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有黏结后张预应力钻孔灌注桩技术是针对沿海地区环境,解决建筑物上浮的抗拔桩问题。当前,抗拔桩设计一般采用普通钻孔灌注桩或预制混凝土桩,普通钻孔灌注桩作为抗拔桩,配筋率高、安全性和耐久性低;预制混凝土桩造价高、工期长、安全性低。有黏结后张预应力钻孔灌注桩技术实现了在原来普通钻孔灌注桩中加入高强预应力钢筋的工艺,形成了一整套后张预应力钻孔灌注桩施工方法,实现了桩体下端锚固,降低了抗拔的普通钻孔灌注桩配筋率,解决了一般抗拔桩安全性低的实际问题,提高地下结构的裂缝控制等级和结构的耐久性。通过有黏结后张预应力施工工艺的实施,保证了预应力筋、普通钢筋和混凝土的协同工作。  相似文献   

2.
焦艳霞  王国涛 《山西建筑》2009,35(36):110-111
分析了预应力抗拔桩的优点,总结讨论了预应力抗拔桩的研究进展情况,此外,还探讨了预应力抗拔桩的进一步研究方向,以促进预应力抗拔桩的研究,充分发挥预应力抗拔桩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随着地下工程的规模和深度不断加大,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在建筑工程中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文章结合某地下室工程实例,从桩身、接点强度及桩侧抗拔力等方面,综合分析了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PHC管桩)作为抗拔桩的可行性及主要注意事项,并经现场抗拔试验验证确认了PHC管桩作为抗拔桩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PHC管桩作为抗拔桩不但技术上可行,且具备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一种采用缓粘结预应力筋的新型抗拔桩,对该新型抗拔桩的施工工艺进行了总结,并且通过现场试验对比分析了无粘结预应力抗拔桩和缓粘结预应力抗拔桩的荷载变形特性、受力机理和桩身裂缝分布。试验结果表明:缓粘结预应力抗拔桩的单桩承载力比无粘结预应力抗拔桩提高了3.7%~26.7%,并且其顶部位移满足一般建筑物的抗浮要求;无粘结预应力抗拔桩在试验过程中桩身整体先处于受拉状态,当荷载大于预应力时,抗拔桩从下部桩身开始呈现受压状态,缓粘结预应力抗拔桩在试验过程中桩身整体处于受拉状态,并且下部桩身为主要受力部位,抗拔桩受力效果较好;两种试桩在试验过程中桩身未出现裂缝;与无粘结预应力抗拔桩相比,缓粘结预应力抗拔桩有更好的整体性,能够有效防止由于钢绞线变形导致抗拔桩与承台锚固部位产生裂缝,保证桩顶钢绞线与外部隔离,防止钢绞线产生锈蚀。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各组成部分及连接节点的抗拔承载力,寻求其作为抗拔桩时需要着重验算的薄弱处,并提出作其为抗拔桩时需改进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首次将预应力混凝土管桩作为抗拔桩应用在广东奥林匹克体育场地下室抗浮设计中。对预应力管桩的抗拔性能进行分析计算及现场拉拔试验 ,对桩型、端板和混凝土的选择提出一些合理化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预应力混凝土内扣式内螺纹抗拔桩在工程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原省标图集《预应力混凝土抗拔空心方桩(一)内扣式机械连接》(苏G/T24-2013)于2016年底作废后,结合工程实践和广泛征求意见,经过对2013版省标图集内容进行调整,改版为《预应力混凝土内扣式内螺纹抗拔空心方桩》企业技术标准设计图集,并于2017年3月1日起实施。文章给出抗拔桩的设计选用方法,以供设计和施工人员合理有效地参照与使用新出版的图集。  相似文献   

8.
结合工程实例,着重介绍了工程中采用的柱下桩基础加梁式抗水板的抗浮设计方法和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用作抗拔桩的设计要点与计算方法,以及抗拔桩与承台的连接构造,有效解决了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某工程中预应力抗拔桩的应用实例,介绍了预应力抗拔桩的设计方法及施工难点特点,对预应力抗拔桩在工程中的进一步应用研究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普通抗拔桩在抗拔荷载作用下,桩身处于拉力状态很容易产生裂缝,随后桩身钢筋锈蚀而遭到破坏。预应力抗拔灌注桩是集合建筑桩基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新型基础,有效的改善了普通抗拔桩的缺点。文章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及分析,主要分析了预应力抗拔单桩与普通抗拔单桩轴力区别,得出了预应力抗拔灌注桩可以推迟裂纹开展或减小裂缝宽度。为这种新型桩基的推广提供了更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B区)国家会议中心工程出现的新型预应力抗拔基础桩具有结构新颖、施工工序复杂、施工质量要求高和施工工期紧的特点,由于前期制定了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在施工过程中工作安排合理,最终提前完成了该项施工任务。  相似文献   

