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已发表的天然超镁铁岩的辉石和尖晶石分析结果的对比表明,斜方辉石的铬含量随着共存的尖晶石的铬含量的增加而增加,直到Cr、Al比值达到1为止。超过1时,由于尖晶石含铬更多,故斜方辉石的铬含量即趋于减少。假定MgCrAlSiO_6为铬斜方辉石的组分,按照辉石—橄榄石—尖晶石组合中的化学平衡,可以解释斜方辉石和尖晶石间铬分配的非线性图式。当把这种Cr分配的平衡分析结果应用到那些超镁铁质岩、而在这些岩石中平衡作用过程又研究得很好的情况下,那么将会发现与有同样Cr、Al比的共存尖晶石相比,斜方辉石中的Cr将随平衡温度的降低而减少。然而,单斜辉石Cr数据似乎遵循一种不同的模式,但是,如果对Na与未处理的全Cr之比值的影响作一些模式校正,就会出现类似于斜方辉石的抛物线型式。如果与已发表的有关Al行为的成果结合起来,辉石的Cr和Al含量就能按全岩岩石化学和物理平衡条件得到更好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已通过相平衡实验、高温溶液的测热、热力学计算对共生尖晶石与单斜辉石之间Cr和Al的分配以及尖晶石-单斜辉石-石榴石平衡对Cr/Al比值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交换平衡:?在970K、latm下测量的纯相的焓变为-2100±500cal~·.尖晶石与单斜辉石相之间Cr-Al分配的实验结果得到了下列分配关系:?这里,X_i~j指j相八面体位置中i的原子分数率.分配对成分的依赖关系意味着,根据对称模式,尖晶石中的Al-Cr混合是非理想的,其W_(Cr-Al)~(Sp)是2700±500cal/gm.反之,单斜辉石中的铝-铬混合却接近理想混合.实测的镁铬榴石(Mg_3Cr_2Si_2O_12)稳定区以及石榴石的混合性质,连同我们的实验数据用于计算Cr/Al比值对下面这个重要反应的影响:斜方辉石+单斜辉石+尖晶石=橄榄石+石榴石直到Cr/(Cr+Al)达0.7,Cr/(Cr+Al)比值每增加0.1,尖晶石二辉橄榄岩的稳定区就可增加到约2.3kbar.计算的稳定性与O'Ne?(1981)的实验结果非常一致.这样的分配关系导致在原始二辉橄榄岩较低的Cr/Alk(~0.07)比值下,单斜辉石缓冲了尖晶石成分,并使尖晶石-石榴石的反应间距从少含或不含单斛辉石时的10kbar急剧降为富辉石"地幔岩"中的2kbar.  相似文献   

3.
宾夕法尼亚州西南费耶特县浅成相金伯利岩中有两种化学特征明显不同的巨晶和包体:富铬类型的和贫铬类型的。富铬类型由橄榄石(Fo=90-93)、石榴子石(1.64—6.14%的Cr_2O_3)、透辉石(1.89—2.34%的Cr_2O_3)、铬尖晶石和不混溶的硫化物熔体组成。它们的mg变化范围小,其主要元素的组成与受过剪切的石榴子石二辉橄榄岩的相似。次要元素的变化与48—39千巴压力范围内、温度区1310°—1055℃的晶体分离作用一致。贫铬类型演化程度更高。它们由橄榄石(Fo=81-85)、石榴子石(<0.1%Cr_2O_3)、镁钛铁矿(16—37mol%。MgTiO_3;0.05—2.05%Cr_2O_3)和透辉石(<0.1%Cr_2O_3)组成,代表了低速带内贫铬熔浆分离程度较高的阶段。这两种类型的巨晶和包体与它们的寄主熔浆混合,使两种橄榄石表现出了Fo=88-89的反应边和钛铁矿巨晶中的反环带(34—51mol%的MgTiO_3;1.4—3.6%Cr_2O_3)。贫铬类型者是从岩浆房里的熔体中结晶出来的。这些熔体是在低速带从上升的底辟体内分疑的。这些熔体内的结晶分异作用导致了矿物成分的演化和钛铁矿的晶出。而富铬类型代表在上升的底辟体中的熔体内,晶体和不混溶硫化物熔体的分离产物;在这种熔体中,熔体/晶体的比值是低的,熔体中主要元素的成分被周围的地幔成分(未亏损的石榴子石二辉橄榄岩)所缓冲。含有熔体的底辟体上升,破坏了演化程度较高的、贫铬的、包含巨晶的晶体糊状物,导致寄主熔体混合。逆反应和同源捕虏晶在混染岩浆内的结晶,形成了所观察到的环带类型。  相似文献   

