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研究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对其区域产业集群的影响,选取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区域产业集群的量化指标,以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并以中国东方丝绸市场及其相应区域产业集群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总资产、股东权益、董事平均报酬促进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营业房出租毛利率阻碍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而专业市场利润对区域产业集群发展无显著影响.根据研究结论,从专业市场角度提出了发展区域产业集群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李冰 《广西轻工业》2006,22(5):103-103,107
产业集群日益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它具有显著的特点,我国现有的产业集群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解决,以期更好地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东部及沿海地区的纺织服装产业不断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河南省服装产业的发展。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是发展河南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本文从河南省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分布入手,立足于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和产业转移的特殊性,分析了该省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同时提出了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原则和途径。  相似文献   

4.
基于全球价值链治理的我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芹  陈继祥 《纺织学报》2006,27(11):66-69
 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具有相对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集群化发展模式是竞争优势的源泉之一。全球价值链治理是全球价值链中权力拥有者协调和组织分散于全球各地的价值创造的活动。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价值链治理者常常处于设计和营销环节,获得了大量的附加价值。我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多处在全球价值链的制造环节,与治理者的治理关系属于半层级,必须遵循治理者制定的规则和标准。根据全球价值链治理理论,我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不能再依靠低成本的优势参与全球竞争,必须提高营销水平,打造区域特色产业品牌,促进我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升级,正确发展和纺织服装治理者的关系,同时嵌入多条全球价值链实行市场多元化战略。  相似文献   

5.
正新年伊始,江苏苏南纺织产业集群努力提档升级,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江阴顾山镇是"江苏省针织内衣服装名镇","中国针织内衣产业基地"和"中国针织服装名镇"。全镇共有纺织服装企业217家,其中内衣企业78家。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顾山镇大力推进内衣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引导发展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的推进使各大区域内部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新的变化,产业集群也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新趋势.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背景下,邢台地区必须加快发展以融入一体化的进程中,这就需要依托各地产业集群的发展和转型升级,区域品牌的建设成为突破这一瓶颈的关键.文章结合邢台服装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邢台地区服装企业在产业集群区域中进行品...  相似文献   

7.
《纺织机械》2020,(1):20-21
当前各地产业集群正处于升级发展的重要时期,集群的产业形态、规模结构都在快速地发展变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向劳动力来源地转移成为必然,河南的纺织服装产业也迎来了历史未有的新机遇。河南省纺织服装产业拥有坚实的基础,目前已经形成门类齐全,包括棉纺织、化纤、印染、针织、家纺、产业用、服装、纺织机械和纺织器材等10多个行业,产业体系完整。  相似文献   

8.
一个国家或地区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产业的竞争优势,而产业的竞争优势又来源于彼此相关的产业集群。近年来,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已发展成为中国纺织工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报道,全国180多家纺织产业集群的工业总产值已经占整个纺织工业产值的60%以上。作为当代产业经济发展的主流,产业集群的活力不仅在于支撑每一个集群发展的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创新,更需要各集群之间的协同合作。  相似文献   

9.
纺织服装业是广东省的传统支柱产业。"十五"期间,行业在继续巩固和扩大出口创汇水平的同时,以区域为基地,以产品为纽带,以品牌为龙头,形成了一批分工明确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这些区域有适应市场经济的灵活机制,有特色突出的产品,有与产业密切互动的专业化市场,有集群规模效应的产业链,有不断提升的技术装备水平。目前,广东省内被中国纺织协会命名为纺织服装产业基地市(镇)的有23个,以地域计算,产业  相似文献   

10.
黄立新  曹斯通  王花娥 《纺织教育》2011,26(6):443-445,454
地方性本科院校只有紧密依靠区域产业背景,探索面向地方支柱产业集群,培养工程应用性人才,才能办出专业特色,以服务求发展。嘉兴学院以浙江纺织产业集群为依托,以构建纺织、服装专业现代工程化能力培养机制为目标,借鉴CDIO教学模式,以五大教学改革措施为抓手,探索基于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资讯点击     
《纺织导报》2004,(3):100-107
构筑服装产业集群新时空3月30日下午,“以纯”杯中国服装产业发展战略高层论坛在北京东方君悦大酒店举行。本次论坛站在中国服装发展前沿的角度,透视地方产业集群现象。众多专家一致认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在中国纺织工业高速高效增长的形势下,纺织服装产业基地加快升级步伐,再造发展新优势,将对纺织服装业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刘世锦认为,产业集群对提高制造业竞争力起着重要作用,一定要充分认识发展产业集群的战略意义。许多产业集群就是由创新性企业裂变而成的,或者是给创新性企业配套而形成的,因此,重视和…  相似文献   

