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研究大豆蛋白组成(不同配比7S和11S蛋白)对水包油型乳液乳化和界面吸附特性的作用规律。结果表明:自提7S和11S球蛋白基本处于天然未变性状态;随着大豆蛋白中11S含量的增加,乳液整体粒径分布增大,乳液乳化活性指数、ζ电位绝对值、油水界面蛋白浓度及含量均逐渐减少,乳滴絮凝和合并指数显著上升,乳液整体乳化活性及稳定性也随之降低;由乳化特性数据可知7S球蛋白对大豆蛋白整体乳化性能贡献大于11S;界面蛋白电泳结果表明所有亚基均可吸附至界面,且吸附的两类蛋白各亚基含量变化与各样品蛋白所占比重基本一致;乳液微结构随着11S球蛋白含量提升由清晰球状转变为无规则絮凝聚集态;整体上本实验所提大豆11S球蛋白在油水界面扩散、展开和重排速率高于7S球蛋白,不同11S含量的大豆蛋白界面重排速率均高于吸附展开速率,通过调整大豆蛋白组成可一定程度上调控蛋白在乳液界面吸附行为。  相似文献   

2.
综述了大豆蛋白亚基组分的研究现状,并从大豆分离蛋白(SPI)功能特性,豆腐、豆乳品质及特异种质大豆品种的蛋白功能性评价3个方面介绍了亚基组成对大豆蛋白功能特性影响研究的最新进展.结果表明,大豆蛋白7S和11S组分及其亚基组成,11S/7S比值与大豆蛋白的功能特性及加工特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大豆蛋白主要由β-伴大豆球蛋白(7S球蛋白)和大豆球蛋白(11S球蛋白)组成,不同亚基组成直接影响着大豆蛋白的加工特性。凝胶特性是本研究的主题。本文总结了大豆蛋白的组成及其化学结构,介绍7S球蛋白和11S球蛋白的凝胶形成过程,同时对亚基组分对凝胶性的影响和蛋白亚基缺失型大豆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为大豆蛋白产品的开发及应用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
大豆种子贮藏蛋白亚基特异种质的蛋白功能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4个蛋白亚基变异类型大豆品种(系)制备的分离蛋白和南农大黄豆粗7S蛋白为材料,以亚基正常品种南农大黄豆制备的分离蛋白为对照,对其溶解性、凝胶质构特性、乳化性、乳化稳定性以及DSC特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1S组分单个亚基缺失对大豆蛋白的溶解性、乳化性、乳化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影响不显著;11S组分含量显著降低或缺失能提高大豆蛋白的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但降低大豆蛋白变性温度和变性焓;在凝胶质构特性方面,7S组分含量与凝胶弹性呈显著正相关,11S组分含量与凝胶内聚性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凝胶硬度、胶黏性和破裂强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凝胶弹性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选取4个芸豆品种,以大豆蛋白为对照,采用碱提酸沉法提取芸豆蛋白并分析其理化功能特性。结果表明:芸豆蛋白含有9种必需氨基酸,且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例(57%~62%)高于大豆蛋白(47%),黑芸豆的限制性氨基酸比例(2.59%)高于其他参试品种及大豆蛋白(1.53%~1.89%)。不同品种芸豆蛋白亚基主要分布在47 ku左右,由2个或3个亚基组成,次要条带间存在一定差异,大豆蛋白的条带与芸豆蛋白条带显著不同。芸豆蛋白的溶解性和吸水性略低于大豆蛋白,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发泡性及泡沫稳定性、吸油性和最小凝胶浓度均接近或高于大豆蛋白,红芸豆和白芸豆蛋白的功能特性高于黄芸豆和黑芸豆蛋白。  相似文献   

6.
为丰富大豆蛋白柔性改性技术,采用极端pH条件(pH 1,2,3,4,10,11,12,13)处理大豆分离蛋白(SPI)、β-伴大豆球蛋白(7S)和大豆球蛋白(11S)。通过对SPI、7S和11S蛋白进行凝胶电泳分析、氨基分析、巯基分析和色氨酸荧光分析,并测定大豆蛋白表面疏水性、溶解性、乳化性和起泡性,探讨极端pH处理对SPI、7S和11S结构和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极端pH处理可导致SPI、7S和11S游离氨基和内源色氨酸荧光强度增加,蛋白表面疏水性提高,三级结构部分展开。此外,极端pH处理可诱导SPI与11S亚基部分解离,而对7S亚基影响较小。极端pH处理能够提高SPI、7S和11S蛋白溶解性、乳化性和起泡性。11S球蛋白可能是SPI结构变化和功能特性改善的主要贡献者。由此可见,极端酸碱处理通过诱导大豆蛋白高级结构的展开,改善其功能特性。  相似文献   

