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荷兰,眼睛在思考—荷兰普通景观的赞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荷兰风景园林在最近20年来受到全球的关注。本文阐述了荷兰在设计方面,尤其是风景园林方面的创造性,并分析其取得成功原因,这包括通过填海围湖获得土地资源传统、荷兰的视觉文化、高效的社会民主和慷慨的政府投资。作者还分析荷兰景观设计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所体现出来的赤裸裸的现代性以及建筑师“景观手法”的恰当使用和风景园林师“建筑性和功能性手法”的运用。作者还指出仅仅根据意向图来接受荷兰设计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2.
筑堤、挖渠和排水是荷兰三角洲地区传统的土地开发和防洪方式,伴随着须德海和三角洲工程而达到顶峰。在海平面上升、河流径流加大、土地沉降加剧等挑战下,洪水风险日益严重,在近些年来,荷兰逐渐形成具有全面综合、富有弹性的防洪范式:强调洪水管理和社会经济、城市发展之间的联系、注重防洪与自然共事。在此思想指导下,形成了一系列国家防洪战略:海岸线的加固、给河流以空间、增加储水区域等。这些防洪战略都注重自然过程、区域协调发展、给予水以更多的空间。  相似文献   

3.
圩田指在河湖沼泽等低洼地区人工筑堤形成的农田,在我国南方地区分布较为广泛,是我国典型的乡土景观。本文基于风景园林的视角,论述圩田以圩堤、河渠、堰闸为核心的形态结构,以分区分类为特色的土地利用模式和与圩田水利紧密相关的聚落分布特征;总结圩田的生产、生态和文化功能;然后举例论证圩田对于我国传统造园尤其是对于地处湖泊湿地基址的风景营建的影响;最后,通过纵向和横向类比,探讨和推断圩田对我国河网地带传统城市布局形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荷兰的圩田景观将再次被重新定义——这一次不是通过围垦使三角洲适合居住,也不是通过土地整理更有效地组 织农业。取而代之的是,这次转型是为了应对当今极端气候变化、人口增长带来的挑战,为人类、动植物群形成更具弹性、宜居和包容性的景观,讨论了圩田景观的代表鹿特河人工流域的形成过程、现状、潜力、挑战和可能的未来。设计提案背后的抽象的设计原则对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圩田景观亦有启发。  相似文献   

5.
园林与城市化面向21世纪的风景园林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风景园林是一门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专业,随着社会的变革,它不断从庭园设计过渡到公园设计,至今转变成涉及园林城市化进程的风景园林专业.本文回顾了亚欧大陆园林历史并将其与欧洲和中国的城市设计相联系,探讨了中国如何建立一个多样化和创新的、适于园林和城市化发展的风景园林教育体系,提出了对中国风景园林课程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20世纪荷兰乡村景观发展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0世纪荷兰乡村景观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土地开垦将荷兰部分自然景观转变成文化景观;20世纪,在不断出台的一系列的土地整理政策的指导下,荷兰的乡村景观开始发生演变,从丰产的景观,过渡到农业、休闲和自然保护平衡发展,再到注重"新自然"的创造这样一个动态发展过程。"二战"之后,乡村景观规划在乡村景观的重塑中扮演了重要作用,使得荷兰乡村景观表现出功能性、可读性和生态性的特征。20个国家景观区域的确立将保持荷兰的景观独特性。  相似文献   

7.
郭巍  侯晓蕾 《风景园林》2018,25(12):70-74
杭州湾传统海塘是历史时期中国海塘的典型,历史悠久、类型丰富、体系完善,也是杭嘉湖平原、宁绍平原防洪抗潮的基本保障。文章从风景园林的角度,梳理钱塘江河口区域海塘修建的历史沿革,然后从主塘塘型、相关附属构造和建筑等方面总结海塘营建体系,并着重从海塘与水利系统、土地划分、聚落分布和布局等关系角度剖析了海塘对东南滨海地区传统人居环境的支撑作用。这对于了解中国类似地区景观的形成和形态结构具有较强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阐述定义荷兰景观和建筑的几个重要概念和“真实性”问题。尽管几个世纪以来,人们重新解读“真实性”,但它仍然是评判和发展各种景观结构的“隐性”标准。总结出荷兰的“真实性”并非反映自然状态的完美,而是反映具有荷兰式的崇高美学特征,是与众不同的人造“真实性”。  相似文献   

