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注蒸汽是开发稠油油藏的有效手段,由于蒸汽与原油之间存在密度差异,蒸汽超覆现象普遍存在。为此,利用三维物理模拟实验,直观描述稠油油藏蒸汽超覆特征,分析注蒸汽开发过程中不同射孔方式下压力、温度场和产液量变化。实验结果表明:注汽井全井段射孔时,蒸汽波及范围主要集中在油层上部,随着注汽时间增加,蒸汽波及到油层中部,剩余油主要集中于油层下部;而注汽井选择性射孔时,油层上下温差减小,油层下部吸汽量明显增加,动用程度和油藏采收率提高。在此基础上,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注采井选择性射孔方案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注采井选择性射孔能够有效抑制蒸汽超覆,注汽井射开油层下部1/3、生产井射开油层下部1/2~2/3开发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水平井注蒸汽开采技术是稠油油藏开采的重要技术,因水平段长度大及油藏非均质性,会导致实际配汽效果较差等问题.使用Fluent软件模拟了不同注汽井结构下的油藏温度变化及油藏吸汽量,并设计搭建水平井配汽三维物模实验平台,分析了均质储层条件下使用不同管柱的油藏温度场变化.结果表明:均匀射孔管柱所得油藏温度和油藏分段吸汽量由注汽...  相似文献   

3.
大庆油田萨北过渡带油层渗透率低、非均质性严重,原油黏度较高.为改善其开发效果,2008年在原油黏度相对较高的三、四条带开展了蒸汽驱油现场试验.通过合理优化油藏的井网、井距及注采参数,应用高温热采条件下的完井、注入等相关配套采油工艺技术,试验区注汽井日注汽量达到792 m3,采油井平均日产液38.3 t、产油1.5t,累计产液70.32×104 t、产油2.75×104 t,达到油藏预测指标,取得了较好的开采效果.近3 a的生产实践表明,采用蒸汽驱提高过渡带采收率技术可行.  相似文献   

4.
宋杨 《断块油气田》2013,20(2):239-241,245
辽河油田w块为深层薄层状特超稠油油藏.2005年采用水平井蒸汽吞吐整体开发,目前处于蒸汽吞吐开发中后期,水平井吞吐效果变差,周期产油量低,油汽比低,急需转换开发方式,前期研究表明该块转水平井蒸汽驱可行.文中根据W块油藏埋藏深、油层薄、原油黏度高的特点。建立了三维数值模型,对汽驱开发井网、注汽层段、注采参数等水平井蒸汽驱关键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结果表明,采用75m井距水平井注采井网、注汽水平井水平段长度为采油水平井的2/3、油层下部1/3处高干度注汽的汽驱方案能够获得较高的油藏采收率。  相似文献   

5.
过热蒸汽吞吐相比普通湿蒸汽吞吐能够大幅度提高浅薄层超稠油油藏的开发效果,是提高该类油藏采收率的有效途径。建立浅薄层超稠油油藏三维地质模型,进行过热蒸汽吞吐数值模拟研究,确定了不同油层埋藏深度和油汽比条件下的厚度下限;研究原油产量与原油粘度的关系,确定了过热蒸汽吞吐原油粘度上限,并进行注采参数优化研究,优选出最佳的周期注汽量、注汽速度、焖井时间和最大排液量。从井楼油田过热蒸汽吞吐试验区的实施效果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大大增加了该类油藏的技术可采储量。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不同粘度的稠油 油藏注蒸汽开发效果分析,探讨稠油油藏开发的经济极限油汽比,建立了不同原油粘度下的油层有效厚度下限,并在新疆油田稠油油藏探明储量计算中得到了应用,取得了显著效益。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提高欢北杜家台油层开发效果,开展了精细油藏描述研究,对欢北杜家台油层60个四级断块进行了分类评价和潜力分析,对全区目的层段地层、构造、沉积微相、油层分布特征及开发效果进行了分析评价,优选潜力断块区,多学科、多技术相结合进行油藏地质建模、数值模拟及剩余油分布研究,提出了改善油藏开发效果的对策:对适合注水开发潜力区不规则井网精细注水开发,对不适合注水开发的潜力区注空气开发.通过室内实验和数值模拟建立了注水和注空气开发的筛选标准,开发了相应的配套工艺技术,编制了欢26块低渗透油藏不规则井网精细注水整体开发方案,选定了齐2-16-508井组作为注空气开发先导试验井组.  相似文献   

8.
深层稠油油藏超临界压力注汽开发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深层稠油油藏由于储层埋藏深、原油粘度高,油层有效吸汽所需的注汽压力往往高于常规注汽锅炉出口的额定压力,导致注气效果较差。为此,在对不同压力下饱和蒸汽焓、温度、潜热、比容以及超临界压力下蒸汽的比容、比焓等蒸汽热力学性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深层稠油油藏超临界压力注汽时的井筒热损失、储层受热半径进行了模拟计算,同时进一步预测了深层稠油超临界压力注汽开采效果。认为通过研制超临界压力锅炉、完善配套工艺、实施超临界压力注汽可以实现深层稠油乃至特、超稠油油藏的有效开发。  相似文献   

