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环保要求的逐步提高,新能源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光伏、风电、分布式能源发电等装机容量已逐步替代了火电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部分比例,本文将就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2.
新能源大多是间歇性能源,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在其大规模并网或者孤岛运行时,功率波动轻则会影响电能质量,重则引发大面积的电力故障,因此需要储能系统来改善新能源发电的电能质量。本文分析了储能技术在新能源发电系统中的作用价值,较为全面地介绍了电化学储能中的铅酸蓄电池储能、钠硫电池储能、锂离子电池及全钒液流电池等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现状,最后根据新能源发电的特点,指出了电化学储能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随着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分布式发电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电力系统之中,成为一种新型的发电方式。分布式发电技术具有清洁、环保、高效等特性,其并网技术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针对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设计了一套并联的Buck-Boost型多电池光伏并网逆变器,由太阳能光伏电池板、并联的Buck-Boost斩波电路、逆变电路等部分组成,并对光伏发电最大功率跟踪MPPT控制方法和逆变器并网控制策略进行研究,分别选取了电导增量法的MPPT控制方法和双闭环并网控制方式。通过在Matlab/Simulink中搭建系统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证明了该系统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主要介绍了太阳能光伏发电并网控制技术,包括太阳能光伏发电现状与发展前景、太阳能利用的重要意义、并网光伏系统的容量设计、并网光伏系统与电网的连接、太阳能光伏系统的工作原理、并网控制的目的与方式、并网控制方法、并网发电的优点以及最大功率点跟踪方法,希望能为促进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技术发展、提高能源利用率提供一些技术支持,为更好地推广太阳能技术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5.
任斌 《中国设备工程》2022,(18):196-198
为积极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需大力引入新能源发电,但受其资源自身特性影响,以风光发电为主导的新能源,不仅面临波动性、间歇性、难调度等问题,而且发电效率及经济性也有待提升。为拓宽新能源发展空间,不仅要着重研发新能源发电技术,更需开发并网调度、储能等配套技术,促进新能源产业降本降耗,实现能源生产清洁化,帮助电网最大限度接纳新能源。本文重点分析风力、光伏发电及储能技术,指出新能源发电技术难点,并提出相应发展建议,以期对新能源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球能源紧缺及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世界各国都加强了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在此背景下,新能源发电问题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新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与传统的火电、水电、核电不同,新能源发电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容易对电网产生较大影响。鉴于此,对新能源发电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对新能源发电成功并网及平稳运行、有效消纳利用发挥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都是利用可再生清洁能源进行发电的方式,对于缓解我国环境和资源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两种新能源发电方式在实现并网以后,实际运行和调度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需要认真研究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并网的特点与现状,联系实际分析并网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运用新知识、技术解决,确保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技...  相似文献   

8.
风力发电已成为目前新能源发电技术中前景看好的新能源利用方式之一,随着风电规模的扩大,并网风电系统功率因数对电网的影响不容忽视,并网风电系统功率因数校正技术研究成为风电技术发展中的重要课题之一。从功率因数的定义出发,分析了并网风电系统中景响功率因数的原因和并网风电系统中的功率因数校正的原理,对各功率因数校正技术进行比较和分析,综述了并网风电系统中功率因数校正的现状及发展。  相似文献   

9.
王自立  鲁旭 《机电信息》2020,(18):28-29
并网逆变器作为新能源发电系统的核心装置,是新能源转换为电能的关键所在。针对三相两电平并网逆变器,首先建立了其数学模型,然后采用了基于电流内环、电压外环的双闭环控制策略,最后在Matlab/Simulink中搭建了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证明了控制策略的正确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随着对新型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太阳能作为新兴能源的一种,因具有清洁度高、再生性强等特点,逐渐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太阳能光伏发电主要有独立运行和并网运行两种工作方式,其中,并网运行方式将逐渐成为今后太阳能光伏发电的主要形式。现针对小功率太阳能光伏发电并网系统的基本概念、发展现状、面临的问题、优缺点以及主要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1.
经过近十年的规模化发展,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已成为新能源开发利用的主要途径之一,得到广泛推广。但是随着建设规模的不断增大,其自身存在的如投资大、占地广、收益低、天气依赖性强、负荷输出波动大等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制约了新能源发电项目的进一步开发。鉴于此,在对宁夏太阳山地区已有并网风电场和光伏电站既往运行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建设可行性及其优势,并提出初步建设方案,为后续开发类似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提供一定理论指导与依据。  相似文献   