4.
以Helgeson等(1978)的热化学数据为基础,几个相还未得到的数据可从MgO-Al_2O_3-SiO_2、CaO-MgO-Al_2O_3-SiO_2、CaO-MgO-FeO-SiO_2、透辉石-硬玉-石英、尖晶石-橄榄石、黑云母-石榴石及单斜辉石-石榴石体系实验相平衡关系中计算取得.利用这些数据,可在一个广泛的压力(达50kb)和温度(达1500℃)范围内,计算含有地慢岩及二辉橄榄岩成分的CaO-MgO-Al_2O_3-FeO-Na_2O-SiO_2体系中的矿物组合(包括共生相的数量和成分).以图解法表示了辉石中Al_2O_3、单斜辉石中的Ca和与石榴石-单斜辉石分配系数(Fe~(2 )-Mg)相关的压力-温度的等值线(等成分线).在一定温度下,含有斜长石的基性岩转变为尖晶石橄榄岩的相变压力,以及尖晶石橄榄岩转变为石榴石橄榄岩的相变压力,分别在4-10及9-25kb范围内.  相似文献   

5.
在图里梅斯(ТурьМыс) 复成分侵入体的透辉石和普通辉石中,用x光光谱分析方法研究了已固结的硅酸熔岩包体成分。已经了解到包体成分与辉石成分有关,而与岩石无关即与岩石的“岩浆”或“交代”形态无关。在超基性岩、碳酸岩和具有异离-斑杂构造的多矿物岩中占优势的透辉石质辉石中,含有许多包体,主要是富钙,其次富镁。相反,黄长岩和碱性岩中的富含普通辉石组分的辉石中,包体则是富含Fe、Al和Na。所以结论是:矿物结晶作用的开始和停止,是严格地与已分异的原生熔体成分和演化程度相对应的。碱性—超基性(碳酸岩)杂岩体中各种岩石的形成,是由于连续地从熔体中(按鲍温原理)晶出不同矿物的组合结果。  相似文献   

6.
在地球表面,仅日本岛弧分布有构成现代地幔楔状体的橄榄岩捕虏体.因此,有必要把日本岛弧的地幔橄榄岩与其它构造背景之下的进行比较,以了解地幔楔状体的岩石学特征。由此解决下面两个问题:哪一种类型的岩浆与地幔橄榄岩是处于平衡的?它们与岛弧岩浆是否具有成因联系.橄榄石的 Fo 含量,铬尖晶石的 Cr/(Cr+Al)原子比率(=Cr°比率),尤其是这两个值的结合可以较好地指示尖晶石橄榄岩和含橄榄石、尖晶石的火成岩的岩石学特征。这两个值与橄榄岩的实际矿物比率,尤其是 Cpx/(Opx+Cpx)比率有紧密的联系。Cpx/(Opx+Cpx)的体积比随着尖晶石中 Cr  相似文献   

7.
喜马拉雅地区西北部东西走向的Kohistan地体,是夹持于两个碰撞板块即喀喇昆仑(Karakoram)板块(即亚洲板块)与印度板块之间三明治式的岩浆弧。Kohistan岩浆弧南部,主要是早石炭纪火山岩和深成侵入岩变成的斜长角闪岩。斜长角闪岩中的残留体辉长岩显示钙碱性特征,矿物学特征类似于报道过的现代和古代岛弧内的低压深成侵入岩类。最大的残留辉长岩体产于Khwaza Khela附近斜长角闪岩带南缘,总体近圆形,长约1km,由堆积辉长岩和相关岩石组成,它们记录了地壳加厚和降温过程。由橄榄石和钙长石反应形成的冠状体,有斜方辉石+单斜辉石+Mg-Fe~(2+)-Al尖晶石土钙镁角闪石,形成温度约800℃,压力(5.5—7.5)×10~8Pa。这种热动力构造事件是区域性的,可能还与约85Ma时(甚至更早)喀喇昆仑板块逆冲于Kohistan岩浆弧上的事件有关。后来辉长岩局部被含有高压矿物组合(石榴石、蓝晶石、黝帘石、钠云母、更长石、方解石、方柱石和石英土绿泥石土刚玉土透辉石)的岩脉所穿插。该矿物组合生成温度为510℃—600℃,压力(10—12)×10~8Pa,说明了三叠纪时地壳隆升之前曾有过进一步的加厚和降温过程。本文列出了矿物电子探针分析数据,讨论了辉长岩中岩脉和冠状体矿物组合的构造意义。  相似文献   