9.
针对Ⅵ油组整装砂岩油藏特高含水开发后期主力油层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研究了层系存在的问题原因,并针对其潜力开展了高含水后期综合挖潜对策的研究,确定了高含水主力油层仍是后期调整开发的主要对象,非主力油层具备进一步提高开发效果的潜力,提出了重返高含水主力油层提高剩余储量动用程度等有针对性的综合调整对策,并把其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综合挖潜技术为同类油藏的开发提供了参考模式。  相似文献   

10.
针对单家寺稠油油藏主力油层水淹严重,开发效果变差的实际,在重新建立地层,构造、储层及流体模型的基础上,描述出动态油水界面及剩余油富集区,探索出稠油油藏高轮次吞吐高含水后期的挖潜对策,并通过上,下扩散,注氮气调剖等技术,提高老油田注汽质量和强化注汽效果,逐渐形成了一套适合稠油油藏高含水后期的开采方法。  相似文献   

11.
注空气低温氧化开采轻质油气藏技术是一项提高采收率的新技术。注空气具有气源丰富、成本低的优点,近年来注空气低温氧化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文章针对某轻质油藏进行了注空气低温氧化过程模拟,考察了驱替过程中油层温度、含氧剖面、产出气体组成、气体对轻质组分抽提、原油密度等的变化情况,由此认识到该轻质油藏可以进行注空气低温氧化采油。驱替过程中存在机理包括:热效应不是此油藏提高采收率的主要因素,其升温速率仅为0.0017℃/min,不足以使油层温度急剧上升;氧气在油层中被消耗,生成了CO2,采出气中CO2含量高达8%,注空气过程实现了间接的烟道气驱;气体对原油产生了抽提作用,表现出烟道气驱的特征;由于烟道气的溶解,原油密度降低;当注入1.2PV空气时,该油藏获得了63.17%的原油采收率,注入0.8PV后,增产效果已不明显,可转为注其他物质。  相似文献   

12.
渤海海域已有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稠油降解气普遍与稠油油藏相伴生,其探明储量约占天然气总探明储量的12 % 。渤海湾盆地复杂的构造演化使生物气藏背景多样化,也使渤海海域生物气成因类型不清,其地球化学特征和成藏条件不甚明确。与非稠油降解气相比,稠油降解气中甲烷含量高、干燥系数大,以干气为主,并含有一定量的二氧化碳和氮气,甲烷碳同位素值偏轻,δ13C1介于-35 ‰~-55 ‰,丙烷碳同位素值偏重,具有同位素倒转现象,二氧化碳碳同位素值重,δ13Cco2介于-10 ‰ ~20 ‰ 。原油降解气的生成是喜氧微生物和厌氧微生物共同作用的结果,有效的石油生物降解作用通常发生在温度低于80℃的储层中,因此地层温度控制了微生物降解原油生成原油降解气的发生范围,此外,含油气系统内的地层水也是重要的地质影响因素,中—低矿化度的NaHCO3型或CaCl2型地层水有利于微生物的繁殖进而对原油降解生成甲烷。生物降解气是微生物代谢活动的产物,所以降解气的规模是由油藏规模决定的。在渤海海域,储层温度与地层水类型适宜、油藏规模巨大的蓬莱19-3油田最具备大规模生成稠油降解气的条件。渤海目前已发现原油地质储量约36.4×108t,其中埋藏深度在2 000 m以内的原油地质储量约为27.7×108t,根据原油的生物降解模拟实验,1 m3原油每天可产生0.14~0.62 m3甲烷气体,每年可产生52.01~255.5 m3甲烷气体,若深度2 000 m为原油降解界限,据此估算渤海海域每年最多可产原油降解气0.66×1012m3,具有非常大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3.
魏岗高凝油田常规污水回注开发模式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魏岗油田位于南阳凹陷,为一断鼻断块圈闭油藏,具有典型的同凝油藏特点,进行热水驱固然不可以提高驱油效率,对提高开发效果有利,但对于中小油田,开发成本投入较大。通过开发前期的常温水驱数字模拟研究,对魏岗油田这样的地层温度与地层析蜡温度高,地热梯度大,地层温度变化补偿快的高凝油藏,投入开发10年后油井井底温度仍然保持在原始温度,注冷水泽开发效果的影响,也主要表现在注水水井氏地带,对生产井乃至整个油藏的影响并不在大。现场采用污水回注开采,既提高了注水温度,也保护了生态环境,保证了油田长期高效的可持续开发。  相似文献   

