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褐煤混煤燃烧特性的热重分析法研究   总被引:89,自引:2,他引:89  
利用热重分析法对三种褐煤及其混煤的热解、着火和燃尽等燃烧特笥及其活化能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混煤中的单一煤种在混煤燃烧过程中基本保持各自的着火和燃尽特性;而其热解特性和活化能与掺混比例有关。提出了能够表征单煤及混煤燃烧性能的综合燃烧特性指数SN。  相似文献   

2.
混煤燃烧反应动力学参数的热重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采用热天平,对两种标准煤的混煤燃烧反应动力学参数进行了实验研究。首先对热天平实验的重复性进行了验证,确保获得的实验参数准确、可靠。采取不同的燃烧方式分析动力学参数的变化。非等温燃烧的研究表明,以特征温度区间计算,表观活化能和频率因子均随混煤中烟煤比例的增加而降低。升温速率增加,混煤燃烧的表观活化能有所下降。等温燃烧的研究表明,模型的选择对动力学参数的研究影响很大,通过计算,认为球对称收缩核模型适合于混煤等温燃烧动力学参数的研究。表观活化能的计算结果表明高活性煤种的存在可以很好的改善混煤的着火性能,并且存在最佳掺混比例。图6表5参3  相似文献   

3.
混煤燃烧动力学参数的热重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配比下由烟煤、无烟煤和褐煤掺混得到的混煤的燃烧性能进行了热天平试验研究,从阿累尼乌斯定律出发,对不同配比下混煤的燃烧动力学参数进行了计算。并根据活化能随掺混比的变化规律,提出在无烟煤中掺入烟煤或褐煤,对煤的着火性能有较大的改善作用;而当着火性能相近的两种煤进行掺混时,煤的活化能比将单一煤种活化能按比例加权平均值大,混煤的着火性能更接近活化能大的煤。  相似文献   

4.
混煤综合燃烧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电站锅炉有燃用混煤的倾向。由于混煤的燃烧特性与其组分煤种不同,因此研究混煤的燃烧特性是非常必要的。对某电厂常用的3种褐煤及其混煤和某电厂用的烟煤及其混煤在CRF热态试验台上进行试验研究,详细讨论了其燃尽、结渣和NOx排放特性及影响因素,为混煤的清洁燃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混煤热重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NETZSCHSCHEMESTA 40 9型示差热天平 ,对烟煤的 3个单煤种和 8个混配工况进行了热分析试验。结果表明 ,烟煤混煤的燃烧特性基本处于组分煤种之间。通过不同升温速率试验 ,发现高升温速率条件下 ,燃尽时间短 ,燃烧猛烈 ,燃尽温度较高  相似文献   

6.
选择武钢高炉混煤喷吹的某种烟煤和某种无烟煤为研究的煤源,对不同混合比例的混煤燃烧进行了实验研究。利用差热天平的TG—DTG—DTA热分析,探讨了烟煤不同掺混比对混煤的燃烧特性的影响规律和合适的烟煤掺混比例,阐明了烟煤掺混高炉喷煤技术经济指标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7.
肖毅  李瑛 《能源工程》2012,(5):1-4,9
将小龙潭煤和先锋煤两种褐煤按不同比例混合进行热重分析研究.分析单一煤种及不同配比混煤的燃烧特性的差异,提出了反映煤燃烧着火及燃尽的燃烧特性综合判断指数.并根据化学动力学方法计算了各过程的化学动力学参数活化能和频率因子.  相似文献   

8.
采用热重分析仪对西塞山发电有限公司二期工程2×680 MW超超临界锅炉拟燃用混煤的着火稳定性和燃尽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设计煤种的着火稳燃性一般,燃尽性较差.同时,根据锅炉混煤的燃烧特性提出了锅炉设备选型的初步建议和运行参数选择建议.综合混煤的燃烧特性和锅炉对煤种的适应性分析,得出锅炉采用切圆燃烧方式是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大型电站混煤燃烧特性的研究与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结合大型电站锅炉开始(或设计)燃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按一定比例掺配的混煤这一新动向,分析探讨了混煤在燃烧过程中的着火燃尽、结渣特性以及污染物排放情况,为大型电站锅炉安全经济清洁地燃用混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印度当地煤种特性与我国煤种特性相差较远。根据印度项目需要,对印度CFB锅炉燃用煤种进行燃烧特性的试验研究。通过煤种的常规分析,获得了试验煤种的基本特性数据;通过热重试验,得到了试验煤种的着火特性、燃尽特性和热解特性;通过流化床试验台热态试验,获得了不同入炉煤粒径分布下,煤种的燃尽特性和灰渣比。试验结果对实炉的设计、调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1150t/h锅炉掺烧褐煤的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某电厂1150 t/h锅炉进行了山西晋北烟煤与扎赉诺尔褐煤的掺烧试验,分析了不同掺烧比例、不同煤质及不同磨煤机掺烧时锅炉的综合性能.结果表明:扎赉诺尔褐煤能够在烟煤锅炉上稳定掺烧,当混煤水分Mar<20%时,A、B、C 3台磨煤机可以同时掺烧褐煤,全厂掺烧比例最高可达40%;混煤水分对磨煤机的干燥出力有较大影响,混煤水分降低时,磨煤机干燥出力提高;A、B、C磨煤机掺烧褐煤后,锅炉主燃烧器区域温度升高,炉膛水冷壁出现局部结渣,排烟和固体未完全燃烧热损失升高,导致热效率降低约1.2%.  相似文献   

