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包裹砂桩挤密复合地基与压密砂土地基进行静载荷对比试验,研究了桩长、桩径、桩间距和长径比的改变对包裹砂桩复合地基承载力与沉降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地基土中增加包裹砂桩可以有效限制地基土侧向变形,发挥包裹砂桩桩体的竖向承载力,使处理后的复合地基承载力明显提高,沉降显著减少;桩径、桩间距和长径比对包裹砂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和沉降影响较为显著,随桩径增大和桩间距减小,复合地基承载力提高且沉降降低,长径比明显变小时,桩土应力比更大,更有利于桩承载力的发挥,而桩长对其影响并不明显;包裹砂桩复合地基的桩间距不宜大于4D;桩侧土压力随深度递减,桩侧和桩端荷载分配比例与桩长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2.
桩基础承载性状ANSYS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分析土的参数、桩长、桩径对桩基础承载变形特性的影响,得到了它们的荷载沉降曲线、桩身应力曲线、桩身轴力曲线等,通过这些曲线对它们的荷载传递规律以及变形特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发现当桩长达到一定长度后,增加桩长来提高桩基承载力是不经济的。  相似文献   

3.
水泥土桩复合地基荷载传递及变形的原位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获得桩长、置换率等对水泥土桩复合地基荷载传递及变形的定量影响,在5组4桩群桩和5组9桩群桩复合地基的桩体内埋设应变计,在桩间土体内埋设深层沉降标,实测到4桩群桩和9桩群桩复合地基中桩体轴力分布、桩侧摩阻力分布和桩间土变形分布。发现置换率相同时,承台板宽度大,水泥土桩的荷载临界深度也大,桩侧摩阻力分布深度下移。承台板宽从1.0m增加到1.5m时,荷载临界深度由14倍桩长增加到18倍桩长。变形影响深度约为承台板宽度的(1.8~2.5)倍。最大摩阻力出现在承台下1.5m处,该处的竖向偏应力最大,桩体容易在这里破坏。增加桩长能有效减少沉降。荷载水平达到70%以后,变形影响深度下移不再明显。  相似文献   

4.
基于淮南市某小区超高层建筑现场静载荷试验,运用有限元ABAQUS软件数值模拟现场实际工况,模拟结果与静载荷试验所得Q-S曲线吻合度较高,佐证了土层参数与数值模型建立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分别研究不同桩长、桩径、扩底直径对桩基竖向抗压承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扩底嵌岩桩的桩基竖向抗压承载力随着桩长的增大而提高,桩长为10~14 m时,承载力增幅较为显著,桩长大于14 m时,承载力增幅变缓;桩径增大可以提高桩基竖向抗压承载力,桩长越长,桩径的增大对桩基承载力提高效果更为明显;扩底直径增加可以提高桩基竖向抗压承载力,但桩长较长时,扩底直径对桩基承载力的影响变缓。  相似文献   

5.
针对软黏土地基中单桩基础在水平循环荷载作用下的累积侧向变形问题,建立考虑围压和动偏应力的刚度衰减模型。通过开发ABAQUS子程序实现刚度衰减模型在有限元中的运用,建立数值模型分析水平循环荷载作用下单桩基础的累积侧向位移。结果表明,当水平循环荷载较小时,桩顶侧向位移随着循环次数增大而增大,在一定循环次数后趋于稳定;当循环荷载超过一定幅值时,桩顶侧向位移持续发展,且不再稳定。在临界长度内增大桩长能够有效地减小侧向位移,超过临界长度后增大桩长对位移影响很小。随着桩径的增加,桩顶侧向位移明显减小,因而增大桩径能够显著地降低桩基侧向变形。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考虑剪切变形的PCC桩水平振动特性,首先,采用Timoshenko模型模拟PCC桩,建立其水平振动控制方程;其次,采用微分变换和分离变量法对三维土体控制方程进行解耦,推导出土体位移和水平阻抗解析表达式;然后,结合桩土连续性条件,推导出PCC桩动力复阻抗解析表达式。由此进行算例分析表明:Timoshenko模型与Euler-Bernoulli模型推导的桩顶水平动力复阻抗变化规律一致,验证了解的合理性;复阻抗实部均随桩长增加而减小,虚部均随桩长增加而增大,当桩长增加到临界桩长时,桩长对复阻抗实部和虚部基本没有影响;复阻抗随内径减小而增大,当内径减小至0.2 m及以下时,桩芯土对复阻抗影响不大;当横截面面积相同时,平均半径和壁厚对复阻抗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刚性基础下复合地基桩长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刚性基础下的复合地基没有考虑桩土变形协调和土的沉降位移,桩土相对位移计算偏大,导致计算桩侧摩阻力值偏大而设计桩长偏小。针对复合地基传统设计方法的不足,建立了一个考虑桩土变形协调和土的压缩变形对桩体荷载传递影响的双曲线模型函数,以及建立了荷载从桩顶向下传递计算的方法,可更准确计算桩侧摩阻力及桩端荷载,桩底土层沉降采用切线模量法计算,以桩体压缩量及桩端土体沉降量为控制要求,进而可以确定满足复合地基承载力及沉降要求的单桩长度。通过工程实例验证,该方法计算得到的复合地基桩长与实际工程中桩长基本一致,为今后复合地基桩长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1 工程概况 主楼位于健康路7号,地面以上20层,地面下两层建筑;埋深6m~8m底面积43.2m×23.4m,布钻孔灌注桩400根。桩心距1.80m呈方格形布桩。桩径600mm,有效桩长27.0m,为摩擦桩。在标高-87.m~-35.7m成桩。根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提供土的计算参数,预估在满足上部荷载的单桩竖向承载力标准值为1652KN。 由于该地基基础属一级安全等级,按《建  相似文献   