14.
刘梦颖  严曙梅  孙莉 《海洋石油》2018,38(4):36-40,61
平湖油气田经过近二十年的开采,目前已经步入开发后期。P1气藏作为平湖油气田曾经的主力产气层,由于生产井相继出水,且出水迅猛,导致三口生产井相继水淹关井。开发生产动态综合分析认为,P1气藏虽然开发井水淹,但气藏仍存在一部分剩余气。若将这部分潜力找到并有效动用,对于缓解平湖油气田生产形势有非常积极的作用。文章主要从地震、地质和油藏动态等多方面资料对P1气藏的出水来源和方向进行分析,认为P1气藏出水主要来源于放二断层开启,引入花港组地层水,大量出水使气藏中形成"水道",致使北部B6井区还存在一定剩余气分布。  相似文献   

15.
针对准噶尔盆地西缘春风油田浅层超稠油油层薄、地层热损失严重的难题,提出了水平井、降黏剂、氮气、蒸汽强化热采方式(HDNS)。氮气降低岩石导热系数,降低薄层稠油油藏沿上部盖层的热量损失。地层内氮气向上超覆,起到地层保温作用。降黏剂有效降低原油黏度,大幅降低了地下原油屈服值和原油能够流动的临界温度,延长了生产周期,增加了周期产油量。配套了注采一体化管柱和水平井大斜度泵工艺。春风油田应用HDNS技术已经建成产能61.7×10^4t/a,采油速度大于3%。  相似文献   

16.
随着石油勘探开发技术的发展和勘探领域的扩大,高温高压气藏、含硫油气藏、凝析油气藏等相继得到开发,而高温高压气井地层测试出砂问题广泛存在于国内外各油田,目前国内外更多的是从防砂工艺和出砂预测做文章,为了及早地控制地层出砂,文中着重从测试压差方面给出地层出砂的一些评价方法,如从抗压强度法、井口油压法、剪切强度法以及射孔流速法上来评价。  相似文献   

17.
吉林油田高含蜡稠油油藏有效开发方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静波 《岩性油气藏》2011,23(4):119-123
C 油田为吉林油田新发现的浅层稠油油田,由于埋藏浅而引起油层低温、低压,油层条件下原油 流动性差,开采过程中储层易受析蜡冷伤害,造成常规开采产能低,甚至无产能,严重影响了油田的正常 生产,制约了该区储量的有效动用。针对这一现状,对该油田重点开展了原油析蜡实验、热采物理模拟实 验、热采数值模拟研究,从理论上明确了提高地层温度、保持地层压力、预防原油析蜡是实现C 油田有效 开发的关键。结合现场蒸汽吞吐、蒸汽驱、火烧油层等多种热采试验的开发效果,明确了主体资源可采用 热水驱开发,局部低温、高含蜡区可采用火烧油层的开发方式。  相似文献   

18.
克拉玛依六~九区稠油区块属砂岩油藏,地层结构疏松,注高温、高压蒸汽的热采方式加剧了油层的破坏,致使生产井出砂日趋严重,严重影响了该区稠油油藏的正常生产。六~九区自1991年以来,先后实施了绕丝管防砂等机械防砂及羟基铝防砂等化学固砂措施,由于防砂范围有限、效果差、固砂周期短、成本较高等原因,这些措施均未得到推广应用。有机硅改性固砂剂克服了以上缺点,具有较好的高温固砂性能,室内试验结果表明:在300℃下,优选的有机硅高温固砂剂固结体抗压强度在4MPa以上,同时该固砂剂对地层伤害小,水相渗透率达0.60μm2以上。高温固砂剂在六~九区稠油油藏现场试验了10井次,有效率90%,增产原油1180.7t,处理后原油含砂率均为微量,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稠油注蒸汽等热采开发方式面临着油层出砂、气窜和采油成本高等问题,而稠油冷采过程中形成的泡沫油,则使稠油油藏具有采油速度快、采收率高和生产气油比低等特点。在论述STARS模拟泡沫油机理及模型局限性的基础上,建立了稠油冷采泡沫油溶解气驱油藏模型。模拟结果表明,与常规溶解气驱油藏相比,泡沫油溶解气驱油藏具有生产气油比上升缓慢、累积产油量高等特点;在油相中气泡形成频率一致的情况下,气泡破裂速度越快,生产气油比越大,产油量越低;原油粘度越高,地层渗透率越低,开发效果越好,稳产时间越长。  相似文献   

20.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application of air flooding in a low temperature reservoir, the accelerated oxidization of oxygen and the crude oil is studied at low temperature. The stabilized chlorine dioxide solution can be used as a type of catalyst, which can accelerate the reaction rate of oxygen and the crude oil to decrease the concentration of remaining oxygen when the gas reaches the production well.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oxidization show that O2 concentration is greatly reduced and CO2 concentration is greatly increased on condition with catalyst. In addition, the amount of heavy components can be further reduced and the amount of light components can be further increased. These can ensure the safety of application of air flooding in low temperature reservoir.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adaptability of the accelerated oxidation under different water saturation show air flooding can be better used in the low-temperature reservoir with low water saturation on condition with catalyst but cannot be used in the low-temperature reservoir with high water saturatio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air flooding in a low-temperature reservoi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