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雷电参数统计方法   总被引:20,自引:28,他引:20  
我国雷电参数十分匮乏,传统的雷电参数不能全面地反映全国各个区域的雷电活动特征,但电网雷电监测网(CGLDN)长期积累的海量雷电监测数据已成为雷电参数统计的基础资料。为了正确统计基于雷电定位系统测量数据的雷电参数,在介绍和分析了雷电监测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雷电监测资料统计样本库的概念和处理方法;提出了适用于基于现代雷电自动监测资料的雷电日、地闪密度、地面落雷密度、地闪频数的网格统计法;提出了与传统气象资料的比对研究的方法和条件,推荐了适用于雷电流幅值分布的数学表达式。建立一个科学、规范的分析和统计方法,对我国已经展开的大规模雷电参数及其分布的统计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对目前雷电、雷电危害防护及“消雷器”研究中的某些问题提出了看法,对今后在这方面的研究方向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雷电浪涌对直流电源的冲击效应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侯民胜  陈亚洲 《高电压技术》2001,27(1):55-56,58
为研究雷电浪涌对直流电源的冲击效应进行了雷电浪涌对直流电源的注入实验 ,发现雷电浪涌对直流电源有很大的干扰和破坏作用 ,就此提出了有效的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4.
雷电回击模型是研究分析雷电产生电磁场特性的重要环节,介绍了雷电回击模型的假设条件、分类方法以及常用模型构建的物理思想和数学表达式,分析了两类模型的内在联系、几种雷电回击电流波形曲线和DU模型中部分参数对电磁场计算的影响,并为今后雷电回击模型的研究建立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梁玲  肖先勇 《四川电力技术》2014,37(2):52-55+71
变电站雷电入侵过电压是特高压输变电工程的重要课题。为研究工频电压对变电站雷电侵入波过电压的影响,考虑雷电入侵时刻工频电压的波形起始点对雷电入侵过电压的影响,以某1 000 kV特高压GIS变电站为例,采用电磁暂态仿真程序ATP/EMTP建模研究了不同波形起始点对应的雷电侵入波过电压,并根据波形起始点的分布概率,研究了雷电侵入波过电压的分布规律,提出以90°波形起始点为依据进行雷电侵入波过电压计算和绝缘配合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雷电对通信设备的电磁干扰及其防护措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是研究雷电对通信设备的电磁干扰影响及其防护措施。通过试验,提出了由于雷电电磁干扰影响引起通信设备误动和损坏的判据建议值;通过计算,提出了由于雷电流引起的电磁感应对通信设备干扰影响的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7.
从雷电对系统产生影响的实际出发,研究了国际上较通用的雷电回击模型,将其归纳为两大类,指出了雷电回击模型的共性特点及建立理想雷击模型的基本要求。以DU模型(由Deindorfer和Uman在1990年提出的一种雷电回击模型)为基础,建立雷电通道的等效电路,在PSCAD/EMTDC上进行仿真运行,重构了雷电回击电流波形曲线,将仿真得到的对地雷电流波形与原始实测电流波形特征参数比较,证明了该等效电路用于雷电研究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雷电绕击机理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对不同高度、不同幅值的雷电先导进行了分析研究,根据雷电先导的绕击特性和不同雷击目的物的接闪效能,提出了“绕击充要条件”和“定位迎面先导”概念,制定了雷电绕击防护对策。  相似文献   

9.
广东省雷电定位系统的应用情况及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晓国  周朝华 《江西电力》2006,30(5):13-15,19
雷电定位系统是当今研究雷电活动的最先进手段,在广东省电力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文介绍了广东省雷电定位系统的发展和应用情况,分析了系统的性能参数,对存在的问题给出了一些改进措施,并提出了系统的一些新用途。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通信台站的雷电防护能力,研究和分析了线路雷电波入侵的特点及危害,指出了通信台站现有防雷系统中线路雷电波侵入防护存在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通信台站线路雷电波侵入防护方法和施工要求。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电网雷电定位系统与雷电监测网   总被引:15,自引:9,他引:15  
雷电定位系统是近20年来在雷电工程技术领域应用最广泛的雷电监测技术手段。在雷电定位技术及其系统自主研发以及雷电监测网的建设上,中国属起步早、持续性好、已建的监测覆盖区域大、积累监测资料长的雷电监测大国,我国电力系统率先并持续开展了雷电监测,并建有覆盖国土面积大部分的全国雷电监测网。为了总结其经验,全面介绍了我国电网雷电定位系统和雷电监测网的发展概况和现状;详细阐述了我国电网雷电监测技术、水平以及雷电监测网。从雷击故障点快速定位、雷击事故鉴别、雷电参数统计、防雷水平评估和雷电预警5个方面论述了雷电监测网在我国电网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对今后雷电定位系统和雷电监测网的发展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避雷针和半导体消雷器的火箭引雷试验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对普通避雷针和半导体消雷器进行的火箭引雷试验,列出了全部试验结果,包括用普通照相机的B门进行静态拍摄所得的典型照片以及用示波器记录的雷电流波形。讨论了雷击半导体消雷器和普通避雷针间的显著差别,说明半导体消雷器具有极大的限流能力。  相似文献   