8.
对十一个含金云母-碱镁闪石的钾镁煌斑岩进行了化学成分和矿物学研究,发现这种矿物组合(也见于交代蚀变的超基性捕虏体中)对过碱性钾镁煌斑岩来说,是典型的组合.这些火山熔岩典型地富K和Mg,并且K与Mg正相关.Ti含量是变化的,但TiO_2可达7%.钾镁煌斑岩的过碱性特征在结晶作用开始之前就已获得,其所有矿物,包括最初的岩浆矿物,Al含量都很低.岩浆部分或完全固结成岩之后,碱丢失,这可以从某些样品中得到证实.典型的矿物组合除金云母和碱镁闪石之外,还包括富Cr贫Al尖晶石、橄榄石、透辉石、富Ti氧化物(钛铁矿、假板钛矿、红柱石).两个样品中存在似罗镁大隅石矿物,进一步突出了钾镁煌斑岩的过碱性特征.电子探针分析表明,钾镁煌斑岩中大多数含Al硅酸盐矿物四面体位置上的离子一般不足,其Si+Al总和系统地低于理论值.共结晶矿物间大多数元素的分配都是规则的,例如,碱镁闪石和金云母之间的Fe、Mg、Ti分配,长石和碱镁闪石之间Na和K的分配,金云母和碱镁闪石之间四面体离子不足.由这些现象得出结论,这些钾镁煌斑岩的过碱性特征影响和控制着矿物成分,然而,全岩Si饱和的程度并不影响矿物成分.钾镁煌斑岩的主要自生矿物可以与解释为交代组合并推测形成于上地幔高压条件下的超基性团块的相应矿物进行比较.大多数主要元素分配趋势不受压力的影响,但硅酸盐矿物中Ti的可溶性随压力的增加而有相当大的减小.钾镁煌斑岩质溶液的成因不能与玄武质岩浆联系起来,在钾镁煌斑岩区确实没有玄武岩出现.已有的钾镁煌斑岩总成分可以形成于地幔中含金云母+碱镁闪石的超基性组合的熔融事件.计算表明,本文涉及到的所有样品中,矿物的原始比例为:30-50%的碱镁闪石,56-68%的金云母.熔融体晶出橄榄石(有或无透辉石)后的残留岩浆即是钾镁煌斑岩岩浆.  相似文献   

9.
Lemland侵入体是产于芬兰西南地区的四个造山期后花岗岩类侵入体之一,侵入体主要由斑状花岗岩和基一中性岩组成,它们显示出双峰式岩浆作用的性质,引起网脉化,形成混合岩. 近来对Lemland侵入体南边部分的研究揭示,基一中性岩形成一环状构造,在环状构造中,岩石可暂分为三个组合:(1)斑状花岗岩中的细粒镁铁质枕状体;(2)混杂基体中含镁铁质包体的混合岩;(3)中粒镁铁质岩。本文认为这种具不同单元的环状构造是从搅动的带状岩浆房中侵位形成的,而不同的岩石组合是由于岩浆的物化性质不同造成的. 岩浆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基性岩浆侵入到上覆的酸性岩浆中,并在其中形成基性枕状体开始,在向上移动的过程中,在基性岩浆留在后面的地方,基性的和酸性的岩浆迅速地混染和混合,形成的混合岩浆侵入到镁铁质枕内,这种镁铁质枕在靠较冷的酸性岩浆一侧形成一隔离边。环状构造中部的中粒镁铁质岩被认为与细粒镁铁质岩为同一种岩石,其较粗的粒度取决于较长的结晶时间.这种岩石被混合岩浆回复脉入和角砾化,形成巨形角砾。在这之后,酸性岩浆继续活动,在镁铁质岩石和混合岩中形成切割的岩墙.  相似文献   

