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X光衍射分析、透射电镜与扫描电镜的观察,研究了星子高岭—南港瓷石坯料在电炉中从700℃至1320℃的物相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瓷坯中的高岭石加热至700℃~1000℃范围内出现了莫来石雏晶,瓷坯中的绢云母加热至1000℃左右时,开始形成莫来石与r—Al_2O_3,而未生成白榴石。同时发现即使在1300℃的温度下绢云母仍保留着片状形态的假象,这说明绢云母并没有熔融,但己断链,并部分转变为莫来石。因此过去认为此瓷相中存在绢云母,实为绢云母假象。  相似文献   

2.
由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研制的强化日用瓷,于今年九月二十六日在景德镇通过中试技术鉴定.这项研制工作始于一九八八年五月,经该所工艺研究二室科技人员一年多的共同努力,于一九八九年十一月取得研究成果.一九九○年四月,广东新会大昌瓷器有限公司根据国内外市场对强化日用瓷的需求情况,决定在景德镇投资生产强化日用瓷,  相似文献   

3.
用XRF、热膨胀、TG-DTA、XRD、SEM和EDS等分析技术,对景德镇和潮州两个主要产瓷区代表性的两种中温日用瓷坯进行了研究,从组成、结构、性能等方面阐释了两种瓷坯热稳定性差别的原因.结果表明:景德镇中温瓷坯属于高硅低铝系统,热膨胀系数较高,而潮州中温瓷坯属于高铝低硅系统,热膨胀系数较低;潮州中温瓷坯的热稳定性远高于景德镇中温瓷坯的热稳定性,原因是由于潮州中温瓷坯的主晶相为晶形发育良好、相互交错呈人字形的纳米短柱状一次莫来石晶体,其在瓷坯中连续分布,起到增强增韧的作用,赋予潮州瓷坯优良的热稳定性.与之相比,景德镇中温瓷坯中主晶相为发育较差的鳞片状一次莫来石和大量残余石英,热稳定性较差.  相似文献   

4.
一、前言在含钙填料存在下铬矿与纯碱氧化焙烧的熟料组成国外作过测定,我院1968年进行了铬铁矿和钾长石在石灰及纯碱存在下焙烧机理的研究,对熟料作了物相定性分析。为了掌握国内实际生产状况,对工厂不同熟料的相组成及其在回转窑内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二、实验共用两批样品做试验。第一批是1976年6月上海浦江化工厂从转窑出口取的平均样  相似文献   

5.
<正>引言景德镇是世界闻名的瓷都,从元初至清末,历朝皇室皆指定景德镇御窑厂制作宫廷日用陶瓷,历朝达官贵人们也以拥有景德镇官窑生产的日用瓷为荣,景德镇的日用瓷在历史上曾有过一段巅峰时期,声誉响彻海内外,一直受到皇室和  相似文献   

6.
本工作以显微镜术为主要手段,借助x光衍射和相分析,研究了山东广东锆砂的矿物组成,热解温度和分解产物ZrO_2的晶体类型。试样的制备:全部采用球磨粉,其中<0.07mm的占90%左右,用2%的亚硫酸纸浆废液做结合剂,将料调合均匀,置于钢模中在油压机上成型,压力为1000kg/cm~2,制成直径37毫米、高40毫米的圆柱体,干燥后在碳阻电炉内、氧化气氛下、于1500℃、1600°、1650°、1700°和1850℃分别进行煅烧,并在各个温度下保温2小时,经自然冷却后,制成光片、薄片和超薄光薄片,在光学显微镜下进行观察研究,团果分述如下: 经1500℃煅烧后的锆石,晶粒完好,全无分解的迹象。杂质成分除金红石外,均成玻璃相填于锆石晶粒的间隙中。1600℃时,锆石亦然完好,仍无分解迹象。当煅烧温度提高到1650℃时,金红石矿物消失,锆石仍不见分解,但在透射光下部分锆石呈现明显地开裂现象。温度继续升高到1700℃时,锆石的显微结镜发生明显地变化。锆石分解成花瓣状和网络状,局部ZrO_2呈卵形颗粒产出。当温度煅烧到1850℃时,锆石全部分解成无定形的SiO_2和卵形的ZrO_2。通过上述的试验方法,确定了山东、广东两地锆砂的分解温度均系1700℃单就分解温度而言,二者的热解效应,几乎没有什么差异。这种现象表明:锆石中存在少量的Fe_2O_3、Al_2O_3、TiO_2、Cao、Mgo等杂质,只要合量不超过2.5%时,对其初始的热解温变并不产生明显地作用。关于ZrO_晶体类型的确定,我们是在超薄片中通过大量的光性符号测定后得出的结论:即在分解后的ZrO_2组成中,除斜锆石外,同时还有一定数量的高温型四方ZrO_2保留下来。这一事实的存在。可为今后的制造工艺提供新的依据和途径。  相似文献   

