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次氯酸钠溶液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了次氯酸钠水溶液的稳定性,考察了温度、pH值、金属离子种类和浓度、表面活性剂等对次氯酸钠溶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度低于25℃、pH大于12.6时,次氯酸钠溶液稳定性较好,溶液中Ca^2 、Mg^2 离子的存在对次氯酸钠溶液稳定性影响不大;而Fe^2 、Mn^2 离子的存在会促进其分解;表面活性剂硅酸钠可作为次氯酸钠消毒液的良好添加剂。  相似文献   

2.
用作纺织工业漂白剂的低浓度次氯酸钠溶液(含有效氯6%~8%)应不含有NaOH,以防损伤纤维。但中性NaClO溶液很不稳定,易分解使有效氯含量降低。为了保持溶液碱性,可使溶液中含一定量的Na_2CO_3和NaH-CO_3混合物,形成pH=10左右的缓冲溶液,这一缓冲溶液可在氯化过程中形成。 Cl_2和NaOH反应是一个放热效应: 2NaOH+Cl_2=NaCl+NaClO+H_2O+Q随反应进行会使反应液温度升高,导致已生成的NaClO分解(一般温度应小于35℃),故  相似文献   

3.
1 任务来源根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总局的通知 ,制定国家标准GB 1 91 0 6- 2 0 0 3《次氯酸钠溶液》 ,修订行业标准HG/T 2 4 98- 1 993《次氯酸钠溶液》 ,由锦西化工研究院负责起草 ,由全国化学标准技术委员会氯碱分会 (SAC/TC63/SC6)归口。2 制定意义次氯酸钠溶液产品可以用做漂白剂、消毒剂、氧化剂使用 ,此外还可以用于有机合成、染料中间体及靛兰制造等。近几年来 ,随着工农业的不断发展 ,对次氯酸钠产品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 ,据不完全统计 ,全国现有生产厂 1 0 0多家 ,年生产能力达 5 0多万吨。目前各生产厂采用的是化工行业标准H…  相似文献   

4.
以不同浓度的硅酸钠、碳酸钠及二者混合物作稳定剂,研究它们对有效氯含量为0.5%(质量分数,下同)的次氯酸钠溶液化学稳定性的影响。测定稳定化处理后次氯酸钠溶液中有效氯的含量,结果表明:54 ℃下恒温密闭静置14 d后,加入硅酸钠、碳酸钠以及二者混合物作稳定剂的次氯酸钠溶液的有效氯,最高分别可保留初始浓度的88.16%、86.81%和92.85%;而不加任何稳定剂的次氯酸钠溶液在同样条件下其有效氯含量仅仅可保留初始浓度的76.58%。实验结果表明,硅酸钠和碳酸钠的混合物可以作为次氯酸钠溶液的良好稳定剂。  相似文献   

5.
次氯酸钠溶液稳定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王万林 《无机盐工业》2007,39(9):12-14,30
评述了次氯酸钠水溶液稳定性的研究进展。次氯酸钠的不稳定性是由于次氯酸根离子价层电子对空间构型的高度不对称性和次氯酸根离子中阳离子Cl^+的高离子势所决定的。介绍了次氯酸钠分解反应的热力学性质和动力学性质;讨论了温度、溶液的pH、重金属离子、稳定剂对次氯酸钠水溶液稳定性的影响。指出降低次氯酸钠溶液的浓度,低温和避光储存,控制次氯酸钠溶液的酸度及添加稳定剂是提高次氯酸钠水溶液稳定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浅析次氯酸钠水溶液的稳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次氯酸钠作为一种低廉、高效、广谱消毒剂、杀菌剂、漂白剂被广泛用于各个领域,市场巨大。但因其本身易分解、不稳定,大大限制了其应用和发展。本文论述了次氯酸钠的性质和生产工艺,分析了温度、光照、溶液pH值、溶液浓度、金属离子等因素对次氯酸钠稳定性的影响。实验表明,低温、适当降低次氯酸钠的浓度、控制溶液中金属离子含量、保持pH值在12.0以上和添加稳定剂是提高次氯酸钠溶液稳定性的有效途径。溶液中添加0.6%的NaCl或1%的Na2SiO3可使次氯酸钠的稳定性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次氯酸钠溶液中铁的性质,讨论了HG/T2498-1993标准中铁的测定方法,并提出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8.
杨峰 《氯碱工业》1990,(4):28-30
本文介绍了次氯酸钠溶液的各种生产方法.详细介绍了苛性碱氯化法生产有效氯为15%的浓次氯酸钠溶液以及分析方法,并简单介绍其对生产设备和材料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前 言本标准表 1中的A指标、第 7章、第 8章为强制性 ,其余为推荐性。本标准是参考国内外有关标准及国内生产和使用实际需要而制定。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 ,化学工业标准HG/T 2 4 98- 1 993《次氯酸钠溶液》同时废止。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本标准由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氯碱分会 (SAC/TC 63/SC 6)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 :锦西化工研究院、中化化工标准化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陈沛云、胡立明、魏静、李富荣。本标准解释权归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氯碱分会 (SAC/TC 63/SC 6)。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次氯酸钠…  相似文献   

