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了一种可观察容器内部情况的低温有机玻璃压力容器。针对有机玻璃容器在低温状态下脆性增大,承压危险性大,密封困难的特点,设计了一种金属与非金属组合结构的压力容器.保证了容器的承压安全,实现了其与上下封头的安全密封。同时结合生产实际,介绍了此类容器制造安装关键技术,对非金属压力容器的制造和设计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管云飞 《中国机械》2014,(21):28-28
压力容器作为一种特殊的承压设备,其设计及使用与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密切相关,本文采用现代有限元软件对压力容器进行仿真,通过仿真来分析容器哪些部位受较大的应力和应变,从而有效的提高设计与制造的效率,避免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曹国军 《中国机械》2014,(14):37-37
应变强化压力容器是一种特殊的设备,属于低温压力容器中的一种类型,在其设计、制造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经济性和安全性并重的理念。本文就应变强化技术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应变强化压力容器设计和应力分析理论,以便确保容器的使用安全,降低容器在制造的过程中材料能源的消耗,促进容器制造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比利时可制造100万千瓦核压力容器,并对传统的压力壳设计进行了改进。本文介绍了比利时核压力容器制造、核电站管道加工与核压力容器质量监察情况,考克雷尔机械制造厂将传统的压力壳设计改为整体设计,其特点是:采用大锻件简体,取消了受中子幅照最严重的一道环焊缝,容器法兰与接管环制成一件,改进了接管区的应力状态与密封的可靠性。比利时发展核压力容器生产技术的经验可供中国借鉴。  相似文献   

5.
张娟 《中国机械》2014,(5):108-108
压力容器的使用范围很广泛,但因为其是一种承压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在压力容器的设计过程中,选用合理的压力容器材料是其设计中的关键步骤,这对后期容器的性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所选材料的耐腐蚀性及机械强度都会对压力容器的使用状况造成影响,随着工业水平的提高,对压力容器的性能参数有了更为苛刻的要求。通过阐述压力容器的设计制造现状及特点,提出相关的应力分布计算方法,分析造成复合材料压力容器失效的主客观因素,对复合材料压力容器的设计制造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6.
参考N.E.C轴向自紧式密封机理,将有机玻璃成功应用于80 MPa压力等级的高压窥视装置,实现了传感设备在常压状态下对容器内部承压设备工作状况的窥视问题。同时运用Ansysworkbench 14.5对有机玻璃视镜在承压工况下的应力应变进行了详细地分析与模拟计算,提出了通过检测有机玻璃最大变形量来预判其失效的方案,样机实际应用情况验证了该方案正确有效。该装置的研制思路和分析方法,对高压和超高压领域窥视装置设计和研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基于Solidworks Simulation对高压容器的静态及疲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高压容器的特殊性,根据承压容器的物理模型,简要叙述了压力容器疲劳分析前载荷结构分析计算,获取承压容器的应力、应变强度的相关信息,随后在定义设计疲劳曲线(S-N曲线)的基础上,利用Solidworks Simulation对高压容器进行了疲劳分析,得出了承压容器的安全系数及使用寿命等相关数据,在理论上为以后进行其他同类型高压容器的设计、检验以及安全评估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作为重要的低温存储设备,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压力容器的需求数量也越来越多,怎样能够保证资源的节约和安全、经济并重,生产成本降低是压力容器设计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文中首先介绍了低温容器以及应变强化技术,之后对应变强化压力容器的技术原理进行了阐述,最后从应力分类对压力容器应力分析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9.
压水堆核电站承压容器在建造过程中,主要是根据承压容器的核安全分级和质量分组,可采用 ASME 锅炉与压力容器标准 B&PVC 第Ⅲ卷中的各分卷进行建造。对核级承压容器中的核安全分级和质量分组进行了讨论,对 B&PVC 第Ⅲ卷 NB/NC/ND 的在材料、设计、制造和检验等方面的要求进行了分析,并对国内核级承压容器建造中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描述。在此基础上,建议国内制造厂在加强核级承压容器设计能力的同时,并能积极推行 ASME 授权核检验师 ANI 的质保和质控活动。  相似文献   

10.
全国锅炉压力容器标委会,同意低温容器直属工作组组建方案和载人压力容器直属工作组组建方案,低温容器直属工作组,承担有关低温容器设计、制造、检验、验收、试验和检测等的国标和行标(含指导性技术文件和标准案例)的审查和ISO/TC220对口的有关工作。载人压力容器承担载人压力容器设计、制造、检验、验收、试验和检测等的国标和行标(含指导性技术文件和标准案例)的审查工作等。  相似文献   