12.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PHC)以单桩承载力高,抗弯性能好,造价便宜,适应性好,施工便捷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建筑基础工程中。将管桩应用在抗拔工程中时,存在管桩与管桩连接、管桩与承台连接两个方面的问题仍需进一步解决。通过理论分析和计算,从桩身结构中进行了改进,开发了一种用于管桩与管桩的机械连接方法,并通过室内试验进行了论证。试验表明,加载至桩身抗拉承载力的2倍特征值时,桩接头处的端板与机械连接卡均未出现破坏,该机械连接方法可满足要求。根据实际工程情况对管桩与承台的连接提出了3种连接措施,有效的解决管桩与承台的连接问题,使管桩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相似文献   

13.
工程中常采用填芯,掺加钢纤维以及配置非预应力筋等方式来增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抗弯承载力,但是这些改进后的管桩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性能还不明确。通过三组试件的低周往复加载试验,分别从滞回耗能延性和承载力等几个方面研究预应力混凝土管桩(PHC管桩)、预应力钢纤维高强混凝土管桩(SFPHC管桩)、添加普通钢筋的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PRC管桩)的抗震性能以及填芯对管桩抗震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添加普通钢筋能够很好地改善PHC管桩的抗震性能。填芯能够提高PHC和SFPHC管桩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承载力并能增强PRC管桩的耗能能力。各类填芯管桩的延性相对于未填芯管桩均有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14.
在地震作用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桩顶受到水平剪力作用,而空心管桩的抗剪承载力通常比较弱。常在管桩上部埋入钢筋,浇筑一段混凝土与承台相连,以改善其抗剪性能。在试验的基础上对预应力管桩的抗剪承载力进行了研究,并对填芯混凝土在抗剪承载力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填芯混凝土提高了管桩抗剪承载力,改善了管桩脆性性能。为管桩抗剪承载力计算提供了试验基础及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在7度以上抗震设防区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预制方桩和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单桩水平静载对比试验以及管桩桩身的抗剪试验,结合现行国家有关规范和标准,探讨了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水平承载力和管桩桩身抗剪性能。认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在7度以上抗震设防地区应用是安全可行的,其抗震设计与混凝土预制方桩或混凝土灌注桩相比,并没有桩身抗剪弱的问题。推导出了日本管桩桩身抗剪公式并进行了修正,使其与我国建筑桩基技术规范相一致,便于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6.
预应力管桩的工作机理及存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翠英  王家阳 《土工基础》2006,20(4):60-63,112
在分析预应力管桩作为基坑支护桩受力特性的前题下,提出了预应力管桩承载力的时间效应和桩端持力层因受水浸润导致基岩软化,并影响单桩承载力是预应力管桩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武汉公安指挥中心大楼为例,采用预应力管桩作为基础工程桩及基坑支护桩效果显著;进一步证明,在软土地基中预应力管桩已越来越被工程采纳。  相似文献   

17.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是一种新型的预制桩型。该桩力学性能比传统的混凝土桩要优越,正广泛地用于南方软弱土层工程中。本文根据现场施工资料,并采用非线性有限元基本原理,对管桩进行合理计算模型、模拟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桩侧土的传力机理,对影响承载性能的桩侧土体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计算和研究,为以后的建筑工程中采用此类管桩的运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预应力实心方桩的抗裂试验,采用有限元ANSYS软件分析了预应力实心方桩的裂缝发展和最终钢筋和混凝土的应力、应变以及挠度,验证了预应力实心方桩抗裂试验进行非线性分析的可行性,并结合预应力管桩、空心方桩进行了非线性数值分析,以研究在相同桩径条件下,不同桩型对钢筋混凝土预制桩的抗裂性能的影响,得出了预应力实心方桩的自身优势。  相似文献   

19.
传统PHC管桩在地震作用下表现出脆性破坏特征,限制了其使用范围。已有室内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在PHC管桩中加入非预应力钢筋形成复合配筋管桩可提高其抗震性能。目前针对管桩破坏机理以及抗震性能的研究,主要采用室内模型试验或振动台试验,未能充分考虑实际工程中桩的受力条件和土体的作用。为研究复合配筋管桩的抗震性能,在软土地区对PHC管桩和复合配筋管桩进行了现场足尺抗震性能试验研究。试验比较了常规管桩以及掺入不同含量非预应力钢筋的复合配筋管桩的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延性系数、曲率分布等数据,分析复合配筋管桩的抗震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与PHC管桩相比,复合配筋管桩的抗震性能得到明显改善,且对于提高管桩延性来说,存在最优的非预应力筋配筋率。  相似文献   

20.
苑辉 《山西建筑》2010,36(22):101-101
通过介绍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方桩,对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方桩比管桩的优越性作了对比分析,从而说明空心方桩具有施工方便、降低造价的优点,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