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综合应用盆地模拟、构造演化分析、流体包裹体测温等技术方法,对四川盆地川西气田雷四3亚段气藏烃源岩热演化及生烃史、储层成岩及物性演化史、构造圈闭和运移输导体系形成演化史等关键成藏要素进行了模拟与研究,并对各成藏条件随时空演化的匹配关系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雷四3亚段白云岩储层在(准)同生期既已形成;石羊镇、金马、鸭子河等背斜圈闭在印支晩幕构造运动中形成;历经东吴运动、印支期、燕山早期构造运动形成的关口、彭州等断裂和雷口坡组顶部不整合面共同形成了持续、畅通的纵横向油气运移系统。这些成藏条件形成时间早、空间配置关系好,为油气成藏提供了良好的运移通道和储聚空间。综合上二叠统龙潭组、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烃源岩热演化及生烃史,川西气田雷四3亚段气藏经历了印支末期—燕山早期古油藏原油裂解供气成藏,燕山期雷口坡组烃源岩供油与古油藏裂解供气双源供烃形成油气藏,燕山末期—喜马拉雅期气藏形成并最终定型的成藏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2.
通过薄片、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对四川盆地川西坳陷中段龙门山前石羊场-金马-鸭子河地区雷口坡组四段上亚段储层高频层序、沉积微相进行研究;结合储层测井解释结果,总结储层在层序和沉积微相中的分布,分析层序沉积对储层发育的控制。结果表明,雷四上亚段构成一个完整四级层序,并可进一步划分为多个五级和六级高频层序。高频层序的向上变浅沉积旋回特征明显,横向对比好。雷四段上亚段在研究区主要为潮坪相沉积,主要发育潮间带和潮下带亚相,纵向上岩性多变,横向上分布较为稳定。潮间带是储层发育的有利亚相,可划分为云坪、藻云坪和灰云坪等微相;潮下带可划分为灰坪、藻灰坪和云灰坪等微相。潮间带粉晶云坪、藻(层叠)云坪是优质储层发育的有利微相,一般发育于上、下两个储层段高频层序中、上部,储层旋回对比性好。高频层序控制潮间带有利沉积微相分布,对后期成岩作用也具有一定的影响,是储层空间展布与储层发育的关键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3.
川西雷口坡组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成岩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川西雷口坡组储层较发育,(藻)砂屑白云岩、中-细晶白云岩为主要储集岩,粒间溶孔、粒内溶孔为主要孔隙类型,孔隙结构以中-小孔细喉为主,总体显示出低孔低渗的特征。雷口坡组(藻)砂屑白云岩在川西坳陷的西缘分布稳定,厚度较大,总体上以海底、埋藏成岩环境为主,北段受到大气水成岩环境的影响,向南逐渐减弱。受成岩环境的控制,雷口坡组(藻)砂屑白云岩主要的成岩作用类型有压实、压溶作用、胶结充填作用、溶蚀作用、白云岩化作用等,其中,建设性的成岩作用主要有溶蚀作用、白云岩化作用、晚期破裂作用。溶蚀作用中的准同生期暴露溶蚀、表生溶蚀,主要分布于川西坳陷北部中坝构造带附近;而埋藏溶蚀作用对于川西坳陷中、南段储层的发育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鲕粒、砂屑白云岩主要与早期回流渗透、埋藏白云岩化有关。综合沉积、成岩特征,雷口坡组在川西坳陷北段南部砂屑滩体发育,且经历了准同生期大气水溶蚀、表生期溶蚀和埋藏溶蚀作用,是最有利的勘探区;而在中段的金河剖面的鲕粒、砂屑白云岩粒间(溶)孔中,发现有大量的沥青,表明发生过油气的运移或聚集,也是值得重视的有利勘探区域。 相似文献
4.