10.
在加利福尼亚西变质带的Foothills地体中,Bear山脉断层带(BMFZ)为一复杂的多次变形带,它的活动使Guadalupe火成杂岩(GIC)和Hornitos深成岩的复式镁铁质—长英质花岗岩类在岩浆温度—高角闪岩相温度下发生变形.高温变形的证据包括,在GIC变形岩石中的同变形期重结晶集合体内有斜方辉石、单斜辉石和褐色角闪石产出,在BMFZ内接触变质围岩中董青石—钾长石混合岩的褶皱轴面内有熔融浅色体产出.远离BMFZ,GIC中的复式花岗岩类没有显示出岩浆流动的证据,因此,BMFZ中GIC花岗岩类的变形完全是由于固态流动引起的。这说明,在BMFZ糜棱岩化变形之前GIC就侵入了.在Hornitos深成岩中,复式花岗岩类显示出较弱的固态变形而其中的包体则强烈拉长,表明这是岩浆流动引起的.尽管在很多地区也出现了后来的固相线下的变形.支持Hornitos深成岩中有岩浆流动的证据还包括斜长石板状晶体和柱状角闪石颗粒具有空间取向,以及拉长状斜长石颗粒重结晶集合体的双晶具优选定向性.远离BMFZ,区域变质程度较低,表明高温变形与变质的热来自侵入体. U/Pb锆石年龄与GIC和Hornitos深成岩的侵位以及BMFZ中的变形是一致的,约为150Ma.变形花岗岩类叶理中角闪石的~(40)Ar/~(39)Ar年龄以及接触晕岩石叶理中黑云母年龄均表明,BMFZ中的深成岩和围岩仍保留了足以使角闪岩达到高绿片岩相的热条件.这种热条件在深成岩侵位后还可持续5~15Ma.  相似文献   

11.
对意大利西北部Voltri地块中超铁镁质的阿尔卑斯型橄榄岩详细构造研究,揭示出碎斑状构造岩中存在斜组构.这种构造岩的主面理,由具有未变形结构的粒状尖晶石二辉橄榄岩中公里级剪切带内高温流变作用引起的辉石拉长和尖晶石定向排列而构成.这种构造岩中的斜组构以与构造面理夹角达40°的拉长橄榄石和显著的颗粒边界线状排列为特征.此外,膝折型亚颗粒边界常常与(100)面平行,并显示出与构造面理呈大角度相交的优选方位.在具有这种斜向颗粒形态组构的构造岩中,橄榄石的晶格优选方位型式表现为[100]和[001]的双峰态分布.推测斜组构和双峰态方位分布起因于伴有不利取向颗粒消减,变形颗粒边界迁移的高角度膝折式颗粒边界的发育.据斜组构确定的剪切方向与据晶格优选方位、不对称辉石碎斑系以及出现显微构造的剪切带填图尺度几何学确定的剪切方向一致.因此,这些斜组构是上地幔剪切带中高温流变作用的可靠的运动学标志.  相似文献   

12.
以缅甸莫西西玉为研究对象,采用镜下分析、X射线粉晶衍射、电子探针、拉曼光谱、红外吸收光谱等分析测试方法,重点对该玉石的成分、玉相和振动光谱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莫西西玉主要由一组分布不均的富铬矿物组成,即铬硬玉[x(Kch)为15%~18%]、富铬氟镁钠闪石[ω(Cr2O3)为4%左右]、钠长石、含铬钠长石[ω(Cr2O3)为1%左右]、钠铬辉石[x(Kch)为62%~65%]及铬铁矿。玉石具典型的糜棱、交代网脉状及交代假象结构。在300-580cm^-1拉曼位移范围内,钠铬辉石和铬硬玉中由Cr-O和Al—O弯曲振动致拉曼谱蜂,其蜂形、蜂位、半高宽及振动频率均存在较明显的差异。研究结果初步证实,莫西西玉属一种典型的由不同期次动力变质与低温热液交代作用形成的玉石。  相似文献   

