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江峰 《建筑创作》2007,(9):154-158
对于6月16~17曰在同济大学召开的第四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的主办方而言,此次会议有若干个"没想到":没想到来了这么多人:国  相似文献   

2.
建筑是人类历史的文化创造,建筑史学的研究,为建筑科学技术和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以"中国城市史研究"为主题的第五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于2010年12月10日至11日在地处广州的华南理工大学举行,一共有来自国际国内的110位建筑史学人作为正式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其中来自意大利、英国、美国、日本、南非、香港和台湾的与会代表二十余名。  相似文献   

3.
《新建筑》2010,(3):14-14
<正>第五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将于2010年12月10日~12日在广州华南理工大学举行,由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主办。本次会议语言为汉语和英语。现针对会议主题及四个分论题公开征文,热忱欢迎海内外相关领域的学者踊跃投稿、莅临会议。  相似文献   

4.
2013年11月23日第四届工业建筑遗产学术研讨会在武汉举行。此次的研讨会共有来自全国多所顶级高校以及台湾地区的5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主要嘉宾有:中国建筑学会工业建筑遗产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朱文一先生,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李保峰先生,TICCIHBoardmember林晓薇女士,中国建筑学会学术部副主任张松峰先生,国家文物局文保司资源管理处处长肖莉女士,武汉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唐惠虎先生,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湖北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会长桂学文先生以及其他建筑院校、研究院、规划局等相关同仁。  相似文献   

5.
《南方建筑》2010,(2):79-79
<正>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论会是由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理事长杨鸿勋教授倡议召开的高水平学术会议,是海内外著名建筑史学者三年一度的学术盛会,至今已举办四届。  相似文献   

6.
第二届岭南建筑与文化学术研讨会主要就发展岭南建筑与地域文化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岭南建筑与地域文化的创作经验与理论,岭南建筑与地域文化的传承、保护与持续发展,及各地本土建筑与文化的实践、经验与理论四个主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工业建筑遗产作为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遗产价值取向上与传统遗产明显不同。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为时间起点,从现代工业建筑入手,总结并归纳出从工业建筑发展成为工业建筑遗产的四个标志性阶段:工业建筑"现代化"时期、工业建筑"艺术化"时期、工业遗存"遗产化"时期以及工业遗产"博览化"时期,以期厘清工业建筑遗产从无到有的全过程,为工业建筑的多元价值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中国建筑遗产保护自清代以来发展了一百多年,对建筑遗产价值的认识经历了遵从传统、借鉴西方、自我思辨三个阶段.文章通过对中国建筑遗产保护发展历程的梳理,从实例的角度,列举了价值认识的特殊之处并剖析其内在原因,以期为中国特色建筑遗产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建筑与文化》2014,(1):214-215
引言2013年11月15日至18日,"中国建筑研究室成立60周年纪念暨第十届传统民居理论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钟山宾馆隆重举行。大会由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牵头,与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东南大学)合作主办。来自德国、奥地利、瑞士、日本、韩国、马来西亚、中国台湾、香港、澳门、以及中国大陆各地的专家学者、文物局领导等共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大国,然而这悠久的历史在现在的城市实体空间和物质环境中确实很难读取。经历了沧海桑田已成为历史见证和文化记忆的许多老建筑,在城市化和旧城更新的浪潮中面临着拆除或将拆除的命运。当我们在为已失去的而深感痛心之时,是否更应该痛定思痛,更多地思考如何保护现存的历史建筑,将其作为永久的记忆代代相传。在新的转型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1.
中国对建筑遗产进行现代意义上的保护始于清末,至今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了,经历了开端、初兴、发展三个历史时期。本文对三个历史时期中建筑遗产保护的情况进行了考证,并着重对建国后建筑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分析,进一步将其划分为五个阶段。  相似文献   

12.
张复合 《华中建筑》2002,20(3):81-84
该文从对中国近代建筑史的基本认识入手,结合此项研究工作开展的三个时期,与西部大开发,与中国现代建筑创作中的“现代和传统”问题的关系以及中国近代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中国近代建筑中教学,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中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等问题简要论述,展望进入21世纪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1986年以来发表于中国近代建筑史研讨会上的会议论文的统计及数据分析,从研究对象及研究者两方面对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现状存在的地域性差别及不平衡性做出解读,认为研究的地域性差别和不平衡性是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现阶段的必然状况,同时也是在今后的继续研究中需要加以调整的方面。  相似文献   

14.
从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角度出发,本文在吸取借鉴国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经验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和方法建设中的新趋势和面临的新问题,从建构当代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价值认知体系、建立我国文化遗产整体保护理论策略、建设适应性的保护修复技术方法体系和管理制度体系等层面对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建设提出了框架性的阐述,结论性地提出应该从基础保护科学理论进一步系统化、实用技术与科学理论交融发展、充分利用跨学科研究成果三个方面加快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学。  相似文献   

15.
回溯历史,追寻先贤足迹,系统地梳理中国营造学社学术成就和历史贡献,彰显其对于中国建筑史学、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奠基性、开创性的深远影响。以史为鉴,观照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兴替历程,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与理论探索,及其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6.
保罗·马可尼(Paolo Marconi)在《修复与建筑师:两个世纪论辩中的理论和实践》中阐述了意大利在建筑和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众多思路中的一种。这本完成于1993年的著作反对"纯保护"的观念,提倡带着"设计"的观点处理建筑和城市遗产。它将一种设计的理论应用于既有建筑修复,依据的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再利用传统。25年后的今天,来自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年轻文化的基于功能主义的"适应性再利用"观念盛行,但对于建筑师而言,在人造物自身的历史内寻找设计解决方案,似乎更有意义。在中国的语境中,记忆、真实性、历史遗产等观念与欧洲并不完全相同,意大利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在建筑、景观以及城市设计等方面,或许都会找到新的探索和发展领域。本文也就此提出了一项下个十年内可能在中国与意大利之间逐步展开的研究计划。  相似文献   

17.
戴路  任壮 《建筑与文化》2016,(10):209-211
法律法规建设是建筑遗产保护中极为重要的一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建筑遗产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有了长足的进步。然而,对于遗产周边环境的保护和整治工作仍缺少关注。本文针对遗产周边环境的保护这一议题,从国家法律和地方法规两个层面出发,对当前中国相关法律法规的内容进行解析,并对相关法律法规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会议代表就传统民居研究方法论、传统聚落改造实验、传统民居及古建的保护与发展等主要议题作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影响下的中国城市与建筑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全球化对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建筑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按照通常的概念,全球化是一个以西方世界的价值观为主体的“话语”领域,在建筑领域表现为建筑文化的国际化以及城市空间的趋同现象。全球化不是一元化,而是多元化和地域化的共存,全球化与地域化、多中心化是一种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全球化对中国的城市与建筑带来的最大影响就是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与城市规划以及建筑设计领域内国际建筑师的参与,在城市化过程中中小城市逐渐失去了特色。在城市规划和建筑领域,一方面应当继续学习国际经验,另一方面也必须应对建筑文化的国际式冲击,保护并发展中国的城市与建筑的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