7.
铁尾矿在蒸压养护过程中的物相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铁矿尾矿替代河砂或者粉煤灰作为主要原料,铝粉作为发气剂,研究制备出了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在铁矿尾矿、石灰、水泥和脱硫石膏的配合比(质量比)为60∶25∶10∶5时,加气混凝土砌块的强度最优,约为4.43 MPa,此时体积密度为513 kg/m',比强度为8.34 MPa.由X射线衍射测试分析可知,成品中主要的矿物成分...  相似文献   

8.
江群会  朱练平 《中国陶瓷》2002,38(6):32-33,31
本文论述了景德镇日用瓷在使品质达到日用细瓷国家标准的前提下,进行的降低烧成温度的试验。通过分别在坯釉料中加入黑滑石和锂云母研究了降低烧成温度的效果。试验结果证明该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景德镇陶瓷产业当前正处在决择性的变革时期。本文针对六个方面的问题,探讨了景德镇日用瓷餐具生产在新的时期、新的形势下的发展思路,试图寻找一条符合景德镇实情的日用瓷餐具生产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0.
张师  俞建长 《中国陶瓷》1995,31(2):11-16
本文采用XRD分析对生坯和素坯进行系统地物相鉴定,发现南平硅灰石焙烧过程物相变化的显著特点是:1Tr型 β-CaSiO_3 1150℃开始 1200℃完成 α-CaSiO_3。而以硅灰石40%,福州高岭土35%,大湖白粘土25%为配方的生坯焙烧过程物相变化的特点是:1000℃以下时主要表现为原料矿物高岭石、伊利石、方解石的分解,1000℃——1100℃时,主要表现为新生物相钙长石和熔体的生成及1Tr型β-CaSiO_31075℃左右 2M型β-CaSiO_3;1100℃——1130℃时,主要表现为钙长石、2M型β-CaSiO_3和石英的部分熔解。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浇注料烘烤过程中其内部状态变化与其弹性模量变化的相关性,将纯铝酸钙水泥结合的刚玉质浇注料振动成型,自然养护24 h后脱模,部分脱模后试样继续在烘箱中于110℃干燥48 h,部分干燥后试样继续在500℃热处理3 h,采用弯曲共振法检测试样在不同加热过程中的弹性模量变化:1)对脱模后试样,以5℃·min-1的速率升温,并在50℃及其整数倍温度点保温60~90 min,检测试样在加热过程中的弹性模量变化;2)对干燥后试样,以5℃·min-1的速率连续升温至500℃,检测试样在加热过程中的弹性模量变化;3)对500℃热处理后试样,以15℃·min-1的速率连续升温至500℃后保温35 min,检测试样在保温过程中的弹性模量变化。结果表明:1)自由水的排出使试样的弹性模量增大,结合水的排出则使其弹性模量减小;2)在连续升温的加热过程中,自由水和结合水的排出滞后于设置保温的加热过程,试样弹性模量的变化也出现相应的滞后现象;3)快速连续升温过程中试样内部存在热应力,温度和热应力的存在会影响试样的弹性模量;4)浇注料烘烤过程中弹性模量的变化可综合反映其内部状态变化尤其是水分排出情况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王莉 《景德镇陶瓷》2004,14(2):6-10
文章对景德镇首次引进的中温氧化焰日用瓷辊道窑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并与景德镇传统的老式隧道窑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3.
为了降低日用瓷的烧成温度,本文重点研究了实现日用瓷中温烧成的坯釉配方。通过在坯料中加入矿化剂、在釉料中加入多组元熔剂,使瓷器烧成温度降低到1230-1250℃,目前该工艺已投入生产应用:产品理化性能达到普通日用细瓷的标准。  相似文献   