12.
混煤煤质及燃烧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混煤的煤质特性和燃烧特性开展实验研究,以指导燃煤电站科学合理的燃用混煤。研究结果表明,混煤的元素分析、工业分析及发热量满足质量加权平均,但混煤的可磨性和灰熔融特性不满足加权平均,低灰熔点煤中掺烧高灰熔点煤能显著提高混煤灰熔点,改善锅炉燃烧过程中的结渣问题,混煤灰熔点变化受到单煤灰成分的影响。热重实验分析表明,混煤的剧烈燃烧阶段与单煤存在明显差异,混煤的燃烧特性介于参与掺混的单煤之间,但不满足线性叠加,其燃烧过程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交互作用。混煤的着火特性接近于易燃煤,而燃尽特性与难燃煤相近。除此以外,随着氧浓度的降低,混煤的燃烧特性明显变差,易燃煤对氧浓度的变化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   

13.
在一维煤粉燃烧试验台上对电站动力用单种煤及其混煤燃烧时氮氧化物的析出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主要探讨组分煤种的煤质比例以及掺混比例对氮氧化物析出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NOx主要是在煤粉着火过程中产生的,其生成量与煤中的氮含量和挥发分含量密切相关;混煤燃烧时,各组分煤种氮的析出是既独立又相互影响的,混煤氮的析出曲线一般具有“双峰”结构,峰值区域较宽,其NOx生成量与各组分煤种的氮含量基本呈线性关系。掺烧比例对混煤氮的析出有较大影响,在贫煤中掺混其它煤种时,混煤氮的析出时间、析出浓度与各组分煤种的加权平均值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分析陕西主要煤种的燃烧特性,采用德国NETZSCH STA-409PC型热重分析仪分析了样品质量、升温速率、粒径对煤粉燃烧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粒径的减小,神木烟煤的燃烧性能先增强后变弱,粒径75~90μm左右燃烧特性最好。升温速率、样品质量对煤粉的燃烧特性也有影响。随着升温速率的提高,煤粉的着火温度升高,最大失重速率增大,最大失重速率对应的温度升高;随着质量的增加,煤粉的着火温度略有降低,燃尽温度却逐渐增大,最大失重速率明显增大,放热效应的最大温度点逐渐增大,并且煤粉挥发分燃烧低温放热与固定碳燃烧高温放热有一定的分期。  相似文献   

15.
对两种典型无烟煤进行了工业分析及热重试验,应用双混合分数(PDF)模型对不同无烟煤掺烧方式下直吹式制粉系统W型火焰锅炉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炉内烟气温度场、氧体积分数分布场及烟气速度场.结果表明:两种无烟煤的工业分析参数基本相当,但可磨性和燃烧特性存在明显差异;在炉前掺烧方式下,炉膛温度、氧体积分数分布以及速度场均较对称,但煤粉燃尽率比分磨掺烧方式下明显偏低,炉膛出口烟气温度比分磨掺烧方式下偏高;在分磨掺烧方式下,磨煤机运行模式对燃烧经济性有较大影响;无烟煤与无烟煤也存在混煤掺烧优化的空间,分磨掺烧方式可提高燃烧经济性.  相似文献   

16.
以无烟煤和烟煤的混煤焦为例,采用微观分析方法研究混煤焦的理化特性和燃烧反应性.结果表明:混煤焦具有较高的缩合程度,其比表面积呈非线性变化;混煤焦的孔隙以微孔为主,煤焦分形维数的变化规律与微孔比例变化一致;混煤焦等温燃烧反应的剧烈程度与煤焦的物理结构密切相关,比表面积越大,燃烧反应速率越高;混煤焦的燃尽时间与煤焦的孔隙结构关系不大,主要取决于其石墨化程度.  相似文献   

17.
以某台1 000MW超超临界电站锅炉设计煤种(劣质混煤:30%原煤+60%洗中煤+10%泥煤)为研究对象,采用热重分析方法实验研究了原煤、洗中煤、泥煤、设计煤(劣质混煤)4种煤样的着火温度、着火时间、燃烧最大速率、燃烬等燃烧特性。研究表明:相同条件下,上述4种煤的着火特性由易到难依次为泥煤→混煤→原煤→洗中煤,且混煤的前期着火燃烧特性与泥煤相接近;燃烬特性由易到难依次为:原煤→混煤→洗中煤→泥煤,且混煤的燃烬特性与洗中煤的燃烬特性相接近。  相似文献   

18.
洗中煤和煤矸石的混合燃烧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热分析法研究了洗中煤和煤矸石混合后的低热值混煤的燃烧特性,对数据进行分析获得了其燃烧特性峰值温度、着火温度、燃尽温度、综合燃烧特性指数等特征参数,通过动力学分析得到了活化能与频率因子等参数,得出结论:混合比对煤样的着火性能有很大影响和低热值混煤的燃烧过程服从1.5级的化学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