12.
《新技术新工艺》2011,(7):I0001-I0001
全球领先的全钒液流储能系统制造商普能公司近期宣布,完成安装“国家能源大型风电并网系统研发(试验)中心”储能项目。该项目位于河北省张北县境内,由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组织实施,包含30台风机、太阳能光伏发电机以及2.5MW储能设施。这是中国首个兆瓦级全钒液流储能系统商用项目,其规模和涵盖的新能源先进技术创造了多项世界记录,是中国新能源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作为先进电池系统材料领域的领先供应商,  相似文献   

13.
光伏并网逆变电源可以将光伏发电系统产生的电能并入电网中,为传统发电方式提供了可再生能源替代方案。通过实施光伏并网,可以减少对煤、石油等非可再生能源的依赖,降低能源供应的成本和环境污染。以单相光伏并网逆变电源为研究对象,对其升压电路、全桥逆变电路和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进行研究,在Matlab/Simulink仿真环境下进行仿真实验。运行结果显示,该电源能够输出稳定的工频交流电能,对提高光伏相关技术应用水平,降低能源消耗,推动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面对当下日渐凸显的能源和环境问题,风、光发电等具间歇特性的新能源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新能源出力的不确定性、间歇特点使得并网出力存在不同时间尺度的功率变化,给系统的可靠运行带来隐患。本文首先开展了电网灵活性分析,然后建立电力系统灵活调节电源和储能的响应特性模型,为电网新建灵活调节电源和储能的容量配比和多点布局优化方案提供依据。最后结合研究结论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15.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能源,如煤、石油等正随着人们不断加大开发力度,越来越呈现出日渐枯竭的苗头。开发新型能源已经成为各国广泛关注的问题之一。特别是当前,人们对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意识正在不断加强,新型能源(如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正在得广泛应用于发电等各个领域。目前,开发和利用新型清洁能源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其社会效益明显、环境效益突出。但同时,在其实际应用当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本文以风力发电为例,对新能源发电在并网系统控制方面的发展及并网技术进行分析及探讨。  相似文献   

16.
针对永磁直驱潮流发电控制系统设计的问题,对潮流流速模型、最大功率追踪策略、永磁电机矢量控制、并网逆变器控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内模控制的转速控制算法以及一种新型的并网逆变器模型。使用内模控制器代替了机侧转速外环PI控制器,同时使用并网逆变器小信号模型设计了较准确的并网逆变器的控制参数。最后,基于上述算法和模型,在Matlab软件平台中对潮流发电系统进行了仿真,并对比了传统PI控制和内模控制下潮流发电系统的输出波形。仿真结果显示,所提出的优化控制策略能够准确控制发电机输出的有功功率、并网有功功率并且能够实现无功功率独立调节以及高功率因数并网运行。  相似文献   

17.
太阳能光伏发电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借鉴建筑一体化设计理念与光伏电池组件结构化模块设计思想,详细分析了光伏电池的倾角和朝向问题,并对光伏并网逆变器的选择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光伏电池阵列组合优化模型。  相似文献   

18.
分布式能源并网可以有效解决传统发电造成的环境污染,并减少电能损耗,最大程度地提高电能利用率。首先阐述了分布式发电的概念及优点,随后讨论了分布式发电对电网规划、配电网继电保护、电能质量以及供电可靠性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分布式能源并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我国的经济也飞速发展,对低碳新能源的需求日益加大,光伏发电已成为目前最具发展前途的可再生能源之一。现以广东水电二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岳阳平江伍市普坪光伏电站受电并网为例,介绍20 MWp光伏电站受电并网方案,以期能为往后类似光伏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随着能源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现代太阳能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更重要的是,太阳能电池具有不连续性和高波动性,因此存在更加明显的发电和负荷功率不对称性。储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可以弥补新能源发电的不足。本文针对新能源发电系统中储能系统的应用进行分析与研究,为发电安全可靠运行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