7.
大豆蛋白亚基组成对其功能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采用不连续的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不同所选大豆品种中蛋白质的亚基组成及其比值(7S/11S)进行了测定,得出品种间差异对蛋白质亚基组成的变化影响较明显。并且采用流变仪测定不同品种分离蛋白的物理特性(凝胶硬度、表观弹性值及乳化值),分别将这三个功能性指标与各亚基组成进行统计相关分析,得出不同亚基组成与其功能性之间相关显著性各不相同。其中7S/11S比值对其功能影响最重要。通过研究大豆蛋白的结构组成,对探索蛋白功能特性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大豆贮藏蛋白11S和7S组分及其亚基相对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取晋大62与高蛋白品种诱处4号杂交亲本及后代的40个品系种子样品为材料,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SDS-PAGE),得到贮藏蛋白的各个条带组分图,通过分析大豆贮藏蛋白11S和7S组分及其亚基的相对含量,来探索大豆贮藏蛋白11S和7S组分的关系及在育种上的利用。SDS-PAGE电泳图谱显示:亲本及杂交后代群体贮藏蛋白亚基的组成基本相同,没有出现亚基缺失现象,但是不同品系间各亚基存在显著变异。研究结果为今后提高大豆蛋白品质,选育优质大豆新品种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9.
Thanh法提取7S、11S球蛋白功能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豆36为原料,分别提取大豆分离蛋白(SPI)、7S、11S球蛋白,系统地比较了它们的功能性质的差异。结果表明:SPI、7S及11S的功能特性之间存在较大差异,11S球蛋白具有较强的凝胶性、吸油性和溶解度;7S球蛋白具有较高的持水性和乳化性。  相似文献   

10.
大豆蛋白拥有各种功能特性且广泛用于食品加工中,但大豆蛋白也是主要的致敏原。本文主要对脱敏后大豆7S球蛋白的乳化性、起泡性、表面疏水性和溶解性进行研究,并与脱敏前的大豆7S球蛋白、大豆11S球蛋白以及大豆分离蛋白的功能特性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脱敏后的7S球蛋白溶解性增加。乳化性与大豆分离蛋白相当。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降低。  相似文献   

11.
大豆蛋白是高品质植物蛋白资源的来源之一,其营养全面,具有较好的保健作用。7S与11S球蛋白为大豆蛋白中主要成分,对大豆蛋白的功能特性具有重要影响。在对两者的制备方法进行总结的同时,阐述了7S与11S球蛋白亚基的分离纯化以及亚基与大豆蛋白功能性间的相关性,表明亚基含量可影响大豆蛋白的营养价值及加工特性,为大豆蛋白的深入研究及工业化生产提供借鉴;同时,对大豆蛋白在食品领域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以期为今后大豆蛋白产品的多样化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大豆蛋白的主要组分是β-伴大豆球蛋白(7S)和大豆球蛋白(11S),加工方法不同将会对其结构与热稳定性产生重要的影响。文章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及差示热量扫描仪(DSC)等方法对比研究了等电点沉淀法和等电点沉淀结合含促溶剂的反胶束法制备的大豆7S和11S球蛋白结构和热稳定性。结果表明,SEM图像显示2种提取方法制备的7S和11S球蛋白的整体微观结构及蛋白表面都存在显著差异(P<0.05);XRD检测发现2种方法制备的球蛋白骨架结构无显著差异(P>0.05),但含促溶剂的反胶束法可以修饰蛋白的无定形结构;FTIR分析发现含促溶剂的反胶束制备蛋白中β-转角含量较高,β-折叠含量较少;SDS-PAGE图谱显示含促溶剂的反胶束法更能保护蛋白分子的亚基结构,蛋白的纯度也更高;DSC结果展示含促溶剂的反胶束法制备的7S和11S球蛋白的热变性温度显著高于等电点沉淀法(P<0.05)。以上结果表明,等电点沉淀结合含促溶剂的反胶束法改变了7S和11S球蛋白结构和热稳定性,提取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大豆蛋白是否具有保肝作用,本文采用昆明种雄性小鼠作为实验对象,建立四氯化碳急性肝损伤模型,通过灌胃方式1次/d给予不同组别小鼠不同剂量、不同成分(大豆分离蛋白SPI、11S、7S)的蛋白(300mg/kg、500mg/kg、700mg/kg),并设一组大豆蛋白饲料组(SPI含量为20%),持续15天,于末次给药后注射CCl4油溶液(10ml/kg,0.15%)。通过测定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力,肝脏中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含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及肝脏指数评价保肝效果。结果显示:每天摄入700mg/kg的SPI对由四氯化碳致肝损伤鼠有显著的保护作用;与模型组相比,700mg/kg的7S蛋白能显著抑制由四氯化碳引起的血清中ALT、AST活力升高和小鼠肝脏中MDA含量的升高,并能显著提高其肝脏中的GSH含量、GSH-Px活力(P<0.05)。结论:大豆蛋白可抵御CCl4致化学性肝损伤,其中的7S蛋白是主要的保肝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14.
大豆球蛋白11S/7S比值对大豆蛋白功能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大豆蛋白的功能特性与11S/7S比值密切相关。本研究中将llS和7S蛋白以不同比例混合(1lS/7S=0.5、1、1.5、2、2.5、3、3.5、4),得到具有不同llS/7S比值的大豆蛋白,用SDS-PAGE凝胶电泳测定这些大豆蛋白的实际11S/7S比值分别为0.25、0.64、0.90、1.31、1.57、1.80、1.98、2.18、2.28、3.86。然后分析实际llS/7S比值对大豆蛋白乳化性、凝胶透明性和发泡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蛋白的乳化性、凝胶透明性和起泡性都随llS/7S比值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化学改性对大豆分离蛋白(SPI)分子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SDS-PAGE电泳、DSC热分析手段探讨酰化对蛋白分子结构特征的影响;结果:DSC图谱显示,SPI经过琥珀酰化处理后热稳定性得到显著改善,乙酰化处理对大豆蛋白的热稳定性影响不大。SDS-PAGE电泳结果显示,改性后蛋白的11S酸性亚基和7S含量大大减少,说明SPI经酰化处理后亚基发生了降解。随着酸酐添加量的增大,11S球蛋白分子逐步分解为亚基。琥珀酰化的电泳图谱预示着可能存在一个琥珀酰化的临界点,在这一点上,解离的蛋白亚基突然展开。结论:实验结果有助于阐明SPI酰化后功能性质发生变化的内在结构因素。  相似文献   

