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正在我国如火如荼地开展,随着外源污染逐步得到有效控制,治理底泥内源污染已成为改善黑臭水体水质的关键,直接影响河道治理效果。为了从根本上治理黑臭水体,必须控制河道底泥污染,防止水体返黑、水质反复恶化。异地处理技术(如疏浚底泥)应用较广,但存在工程量大、治理费用较高、处置过程中存在二次污染、底泥后续处理困难等问题,而底泥原位治理技术具有治理费用低,对河道水体二次污染和河道治理效果好等优点,受到广泛关注,并逐渐成为底泥污染治理的研究热点。针对城市黑臭水体处理现状,介绍了原位覆盖处理、化学处理以及生物修复3种黑臭水体底泥原位治理方法的机理和修复效果,以期为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黑臭河道治理的开展,部分重金属污染底泥的安全处置问题成为城市河道治理的制约因素。总结了国内外对重金属污染河湖治理的有关案例,提出了沈阳市细河河道污染底泥异位固化稳定化安全处置方案,固化后底泥可用于慢行道路基建设。细河底泥处置方案可通用于沈阳地区黑臭河湖,能够彻底清淤污染底泥,重金属污染源消减后水体环境改善,有利于河湖环境的自我改善和修复,有利于河湖行洪。  相似文献   

3.
底泥是城市河道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底泥污染直接影响河道自净能力和水体水质。采用"消毒剂+微生物制剂"相结合的综合技术,对千灯样板区河道污染进行治理试验,探讨适合千灯河道底质污染的修复技术。该技术操作简单、低成本、无额外运行费用,底泥污染处理效果良好,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杭州市城区河道底泥污染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杭州市城区6条代表性河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河道底泥中的pH、营养盐、有机物和金属污染物含量的监测和分析,总结其变化特征,为城区河道污染治理及底泥疏浚后的处置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城区河道底泥的pH均在7~8,呈中性偏碱性;部分河道底泥全氮、全磷以及有机质污染较为严重;重金属含量分布不均,Cd、Zn含量普遍较高。上述污染特征说明城区河道尽管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但由于截污纳管不完全及水体流动性较差等原因,底泥沉积和污染速度较快,应加强底泥监测,定期清淤,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同时进一步深化截污纳管工程,加强环境引配水,推动水环境质量的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5.
为分析青浦区白鹤镇村级河道底泥污染特征及对环境的危害程度,本文选取镇内36条村级河道对底泥进行定点采样和研究分析,并利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Pearson相关性和R型聚类分析法对底泥重金属进行污染风险评价和来源探讨。结果表明,各种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指数(Eir)均值大小依次为Hg>Cr>As>Cu>Ni>Pb>Cd>Zn;Pearson相关性和R型聚类分析表明,底泥中重金属Cu、Cd、Zn、Cr、Hg主要与农药或化肥使用有关,Pb和As主要与道路交通污染有关,Ni主要与工业生产有关。通过分析河道底泥污染特征,可为底泥妥善处置及河道精准治理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6.
水体底泥污染是世界范围内的一个主要环境问题,底泥污染治理是城市河道水体污染综合治理的主要内容.文章分析了底泥中的主要污染物,阐述了原位、异位等无害化处理技术,同时考虑到底泥富含有用成分,对国内外各种底泥资源化利用途径进行探讨和总结.  相似文献   

7.
为彻底治理县河流域铬污染,改善县河水质,文章分析了项目区概况及重金属铬污染情况,采用单因子和内梅罗污染指数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工程范围内的铬污染以及潜在环境风险进行了分析评价,结合实际,提出采用河道清挖、底泥脱水、底泥及土壤整治、河道生态整治、干扰区原位修复等技术,进行重金属治理,以达到消除铬污染风险,维护周边土壤生态环境安全的目的,总结一条具有普遍作用的底泥复合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8.
《人民黄河》2014,(5):71-75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染物直接排入河道中,大多数重金属等污染物被泥沙吸附,沉积在河道底泥中。当外部条件发生变化时,底泥重金属会被重新释放出来,可能会造成水体的二次污染。在参考大量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底泥重金属样品检测、污染程度评价、迁移转化过程及污染物治理研究进行了系统总结。目前的研究忽视了重金属在沿底泥深度方向的分布及污染情况,没有形成多种污染评价方法的综合运用,对底泥重金属迁移转化过程的理论研究不足。  相似文献   

9.
李建东 《陕西水利》2024,(3):113-115
为了恢复象洞溪流域河道生态环境,达到河流水生态系统平衡发展的目的 ,对流域范围内的河道底泥情况进行调查。根据现场调查结果可知,现状河道底泥污染严重,对流域河道生态影响较大。综合考虑,采取地形改造、建设河岸拦截带、投放生态物种等方案进行处置,可为类似河道治理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随着底泥疏浚技术广泛应用于污染水体治理,河道底泥的处置成为一大难题,而利用底泥制备陶粒是当前底泥资源化利用的新方向.以两段河道的疏浚底泥为主要原料制备陶粒,通过单因素试验分析了原料配比、钢渣添加量、大理石粉添加量对陶粒性能的影响,通过L16(44)正交试验确定了制备底泥基陶粒的最优条件.结果表明:制备的底泥基陶粒最优条...  相似文献   