12.
《江苏纺织》2014,(8):14-14
正近年来,虞山镇引导和推动镇内纺织服装产业升级发展,打造"常熟纺织服装产业园",纺织服装业已成为虞山镇的一个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富民产业。多年来,虞山镇服装、面料、家纺三大产业共同发展,先后荣获了"中国防寒服`家纺名镇"、"江苏家纺名镇"、"江苏纺织面料名镇"等诸多产业集群美誉。镇内既有"千仞岗"、"月龙"、"爱博尔"等一批优秀的防寒服品牌企业;也有  相似文献   

13.
昌黎县葡萄酒产业集群化发展已初见端倪,集群对区域经济的贡献也举足轻重,必将成为昌黎县区域经济发展的依托、动力。然而,该集群的发展无疑也存在诸多问题。本文首先对昌黎县葡萄酒产业集群发展现状进行了描述,其次对该集群存在问题进行了大致剖析。  相似文献   

14.
中国纺联授予辽宁·丹东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国防护纺织名城"称号集群式发展、特色发展是辽宁纺织服装产业的突出特征。这些特色集群不仅是辽宁纺织服装行业亮丽的产业名片,也在辽宁省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就在2020年12月5日,辽宁·丹东高新技术开发区获得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授予的"中国防护纺织名城"称号,成为辽宁省第十个被中国纺联命名的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15.
正盐城市(射阳)纺织染整服装工业区地处全国重点镇——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临海镇境内,2012年3月,经盐城市编委批准,成立"盐城市纺织染整产业园",是盐城市重点特色产业园,2014年1月,正式更名为"盐城市(射阳)纺织染整服装工业区"。已获评"江苏省纺织染整产业集群"、"江苏纺织染整特色产业园"、"江苏纺织服装跨江发展产业基地"。园区的产业规划由东华大学编制,总体规划由国家纺织规划设计院编制,规划高端染整产业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制造业的竞争已从单纯的企业战略逐步向全方位的集聚地战略演变。特别是纺织服装业,已经形成明显的区域集聚特色。本文主要以休闲服装名城-沙溪的产业集群为例,论述了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竞争优势极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17.
段卓冉  曲洪建 《丝绸》2020,57(2):47-54
为剖析服装产业集群价值创造机理,运用扎根理论,建立40个服装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子范畴,主轴编码提炼出区域产业优势、成长环境优势、竞争合作优势、动态创新优势和网络结构优势5个主范畴。结合文献分析,构建服装产业集群竞争优势与协同度对价值创造影响的模型。对调研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得出服装产业集群5个竞争优势对集群价值创造有显著影响,协同在服装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对集群价值创造的影响中介效应显著。从服装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影响要素角度提出建议,通过优势协同实现服装产业集群价值提升并推动中国服装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18.
纺织产业集群是中国纺织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地区,而"流行趋势研究与发布"是"中国流行面料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流行趋势成果在产业集群地区的发布,具有重要意义,必将推动产业集群地区经济的整体快速、可持续发展,从而提高其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  相似文献   

19.
新合纵时代     
为摆脱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存在的一些缺陷和弊端,更好地促进行业发展,参与国际竞争,越来越多的集群“带头人”开始走到一起,共商发展合作大计。产业集群的合纵时代,正在来临。[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纺织服装业进入全球一体化的新形势下,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在这里举办首届珠三角与长三角纺织服装产业协调发展战略论坛,以推动珠三角与长三角这两个中国最主要的纺织服装经济圈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在此,我代表江苏省纺织工业协会预祝论坛的举办圆满成功。下面,我把江苏纺织服装业的发展情况向各位作一介绍.我发言的主题是:加快区域纺织服装业协调发展.促进市场优势和产业优势共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