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注水开发稠油油藏转蒸汽驱提高采收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远明 《河南石油》2000,14(5):22-24
分析了水驱稠油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水驱开发过程中原油性质的变化情况以及引起原油性质变化的主要原因。论述了蒸汽驱提高采收率的开采机理,水驱转蒸汽驱时机及注汽参数对开采效果的影响,阐明了稠油油藏水驱后期转蒸汽驱开采的技术策略。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水驱稠油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水驱开发过程中原油性质的变化情况以及引起原油性质变化的主要原因。论述了蒸汽驱提高采收率的开采机理、水驱转蒸汽驱时机及注汽参数对开采效果的影响,阐明了稠油油藏水驱后期转蒸汽驱开采的技术策略。  相似文献   

3.
针对陈家庄特稠油油藏高含水期的开发问题,通过理论分析与计算,确定了合理的注采比和油田提液幅度,并揭示了该油藏开发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实施提高注采比和提高产液量工程后,加上分层注水辅以堵水调剖、完善注采井网、应用高压一次充填防砂技术,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回顾了定量脉冲热处理、间歇定量脉冲热处理、间歇注蒸汽、注热聚合物、间歇油层聚合物热处理等增产措施。已开发研制出适于这些增产技术的相应工艺设备 ,并对这些热处理工艺技术的有效性与注水效果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非洲两个稠油油藏进行了提高采收率(EOR)评价.评价的目标是确定EOR技术在经济和技术方面的可行性.本研究评价了13个已经成熟的广泛应用的EOR技术.研究包括EOR可行技术的原油采收率的近似范围和独立的项目经济性评价.研究所需要的数据包括流体和岩石物性;驱动机理;生产数据;原始石油地质储量和可采储量;相对渗透率曲线.各种EOR 技术的筛选准则包括油藏参数表和参数范围表,它们可能使研究获得成功,也可用来拟合所研究油田的参数.利用综合油藏参数评价预期原油采收率以及相互关系.基于独立的项目经济性,评价了可应用的EOR技术在经济方面的可行性.项目经济性考虑了增产石油的收益,以及相应的运行费用和投资费用.评价结果显示蒸汽驱和火烧油层在技术上是最可行的提高采收率技术,其次是化学驱.蒸汽驱和火烧油层技术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采收率可以达到49%,比水驱采收率高24%.但是,火烧油层能提高采油速度,这主要影响经济可行性评价.这也表明:火烧油层在经济和技术方面是最可行的提高采收率技术.基于EOR技术评价,化学驱、气驱、热采和微生物提高采收率技术等13项EOR技术的原油采收预测和经济评价,有助于制定油田应用EOR技术的长期策略.  相似文献   

6.
依据储量较大的稠油区块145块10年多的开发实践,分析了边底水活跃的稠油吞吐开发后期存在的主要矛盾,同时为解决开发矛盾而提出三项提高采收率技术途径,并对其效果进行了总结分析,希望这些方法能对类似油藏的合理开发调整提供值得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海26区块稠油油藏改善注水开发效果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辽河油田海26区块构造复杂、油水粘度比大、储层非均质性强的特点,及注入水沿单屡突进,平面上舌进、指进的问题,在加强地质研究、开展精细油藏描述、不断完善动态监测系统、利用油藏工程方法和生产测井新技术、结合动态分析深化对油藏水淹和剩余油分布规律认识的基础上,采取了注水井转注、分注、调剖、周期注水及油井对应层调补、堵水、防砂、大修侧钻等措施,以调整注采结构,完善注采系统。该措施实施后有效控制了含水上升速度,提高了注水波及体积系数,区块注水开发效果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8.
烟道气强化蒸汽驱提高稠油油藏采收率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搞清烟道气与蒸汽混合注入稠油油藏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机理,进行了烟道气强化蒸汽驱模拟实验研究。利用PVT装置研究了不同温度、压力条件下,烟道气在原油中的溶解特性及原油物性变化特征,开展了烟道气强化蒸汽驱一维管式驱替实验与三维物理模拟实验。通过一维驱替实验,可确定不同温度条件下烟道气强化蒸汽驱比单纯蒸汽驱的驱油效率增加值,并优选了最佳注入温度;利用三维物理模拟实验,对比了蒸汽驱转烟道气强化蒸汽驱的生产动态变化规律及温度场扩展特征,分析了厚层油藏内热采过程中不同流体组分的分布特征。基于三维物理模拟实验结果,利用数值模拟方法优化设计了厚层稠油油藏水平井热采开发的布井模式。结果表明:高温降黏助驱、CO_2溶解降黏和N_2分压增容是稠油油藏烟道气强化蒸汽驱提高稠油采收率的机理。  相似文献   

