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5,(10)
<正>在高年级的语文课上,很多教师认为只要会写就可以了,考试又不考读,殊不知朗读的重要性。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对课文的个性化理解和记忆,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语感专家王尚文就指出:"语感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培养语感,读、听是基础,是关键。"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主要注意了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7,(4)
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感,就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语文知识内容,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也有着巨大的帮助。鉴于此,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培养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并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策略提出几点看法,希望能够为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提供一点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5,(7)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是当前语文教学的核心,且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感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只要学生的语感得到培养,就能提高他们的语文阅读能力,就能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本文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课外阅读,要求学生背诵美文佳句这三个方面谈谈如何对学生的语感进行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7,(10)
语感指的是人们对于文字的一种感知力,小学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时期,所以说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应当更加重视对于学生语感的培养。本文结合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分析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并提出相关的意见和建议,以帮助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28)
<正>吕叔湘先生曾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要求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语文是人们交流必不可少的工具,由于语感的直觉性和敏锐性,语感的培养具有辅助交际的功能。此外,语感还可以促进理解。古代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语感方面有其独到的经验,当时的私塾先生要求学生从读、背开始学习,读得多,背得多了,学生的语感能力也就提高了。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6,(1)
<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学习是离不开读的。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而语感的培养与诵读又密切相关。培养学生语感的基本途径是通过对典范文章阅读。学生语感如何,直接影响到他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积累和运用,影响其语言能力的发展。为此,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感。一、加强朗读,强化语感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5,(10)
<正>《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抓好语言学习,而无论是语言的理解还是运用都和语感能力密切相关。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呢?笔者认为,应加强语感实践和语感分析两个方面的训练。一、加强语感实践训练语感实践就是让学生接触和使用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5,(2)
近年来,语感这个词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被越来越多地关注和提及,并逐渐成为语文教学工作的热点。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语文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深化,对学生进行语感培养成了语文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语感培养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阅读、分析、鉴赏文章的水平。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加强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和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本文对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进行了阐述,希望对初中语文教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6,(11)
语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语言的理解和生成的综合语言能力,而在实际教学中,单一的语言讲解只会使课文中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的语言变得枯燥无味,不利于学生充分感受和分析课文中的语感,因而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结合课堂实际教学,就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12)
语感是在长期积累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一种迅速、敏锐的感知,是靠直觉、感悟来达到的,它作为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阶段,学生有了一定的语文基础,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最适合语感的培养,因此,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语感的训练。本文就初中学生语感的训练提出了几种方法,希望可以真正帮助教师培养学生的语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