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立军  崔家萌  殷青 《当代建筑》2021,(12):118-121
本文在国家现行评价体系基础上,结合我国东北地区满族传统村落地域性价值特征,运用AHP层次分析法,从村落环境、传统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三个方面进行评价指标的调整或增删,并结合德尔菲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构建完整的地域化评价指标体系模型,旨在为东北地区满族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多数传统村落居住条件差,已不适应日益提高的生活需求。运用田野调查法对鄂西45个传统村落进行走访和调查,从满意度方面对居民需求进行系统和量化研究。将影响传统村落居住满意度的目标层划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准则层,在此基础上确立9项指标和30个影响因子,形成居住满意度评价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理论,分析影响居住满意度的要素。多要素的评价体系为了解传统村落居民满意度提供量化方法,为传统村落及与环境改造提供实践支持。  相似文献   

3.
王秀  冯维波 《室内设计》2015,(4):103-109
在 研究《中国传统村落评价认定 指标体系》和实地调研西南山地村落的基 础上,针对山地传统村落保护评价的模糊 性,对现行评价体系进行调整和补充,建立 了山地传统村落保护评价指标因子集,利 用具有严密逻辑性的数学方法合理确定评 价指标权重,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效结 合,确保了评价指标的可靠性、准确性和客 观性,最终确立了山地传统村落保护评价指 标体系。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推动了掌上村落文化体系的开发与实现路径和促进传统村落绿色发展的地域适应性理论体系的构建。解决了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处理、掌上村落的关键技术开发、绿色科技与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实施等关键性科学问题。掌上村落体系的构建,解决了当前传统村落实用技能人才培育与引进、文化信息产业绿色发展和传统文化可持续等关键性科学问题,实现了传统村落生态宜居与绿色科技协同发展。通过对体系构建的指标进行科学的认证,选取历史、遗产、人才、教育、健康五大体系与产业、生活、人物、文化、民居五大核心模块进行关联程度的评价认证,最后得出掌上村落体系构建的最优化指标,阐明掌上村落体系构建在乡村振兴中的可持续发展意义。  相似文献   

5.
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已进入全面实现乡村振兴与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时期,当下如何汲取前一阶段的工作经验,持续探寻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利用的前沿理论显得尤为关键。近年来,由于监管缺失导致传统村落“建设性破坏”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亟待针对传统村落的分级分类监测体系展开研究。基于“三生”视角,研究传统村落监测体系的构建原理及其相应的技术路径,构建包含监测指标、监测机制与监测标准的监测体系。同时采用多准则决策法进一步筛选出与保护优先型、发展优先型及传承优先型(综合型)传统村落相匹配的监测指标,实现监测体系的分级与分类。并且建立起监测体系在实际应用中的反馈机制模型。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为传统村落监测工作提供引导准则,提升了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利用相关工作的效率与参与主体丰富度,有利于传统村落监测工作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以国家颁布的《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试行)》为蓝本,在梳理其存在缺失的基础上,结合图们江地区朝鲜族传统村落的现状和特色,对其指标的地域适应性进行了调整和完善,建构了《图们江地区朝鲜族传统村落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当地传统村落分类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传统村落空间格局是历史沿革、体现地域特色的关键内容。在城镇化背景下,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受到冲击,村落文化内涵亟须振兴[1]。本研究以国家传统村落梧龙村为例,运用Depthmap软件,量化分析、深入挖掘村落空间格局形态特征,从整合度、连接度、可理解度等方面对村落新、老村的空间格局进行对比,分析漳州地方文化语境下的宗族意识和礼制思想在村落空间特征形成中的影响,基于分析结果提出对村落传统空间格局的保护方法,以及村落传统空间与现代空间的优化策略,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村落作为较原始的群居方式在人类历史发展中一方面推进了宗族血脉的社会文明,另一方面在营造方式和生活模式中是人类居住的源头和根据地。但是目前对村落保护研究工作更多是侧重于具有历史价值的传统村落,而作为乡村社会结构的载体,村落还有其特殊的社会属性。因此,区别于"传统村落",对于"既有村落"的保护利用研究是本文的侧重点和创新点。首先,对本文的研究对象"既有村落"进行了概念界定;然后,参照国内目前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价值评价,并引入村落社会人文类评价指标,构建出既有村落保护利用的评价体系;最后,本文以2022年冬奥会北京延庆赛区西大庄科村为实证案例,应用构建的评价体系,提出西大庄科既有村落保护利用价值和改造策略方向。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得到了国家和社会各界的重视,相关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发展迅速.有些传统村落采取了整体或连片的保护措施,但没有传统村落群的概念.而传统村落群的广泛存在是被普遍认可的,其文化价值也逐渐被重视.阐述了传统村落群的概念,分析了传统村落群的发展现状,即群内各村落发展不平衡,旅游同质化开发现象严重,重旅游轻保护,文化价值逐渐得到肯定.在此基础上,从四方面提出了传统村落群的保护发展策略:寻根求源,以文化驱动生产;保护先行,构建多层次保护体系;评估潜力,构建协同发展体系;学习经验,开展传统村落群社区建设.以期为传统村落群的保护发展开拓思路.  相似文献   

10.
对云南传统村落演进更新进行梳理,探析当代云南传统村落更新路径。运用自组织理论,结合相关实例,对农耕时代村落自组织演进及现代社会村落他组织更新进行分析总结。发现农耕时代的自组织演进是形成多样村落文化的根本内因,而当代村落更新中所呈现出的诸多问题是过分强调他组织干预的结果。应在尊重村落自组织演进形成的系统性、整体性结构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导入序参量、刺激正反馈、协同发展"等他组织方法,形成"宏观层面层级嵌套-中观层面协同并置-微观层面动态适应"的上下协同更新路径,实现对云南传统村落的有效更新传承。  相似文献   