9.
针对胜索油田二区9-10单元的层间非均质和平面非均质性,运用水动力学方法,采用周期注水及增压注水改善单元的水驱油效果。经过6a的实施,单元的开发形势趋好,单元采收率提高9.62%,增加可采储量341.5kt,对同类型非均质性油藏改善水驱油效果,提高最终采收率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前,提高稠油油藏采收率的方法有多种,大多数方法的原理是用注蒸汽或化学药品来降低原油黏度.尽管这些技术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在整个油田生产周期内,注蒸汽或化学药剂的成本是非常昂贵的.一个低成本的解决方案在委内瑞拉东部的Faja Del Orinoco应用中取得成功,它是利用多分支井(多底井)增加油藏接触面积的方式来提高油藏采收率.实践表明,多分支井在较长的时间内,可以比常规水平井生产更多的原油,并且没有任何额外的生产成本.本文将要讨论的是在稠油油藏中,多分支井技术可以作为一种替代传统方法的提高原油采收率(EOR)技术.它将论证在相同情况下,通过增加井壁裸露面积提高采收率的方法.该方法可与注蒸汽或化学药剂提高采收率的方法相媲美,并且分支井生产成本比二者要低.然而,注蒸汽作为提高采收率的主要方法有很多缺点,如蒸汽的成本和温室气体的排放.多分支井为在相同采收率条件下提供了一个低成本的解决方法.这种技术尤其适用于使用注蒸汽成本昂贵而且效率不高的薄油层.大量资料表明,在委内瑞拉的Orinoco地带,多分支井是开采具有挑战性的"超重"油藏的一种经济的做法.  相似文献   

11.
薄储层超稠油热化学复合采油方法与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已发现厚度小于6 m、原油粘度大于50 000 mPa·s的薄储层超稠油低品位储量7×108 t,是重要的战略储备资源。由于原油粘度高、薄储层散热快、热利用效率低,传统注蒸汽热采技术产量低,难以经济有效动用,亟待突破形成新型稠油热采配套技术。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创建了稠油热化学复合采油方法:研发了超稠油专用降粘剂,阐明了"汽剂耦合降粘、氮气保温增能、热剂接替助驱"热化学复合采油机理,自主研发了热化学复合采油数值模拟软件,建立了注采工艺参数优化图版。攻关形成了水平井裸眼筛管防砂完井工艺及配套工具、热采水平泵注采一体化工艺、稠油热采采出水余热梯级利用和资源化回用方法等薄储层超稠油高效开发关键技术,在新疆准噶尔盆地春风油田建成了年产百万吨薄储层超稠油生产基地,连续5年稳产100×104 t以上。形成的稠油热采升级换代技术,可大幅度提高石油资源利用率和老油田采收率,对保障国内原油稳产上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An oil displacement agent consisting of nonionic and anionic surfactants and emulsion stabilizers has been developed to enhance oil recovery from heavy oil reservoir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displacement agent enhances oil recovery by more than 20 % compared with water flooding and that the emulsion contained in the fluid produced can be easily broken (demulsified).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for the displacement agent is described.  相似文献   

13.
应用平面非均质和层间非均质两种模型,分别对水驱、聚合物驱、三元复合驱、凝胶驱调剖、凝胶驱加三元复合驱等不同的驱油方式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凝胶驱加三元复合驱可使油藏低渗透区的原油饱和度大幅度降低,整个油藏得到均匀开采,采收率最高,是开采非均质油藏最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孤东油田小油砂体为曲流河沉积,具有面积小、储层物性差、分布零散等特点,开发上具有注采对应率、地层压力、储量动用程度和采收率均较低的特点.为改善开发效果,应用了相变对比模式、河道砂体追踪描述、正演模型等技术精细刻画了小油砂体储层内部结构及展布规律;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对2类小油砂体6种开采方式的不同厚度储层进行了累积产油量经济界限评价,优化其开采方式,制定了与地质特点相适应的活性水吞吐、注采井网完善和不稳定注水等开发调整技术;研究了小油砂体、小钻机、小井眼和新工艺的“三小一新”配套钻采技术.通过相应技术实施,孤东油田小油砂体储量动用率提高59.1%,采收率提高14.8%.  相似文献   

