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张捷 《云南建筑》2005,(6):8-11
合院式民居是中国传统民居的一大类别。也称为官室式或庭院式住宅,是中原汉民族传统的居住形式。其以庭院为中心;在庭院四边布置房屋,正房基本都坐北朝南,厢房配列东西;倒座居南朝北。形成一个中轴对称。左右平衡、对外封闭、对内开敞、向心方整的平面型制。这种居住模式的普遍采用,与中因封建社会儒家学说的礼制秩序思想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疆,在自身特定的地域环境和众多的民族文化条件下,产生了丰富多样的居住形式,如井干式的'术.楞房、杆栏式的竹楼以及土掌房等,合院式民居是中原文化传播并影响到云南各地而出现的居住形式。就云南合院式民居的分布来看。主要在云南腹部地区的城镇和汉族地区。如滇中昆明及附近通海一带的“一颗印”民居、滇南片汉族聚居的建水、石屏地区的“三间六耳下花厅”、“四马推车”合院式民居;其次分布在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的白、纳西、彝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如大理白族地区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式台院民居、丽江,纳西民居等,这些民居都秉承了中原合院民居的特质。但由于各地地域环境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各地的合院式民居在平面组合、空间形态和立面造型上有很大的不同。呈现出多样的形式。本文下面所述的腾冲和顺合院式民居便是滇西汉族聚居地区的一枝独秀。这里采用比较法,通过把已普遍被大家认知、熟悉的云南“一颗印”民居、大理民居、建水民居与腾冲和顺民居相比较.归纳总结出和顺民居的特点。把腾冲和顺民居完整清晰地介绍给大家。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居》2011,(1):72-73
四合院是老北京民居的主要建筑形式。这种民居由正房、倒座、东厢房和西厢房四座房屋在四面围合,形成一个口字形,里面是一个中心庭院,院子是交通、采光、通风的枢纽,并配以绿化,成为休息与家庭活动的中心。住宅大门多设在东南角上,象征风水八卦上的"巽门"方位,附会"紫气东来"的吉祥。  相似文献   

3.
冷泉古村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两渡镇,村内现存建筑遗产丰富,其中传统民居院落40余座。古村的传统民居以合院式为主,且大部分的正房为窑洞,厢房和倒座房为向内单坡的瓦房建筑,每个院落单元具有很强的围合感,体现了村落的防御性。村中传统民居格局规整、形式丰富,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该文旨在通过实地调研、现场测绘、查阅资料等多种途径,对古村的民居特色、院落形制和民居建筑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滇西合院式民居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典型性建筑群,汉族文化在云南的传播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合院式民居在云南的发展,也是滇西传统建造技术逐渐进步,在吸取汉族优秀文化乃至建筑技术的同时,日益走向成熟。但是,目前对该类型的建筑风格与艺术特点研究不多。该文以斗阁村传统乡土民居为例,在建筑实地测绘基础上,从古村概况、村落格局、建造技术、斗阁村传统合院式民居的类型与测绘实例等方面对滇西合院式民居进行描述与分析,进而从合院式民居在斗阁村的展现形式中剖析出滇西合院式民居建筑发展的规律以及建造特点与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南方合院式民居:湘西窨子屋、徽州民居和云南一颗印为例,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对其从空间形式、空间整体秩序、布局形制、平面布局特点、造型风格、装饰装修、民居的材料、民俗文脉、民居整体特点等方面进行论述。分析传统合院式民居的地域特色,有助于地域性研究和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6.
正四合院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年前的西周,是我国传统建筑群体布局的基本形式,被应用于宫殿、寺庙、民居等各个建筑类型。其中,数量最大、分布最广者,当属四合院民居建筑。四合院民居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合在一起,故名四合院。这种典型的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布局,不仅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彰显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即便是在当代也仍能给我们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7.
福州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福州传统合院式民居地方特色显著,历史渊源深远,空间形态生动,有很强的模式特征,是中国传统居住建筑体系的优秀范例。该文以福州传统民居其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合院式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位于三坊七巷与朱紫坊历史街区内的四座典型民居实例的调研与解读,从基本单元及其扩展、空间组织手法以及空间布局方式等方面对福州合院式传统民居的空间形态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并探讨可供当代建筑设计借鉴的空间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8.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文化的边疆大省,其独有民族之一的白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在特殊的自然环境、独特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文化的滋养影响下,云南的白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合院式民居建筑.本论文通过实地考察以云南白族的合院式民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民居的建筑单元和建筑群两部分的研究,旨在总结和归纳出云南山地白族合院式民居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9.
张鑫  郭菂 《建筑技艺》2022,(2):69-73
选取中国五大建筑气候分区的40座典型传统合院式民居,通过构建空间指标体系并运用多元回归方法分析不同空间模式的气候适应性.结果显示,传统合院式民居空间组织因素受气候影响较大,空间形态其次,空间界面较少受气候影响,而且在众多地域气候影响因子中,冬季平均温度、平均降水量、平均湿度和夏季平均风速对民居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0.
合院式民居建筑空间虚实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院式民居建筑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虚与实是合院民居建筑空间的基本构成规律。合院式民居建筑空间通过虚实相生、虚实结合和虚实变化等虚实处理方法,营造出了灵活、自由、含蓄的空间意蕴。  相似文献   

