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HDPE/PS/HDPE-g-PS合金的相容性和力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自制接枝共聚物GR-Ⅰ、GR-Ⅱ相容剂研究其对HDPE/PS共混物相容性和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SEM、DMA、DSC和力学性能测试表征,表明在HDPE/PS共混中加入这些相容剂其相容性和力学性能有一定提高  相似文献   

2.
用自制接枝共聚物GR-I、GR-Ⅱ相容剂研究其对HDPE/PS共混物相容性和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SEM、DMA和力学性能测试表征,表明在HDPE/PS共混中加入这些相容剂其相容性和力学性能有一定提高。  相似文献   

3.
研究自制接枝共聚物GR-Ⅰ、GR-Ⅱ相容剂对LDPE/PS共混物相容性和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SEM、DMA和力学性能测试表征,表明在LDPE/PS共混中加入这些相容剂后,其相容性有一定提高。共混物结构形态呈精细分散结构  相似文献   

4.
研究自制接枝共聚物GR-1,GR-Ⅱ相容剂对LDPE/PS共混物相容性和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SEM,DMA和力学性能测试表征,表明在LDPE/PS共混中加入这些相容剂后,其相容性有一定提高,共混物结构形态呈精细分散结构。3  相似文献   

5.
衣康酸接枝PP对PA6/PP共混物增容作用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马来酸酐接枝作对照,用ESCA,SAXS,WAXD,SEM、力学性能测试等手段,研究了衣康到接枝对PA6/PP共混物和增容作用机理,证实共混物中有PA-co-gPP共聚物生成,讨论了gPP,PA-co-gPP的结构与后者生成量和增容效率之间的关系,提出了PA-co-MPP和PA-co-IPP的增容作用模型。  相似文献   

6.
嵌段共聚物对PPO/PP共混物的增容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苯乙烯-乙烯/丙烯嵌段共聚物及其混合顺序对聚/聚丙烯共混物形态和性能有一定影响。PPO/PP共混物加入增容剂后,分散相颗粒变得精细均匀,缺口冲击强度大大提高。文中计算了SEP/PPO及SEP/PP共混物的相互作用能密度B,计算表明,EP体积分数高的SEP和PPO的亲和力比SEP与PP的亲和力小,因此当SEP先与PPO预混合,然后与PP混合,SEP易于迁移到两相界面,降低了界面张力,减小了分  相似文献   

7.
聚甲醛/聚四氟乙烯共混物的摩擦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冷压-热烧结工艺研制了一系列不同含量PTFE的POM/PTFE共混物,在往复摩擦磨损试验机上评价了共混物的摩擦磨损性能,并利用SEM、XPS和AES对其磨损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共混物中PTFE的成分增加,不仅可以降低POM/PTFE共混物的摩擦系数,还可以增强POM的耐磨性,主要原因是共混物中POM和PTFE皆向对偶转移,形成了富集PTFE的转移膜。同时发现填加10%~20%PTTE的共混物具有较好的摩擦磨损性能。  相似文献   

8.
采用了MBS、CPE、SBS、SBS-g-MMA等几种弹性体对聚氯乙烯(PVC)/聚苯乙烯(PS)共混物进行改性,研究了弹性体的含量、种类对共混物的流变行为、相形态、冲击性能的影响。我们发现,除CPE外的另3种弹性体能促进PVC/SP共混物的相分散,添加适量接枝MMA的SBS弹性体使共混物的冲击韧性有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9.
CPE增容PVC/SBS共混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通过冲击试验,应力-应变试验,动态力学分析(DMA),扫描电镜(SEM)及光学显微镜观察,研究了CPE增容的PVC/CPE-SBS共混物的性能与形态结构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CPE对PVC与SBS共混体系有很好的增容作用,CPE与SBS在一定组成范围内对PVC增韧具有协同效应,大幅度地提高共混物的抗冲击性能,尤其是对星型SBS体系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0.
PVC/LLDPE共混体系形态结构的控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氢化聚丁二烯-b-甲基丙烯酸甲酯(PBD-b-PMMA)共聚物作为聚氯乙烯/线性低密度聚乙烯(PVC/LLDPE)共混体系的增容剂,用扫描电子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共混体系的冲击缺口断面和相结构进行了研究。并用小角激光菜射技术了LLDPE在共混物中的结晶行为,发现增容剂对共混体系的形态结构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共聚物对PVC/PE共混物相容性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实验室合成了丁二烯-b-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PBD-b-PMMA),氢化聚丁二烯段得到含聚乙烯结构的氢化聚丁二烯-b-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HPBD-b-PMMA)作为聚氯乙烯/聚乙烯(PVC/PE)共混物的增容剂。实验结果表明,共聚物增加了PVC/PE体系的相容性。共混物中加入共聚物后,体系的冲击强度,断裂伸长率和拉伸强度都有提高。动态粘弹谱和扫描电镜也证实了共聚物的增容作用。共聚物使共混体  相似文献   

