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雨昕  任云英 《当代建筑》2023,(11):128-132
作为承载历史记忆的文脉空间,西安回坊展现出多元化的市井生活场景。本文立足于历史地理学理论,从时空维度廓清回坊的空间演变规律,融合人的活动路径,并提取文化感知因子,凝练出历史街区的核心空间特色,为西安回坊的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提供实质性依据。  相似文献   

2.
赵波  王伯元  屈波  蒙雨馨  赵思妍  张檬 《居业》2021,(9):108-109
西安回坊是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民族型历史文化街区.历经多年,西安回坊区域物质空间逐渐呈衰败趋势,其建筑老旧、公共空间缺乏、交通拥堵等问题严重,极大的影响了西安城市形象和旅游形象,对西安回坊的更新改造提升已经刻不容缓.鉴于西安回坊民族结构多样、社会结构复杂、利益主体多元的局面,本文开展了基于6种更新模式的民族型历史街区的更新研究,以期为西安回坊的更新改造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内城街区承载着居民的情感记忆,是展示城市人文底蕴的魅力空间.以西安回坊作为内城街区的典型代表,通过引入社区营造理论的多元视角,归纳西安回坊活力在“人、文、地、产、景”五方面的具象特征,探析了内城街区活力旁落的原因和社区营造激发活力再生的途径.研究发现:居民的日常生活、社区的文化认同、场所的连续统一、业态的多元包容和生境的丰富体验,是西安回坊富有活力的重要原因.基于此,针对西安回坊面临因原住民流失、地域文化消解、场所空间凋敝、业态特色渐失、生境展示乏力所致的活力危机,提出以文化自信为指引,以居民需求为先导,以文化传承为核心,从场所、产业和生境入手的社区营造途径,促进活力再生.  相似文献   

4.
张若彤  李昊 《当代建筑》2021,(2):134-138
在内城街道的空间生产机制方面,自发性生产是其街道空间形成及演变的主要机制.西安回坊作为一处典型的内城街道空间,该机制一方面为回坊创造了积极的正向效应,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引发了诸多消极的负向效应.回坊潜力与困境并存的现实问题,引发了本文对于内城街道空间当代自发性建造的再思考.本文以自发性建造机制作用的正、负效应为突破口,在保护街道潜质的同时,探讨回坊街道空间的在地更新策略.  相似文献   

5.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城市回族社区不仅是城市历史研究和少数民族城市化研究的活体,而且肩负着城市民族和谐的重任,具有相当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以西安鼓楼回族聚居区的实态调研为基础,深入探析了社区内部结构变迁的特征规律,并进一步就城市回族社区的持续发展进行规划思考。  相似文献   

6.
西安回坊在旧城更新中具有典型性与特殊性,它是西安市回民聚居区,是西安文化地标之一,位于城市核心区,同时聚集了大量低收入人群及外来务工人员.城市更新兼顾保障性住房配给已成为国内外城市旧城更新的共识.文章针对回坊改造中如何配给保障性住房展开研究,从现状发展机遇及改造限制条件出发,提出提升用地混合度、划分联合更新单元、利用沿西大街的衰落进行大型公建配置公共服务设施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历史街区能够体现和反映城市空间特征和文化特色,通过剖析街区目前的空间特征和存在的问题,采用有机更新的方法和理论,从形态修复、功能置换、环境治理和文化传承四个方面对回坊历史街区核心区进行改造,以期对回坊历史街区保护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改革 开放 ,经济 发展, 西 安以 崭新的 姿态 面对世 界。千 年的文 化积 淀, 使它成 为闻 名世界 的历 史名城 ,独特 的旅 游资源 在西安 经济 发展中 占居 重要地位 。回民 区位 于西安 市中 心钟楼 附近 ,也称回 民坊 。“坊”的 概念 据说源 于唐 代, 可 见回坊  相似文献   

9.
李园 《山西建筑》2022,(15):19-22
基于区域视角对西安历史文化空间的价值内涵和空间特征进行了理论探讨。结合不同时期西安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历程的比对思辨,认为西安城市历史保护与文化传承,应当继承和借鉴传统城市营建的区域历史人居思想。针对当下西安城市历史保护过程中,缺乏大尺度的整体保护、“碎片化”和“孤岛化”,以及城乡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的有效融合不足等问题,提出建构区域文化空间格局,织补历史文化空间单元,建构历史建筑保护体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干晓宇  胡昂  唐静 《华中建筑》2020,38(1):101-105
了解族群文化对其生活空间形态的影响是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前提。该文以滇西地区最大的回族村落——永平县曲硐村为研究对象,以其族群文化内涵及村落空间形态为研究重点,从村落历史溯源中寻找族群文化的根源,并从村落物质空间形态中发掘族群文化的影响痕迹,探讨族群文化与村落空间形态的关系。结果发现,曲硐村族群文化的生成与发展对村落的形态结构形成了显著影响。将村落结构中的文化内涵抽象化和符号化,是保护和发展历史文化村落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11.
黄婧  沈葆菊 《城市建筑》2021,(11):17-20
街道是市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空间载体.在数据增强设计的背景下,POI数据可有效表征城市街道的实际功能,利用定量分析POI数据对街道功能的准确识别,有助于推动城市空间人性化与精细化设计.研究构建起运用频数密度和功能区赋权叠加的街道功能识别方法,以西安回坊的POI数据为基础,将西安回坊街道按功能类型进行细分为商业街道、居住—生...  相似文献   

