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认为,感冒是邪在肌表,故当“汗而发之”。以具有一定发汗解毒作用的药粥代替药物治疗感冒,可起到很好的驱邪而不伤正的作用。 一、风寒感冒 风寒感冒表现为恶寒发热,肢体疼痛,无汗或有汗,口淡不渴,舌苔薄白等,多见于冬春季节。治方如下: 1.发汗豉粥:淡豆豉10克,荆芥6克,麻黄5克,葛根10克,栀子3克,石膏30克,生姜2片,葱白3根,粳米50克。上药同入砂锅中,水煎取汁,滤去渣,以药汁入粳米煮粥,趁温服用。 2.神仙粥:生姜6克,连须葱白5根,糯米50克,米醋15毫升。先将淘洗过的糯米、生姜放入锅中煮一二沸,再放进葱白,待粥将成时加入米醋,稍煮即可。 3.防风粥:防风15克,葱白3根,粳米50克。先以防风、葱白水煎取汁,另用粳米煮粥,待粥将成时兑入药汁,煮成稀粥,温服。 二、风热感冒 风热感冒表现为发热为主,微恶风寒,头痛目赤,咽痛咳嗽,口微渴,脉浮数,舌边尖红等,多发于春季初夏。治方如下:  相似文献   

2.
粥是我国独特的传统食品,它易于消化吸收,对老年人、儿童以及患病体弱者更为适宜。中医根据“医食同源”的学术观点在粥中加入某些具有一定药效的食品,就成为药粥。《本草纲目》中记载了62种药粥方笺,《老老恒言》中介绍了100多种药粥。粥有“世间第一补人之物”的美誉。  相似文献   

3.
正入夏以后,天气变得炎热,一些老年人开始出现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的现象,以下两款药粥可安神助眠,益气养生。黑芝麻粳米粥用料:黑芝麻30克,粳米100克。做法:黑芝麻炒熟碾碎,粳米洗净,二者同入锅内加水煮粥。功效:此粥适合身体虚弱、头昏、耳鸣、便秘者食用。  相似文献   

4.
肥胖症是指人体脂质代谢紊乱,或进食营养物质超过消耗量,使机体脂肪贮存增多,超过正常人标准体重20%以上。中医学屑“痰湿”范畴。常服下列药粥效果较好。 萝卜粥 大白萝卜1个,白米50克。先煮萝卜,熟后搅汁去渣,用萝卜汁汤煮米成粥。 减肥粥(一):何首乌20克,淫羊藿30克,黄芪30克,白术15克,泽泻20克,生山楂30克,莱菔于30克,花生壳30克,防风15克,粳米100克。将上述诸药用砂锅水煎,弃渣取汁,再将粳米洗净与煎取的药汁同煮稀粥,粥热后即可服用,每日一次,饭前服,连服二个月以  相似文献   

5.
食粥致神仙     
粥,俗称稀饭,古代又叫馇、糜、(饣胡)、酏等。食粥,在我国有数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人民一种独特的传统饮食方法。 北宋的张本在《粥记》中说:“晨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为饮食之妙诀。”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也赞同这一说法:“谓食粥可延年,余窃爱之”,他还专门写了一首《食粥》诗云:“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用适当的中药和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与适量的米同煮为粥,叫做“药粥”。药粥乃是祖国医学宝库的一部分,它是以药治症,以粥扶正的一种食养食疗的方法,从汉代名医张仲景开始便有了药粥  相似文献   

6.
药粥史话     
用适当的中药和适量的米谷同煮为粥,叫作药粥。药与米谷配伍,同时煮粥,相顺相使,起到了药物与谷物的双重效用。药粥疗法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一部分,我国最早的医学专著《黄帝内经》中说:“药以祛之,食以随之。”“谷肉果菜,食养尽之。” 早在汉代,大史学家司马迁的  相似文献   

7.
老年痴呆是一种老年期以智力衰退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神经精神疾患。目前对老年痴呆的治疗尚缺乏理想的药物,利用药粥食疗对本病有积极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Δ核桃粥:核桃仁30克,粳米200克,大枣10枚。将以上三味洗净,熬成粥,每日早晚服之。 Δ黑芝麻粥:黑芝麻30克,粳米100克,将二者洗净,以文火熬成粥。每日早晚服之,服时可加蜂蜜一匙。  相似文献   

8.
老年痴呆是老年期以智力衰退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神经精神疾患。目前对老年痴呆的治疗尚缺乏理想的药物,利用药粥食疗对本病有积极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核桃粥:核桃仁30克,粳米200克,大枣10枚。将以上三味洗净,熬成粥,每日早晚服之。△黑芝麻粥;黑芝麻30克,粳米100克,将二者洗净,以文火熬成粥。每日早晚服之,服时可加蜂蜜一匙。  相似文献   

9.
一、芋粥:芋头90克,粳米150克,沙糖适量.将新鲜芋头洗净,去皮,切成小块,与粳米煮粥,粥成后再加入沙糖稍煮一、二沸即可.该粥能消瘰疬,补脾胃.适用于小儿瘰疬,  相似文献   

10.
粥,世界各地都有.中国人吃粥,已有悠久的历史.据《汲冢周书》所言:“黄帝始烹谷为粥”,而且“以粥为食,自天子达于庶人.”我国古代有各种各样的粥.有的为药用,有的为度饥荒,有的为应时节.时节粥又有两种:一为“口数粥”,是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夜用赤豆煮成,一家大小均得分食,所以叫口数粥;二为“腊八粥”,是农历十二月八日以菜果入米煮成,因为在腊八日,故名.  相似文献   