9.
宁绍平原圩田景观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郭巍  侯晓蕾 《风景园林》2018,25(9):21-26
宁绍平原是中国最古老的圩田开垦地区之一。地质上底土的差异、水与田的动态变化以及人类的干预形成了宁绍平原丰富的圩田形式。文章以历史地图、传统舆图、历史照片等图像资料以及地方志为基础,结合现场调研,首先论述宁绍平原圩田景观演变的自然与文化的动力因素;然后从风景园林学科的角度,将宁绍平原的圩田景观分解为一个多层系统的叠加,包括反映出自然特征的水利系统、以水利和土地划分为基础的农业开垦系统以及以农田水利网络、开垦机制为特征的聚落系统;最后总结圩田景观对宁绍平原人居环境方面形成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Archiprix毕业设计奖是荷兰优秀毕业设计作品的比赛场。文章首先对Archiprix毕业设计奖的自身情况进行了介绍,继而对近年来参加Archiprix奖的风景园林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总结出荷兰风景园林教育的特点和理念。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城市绿地研究新动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总结了目前城市绿地研究的主要方向以及特征,概括了城市绿地效益、信息技术应用、评价指标体系、植物造景、结构功能、开放空间、绿地管理等主要领域的研究进展,阐述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理念、内容、布局及措施,指出了21世纪城市绿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于亮 《风景园林》2011,(2):96-101
在大工业生产的大变革中,英式自然风景园诞生在全球第一个跨入工业时代的英国,成为世界园林史上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转化的见证.无疑,宏观背景是其发生深刻变化的主要原因.中国正在重返世界中心地位,中国的思想文化、物质财富以及全球环境的巨变同样是中国当代园林发展的宏观背景.宏观背景对英式自然风景园产生的影响和中国当代园林发展的背...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城市设计和开放空间规划中的浪漫主义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每一次价值观的改变,都会引起新的城市设计和开放空间规划思想和手法的产生.1 8世纪浪漫主义思想的产生,是文化思想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转折,它对同时期的景观设计领域,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以往的园林,代表的是内部实体与外在形式创造性的统一,而21世纪的景观设计语言,必须为人与人之间或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现实主义层面的反映.浪漫主义,是对应于21世纪人类价值观的设计思想和手法的一个探索性回答.  相似文献   

14.
S.I.安德松,丹麦知名风景园林师,20世纪60年代以Bastad的创新性展览花园和Hoganas市政厅庭院获得声誉,70年代后,维也纳卡尔斯广场的建成,奠定了他在欧洲的影响力。S.I.安德松作品有强的建筑观念,擅长将景观、城市规划与建筑相融合设计。其对具有历史意义地段独特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在欧洲享有盛誉。尽管S.I.安德松深受索伦森的影响,但其“以小见大”和“场所精神”的设计哲学,却标示出他鲜明的个人特征。他对索伦森风格的继承和创新,成为20世纪丹麦景观的继往开来者。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开放空间规划语言必须以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交流方式提供一种现实的反映.同时,它也应该将科学和纯粹的艺术以及情感上的、直觉上的元素结合起来,考虑多种有创造性的可能形式.在追寻场地特性的过程中,赖纳·施密特教授及其事务所的规划思想和设计语言可以归纳为;诗意的规划方法;已被证实的设计原则的再利用;对场所原有特征的考古学研究的应用;将花园设计成一个主题式花园的概念;直接利用建筑结构组织空间的概念;"空"的概念;"流水线"的概念.  相似文献   

16.
本文概括分析了当前俄罗斯在城市建设方面所面临的各种困难与矛盾,对目前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并对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陈谋德 《新建筑》2000,(3):45-48
认为《建筑的革命》是有关建筑本体论的重要著作。对建筑是什么、为什么、研究什么、建筑的未来等四个本体论问题作了综合论述 ,并提出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