以区域地质研究为基础,通过三维地震解释并利用有机地球化学分析等技术手段,综合分析了川西坳陷回龙构造雷口坡组天然气成藏条件及其勘探潜力。结果表明,回龙地区海相烃源岩发育,纵向上沟通雷口坡组和下伏二叠系海相层系的烃源断裂及横向上雷口坡组顶部不整合面可作为油气的良好运移疏导体系,天然气成藏具有“双源供烃”的良好气源条件,且雷口坡组优质储层发育,并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回龙构造圈闭类型好、断鼻圈闭面积大,且雷口坡组顶面岩溶缝洞发育区域与高部位相叠合。该区的研究及突破对于扩大川西整个雷口坡组的勘探范围和勘探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是下一步部署风险探井的有利目标区域。 相似文献
5.
川西坳陷中三叠统雷口坡组顶部发育古风化壳型储层,近期PZ1井在该风化壳层再次获得高产工业气流,显示雷口坡组具有较大油气潜力,但TS1井的失利又显示了气藏的复杂性。川西坳陷雷口坡组顶部雷四上亚段具溶孔的颗粒白云岩是主要储层,优质储层以白云岩坪相为基础,后期发生白云岩化成岩改造。但由于断层及膏岩夹层的干扰,难以根据地震反射结构预测储层。研究发现,川西坳陷雷口坡组顶部表现出独特的断层相特征:坳陷内发育两个弧形小断层带,表现为强断裂变形白云岩相;断层带后方为断层不发育的完整背斜,表现为弱断裂变形白云岩相;坳陷东坡为揉皱膏岩相。利用这一特殊的断层相特征,依据地质力学原理,预测两弧形小断层带为刚性、单层厚度较薄的地层,为白云岩坪边缘相带,储层厚度较薄但裂缝发育;断层带后方完整地块为刚性、单层厚度较大的地层,为白云岩坪中心相带,储层厚度大;小断层带东侧的揉皱带为膏岩发育区。 相似文献
6.
川西龙门山前中三叠统雷口坡组雷四上亚段发育厚达百余米的潮坪相白云岩溶蚀孔隙型储层,可分为上、下2个储层段。对钻井岩心、薄片和物性分析表明,以白云岩类为主的下储层段优质储层呈多层叠置分布,储集性能优于灰质含量较多的上储层段。根据不同类型岩石物性统计及储层储集空间特征分析,结合扫描电镜、包裹体分析等技术对储层成因进行研究,认为“白云岩化+准同生期溶蚀+埋藏溶蚀”叠加形成了该套优质储层,其中,区域分布的潮坪相白云岩为储层的稳定广泛分布奠定了重要岩性基础;准同生期溶蚀控制了优质储层多层叠置分布;埋藏溶蚀叠加改造有利于孔隙的保持及储层渗透率的改善,进一步提高了储层的品质。 相似文献
7.
以区域地质研究为基础,通过三维地震解释及有机地球化学分析等技术手段,综合分析了大邑构造雷口坡组四段天然气成藏条件及其勘探潜力。研究结果表明,大邑地区二叠系及雷口坡组烃源岩发育,深大断裂及不整合面可作为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天然气成藏具有“双源供烃”的良好气源条件。雷口坡组四段发育台缘滩沉积,基质孔渗较好,加之后期风化淋滤及构造变形,推断发育孔隙-缝洞复合型优质储层。发育于构造轴部的1号断鼻圈闭面积大、幅度高,具备良好的封盖及保存条件。雷口坡组四段圈闭、储层形成时间早,具有“下生上储式”、“自生自储式”良好的生储盖组合,是川西雷口坡组天然气勘探的一个新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8.
四川盆地川西气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气藏气源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天然气探明储量超千亿立方米的川西气田是中国石化继普光和元坝气田之后,在四川盆地发现的第3个大型海相气田.目前对该气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气藏的气源认识尚未统一,争议较大,有必要对其开展再分析.对川西气田不同构造雷口坡组四段三亚段(雷四三亚段)上、下产层的天然气组分和烷烃同位素特征分析表明,川西气田同一构造雷四三亚段下储层气... 相似文献
9.