13.
新法曾达和塞拉达岩基以及托里塔马侵入体在巴西东北博尔博雷马省的东部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花岗岩地块。NE—SW走向的新法曾达左旋平移剪切带(FNSZ)切割了3个花岗岩体之间的接触带,3个岩体的内部及靠近它们附近的岩石发生了变形。塞拉达Japeganga的南边是右旋东西向的东伯南布哥剪切带(EPESZ)。新法曾达的塞拉达Japeganga杂岩向上长英质单元组分逐渐增多,杂岩的内部构造反映了岩浆房中垂向上呈展状的原始岩层。局部强烈不协调的接触关系,围岩中普遍缺失与剪切有关的变形,以及在远离FNSZ和EPESZ处侵入体的内部岩浆组构不受剪切带控制,这些特征表明岩浆侵位先于剪切带的活动。但是,岩浆的结晶与剪切带的活动同时,这可以从在靠近剪切带处岩浆叶理发生旋转以及岩浆逐渐过渡到固态变形组构中看出来。在侵入体结晶期间或之后,剪切带控制了后续岩浆囊的上升和侵位,然后在FNSZ和EPESZ中形成了岩脉群。岩脉中的镁铁质岩脉占主导,表明在剪切带的活动期间,剪切带向下延伸到了上地幔。以前的观点认为,断层带控制着侵入体的上升和就位方式。但是,本文报道了一个用于解释花岗岩与走滑断层普遍共生的新观点。博尔博雷马省的几个陆内剪切带的成核作用是由于与先存岩浆房伴生的热异常的结果。不完全结晶的岩浆体造成了地壳流变的明显不均一性,这可能引发了应变局部化和剪切带的成核作用。  相似文献   

14.
钠铬辉石玉及相关闪石玉(岩)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以缅甸龙肯地区的钠铬辉石玉及相关闪石玉(岩)为研究对象,详细地研究了它们的类型、结构构造、矿物化学成分、X射线粉晶潜学,认为,龙肯地区的钠铬辉石玉及相关闪石玉(岩)原岩分别为橄榄岩、含铬铁矿橄榄岩或铬铁矿体,在高压——超高压条件下,这些原岩遇到富含SiO2,Na2O和Al2O3熔浆叶,发生一系列的交代变质反应,其中铬铁矿主要被交代为钠铬辉石、铬硬玉或含铬硬玉,橄榄石主要被交代为铝钠闪石。在钠铬辉石玉及相关闪石玉(岩)中,铝钠闪石与钠铬辉石的含量由原岩中橄榄石和铬铁矿的大师傅发比所决定。因此,从闪石玉到钠铬辉石玉可能存在一个连续变化的系列。  相似文献   

15.
安大略西北部Schryburt湖碳酸岩杂岩体的一套不含长英质、富含云母的碱性超镁铁质岩内,铈铌钙钛矿和Ba-Fe锰钡矿与钙钛矿密切共生。围岩中主要为各种不同含量的Mg-橄榄石、金云母、磁铁矿、钛铁矿、磷灰石和碳酸盐(通常为方解石),其次为少量的镁次透辉石。因此,它们相当于Rock(1990)所指的超镁铁质煌班岩(即方解霞黄煌岩),或Mitchell(1993)所指的黄长岩类的煌斑岩相。杂岩体中的钙钛矿是主要的钛酸盐矿物,晶粒呈自形和他形,后者的边缘有熔蚀现象。主要由于轻稀土元素、Na和Nb含量的变化,使钙钛矿呈复杂的带状构造。根据矿物命名原则,该矿物可细分为钙钛矿和铈钙钛矿,铈铌钙钛矿呈小的自形晶附生于受熔蚀的钙钛矿核上。从化学成分上看,铈铌钙钛矿、斜方钠铌矿和钙钛矿实际上是属于同一固溶体系列的矿物。由此,它们又可分为钙质铈铌钙钛矿、铌钙铈铌钙钛矿、钙铌铈铌钙钛矿、铈铌钙钛矿和铌质铈铌钙钛矿。锰钡矿族的钛酸盐是稀有副矿物,它们的成分非常接近于层状钛酸盐BaFe~(2+)Ti_7O_(16)的化学成分。钙钛矿颗粒的复杂分带是其在结晶阶段富含稀土元素、Na和Nb成分的碳酸盐岩流体周期性侵入硅酸盐体系的结果。早期生成的钙钛矿与富含氟(F)的流体的连续作用导致局部环境富含Ti、Na、Nb和稀土,它们来自流体相和不稳定的钙钛矿。随后铈铌钙钛矿从这种特殊的化学环境中结晶出来。  相似文献   

16.
利用多阳离子参数对花岗岩系作成因解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de la Ronche 和他的同事提出的多阳离子图划分了不同构造环境的花岗质岩石的成分。该图表明,花岗质岩石在一个造山旋回从始到终有系统的变化,最终导致形成碱性岩浆。根据矿物成分向量分析研究了形成岩浆可能的来源物质和机制。这些研究说明,一些花岗质岩系是由两个阶段的作用形成的。首先,单斜辉石、橄榄石和钙质斜长石从拉斑玄武质的基性源中分离结晶形成一种中性成分的岩浆。这种岩浆再间或受到长英质岩浆混染,继而原地分离形成花岗质岩系中的独立侵入体。  相似文献   