11.
EN 13445博采众长而又锐意革新,对各国压力容器的设计与制造均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简介了欧盟承压设备指令(PED)对承压设备的基本安全要求(ESR),讨论了EN 13445达到这些基本安全要求的符合性评定程序,并分析了这些指令和标准的实施对我国压力容器的制造与贸易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相似文献   

12.
针对大型超高压密封容器实体试验成本过高的缺点。本文运用ANSYS软件对大型超高压密封容器开孔进行了三维有限元分析,得出了各开孔在不同气压下的最大应力值,绘制了各开孔相应的危险路径并依照ASME锅炉及压力容器规范进行了强度评定,计算结果表明结构是安全的。这为生产单位提供了详实,可靠的设计数据,也为大型超高压密封容器设计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随着科技的进步,高压容器在国防军工、石油化工及电力工业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高压容器作为一种特殊的压力容器,操作工况非常苛刻,一旦出现失效,容器本身所具有的爆炸能力,以及所含介质外泄可能导致的次生危害,都会对人和设施造成非常严重的伤害。对单层高压容器设计、制造过程中的技术要点,如壳体材料选择、筒体壁厚的计算、密封结构设计、制造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给出了设计、制造过程中应慎重考虑的一些要点。  相似文献   

14.
压力容器的质量包括设计质量、制造质量、安装质量和使用质量。首先要保证设计和制造质量。《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暂行条例》和《压力容器安全监察规程》规定了设计、制造一、二、三类容器的单位必须取得许可证,才能合法地进行设计和制造。我厂在整顿质量,领取许可证的过程中,初步建立了质量保证体系,制定了质量保证手册,使各项工作  相似文献   

15.
介绍用于压力容器(承压容器或真空容器)的氮泄漏检测试验的原理、试验方法和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6.
周连东  江楠 《压力容器》2011,28(2):5-10
对奥氏体不锈钢低温压力容器常规设计与应变强化设计进行比较,可知应变强化技术可大幅提高奥氏体不锈钢材料的许用应力,减薄简体壁厚,减轻容器重量。根据预应变拉伸试验确定国产S30408奥氏体不锈钢应变强化压力容器的应变上限值,并建立国产S30408奥氏体不锈钢材料的ASME和双线性这两种应力应变曲线,对两者进行比较后,以ASME应力应变曲线为计算依据,考虑抗拉强度的影响,确定了国产S30408奥氏体不锈钢材料制造应变强化低温容器时的许用应力及其对应的应变。  相似文献   

17.
由于较好的低温性能,奥氏体不锈钢被广泛应用于LNG低温储罐,而奥氏体不锈钢的应变强化技术能提高材料的屈服强度实现容器的轻量化设计。在工程上,奥氏体不锈钢材料性能数据呈现一定的离散性,在压力容器制造和使用过程中,容器的尺寸和使用条件也是随机变量。利用可靠性设计中的一次二阶矩法和ANSYS软件中的Prob Design模块,可以得到了应变强化前后容器关键参数的随机分布,从而得到强化前后结构可靠度的变化,为奥氏体不锈钢应变强化容器的设计和制造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8.
压力容器是承压设备,应用广泛但存在很大危险性,压力容器材料选取是设计中的重要步骤,对容器后期的使用起着决定性作用,材料的机械强度和耐腐蚀性等都会影响压力容器的使用状况.工业技术的提高迫切唼求压力容器能够在更苛刻的条件下具有更优良的性能.筒述了复合材料压力容器的特点、设计制造现状,提出了相关应力分布计算方法,叙述了引起复合材料压力容器失效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指出复合材料压力容器分析仍处于初步阶段,对复合材料压力容器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针对某核反应承压容器主螺栓孔损伤,分别建立了3螺栓和180°两种三维有限元模型,对非对称预紧载荷下核反应承压容器密封性能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得到了该两种模型下表征密封性的主要指标,包括竖直方向张开位移、水平方向滑动位移、主螺栓受力等。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模型均能较为准确地反映该核反应承压容器密封结构的性能,评价了非对称预紧载荷下密封结构的可靠性,为解决主螺栓孔损伤情况下的密封问题提供了计算依据。  相似文献   

20.
蜂窝夹套容器的焊接制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洪学立  裴峰 《压力容器》2001,18(2):53-55,80
蜂窝夹套容器是由杜邦公司从工艺角度提出的一种新型容器,其制造难点和关键技术是蜂窝孔的焊接。本文讨论了蜂窝孔的焊接结构设计和工艺选择,介绍了焊接质量控制措施和防焊接变形技术。该设备的制造成功对我国此类压力容器的设计制造提供了成熟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