15.
通过在水驱多层砂砾岩油藏中注入火驱烟道气,可实现老油田提高采收率及节能环保的双目标。并联长岩心室内驱油实验结果表明,水驱后注烟道气可有效提高油藏采收率,通过气水交替注入控制气体流度能得到更好的开发效果。在室内实验的基础上,针对A油藏开展了现场试注,进一步评估注气的可行性。根据试注动态分析及数值模拟,认为注烟道气能起到明显增油效果,但多层砂砾岩油藏连续注气方式下注入气易沿高渗、薄层窜流,导致气体早期突破。油藏规模注烟道气的注采参数优化结果表明,采取分层注烟道气、水气交替注入、水气比1∶1、交替周期7 d的效果最好。目前,A油藏投注了1个分层注气井组,取得较好的增油效果。该研究成果可以为同类油藏开发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6.
对中深层特稠油薄油层油藏开发难点进行分析,揭示了中深层特稠油薄油层难采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采取保证油层钻遇率、保护和改造油层、降低原油粘度等配套的钻采工艺措施配合水平井开发,确保了水平井在洼38块中深层特稠油薄油层的成功实施,为动用该类油藏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17.
低渗透油藏弹性采收率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低渗透油藏存在启动压力梯度,常规计算弹性采收率的方法不适用此类油藏.为了确定启动压力梯度影响下的弹性采收率,结合不稳定渗流理论和非线性渗流理论分析方法,确定了极限泄油半径.导出了弹性采收率的计算公式.研究结果表明,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后,极限泄油半径内弹性采收率仅为常规方法计算值的1/3;弹性采收率与启动压力梯度和泄油半径成反比.该方法计算的低渗透油藏弹性采收率较常规计算方法准确,值得推广借鉴.  相似文献   

18.
刘西雷 《石油地质与工程》2015,29(3):98-100,149
通过对单家寺油田单2块沙一段特稠油油藏特征的系统研究,探讨了分支水平井开发特稠油油藏边际储量的巨大优势。分支水平井具有泄油面积大、单井产量高、节约钻井费用等特点,可实现特稠油边际储量的有效动用。以单家寺油田单2块沙一段为例,从分支水平井部署的位置优选、分支水平井参数优化及轨迹设计与优化等方面描述了水平分支井的地质设计技术,并提出在分支水平井钻进过程中进行实时跟踪分析,以确保分支水平井的顺利完钻,从而达到高效开发特稠油边际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针对超稠油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开发存在的蒸汽腔发育不均衡、水平段动用程度低的问题,开展了复合吞吐改善SAGD开发效果研究。高温高压三维SAGD物理模拟结合数值模拟论证了复合吞吐的可行性,阐述了高温分散剂、氮气和蒸汽复合蒸汽吞吐机理,优化了注采参数。研究表明:高温分散剂具有一定的混溶作用和分散作用,可提高SAGD注采井间热连通程度,高温分散剂+氮气+蒸汽复合吞吐可有效改善SAGD蒸汽腔发育程度,提高SAGD开发效果,19口措施井组现场实施后平均单井原油增产4.6 t/d。  相似文献   

20.
An experimental study was performed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low salinity water on wettability alteration in carbonate core samples from southern Iranian reservoirs by spontaneous imbibition. In this paper, the effect of temperature, salinity, permeability and connate water were investigated by comparing the produced hydrocarbon curves. Contact angle measurements were taken to confirm the alteration of surface wettability of porous media. Oil recovery was enhanced by increasing the dilution ratio of sea water, and there existed an optimum dilution ratio at which the highest oil recovery was achieved. In addition, temperature had a very significant impact on oil recovery from carbonate rocks. Furthermore, oil recovery from a spontaneous imbibition process was directly proportional to the permeability of the core samples. The presence of connate water saturation inside the porous media facilitated oil production significantly. Also, the oil recovery from porous media was highly dependent on ion repulsion/attraction activity of the rock surface which directly impacts on the wettability conditions. Finally, the highest ion attraction percentage was measured for sodium while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hange in pH for all experi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