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通过学习新规范及有关资料,并结合设计经验,就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抗震设计中需重点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4.
对8度(0.2g)区一栋建于1960年的4层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进行抗震加固设计。原结构未经抗震设计,构造柱及圈梁设置偏少,抗震能力明显不足,且底部框架-抗震墙为薄弱层。经二次鉴定,1~2层楼层综合能力指数均不满足现行规范要求。选择合理的加固方案进行加固设计:底部增加嵌砌于框架之间的填充墙,以增加其侧向刚度;采用双面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法和高延性混凝土单面加固法进行墙体抗震性能加固。加固后,结构抗震性能满足现行规范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结构(底框结构)底层钢筋混凝土框架与上部砌体墙之间刚度差异较大,底层钢筋混凝土框架在地震中易发生破坏。针对底框结构抗震性能较差的缺点,采用屈曲约束支撑对某幢底框结构房屋进行抗震加固,建立设置屈曲约束支撑的底框结构计算模型,应用反应谱及时程分析方法对该结构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设置屈曲约束支撑能够有效减小底框结构刚度差异,降低结构地震响应,提高底框结构抗震性能;采用屈曲约束支撑加固方案具有施工简单、周期短等优点,可供底框结构抗震加固时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6.
7.
8.
在总结底部框剪砖房和配筋砌块砌体的抗震性能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底部框剪上部配筋砌块砌体结构的抗震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采用层间剪切模型和三折线骨架曲线恢复力模型,分别按6、7、8度区的多遇烈度、基本烈度和罕遇烈度,输入ElCentro地震波,模拟此类房屋的线性和非线性地震反应。通过分析加速度和位移地震反应,恢复力和层间位移角的变化,考察了该结构的抗震性能和抗震能力。结果表明:底部两层框剪上部六层配筋砌块砌体结构(高25.5m)可用于8度地震区,这种结构的底部框剪层是薄弱部位;应提高框剪层的水平地震剪力设计值,增强延性设计,提高抗倒塌能力。 相似文献
9.
曹洪涛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35(2)
偏心支撑框架与纯框架相比,有更大的抗侧移刚度及极限承载力,与中心支撑框架相比,可有效地降低地震作用.国内外学者对偏心支撑性能做了较多研究,但实际工程中鲜有应用,我国现有钢结构建筑大多为中心支撑框架或纯框架,结合一工程实例,对高层偏心支撑钢框架进行弹塑性时程分析和抗震性能研究.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某框架和砌体相连的混合结构进行地震作用分析,以了解这种混合结构的抗震性能及承重墙体的抗震承载力情况,并根据抗震分析结果对其进行抗震加固改造,经过分析加固效果能满足抗震要求. 相似文献
11.
采用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对北京某大空间食堂结构进行了抗震性能评估,研究了采用消能防屈曲钢支撑加固后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结果表明,增设防屈曲钢支撑可显著降低框架结构的最大层间位移,控制结构的塑性损伤,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本文方法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2.
通过3个算例,对采用人字形和V字形的无粘结内藏钢板支撑剪力墙(即人字形和V字形防屈曲支撑)的防屈曲支撑钢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分析。重点考察大震下,支撑的轴力分布和对被撑柱所受轴力的影响。分析表明,采用结构在一阶振型下的支撑轴力分布来设计被撑柱的做法,适用于多层的防屈曲支撑钢框架结构;而对于高层的防屈曲支撑钢框架结构,高振型影响较显著,上述设计方法对被撑柱的设计较保守,有必要考虑高振型参与下的支撑轴力分布来设计被撑柱。 相似文献
13.
对于需要进行抗震加固改造的项目,在进行加固前采用一种有利于改善结构整体抗震性能的加固方法很重要。该文对加大截面法、增设钢支撑和增设阻尼器三种加固方法展开了分析介绍,同时结合工程实例阐述了结合工程实际情况选择加固方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通过3个算例,对采用人字形无粘结内藏钢板支撑剪力墙(即人字形防屈曲支撑)的防屈曲支撑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对比分析,以探讨支撑屈服后超强和被撑梁跨中竖向支点作用的有无对支撑跨横梁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算例的框架梁在多遇地震下均能保持弹性,且被撑梁的最大竖向挠度均出现在撑点两侧。罕遇地震下,3个结构中支撑屈服后被撑梁的最大竖向挠度均出现在撑点位置。考虑超强但不考虑支点作用设计的结构中框架梁塑性发展程度较小,而不计超强但考虑支点作用设计的被撑梁塑性发展严重,且横梁的挠度较大,导致层间的两根支撑因承受较大的竖向力而使拉、压支撑的轴向应力-应变曲线明显不对称,不利于支撑受力。 相似文献
15.
DONG Yinfeng;ZHAO Qiang;MA Zhanxiong;LI Yunhao 《建筑结构学报》2016,37(S1):165-169
Steel frame thermal power plant main buildings are generally irregular in mass and stiffness, which eventually affects their seismic performance. Besides, for most steel main plants, the bearing capacity and deformation under frequent earthquake are usually checked only. Therefore, it is important to evaluate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main plants under rare seismic actions. Nonlinear time history analysis of typical main plants indicates that under rare earthquakes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most main plants cannot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present design codes. Based on qualitative reasoning, a control method was proposed according to the stiffness ratio of brace and column in each story in which the axial compression ratio of braces and the plastic strength of columns were limited to certain threshold to assure sufficient seismic performance of main plants under rare earthquakes. Two main plant models were used to verify the efficiency of the proposed method. It is indicated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can save much design efficient by avoiding time-consuming nonlinear time history analysis. The research also provides useful reference for seismic design of similar structures. 相似文献
16.
防屈曲支撑是一种效果良好的减震装置,由于其小震经济、中震不坏、大震易修的优点,有望成为新型的高性能装置从而应用于大跨度空间结构振动控制中.以一50m跨度的双层柱面网壳为实例,采用非线性时程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柱面网壳结构在加入防屈曲支撑后的轴力及位移减震效果,通过不同的时程输入及不同支撑布置方式,得出了合理的支撑布置方式,在最优的布置方式下,位移减震效果可达27%,轴力减震效果可达47%,可见防屈曲支撑在双层柱面网壳中的减震效果较为理想,从而可以将其推广应用于其他形式的大跨度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7.
基于原有研究开发并经试验验证的纤维模型程序,对某抗弯承载力不足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于粘钢加固方法分别采用五种不同加固用钢量下的抗震性能进行了分析,初步探讨了加固用钢量对加固后框架结构整体性能的影响,以期为加固改造领域中粘钢加固设计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