13.
基于电网雷害分布的输电线路防雷配置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剑  刘亚新  陈家宏  童雪芳  朱芸 《高电压技术》2008,34(10):2065-2069
为提高电网雷电防护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出了电网雷害分布图的确定方法,即依据电网绝缘强度和雷电活动频度提出危险雷电分布,在此基础上综合运行经验和地形地质地貌因素形成绕击电网雷害分布图、反击电网雷害分布图。给出了基于电网雷害分布图的防雷配置原则和方法,即依据不同电压等级、不同雷害性质、不同雷害等级进行针对性的雷电防护措施配置。依据此法,以华北电网雷电自动监测数据为基础绘制出了华北电网2003~2006年4级雷害分布图,结合提出的防雷配置原则将其应用于工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直接雷击时建筑物避雷系统中的雷电流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玲  柯嘉 《电力学报》2002,17(1):1-3
讨论直接雷击时建筑物避雷系统中雷电流的分布特性 ,介绍避雷系统中雷电流响应的计算机数字模拟方法及其试验校核 ,并通过典型算例对避雷系统中雷电流的分布特性进行了调查 ,文中最后给出了关于避雷系统中雷电流分布特性的几点初步结论。  相似文献   

15.
雷电定位系统测量的雷电流幅值分布特征   总被引:29,自引:13,他引:16  
为满足防雷工程技术对雷电定位系统所测大量雷电流参数的应用需求,在IEEE工作组和国内电力行业规程中采用的雷电流幅值概率分布特性的基础上,通过统计我国典型雷电定位系统监测数据研究了雷电流幅值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采用IEEE推荐的表达形式回归雷电定位系统测量的雷电流幅值累积概率曲线拟合性最好,其结果与IEEE推荐雷电流幅值分布特征符合,与我国当前规程中推荐的曲线有交叉,小幅值部分累积概率值高出规程值20%,大幅值部分累积概率值略小,与高压架空输电线实际雷击绕击跳闸率比设计值偏高相符合。  相似文献   

16.
传统避雷针保护对信息防雷的危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传统避雷针的保护方法和信息防雷的要求,结合工程雷击实例,剖析传统的避雷针保护对信息防雷的危害,并提出信息时代应用避雷针保护应遵循的原则,以确保信息设备的雷电安全。  相似文献   

17.
简述了雷电灾害机制、计算机房的防雷措施及其注意事项。机房防雷措施主要包括内部防雷措施和外部防雷措施。外部防雷措施主要是指防直击雷措施,内部防雷措施主要包括电源和信号防雷措施、屏蔽、接地、等电位联结、设备防静电处理、雷电电磁脉冲防护。内部防雷措施与外部防雷措施必须综合起来,形成系统防雷,从而达到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8.
实际雷电活动分布下的线路雷击跳闸率计算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为更好地预防输电线路雷害,以湖南省220kV线路柘泉线为例进行研究,依托于湖南省雷电定位系统,对2000~2005年该线路走廊的落雷进行了分段统计,发现同一线路各个区段间落雷存在较大差异,且同一区段的落雷年间存在规律。同时应用规程法分别计算了该线路在实测落雷密度下与规程落雷密度下的理论雷击跳闸率,对比发现,实测落雷密度下的计算值能与该线路的历史跳闸记录更好地相符。因此建议,借助雷电定位系统,采用实测落雷历史数据,在线路设计与改造中采取分段标准的新线路防雷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9.
浅谈雷击模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按照各模型的基本原理将目前国际上较为通用的雷电通道模型归纳两大类,并简要阐述了各模型的假设、适用条件及其局限性;指出了雷电通道模型的共性特点及建立理想雷击模型的基本要求。鉴于国内目前对雷电通道的研究较少,建议开展对雷电参数基础数据的收集整理工作,并建立适合于中国雷击特点的雷击模型。  相似文献   

20.
罗卓林  卢云 《高电压技术》1998,24(2):80-81,83
讨论了消灭上行雷有关的几个问题,说明半导体针不仅不能消灭上行雷,而且试图消灭上行雷是不正确的研究方向;一切以促进上行雷的产生和发展才是正确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