17.
辽宁金刚石中矿物包裹体标型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辽宁金刚石中矿物包裹体的化学成分和组合特征属于典型的橄榄岩型,具有重要标型意义的矿物包裹体主要有镁橄榄石、铬镁铝榴石、铬铁矿等。由单晶金刚石与微晶金刚石相互交替生长而构成的结构环带以及由成分复杂的壳源物质构成的成分环带,分别具有重要的成因意义,以EPMA、LRM及宝石显微镜为研究手段,从金刚石中矿物包裹体标型特征这一角度,揭示了辽宁部分金刚石的不平衡结晶作用过程具不连续性和多阶段性;金伯利岩岩浆在侵位过程中,其侵入速率曾发生过周期性变化,并发生再结晶而形成金刚石,进一步验证了辽宁大多数金刚石不属岩浆结晶产物而是地幔捕虏晶这一推论。  相似文献   

18.
Sutton和Watson(1951)的著作对说明早前寒武纪(太古代和早元古代)片麻杂岩的演化以及造成对增生的太古代克拉通中镁铁质岩墙群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此后,关于地体和地体增生的概念已扩展到了太古代。各种地质事件都可通过日益精密的同位素测时技术予以区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均变论原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应用到早前寒武纪。以镁铁质岩浆作用而论,一些古老的岩石组合不论是侵入的或是喷出的都与近代岩石组合有相似之处,但也有明显的差别,比如太古代出现有科马提岩,晚太古代末和早元古代则形成了大规模层状侵入体和广泛的岩墙群。随着镁铁质岩浆的逐渐析出,地幔不断演变,但大陆拉斑玄武岩却似乎并没有随时间而发生多大变化。至于古老的大洋中脊玄武岩,由于保存得很差,而令人难以捉摸。许多绿岩带中出现的镁铁质火山岩在地球化学上常显示有大陆混染成分并与现在的岛弧火山岩非常相似。早前寒武纪镁铁质侵入岩组合的相对丰度与地壳生长曲线相似,这反映出接近太古代末期全球性的地壳增生-分解超级事件。双峰式拉斑玄武岩质-苏长岩质的镁铁质岩浆作用及相伴的侵入岩组合均起源于地幔-镁铁质地壳-陆壳体系的迅速循环。反之也说明了从太古代到现代的科马提岩质组合、苏长岩质组合和玻古安山岩质组合各个演变阶段之间的可能联系。  相似文献   

19.
美国西南部纳瓦霍区的Agathla和Thumb云煌岩的特征是:在含有透辉石、金云母、透长石、磷灰石、钛磁铁矿和方沸石的晶质到玻璃质的基质中,存在着金云母、透辉石及少量的橄榄石(~Fo_(84))粗粒晶体.与金伯利岩晚期基质中的透辉石一样,透辉石具低的A1、Ti和Na含量.富Ti金云母由含Cr、Ni的中心向边缘Fe、Ti和Ba增加而形成环带.云煌岩中Sr的含量是通过基质透长石(达1.2wt%SrO)、磷灰石(0.5-0.9)和透辉石(0.03~0.11)表现出来的.磷灰石捕虏晶在化学成分上与Thumb云煌岩的磷灰石斑晶存在明显的差别,其SrO含量低(<0.04wt%).而特征的稀土分配与石榴石麻粒岩捕虏体中的磷灰石一致.所有矿物的化学性质,都与前人提出的假设一致,即云煌岩浆是由富橄榄石、单斜辉石、金云母和钛铁矿及富K、Ti、Ba、Sr、P、REE和卤族元素的上地幔源区派生的.  相似文献   

20.
主要造山作用结束后,造山和非造山序列在时空上密切相关,构成岩浆序列,如钙碱性的岩基→抬升和揭顶作用,高钾钙碱火山活动(可有可无)→碱性深成火山杂岩体.从造山地球动力状态向非造山地球动力状态转化过程的持续时间在100Ma内.碱性花岗岩组合可分为两种类型:1.富Ba和Sr的造山期后红色花岗岩,以含富Mg、Mn的镁铁质矿物、碱性长石次溶线结晶作用及高Sr同位素比值为特征,表明其矿物绝大部分来自地壳,反映岩浆中心侵位发生在晚期造山岩浆作用幕后几百万年内.2.贫Ba和Sr的非造山浅绿色至浅灰色超熔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