川西坳陷雷口坡组气藏勘探远景区预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川西坳陷中三叠统雷口坡组顶面是一个风化面,目前在雷口坡组还没有发现大型的溶蚀孔洞缝型气藏。从雷口坡组的成藏地质条件、岩相古地理演化、沉积相和地震相等方面探讨了雷口坡组发育优质储层的可能性,预测了洛带气田、新场气田和马井构造雷口坡组气藏的勘探远景区。雷口坡组优质储层发育的基础是潮坪沉积相的藻屑滩和古岩溶形成的各类溶蚀性孔隙,区域岩相古地理分析认为,沿着中坝—安县—新场—洛带印支期古斜坡环带可能发育藻屑滩,且受到过暴露剥蚀作用。洛带地区雷口坡组地震相表现为丘形反射,两侧存在斜交反射带,顶部呈削蚀面特征,可能存在溶蚀沟和古潜山,预测发育有经过暴露溶蚀作用的藻屑滩;新场气田雷口坡组顶部存在地层圈闭和斜交反射带,有明显的削蚀面特征;马井构造存在连片的丘形地震异常。结合露头剖面的藻屑滩特征,分析认为洛带气田和新场气田的雷口坡组为有利勘探远景区,马井构造雷口坡组为远景勘探区。 相似文献
10.
四川盆地雷口坡组台内滩与台缘滩沉积特征差异及对储层的控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四川盆地在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沉积时期处于局限-蒸发台地-台地边缘沉积环境,勘探实践证明雷口坡组的储层发育台内滩和台缘滩两类颗粒滩,不同类型的颗粒滩储层具有明显分异。通过对两类颗粒滩特征及形成条件的深入分析,指出台缘环境浪基面影响深度最大可达20m,沉积物可容空间大,形成的单滩体厚度大,早期暴露几率小,较大的上覆地层静压易使颗粒呈格架支撑,喉道减小,有利于滩体内部粒间孔保存,储集空间以(溶扩)残余粒间孔为主;而由于台缘环境的遮挡,台内环境的浪基面影响深度一般为2~3m,颗粒滩在局部微地貌高地发育,厚度较小,暴露几率大,早期大气淡水可影响单旋回台内滩中上部,储集空间以粒内溶孔和铸模孔为主。沉积环境形成的物质基础是后期成岩演化与孔隙演化的关键,影响了颗粒滩储层最终的储集面貌。 相似文献
11.
煤层气地质导向工作内容包括钻前的邻井资料准备与研究、施工方案的制定、导向施工的现场实施、完钻后的资料总结汇报等,按照时间顺序,重点论述现场煤层气录井地质导向施工的3个关键技术阶段,即导向施工前准备、着陆轨迹控制和水平段轨迹控制。针对煤层气水平井钻探过程中遇到的地质和工程难题,在山西煤层气现场的实际施工中,以T-P 08井为例,从地层的地质特征入手,通过地层倾角计算、地层精细对比、地质模型建立与更新、细分煤层内外部结构特征等技术手段,为地质导向提供基本地质保障,总结出一套切实有效的煤层气录井地质导向方法,并从导向施工前准备、着陆轨迹控制、水平段轨迹控制3个关键阶段进行了应用分析。实践证明,该方法井眼轨迹控制效果较好,可实现水平段井斜角匹配地层倾角在优质煤层中快速钻进。 相似文献
12.
水平井地质导向录井关键技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水平井钻进过程中,录井的核心任务是利用随钻过程中获得的岩性、电性、物性及含油气性资料进行地质导向。水平井地质导向录井包括两项关键技术:一是进入目的层前的地层对比和预测技术;二是进入目的层后的地质解释与导向技术。通过对这两项技术难点的系统分析,结合应用实例,深入分析了在目的层设计深度不准确的情况下,通过录井精细对比及时修正模型、保证准确进入水平段开采目的层的技术;水平段钻遇非目的层岩性情况下(井眼偏离正确轨迹、目的层沉积相变化、钻遇断层、钻遇泥岩夹层等),可利用随钻测井资料、井区资料、地震剖面等进行精确解释,提出钻头前进方向,保证油气层钻遇率和井身质量。 相似文献
13.
