入正能量;以企业文明和红利施与,为乡村德治输送精神和物质条件。  相似文献   

13.
推进乡村基层治理工作的高效发展是现阶段推动共同富裕的核心内容及价值目标。有效实施基层治理是实现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于化解农村地区基层矛盾、提升基层政府组织公信力以及构建良好的乡村文化氛围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针对当前农村地区存在的基层政府的治理难题,要合理构建各治理主体间的衔接治理体系,使得基层政府、社会组织、社会资本、农村人才等治理主体协同联动,构建健康的农村文化氛围,在扎实推进农村振兴的今天稳步推进基层治理进程,提高治理效能。进一步拓宽新时代农村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  相似文献   

14.
乡村振兴工作逐渐成为近年来乡村治理的主要任务,振兴乡村经济,推动乡村全方位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必要步骤。目前,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乡村治理工作在实践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阻力,阻碍了乡村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以乡村治理为课题,研究目前陷入的困境及相关问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县域城镇化突出,尤其是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整合下,城乡的资源和人口都得到了合理的配置。就主要探讨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河北省县域城镇化的发展的进程,包括其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旨在为河北省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出指导性建议,为河北省的经济向前发展奠定基础,构建河北省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格局。  相似文献   

16.
该文研究了数据治理技术在线损数据管理中的应用,提出一套电力企业数据质量治理模型。采用唯一性治理、完整性治理和准确性治理等方法来保证线损数据质量,同时运用实际数据进行模拟仿真实验,以验证线损数据质量治理技术的可靠性,并分析了模型的稳定性。通过线损数据质量治理,能够满足电力企业的线损数据使用需求,促进电力业务的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17.
立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一历史节点,抓住脱贫地区这一关键性研究,在剖析脱贫地区科技创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机遇基础上,聚焦科技创新对县域产业发展与体系构建,提出了拓展延伸完善原有科技扶贫政策举措、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建立县乡村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促进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建立特色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等对策建议,以期为县域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乡村社会的有效治理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任务之一,在实践中发现制约乡村社会治理的主要因素为基层党组织领导力不足、机制体制不健全、村级组织工作事务不规范以及村民自治缺乏动力。在管理优化中应根据国家政策导向制定出针对性的策略,包括健全管理机制和体制、提高乡村党组织的领导力、完善村级组织、改善村民自治以及规范村级组织的工作事务。  相似文献   

19.
城市社区治理是我国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环.聚焦浙江省,总结浙江在基层社区治理中的四种做法经验,提炼出浙江以服务为中心理念引导下的基层治理创新,以期为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改革创新提供启发.  相似文献   

2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农村的有效治理,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振兴乡村要做到的五个方面之一就是要治理有效。这对农村基层治理的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农村村民自治组织作为农村基层治理重要一环,在实践过程中行政化色彩日渐浓厚,这与其村民自治组织的定位显然矛盾。行政化虽然在短时间内能够提高办事效率,但是从长远来看却无助于提升农村自我服务能力和国家有效治理。立足公共经济学和目标替代理论,从公共产品在城镇与农村之间的供给、需求的层面进行分析,找到农村基层自治组织行政化的原因并提出相应解决之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