11.
"一颗印"古民居作为汉人南迁至滇中地区后,由中原"合院式"建筑演变而来的独特的建筑形式,是云南特色传统民居中的瑰宝,在云南民居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是不可再生的财富。但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大规模的城市开发建设,滇中地区的"一颗印"古民居却日渐减少。本文从滇中地区"一颗印"民居的形成说起,通过探讨滇中"一颗印"中所蕴含的艺术特点和现实状况,对"一颗印"未来的发展进行了思考,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云南汉式合院民居受到明清时期汉文化及其建筑技艺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民居木构架的形式和建构技艺上,呈现出明显的地方差异。滇南的通海匠系和滇西的剑川匠系是云南两大木构技艺匠作的主流体系。云南各地的汉式合院民居也基本遵循这两大匠作体系的营造规律不断演化。重点分析了云南汉式合院民居的木构形式、屋顶构造等,探寻两大匠作体系的构架形式、构造方式之间存在的差异性特点,以及建筑文化对构架形式的不同影响,进而获得对这两大匠作体系的建构工艺与应用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民居北京四合院 ,有正房 (北房 )、倒座 (南房 )、东厢房和西厢房四座房屋在四面围合 ,形成一个口字形 ,里面是一个中心庭院 ,故称为“四合院”。四合院规模不同 ,大小相差悬殊。但无论大小 ,都是由基本单元组成的。由四面房屋围合起一个庭院 ,为四合院的基本单元 ,称一进四合院 ,两个院落为两进四合院 ,三个院落为三进四合院 ,依此类推。有资料显示 ,北京旧城内昔日数也数不清的四合院 ,现仅存300多万平方米。青砖灰瓦 ,玉阶丹楹 ,北京四合院作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 ,自元代正式建都、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起就已经出现了。…  相似文献   

14.
薛力  张春晓 《建筑师》2010,(5):58-63
本文在调研测绘的基础上对福建永安青水民居长庆堂的构造节点进行了探讨。通过对大门、倒座、厢房、正房这一系列中轴空间中的柱顶节点、檐口节点的分析.指出其构造节点具有符合穿斗结构,增加辅助构件、利用榫卯开口的特征。这对进一步理解其合院护拢形的空间形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该文运用类型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云南各地傣族传统民居进行分类研究和抽象提炼,将云南傣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原型"——正房与前廊的二元空间构成进行横向对比分析,试图找出其空间构成的共性与特性,进而深入了解这些建筑特征的演变方式及本质原因。在此基础上,以便能更好地认识和传承傣族传统民居建筑空间的构成精华及其所承载的建筑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中国民居的一种类型——“小院建筑”,盛行于长江以南的地区,大致可分为小院住宅和书斋两种形式。由于地理条件关系,它的发展过程、结构组成和建筑空间等都有一定的特点,与合院式建筑有所区别。本文试就广东民居的小院,特别是粤中和潮汕地区的实例,探讨小院的发展及不同类型的小院建筑的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7.
杨廷文 《住宅科技》1990,(11):18-20
住宅庭院空间是指以住宅建筑为主的外部空间,包括被建筑群包围的外部观赏空间。它是建筑内部空间的自然延伸与补充,与泛指的“园林”有区别又有内在的联系,而更接近民居庭院和私家园林的布局特点。苏州民居庭院的布局,把功能与空间环境的变化结合起来,大致可分为前庭、中庭、边庭、后庭、边院、后院、复式边院、宅旁园林等多种庭院空间的布局类型。其中庭、院、园  相似文献   

18.
王晶  唐文 《华中建筑》2012,(12):168-170
普米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少的民族,主要居住在云南。从普米族的生活环境、宗教信仰、风俗文化等出发,研究普米族传统民居的布局,主要为正房、厢房和其他用房,还分析了根据普米族传统文化以及宗教信仰划分的传统民居中的各个空间,包括正房内部空间以及院落空间。普米族传统民居中最为主要的建筑形式为木楞房,井干式结构的壁体以及“闪片”屋顶体现出普米族传统民居质朴、粗犷、原生态等特点。通过对现状的分析总结,提出普米族传统民居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干栏是一种形式独特的中国传统民居,在中国建筑发展史上,它和采用板筑技术的“生土建筑”并称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两大基本形式。鄂西干栏和云南干栏,两者都是起源于远古时期的“树屋”形式,只是随着地理位置、气候环境与其他文化交流等因素的不同而在发展上略有区别。从建筑形式、空间、建筑材料及技术、文化等方面将鄂西干栏与云南干栏进行比较,从中看到住屋文化由西南到中原逐步相融合,建筑形式从干栏式到半干栏式再到合院式的变化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0.
晋中民居纵深庭院的辨析四合院属宫室式第宅,院落制度是其核心。它适应了当时的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等广泛的需要。因此它的应用不仅在住宅上,庙宇、宫殿、衙署等也无不例外。一般的院落平面都接近正方形,它的对称、均衡、不偏不倚,空间上的舒展、开朗使得在各类建筑布局中得到广泛应用。晋中民居没有受此束缚,创造了东西窄、南北长的纵深庭院。其内在原因:一般情况下,中间的正房供会客、祭祖及长辈居住,两侧的厢房供小辈居住,这样正房有三五间足够,而两端又没有耳房,使院子沿正房方向较短;厢房多为小辈居住,小辈人多,再加上追求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