在详细论述元坝气田雷口坡组古溶沟形成条件、识别方法及展布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剖析了古溶沟对储层、圈闭、流体及油气富集区的影响,提出有利的勘探目标区。剥蚀作用、早期断裂及湿热气候控制了古溶沟的形成;溶沟区具有残留地层薄、上覆地层增厚及潜流带发育等特征,地震剖面上可见“下凹”及“双向上超”等现象。工区内发育4个主要溶沟区,单条溶沟宽度一般在2~3 km,切割深度为30~60 m;岩溶残丘地层保存较全,储集空间发育,为有利目标区。 相似文献
14.
中坝气田位于川西气区北部,主要产层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和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三段,但其雷口坡组三段气藏的气源目前还没有定论。基于此,全面分析了中坝气田雷口坡组天然气组分和碳、氢同位素组成,并选取中坝气田须家河组煤成气、河湾场气田二叠系茅口组和长兴组以及三叠系飞仙关组油型气、川东北飞仙关组油型气与之进行对比。中坝气田雷口坡组天然气总体显示干气特征,干燥系数大都在0.97附近,H2S和CO2含量较高。中坝气田雷口坡组天然气中烷烃气碳、氢同位素组成与中坝须家河组、河湾场气田及川东北飞仙关组天然气的同位素组成都有明显差异,乙烷碳同位素组成较河湾场气田、川东北飞仙关组天然气重,而甲烷碳同位素组成较川东北飞仙关组天然气轻。甲烷氢同位素值在-140‰左右,比川东北飞仙关组油型气普遍低约20‰,而高于中坝须家河组煤成气约30‰。综合天然气组分,碳、氢同位素及轻烃和汞的特征分析认为中坝气田雷口坡组天然气以二叠系油型气为主,混有部分须家河组煤成气,且受TSR作用改造。 相似文献
15.
川西坳陷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天然气气源对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川西坳陷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是近年来四川盆地海相天然气勘探和研究的热点层系,目前对其碳酸盐岩生烃潜力的认识存在一定分歧,由此导致该地区雷口坡组气藏的主力气源存在较大争议。通过对川西坳陷潜在海相烃源岩开展较为系统的地球化学分析,揭示了雷口坡组碳酸盐岩和筇竹寺组、龙潭组、马鞍塘组—小塘子组泥质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和生烃潜量等特征。其中,雷口坡组碳酸盐岩的原始有机质丰度和生烃潜量整体偏低,有机质丰度相对高的层段发育规模十分有限,不足以形成规模性油气聚集,且雷口坡组高产井与其碳酸盐岩烃源岩的发育程度明显不匹配。气源对比研究表明,雷口坡组天然气主要来自下伏上二叠统龙潭组烃源岩,与下寒武统筇竹寺组或上三叠统马鞍塘组—小塘子组烃源岩不具有亲缘性。雷口坡组储层未经历大规模古油藏聚集,其气藏为龙潭组烃源岩所生成的原油在高演化阶段热裂解生成原油裂解气并直接充注到雷口坡组而形成。 相似文献
16.
靖边气田下古生界马五1+2气藏具有典型的低渗、低孔特征,主力储层马五13厚度薄、横向非均质性强,且小幅度构造变化快.水平井地质导向面临小层判识难、地层倾角预测难、气层追踪难、控制轨迹难等“四难”问题.综合运用现场录井、钻井资料,根据目的层上下部地层接触关系,确定了5处靶点调整时机,4种入靶地层对比方法,3种水平段轨迹控制方法,保证了薄储层水平井精确入靶,提高了水平井有效储层钻遇率. 相似文献
17.
水平井地质导向过程中真实地层倾角的求取是储层界面预测的关键。为解决水平井在“着陆”阶段由于存在井间系统误差导致地层倾角求取不准、储层界面预测精度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水平井钻遇地层的厚度变化来求取地层倾角的新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不同模式下的地层边界方程,最终实现对储层界面的精准预测,较好地解决了水平井着陆时储层微构造解释精度不高以及钻井系统误差等问题。该方法在H油田指导水平井地质导向13口,着陆段中靶率高达100%,有效提升了水平井着陆段的中靶率,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