11.
重污染河道疏浚程度对底泥中总氮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集正在进行疏浚的河道表层、中层、下层底泥于室内静态条件下进行TN释放试验,研究疏浚程度对具有明显分层现象的河道底泥中的TN释放影响。结果表明:重污染河道底泥的TN释放共分为3个阶段:快速释放阶段,过渡阶段,释放平衡阶段;重污染河道底泥疏浚程度越高,疏浚后底泥TN质量浓度越低,越有利于减少底泥中TN的释放。重污染河道采用水力疏浚仅能去除表层淤泥,底泥TN负荷仍较高。  相似文献   

12.
由于长期的外源输入,河道底泥中大量的污染物质积累,其主要的污染物有难降解有机物、重金属、营养元素等。底泥作为二次污染源,严重地影响了水体环境。目前底泥的治理主要有原位修复技术和异位修复技术。结合龙岗河自身的特点,对其采用了异位修复技术。本文系统地介绍了疏浚底泥的处理技术,分析了各种技术方法的优点与不足,并对河道底泥的资源化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原位投加氧化剂去除河道污染底泥黑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城市河道底泥硫化物和有机污染严重的特点,以对深圳某河道污染底泥的处理为研究对象,考察原位投加硝酸盐及其与两种辅助氧化剂联合投加去除污染底泥黑臭的效果。结果表明,投加硝酸盐及硝酸盐与辅助氧化剂A联合投加均能有效去除污染底泥黑臭。硝酸盐与辅助氧化剂A联合投加对底泥总有机碳降解效果更佳,底泥硝酸盐残留量也更高,除臭效果更持久,能有效处理污染底泥,可为城市河道污染底泥的综合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为顺利开展城市河道污染整治工程,有效控制河道底泥引发的二次污染,研究河道底泥污染特征并分析其生态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台州安溶泾河道底泥检测结果,采用单项污染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聚类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对底泥重金属含量、污染状况、空间分布、生态风险等进行评价.结果 表明:底泥中Cu、Zn、Pb、Cd这4种重金属污染...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索北方河道水环境治理时是否需要清淤以及清多少的问题,以北京市小中河为例开展了河道清淤判定和水质清淤深度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小中河底泥普遍受到污染,除了点位S18不需要清淤外,其他点位所代表的河段均需要清淤;底泥中决定清淤深度的主要污染物为有机质,污染深度均超过了取样深度;为兼顾河道水环境安全和行洪安全,建议当水利...  相似文献   

16.
立足于平原区农村河道,运用MIKE11模型模拟河道在3种不同生态治理模式下的水位、水质变化规律,并应用于锡山区农村河道。模拟结果显示:研究区河道的污染源主要来自于底泥污染;模式1和模式3对应的生态治理模式下的排涝设计水位高于河道允许的最高过流水位;3种治理模式对河道水质的改善效果为模式3最佳,其后为模式1和模式2,对于同一污染指标,模式3的降解速率最大,对于同一模式,NH3-N的降解速率最大。  相似文献   

17.
《水利发展研究》2014,(5):83-83
2014年3月,菏泽市水利局成立了村塘水生态治理工程调研组,对牡丹区、鄄城县、巨野县24个乡镇的坑塘进行现场调研,召开县区水务局相关人员会议,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村塘水生态治理工程实施方案》。按照治一个、成一个、带一片、长期发挥效益的要求,将面积在10亩以上、位于村内或村边、周边污染小,距离河道近、产权归集体所有的坑塘率先纳入治理范围。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市河道外源污染的有效控制,河道污染底泥的治理在全面解决水体污染中的地位日渐突出。受污染底泥中的难降解有机物长期残留在环境中,对生物和人类健康造成风险。研究采用共基质生物刺激方法,在深圳河污染底泥中单独投加乙酸钠和甲醇,通过试验,利用微生物的共代谢行为,考察有机物去除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深圳河底泥中投加共基质乙酸钠和甲醇后,刺激底泥微生物增殖,进而促进底泥生物降解;(2)使用共基质生物刺激技术可有效去除有机污染物,但对底泥还原状态和黑臭问题并无改善,这可通过后续向底泥投加化学氧化剂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9.
河道底泥污染及其处置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底泥污染对环境的危害 在河道疏浚过程中,由于对河道底泥进行扰动,底泥中的污染物会释放到河水中,造成二次污染;底泥输送过程中,如果不注重管理.会造成底泥流失.重新污染水体和土壤;底泥脱水过程中,如果不对渗滤水进行处理.渗滤水会进入水体和土壤。污染自然水体和地下水:底泥在填埋、利用、焚烧处置过程中.仍存在对水体、空气、人群健康的危害。  相似文献   

20.
针对河道在生态系统中出现了淤积严重、岸坡坍塌以及生态功能缺失等问题,文章提出将疏浚底泥生态护岸材料应用于河道治理中.根据疏浚底泥制备生态护岸材料的目标参数,设计了疏浚底泥生态护岸材料的配合比,通过疏浚底泥生态护岸材料的化学成分和重金属含量,分析了疏浚底泥生态护岸材料的理化性质,实现了疏浚底泥生态护岸材料的制备,从无侧限抗压强度指标、重金属浸出安全性、抗剪强度、固化泥干密度和孔隙率四个方面,测试了疏浚底泥生态护岸材料的性能指标.结合工程实例分析表明,将疏浚底泥生态护岸材料应用到河道治理中,可以解决河道的淤积严重、岸坡坍塌以及生态功能缺失等问题,为河道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