16.
《粮食与油脂》2013,(5):5-8
该文比较分析大豆、绿豆、豌豆、蚕豆等蛋白含量及组成,就豆类蛋白主要成分―11S球蛋白、7S球蛋白和8S球蛋白亚基结构及性质,球蛋白提取方法及功能特性进行概述,并展望其研究发展趋势,以期为豆类球蛋白进一步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4,(10):128-132
以10 mg/L Na2SeO3溶液浸泡的大豆为材料,采用碱提酸沉法制备大豆分离蛋白(soybean protein isolate,SPI),以葡萄糖酸-δ-内酯(GDL)为凝固剂制备大豆蛋白凝胶,系统研究了富硒处理及发芽时长对大豆蛋白凝胶性质的影响。结果发现:发芽48 h内大豆GDL凝胶与SPI凝胶的硬度快速下降,分别由25.25 g和27.73 g降至10.77 g和13.37 g,持水性从61.42%和62.64%分别降至51.55%和55.54%。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图谱显示,富硒大豆与对照SPI谱带变化基本一致,其中7S球蛋白的β亚基与11S球蛋白的碱性亚基B较稳定,而7S球蛋白的α'亚基和α亚基与11S球蛋白的酸性亚基A3和A则被内源蛋白酶逐渐降解为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组成,从而影响发芽大豆凝胶性质。而富硒处理对发芽大豆蛋白凝胶性质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8.
为探明大豆蛋白11S/7S比值对豆乳乳液特性的影响,选取7个不同11S/7S比值(0.55~5.09)的大豆品种制备豆乳,并检测豆乳中蛋白溶解度、粒径、Zeta电位、豆乳粘度、游离巯基、表面疏水性和沉淀率等与豆乳乳液特性紧密相关的指标。结果表明:大豆中11S/7S比值较小时,豆乳中蛋白溶解度高,粒径小,豆乳粘度小,蛋白Zeta电位绝对值高,游离巯基含量多,表面疏水性高,豆乳沉淀率低,豆乳稳定性高。反之,大豆中11S/7S比值较大时,蛋白溶解度低,粒径偏大,豆乳粘度大,蛋白Zeta电位绝对值低,游离巯基含量少,表面疏水性低,造成豆乳沉淀率高,豆乳稳定性低。但当原料中11S/7S比值处于3.0~3.49时,各豆乳上述指标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9.
以自制的11S球蛋白、7S球蛋白以及商业化大豆蛋白(GS5000)为原料制备不同11S/7S比例大豆蛋白膜。通过比较膜的抗张强度、断裂延伸率、水蒸气透过率、水分含量、总可溶性物质和透光率等性质,研究11S/7S比例对大豆蛋白膜机械性能和阻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1S球蛋白含量高的膜具有较高的抗拉强度和在水中较高的稳定性,而7S球蛋白含量高的膜具有较高的断裂延伸率和较高的透明度。11S/7S比例对于大豆蛋白膜水蒸气透过率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探索大豆蛋白组分中β-伴大豆蛋白(7S)/大豆蛋白(11S)与黄芩素的结合机制,考察复合物构象及功能特性的变化。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表明黄芩素诱导蛋白的β-折叠转化为α-螺旋和无规卷曲。内源荧光光谱证实了黄芩素的加入使7S、11S结构变得更紧密。黄芩素与蛋白的反应自发进行,并通过静态方式猝灭蛋白荧光。7S、11S蛋白分别通过氢键和疏水相互作用与黄芩素结合。分子对接结果表明,黄芩素对11S的亲和力高于7S。扫描电子显微镜显示了7S、11S与复合物的微观结构差异。此外,与黄芩素结合后,7S、11S的表面疏水性下降,热稳定性及其他功能特性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