11.
苏义坤  刘培珍 《建筑经济》2015,36(4):113-116
从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的视角,进行传统村落保护专项标准体系的构建机理研究。基于霍尔三维结构,描述传统村落保护专项标准体系的六个维度,构建传统村落保护专项标准体系的六维空间结构模型,阐述传统村落保护专项标准体系的运行实施,以实现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分析初探——以肇庆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文化景观的角度出发,提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两个层次和三个维度的分析框架,祈求实现传统村落的有机发展。以肇庆为例,首先分析其在广东的文化形态分区区位;再以肇庆辖区内22个传统村落为例,运用该分析框架进行文化景观解读。最后,本文提出传统村落的动态发展结论,并指出传统村落未来发展的两大类型及其发展方向。其一是城镇化的传统村落,应在变化中传承村落原生的文化基因。二是再村庄化的传统村落,应建立“环境-产业-社会”协调互动的生态体系。  相似文献   

13.
通过从文化景观的角度切入,运用文化景观基因识别技术,构建文化景观基因识别体系,从环境、布局、建筑以及文化等方面对石门河沿线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基因特征进行挖掘并解析,再运用GIS对区域内传统村落分布特征、地理环境、水系河流进行了分析,揭示了石门河沿线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环境方面:环境对村落选址影响较大,形成了山中谷地、背山面水、近山山麓的选址类型。布局方面:村落整体布局可分为组团型、条带型和离散型三种形态。街巷结构可分为网格型、鱼骨型和树枝型。建筑方面:院落以合院式布局居多,材料大多为砖、石和木。文化方面:传统文化主要体现在民俗文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综合运用Yaahp软件分析、层次分析法、Delphi法、文献解析与问卷调研等方法,对功能改造活动的调研数据建立判断矩阵,选取22个指标并计算推演指标权重,建立传统村落码头的功能改造的适宜性评价模型,并提出相应的量化评价方法,推导出传统村落码头空间功能改造适应性的七个关键要素。为传统村落的文化传承与功能提升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5.
传统村落作为活态的文化遗产,承载了大量的历史记忆、人文生态、建筑哲学和社会发展轨迹。传统村落的类型划分对传统村落保护发挥着积极作用,能够将传统村落的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动力,同时可以促进传统资源的高效利用与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本文以安徽省黄山市92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样本,运用文献归纳分析与专家评价意见相结合的方式,依据国家发布的传统村落相关文件及基础资料,综合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将其类型划分为历史积淀类、村域格局类、传统建筑类、民俗文化类和全面综合类五大类,为不同类型的传统村落根据类型特征与村落特色提出活化引导策略,并得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研究展望,以期实现我国传统村落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广西城镇建设》2012,(7):117-117
7月12日,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会同自治区文化厅、财政厅召开广西传统村落调查成果评审会。据悉,广西初选出的195个传统村落通过专家评审,将报送国家四部(局)。在此基础上,广西近期将组织专家对传统村落作进一步筛查,报送国家的传统村落数量有望增加。  相似文献   

17.
为了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实施情况进行跟踪监测,通过构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实施效果评估体系,来帮助发现并纠正保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文章首先对历史文化村落评估相关研究进行评析,进而阐述评估的目的和为实现目的所侧重的三个方面,然后解释了指标体系的四大类型和对突出问题的考量,再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评估体系各指标确定权重,最后以大岭、小洲、松塘、歇马四个不同保护实施主体的村落为例,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指标进行验证并根据评估提供的反馈信息对这些村落提出保护实施调整指引。  相似文献   

18.
保护目标的实现是从目标制定到实施、再到目标监测与维护的循环过程,其中监测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但普遍对其重视不足。本研究意图探索对传统村落保护实施效果评估的方法,在弥补村落保护实施评估研究较少的同时,也希望借此引起人们对保护监测管理的重视。文章首先对传统村落评估已有研究成果进行评析,在对其他学科相关研究的借鉴基础上,从保护效应、社会效应、经济效应、环境效应四个方面拟定保护实施效果评估体系,设置二级指标12个、三级指标36个,并确定三级指标的评估标准和获取方法。  相似文献   

19.
《规划师》2016,(Z2)
近年来我国传统村落正面临着迅速消亡的危机,虽然国家启动了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并强化了传统村落的规划编制与指导,但目前还缺乏统一规范,规划编制的深度和科学性参差不齐,尤其是在明确保护核心资源、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推进可持续的村落发展和切实的规划实施等方面尚缺乏共识。文章针对这些核心问题,引入资源脆弱性概念,从提升传统村落资源脆弱性的视角出发,定义传统村落的脆弱性及其核心要素,提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的4条核心原则,并将其运用到云南省腾冲市银杏村的规划实践中,有效指导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实际工作。  相似文献   

20.
刘奕杉  陈莎 《城市建筑》2022,(17):150-152+198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是我国目前乡村规划的重要议题,而现有研究缺乏对传统村落空间布局的分析。本研究以川西藏族传统村落充古村为例,运用图式语言梳理了村落空间布局的语言逻辑,建立其图式语言体系,结果表明:(1)充古村空间布局分为居住空间、连接空间、其他空间、复合空间,从其中可提取14类56种图式语汇;(2)充古村空间布局的构成中,不同空间元素通过排列组合,形成了复杂多变的设计语法,但整体而言,其结构相对单一;(3)充古村空间布局形成过程中受到自然环境和宗教文化的影响较深,整个语言体系都展现了其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本研究旨在探索传统村落空间布局耦合背后的过程与肌理,为传统村落空间布局优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