12.
采用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作为聚氯乙烯(PVC)/高密度聚乙烯(HDPE)共混物的增容剂,通过冲击实验、拉伸实验、动态力学分析和扫描电镜(SEM),系统地研究了共混体系的性能与其形态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EVA是PVC/HDPE良好的增容剂,在一定范围内,EVA与PE对PVC有协同增韧效应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典型的极不相容共混物(EIB)聚乙烯/聚碳酸酯(PE/PC)体系的形态受组成的影响,以及共混物在受到拉伸前后,冲击前后的形态。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发现,组成不仅影响分散相粒子的大小,形状,还决定分散相与连续相的转变,共混物在受到拉应力(拉伸)和剪切应力(冲击)后,前者较多球状粒子变形成为有利于提高拉伸性能的纤维状,后者粒子和基体都发生了能提高抗冲击韧性的塑性变形。  相似文献   

14.
EVA-g-MAH对PA6/EVA共混合金原位反应增容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用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对尼龙6(PA6)进行增韧,加入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与马来酸酐的接枝物(EVA-g-MAH)进行原位反应增容,在反应型双螺杆挤出机上实现反应增容共混过程,制备出了具有超韧性的PA6/EVA/EVA-g-MAH三元共混合金。探讨了EVA-g-MAH对PA6/EVA的原位反应及增容机理,用倍高扫描电镜考察了合金材料的亚微相态。结果表明,EVA-g-MAH的加入使合金  相似文献   

15.
HPB-b-PMMA增容PVC/PE共混物球晶和结晶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小角激光散射(SALS)和广角X光衍射(WAXD)技术,测定了氢化聚丁二烯-聚甲基丙烯酸甲基嵌段共聚物(HPB-b-PMMA)增容的聚氯乙烯(PVC)和聚乙烯(PE)共混物的球晶形态和结晶度。从该共混物中PE的结晶状况得出,增容剂HPB-b-PMMAd在降低PE结晶能力、增加PE/PVC界面粘合并形成PVC和PE相间的部分相容性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聚碳酸酯/聚乙烯相容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考察了聚碳酸酯与聚乙烯(PC/PE)及聚碳酸酯与马来酸酐接枝聚乙烯(PC/PE-g-MAH)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研究了共混体系的相容性,研究表明,PE的加入有效地提高了PC的抗冲击性能,而PC/PE-g-MAH体系的力学性能及混溶性优于PC/PE体系。红外光谱表明,接枝PE与PC共混时,发生酯交换反应,冲击断口及样条截面的扫描电镜发现,PC/PE-g-MAH的相态分布均匀,两相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作  相似文献   

17.
应用变角ATR-FT-IR光谱检测了聚乙二醇/聚乙烯共混物薄膜不同深度表面层中聚乙二醇组分的浓度梯度分布;利用扩散方程描述了聚乙二醇组分迁移扩散行为,并明确了扩散方程适用的基本条件;利用扩散方程拟合了扩散行为所产生的浓度梯度,进一步通过变角ATR-FT-IR光谱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8.
PE—MA对PE/CaCO3增容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通过加入接枝马来酸酐的聚乙烯(PE-MA),促进非报性的聚乙烯分子和带有极性表面的填料之间的互容。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共混物低温脆断面上碳酸钙的分布表明,在加有增容剂PE-MA的PE/CaCO_3共混物中,CaCO_3颗粒大小均匀且分布也均匀,PE-MA明显起到了增容作用。综合结果指出,PE-MA的加入量占PE/CaCO_3/PE-MA总重量的5~10%时增容效果较好。力学性能测试表明,随PE-MA用量的增加,共混物的拉伸强度明显提高。断裂伸长率变化较小,熔融指数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乙烯(PE)和聚碳酸酯(PC)/PE共混物在拉伸过程中形态的演化和增强机理.结果表明,高界面压应力是共混物在基体加工温度成型时,从成型温度冷却到室温过程中基体收缩比分散相大产生的;两种共混物在拉伸中有不同的形态演化过程:PC粒子原位形成了微纤,粒子与基体间没有明显的界面滑动,而PET粒子只产生较小的塑性变形,成为椭球状粒子,粒子与界面间存在滑动.PC对基体PE的增强效果比PET的更好,因为PC/PE共混物拉伸过程中形成了良好增强作用的原位微纤.在拉伸过程中,PET/PE试样的细颈在靠近非浇口端形成,并从此扩展开.部分拉伸后,PC/PE试样比PET/PE试样的弹性回复大,回复到平衡状态时间长,这是两种共混物分散相变形机理不同引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