11.
依古籍记载,我国古代寒食节至少有三种粥疗法。其一为杏仁和小麦煮制的粥。诸如《荆楚发时记》“今寒食杏酪麦粥”。《玉烛宝典》也有“麦粥研杏仁为酪”的记载。所谓“杏酪粥”是用小麦和杏仁煮制而成。从食疗的作用看,小麦性甘温,有温中,补虚,除寒的作用。《饮善正要》还说,“小麦粥养心气,止虚汗,益肝止渴,也适用于乏力困倦。”《医宗金(钅监)》认为:“杏仁可治喘咳”。其二为“饧粥”。据《唐书》“天宝二年……常以寒食荐饧粥。”又《宋史礼志》 “寒食赐羊酒、饧粥”。可见唐宋宫廷在寒食节有赐饧粥的传统,按李时珍《本草纲目》指出:(饧糖)“主治补虚乏,止渴去血。”其三为杏仁与花煮制的粥。  相似文献   

12.
正感冒是风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头痛、鼻塞、流涕、喷嚏、恶寒、发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常见外感疾病。食用药粥可以缓解感冒症状。荆芥粥[用料]荆芥5~10克,薄荷3~5克,淡豆豉5~10克,粳米50~100克。[做法]先将荆芥、薄荷、淡豆豉加水煮沸5分钟(不宜久煮),去渣取汁。另将粳米洗净煮粥,待粥将熟时,加入药汁,同煮为粥。每日2次,温热服,2~3日为1疗程。  相似文献   

13.
粥食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周书》中即有“黄帝始烹谷为粥”的记载。根据祖国医学“药食同源”之说,以药粥食补,既可保健养生,又对治疗疾病有辅助疗效。无论是美女,还是靓仔,他们一定会喜欢有一双明亮、有神的眼睛;上了年纪的老头、  相似文献   

14.
正山药粥用料:山药20克,粳米100克。做法:山药切块,与粳米加水同煮成粥。功效:山药粥有健脾补肾的作用,适用于脾肾不足所致的耳鸣耳聋、神疲乏力、大便溏泄等。荷叶粥用料:荷叶10克,粳米100克。做法:先将粳米加水煮粥,粥将熟时放入荷叶(鲜品加倍,效果更佳),略煮即可。功效:荷叶粥有清热泻火的作用,适用于风热上扰清窍所致的头晕耳鸣。  相似文献   

15.
防风粥 防风15g,葱白(连须)2根,粳米100g。先煎防风、葱白取汁去渣。粳米按常法煮粥,粥将熟时,加入药汁,熬成稀粥服食。适用于急性肾炎水肿初起,伴微恶风寒、发热、肢体酸痛者。  相似文献   

16.
《世说》中有这样一段故事说,北魏时,许允在史部做官,他利用私情尽是提拔和使用同乡。魏明帝(元诩)怀疑许允拉帮结党,派虎贲(勇士)把许允抓了起来。消息传来,举家号啕大哭,当日正是炎夏,一家人哭得口干舌燥,加上伤心过度,年纪大的身体更是虚弱,这时做家厨的阮妇劝家人说:“勿忧伤,还作粟粥。”每人一碗。说来事巧,许家人刚喝完粟粥,许允正好被放回家,全家人转悲为喜。从此,夏季吃“粟粥”被认为是吉利之兆,并在民间相沿成俗。粟,方言玉米,又称粟子。性甘平,无毒,补肾益气,厚肠止泻。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粳米,粟米,粱米粥,[气味]甘、温、  相似文献   

17.
红绿豆粥:红豆50克,绿豆50克,粳米100克洗净,同煮为粥。本品为防暑降温之佳品,具有行水祛湿,解毒排脓之功;清热解毒、消暑止渴之效。 苡仁扁豆粥:取炒白扁豆100克,薏苡仁100克,粳米或小米100克,同煮至米熟豆烂为粥。本品具有健  相似文献   

18.
对每一个爱美的人来说,一头乌黑亮丽的秀发是一件梦寐以求的事,尤其是年轻的姑娘、小伙子更是如此。不少人常常为早生白发而烦恼,下文介绍几则乌发的药粥方可以使白发变黑。这些药粥不仅可以乌发,还可以悦色、润肤、明目、健身、驻颜色,大家不妨一试。 何首乌粥:取何首乌粉25g,红枣2枚,白糖适量,粳米50g。先将淘洗  相似文献   

19.
祖国医学认为,“暑为夏之主气”。在赤日炎炎的盛夏,经常选食一些药粥,对防暑降温、祛病延年、强身壮体、保健益寿大有裨益。常用的有:红枣绿豆粥取红枣100克,绿豆300克,加水1.5升,明火煮沸后再改文火炖熬,至绿豆酥烂为止,加白糖100克调匀晾凉食用。有清热解毒、祛暑止渴、利尿消肿之功效。莲子粥将莲子20克用温水浸泡去皮、去蕊磨成粉状,与淘净的粳米100克同煮成粥。此粥有祛热解烦、安  相似文献   

20.
以花入粥,我国古已有之,这是祖国医学中的“药粥疗法”之一。近些年来,海内外对中医食疗研究不断深入,花粥越来越多地得到人们的重视和应用。在香港及内地的扬州、苏州等城市,已出现一些专售花粥的“粥店”,深受人们的青睐。荷花粥荷花色泽清丽,花叶俱香.荷花性味甘、微苦,有去湿、清肺、安神之功用、以刚开放,瓣整齐、洁净,气清香者入粥为佳。取粳米100克煮粥、待粥快熟时,放入清洗干净的荷花20瓣左右,消录片刻即成。可酌量加精,稍凉后可重。槐花粥鲜槐花扣克或干品周克大米扣克加水如常活意粥,米将熟时敌人槐花,稍煮熟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