10.
对次氯酸钠溶液配制过程发生爆炸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并采取了相应措施,增设N2安全管道及扩大排气管口,确保了生产的安全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1.
次氯酸钠水溶液稳定性及增稠体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苏瑜  罗鑫龙  马德垺  薛仲华 《精细化工》2000,17(12):708-710,716
研究了温度、pH值、金属离子和表面活性剂对次氯酸钠水溶液稳定性的影响。在 2 5℃以下 ,pH >12 4时次氯酸钠溶液较稳定 ;金属离子的存在促进其分解。并找到了能够在次氯酸钠中稳定存在的表面活性剂WC 2A1(十二烷基二苯醚二磺酸钠 )。同时对有效氯含量、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GMY)及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L - 30 )、pH值对次氯酸钠水溶液黏度的影响作了研究 ,得出了所需黏度的配方 :w(GMY) =7%~ 8% ,w(L - 30 ) =2 %~ 3%。  相似文献   

12.
李荣  李金兵  刘宽  赵迪  江桂英 《化学世界》2011,52(11):645-647
次氯酸钠在医院、饮食业及工业循环水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但次氯酸钠溶液在常温下很快会发生分解,造成性能下降.对次氯酸钠水溶液的稳定性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在次氯酸钠水溶液中加入复合稳定剂0.005%EDTA、1%硅酸钠、0.1%碳酸氢钠和0.2%氯化钠,可使次氯酸钠溶液的稳定性提高10%.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决自来水厂应用二氧化氯导致的消毒副产物亚氯酸盐、氯酸盐超标问题,对亚氯酸盐生成量与二氧化氯投加量相关性进行了测定分析,开展了以次氯酸钠替代二氧化氯消毒,同时保留二氧化氯预氧化生产性实验。结果表明,亚氯酸盐生成量与二氧化氯投加量显著相关,因此,采用二氧化氯预氧化与次氯酸盐消毒联用,既保证了水质消毒效果,又使水中亚氯酸盐的浓度大幅度降低并稳定达标。  相似文献   

14.
结合盐化工总厂生产实际 ,采用三塔“二对一”工艺进行次氯酸钠装置技术改造 ,既保证了装置运行的安全性 ,又扩大了生产能力。介绍了将氯水替代纯水用于生产高纯次氯酸钠的实际效果 ,并对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做出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5.
含盐次氯酸钠酮连氮法制备水合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酮连氮法制备水合肼 ,并考察了原料次氯酸钠的质量浓度以及氯化钠的含量对合成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次氯酸钠的质量浓度对合成水合肼影响较大 ,而原料中氯化钠的含量对合成水合肼影响不大 ,但对分离提纯操作工艺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6.
用次氯酸钠作氧化剂,氧化D-葡萄糖制备葡萄糖酸,方法简单,成本低廉,转化率高。研究了pH值、温度和次氯酸钠浓度对反应的影响。制定了适宜的工艺条件:葡萄糖浓度约为100g/l,次氯酸钠浓度为20g/l有效氯,温度为60℃或次氯酸钠浓度为10g/l有效氯,温度为80℃。  相似文献   

17.
次氯酸钠现场生产系统在大中型水厂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宇骏 《净水技术》2010,29(1):70-73
介绍了次氯酸钠现场生产系统的技术原理和在上海长兴水厂的应用,并与其它几种饮用水消毒手段:投加氯气、二氧化氯、商品次氯酸钠、臭氧以及紫外线照射进行了比较。表明次氯酸钠现场生产技术与液氯或商品次氯酸钠消毒技术相比,是一种无论在原料运输、制备、贮存、投加方面都很安全并有良好即时和持续消毒效果的技术,在经济性方面也比商品次氯酸钠技术优越,次氯酸钠现场生产技术较为适合于大中型自来水厂消毒。  相似文献   

18.
张惠华 《广东化工》2012,(12):118-119
粪大肠菌群是污水处理厂出水的一个重要指标,次氯酸钠是一种真正的高效、广谱、安全的强力灭菌、杀病毒药剂。固戍污水处理厂通过实验投加不同量的次氯酸钠溶液,使出水水质粪大肠菌群数不超过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并得出最佳的投加量。  相似文献   

19.
随着污水厂出水排放标准日益提高,对排水中粪大肠菌群的控制也越来越严格。现场电解制次氯酸钠发生系统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环境友好型氯消毒技术,能够有效杀灭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中的粪大肠杆菌。因原水水质不同,次氯酸钠的杀菌效果会有差异。次氯酸钠对原水中的氨氮有一定的去除作用,但是有可能氧化原水中残留的有机氮,从而使得氨氮含量重新升高。现场连续投加试验中,反应池次氯酸钠浓度为1.2mg/L,出水中的粪大肠菌群始终稳定达到GB18918-2002一级A标准的要求,且其他水质指标(如氨氮、COD等)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