14.
γ-Fe_2O_3磁粉是磁记录材料中最重要的原材枓,其性能主要取决于起始物铁黄(FeOOH)及其热处理条件。本文用H-600型透射电镜并结合电子衍射技术,研究了自制γ-FeOOH在热处理过程中晶粒形貌及物相变化的特征。实验证明,由γ-FeOOH作起始物制备磁粉时的脱水、还原、氧化温度,分别不宜超过600℃、330℃、250℃。按这些热处理条件所得到的样品物相分别为α-Fe_2O_3、Fe_3O_4、γ-Fe_2O_3。  相似文献   

15.
16.
本文以瓷石—高岭所组成的坯体为例,对它在加热过程中晶相的发展和高温下坯体粘度的变化,作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和讨论。实验过程中应用了热分析、X射线衍射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方法。对坯体在高温下粘度的测定,是利用一台专门设计为陶瓷材料研究用的高温扭力装置进行的。实验结果表明,坯体的粘度,在900—1150℃之间高温下急剧下降,1150—1300℃之间变化不大,温度继续上升至1350℃,粘度迅速减小。结合高温下坯体中石英和莫来石含量的分析以及扫描电镜(SEM)的观察,对粘度的上述变化给了初步的解释。高温下粘土中所释放出来的无定形SiO_2具有很强的反应能力,它与玻璃相发生作用,提高了坯体液相中硅的含量,从而缓和了坯体粘度的下降。而针状的二次莫来石在液相中的析出,产生的网状结构又增强了坯体的稳定性,使得坯体在高温下粘度的下降更为缓慢。从而使坯体有可能获得较宽的烧成范围。温度上升到1350℃,坯体中石英的大量溶解,液相总的数量迅速增加,导致坯体粘度的显著下降。分析坯体在高温下晶相的发展和粘度的变化的实际过程,对进一步理解高温下坯体的变形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煤的显微组分在加热过程中孔隙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张军  袁建伟 《煤炭转化》1999,22(1):23-26
对两种煤的显微组分富集物在加热过程中孔隙结构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显微组分在加热过程中孔隙结构的变化存在明显差别.对引起显微组分孔隙结构差别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ALC废渣的活化及其在加热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用TG-DTA、IR,XRD和NMR等方法对ALC(压蒸轻质硅酸盐板材)废渣中添加氢氧化钙后的ALC-CH混合系统,在室温到1000℃范围内加热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变化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该系统在加热过程中β-CS于600-700℃之间开始形成,850-1000℃之间大量形成,说明可以通过添加Ca(OH)2后再直接加热处理的方法使ALC渣活化。在加热过程ALC中的硅酸盐阴离子首先经历Si-O键的断  相似文献   

19.
20.
《陶瓷》1974,(2)
石膏是作石膏模型和建筑材料的原料。按经典说法,半水石膏硬化成为石膏的过程是由于半水石膏的溶解和二水石膏的同时再结晶。二水石膏的溶解度较半水石膏为小,故溶液成过饱和的,超量成为二水物而析出,半水物则继续溶入。二水石膏在加热时的反应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