12.
楼团是侗族族群内部以姓氏为联系、以"斗"为基本单元建立的血缘结构。文章以肇兴侗寨为例,从建筑人类学视角对12个内姓/斗所构成的五个楼团空间进行考察,获得了每个楼团的地缘空间界线和人口规模,以及鼓楼与花桥、戏台、鱼塘的五种空间组织关系,并通过观察与访谈,描绘了鼓楼与当代侗人生活、公共意识和族群核心价值的联系,旨在揭示以鼓楼为核心、以血缘为纽带的肇兴楼团空间文化结构。  相似文献   

13.
西安鼓楼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是中挪合作项目,它以生态、文化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原理为基础,探讨城市的保护与更新。以西安鼓楼历史街区、西安回民区中的一部分作为示范区。本文从城市对规划挑战与需要、文化遗产价值及其在规划中的冲突、城市地区的文化遗产评估的概念、示范设计途径、街道设计、分析结论六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4.
本文是中挪合作项目,它以生态、文化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原理为基础,探讨城市的保护与更新。以西安鼓楼历史街区、西安回民区中的一部分作为示范区。本文从城市对规划挑战与需要、文化遗产价值及其在规划中的冲突、城市地区的文化遗产评估的概念、示范设计途径、街道设计、分析结论六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3,(24)
我国回族多以散居形式分布在全国各地,陕西西安的回坊具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商业氛围浓厚、宗教气息浓郁等特点,它与当地主流民族经济、文化、宗教、习俗等相融合,是集政治、经济、文化功能为一身的多功能社区,是典型的城市散居回民社区。对其进行调查研究,进一步了解城市散居民族社区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有助于在民族宗教事务管理中更好的把握民族社区的特点,做好民族宗教工作,从而有利于促进民族社区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的团结稳定。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以来,在全球经济化、城市化的趋势下,回族聚落的空间形态面对着各种挑战。民族聚落作为最重要的城市遗产,在历史的传承中对于城乡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故而保护与传承这种重要的积极作用至为关键。当下社会的邻里关系缺失、城市风貌消失和文化肌理断裂等问题都加剧了对于区域特殊规划的研究与发展,研究以"历史—现代"为横向维度,以"实例解析—职能作用—发扬传承"为竖向研究框架,从遗产视野出发,通过调查研究、解析发现传统回坊"围寺而居"对于设计更新、风貌保护和文化延续具有积极作用,对于民族聚落的历史遗产保护和相关研究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西安大雁塔北广场的设计是在调查和分析了唐代长安城规划的历史背景之基础之上,以继承和发展历史文脉为设计方针而进行的.北广场最初的设计构思是水中印塔;北广场的设计理念再现唐长安城的城市单位一里坊、空间秩序、街道尺度、文化活动.  相似文献   

18.
将建筑演变作为社会历史的组成部分与互动结果,分析鼓楼建筑形式与表征社会关系的分布及其原因。族群互动不仅影响了营造技艺的传播,更通过人口结构的变化而赋予空间不同的社会表征,通过功能需求的转变而导致建筑形式的发展。侗族内部3大支系构成相对独立的族群,通过流域内以及跨流域的结盟形成族群互动,影响至社会关系,并表征于建筑形式之上。鼓楼是侗族的聚落象征,族群互动方式的变化导致鼓楼表征与建筑形式的变迁。  相似文献   

19.
回族历史街区是回族千百年历史变迁的见证者,承载着城市历史的演进和回族穆斯林的传统生活方式,更是城市文化的缩影。以河南省沁阳市北寺街历史街区为例,充分挖掘街区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分析回族特有的文化特色并深入调研街区,发现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街区特色逐渐消失、风貌破坏严重、空间肌理混乱、街区活力下降等问题。文章从街区活力营造的视角,提出分层次激发街区活力,构建多元化空间体验、营造活力氛围,传承民族特色、延续历史文脉的街区更新策略,为民族历史街区在更新过程中的活力提升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通远坊天主教堂是陕西关中地区近代天主教的活动中心,历来在关中天主教的传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远坊天主堂是西方建筑文化在西安本土的演变和渗透,是典型的巴洛克式风格教堂建筑。通远坊天主教堂因本土传统文化的影响,其建筑的很多成分融合了本土传统建筑,是本土建筑技术和西方建筑形式结合的新的建筑体系,促进着西安近代传统建筑的转变。本文从通远坊天主教堂创建的历史沿革出发,分析通远坊天主教堂的建筑特征以及其代表的东西方建筑文化的交融,并论述通远坊天主教堂在历史、艺术和科学方面所体现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