9.
水平荷载单桩计算的非线性地基反力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桩身变形较大时水平荷载单桩设计计算水平,基于地基反力法提出了考虑极限土反力和地基反力系数一般形式的桩身的变形和内力的计算方法。对于土为塑性和弹性状态对应的桩段分别求得到了桩身响应的解析解和半解析解,并用Fortran语言编制了计算程序。计算结果分析表明:桩的位移和弯矩均随荷载的增加而大幅度增大;桩顶的约束条件对位移和弯矩沿桩身的分布影响很大;当桩长超过临界值时,继续增加桩长对桩的响应影响极小,且临界桩长基本不受荷载和桩顶约束条件的影响;桩的最大位移和最大弯矩随桩周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的改善而明显减小;最大位移随桩的抗弯刚度的增加而减小,而最大弯矩受抗弯刚度的影响很小;计算值与现场试验的实测值吻合较好,本文解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10.
针对陇东深厚黄土地基特性,设计了陇东深厚黄土地基群桩承载力试验模型,研究了桩径比的变化对群桩承载和变形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桩径比对承台沉降速率影响明显。初始阶段桩长对沉降的抑制作用发挥不大,随着桩间土塑性变形的发展,长桩优势凸显,其沉降基本等速率,而短桩控制变形速率的能力较差。长桩属于整体剪切破坏,而短桩属于局部剪切破坏。随着荷载的增加,长桩的沉降量显著增加,桩土相互作用显著减小,甚至发生滑移,桩基宣告失效。对于深厚黄土桩基工程,长桩能更好地控制桩基沉降。  相似文献   

11.
根据南京市桥梁基础中人工挖孔嵌岩桩的设计与实践 ,对人工挖孔嵌岩桩的适用条件、荷载取值、承载力计算及桩的构造设计等问题作了较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本建筑原设计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为330k Pa,施工完成一半多时发现不能满足390k Pa承载力要求,于是采用了在原长桩间隙布设CFG短桩形成长短桩复合地基,从而解决了原设计承载力不足的缺陷;施工结束后复合地基承载力采用了多桩复合地基检测方法,检测数据证明该处理措施经济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13.
郝利君 《山西建筑》2010,36(30):129-130
以某坡地建筑基础工程设计为例,阐述了在岩石山坡场地进行基础工程设计时碰到的各种问题及解决方法,介绍了在岩石坡地建筑基础设计中采用的独立基础加桩基础的混合基础设计方案,并验证了该方案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详细介绍了南京太阳宫广场的桩基设计,从基础选型,桩基选型,桩基计算,桩基检测等方面体现了设计者的新思想,提出了一些新的设计概念,目前该工程已投入使用,运营良好。  相似文献   

15.
长沙市某小区2栋住宅采用加筋复合注浆法加固桩基础,在充分发挥复合注浆法优势的基础上,大幅度增强了桩身及桩端伸入持力层的桩体侧向刚度和桩基承载力,对桩底沉渣、溶洞和软弱夹层等质量问题有较好的加固作用。  相似文献   

16.
桩基竖向承载力受场地地质条件和桩身材料两个方面条件的控制 ,只有合理地确定有关设计参数 ,使根据场地地质条件和桩身材料分别确定的桩基竖向承载力相匹配 ,才能使场地地质条件和桩身材料都能得到充分发挥 ,做到经济合理。本文分析了桩基设计时 ,合理确定桩基设计参数的有效方法 ,对于场地地质条件与文中描述相近的设计项目 ,可直接参考文中结果选取桩基设计参数  相似文献   

17.
针对桩基质量检测的重要性,简单介绍了当前建筑设计中几种主要的桩基检测技术,包括静载试验、高应变法、自平衡的试桩法及静—动试桩法,并对桩基检测技术的发展作了展望,对保证建筑工程中桩基质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介绍某大型公共建筑的基础择型,在本工程地质条件下,选用了筏基,节约造价,封顶沉降18~22mm,较为均匀。  相似文献   

19.
彭仙安 《城市建筑》2014,(18):351-351
在现代经济的带动下,桥梁建筑工程发展的也越来越壮大,桥梁建设的项目也越来越多。目前,桥梁建筑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本文就桥梁桩基试验和检测的基本概况、桩基的分类以及相关的检测方法做了一些阐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群桩基础沉降计算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深厚软土地基中群桩沉降的预测一直是工程设计中的难点。本文分析了群桩基础中应力扩散的规律,提出了桩端附加应力的简化计算方法,指出国家桩基规范计算的桩端压缩层厚度偏大。讨论了目前国家建筑桩基技术规范中关于群桩沉降计算中的几个问题,包括压缩层厚度、模量取值、应力计算等,提出了相应的群桩沉降计算方法,并和工程实测数据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