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这里找将“城市”与“建筑”这两个词作为两个抽象的概念(因此给它们加上了引号),而非通常所理解的城市与建筑。城市是放大的建筑,建筑是缩小的城市。一幢小住宅,一个四合院,也可以看作成是一个小小的城市;整个紫禁城乃至整个北京城也可看作是一个庞大的建筑。所以,建筑中包含着“建筑”与“城市”。建筑是“城市”与“建筑”的统一体,或者说建筑叮以是“建筑”,也可以是“城市”。中国人特别擅长此道:在(一个)建筑中同时融入“建筑”与“城市”的概念:一间房也可起居、卧、厨一应俱全;而只要他们愿意,紫禁城既可以扩展到…  相似文献   

2.
<正>建筑对于人类,是记录过往历史坚固并宽宏的姿态。每一座城市,都留下这些记忆的痕迹。对于一座城市来讲,老建筑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它不仅承载着一代代在这里生活者的记忆,还是构建城市特色风格的"筋骨"。建筑与记忆既与集体记忆、想象性建构等心理哲学相关,也与文化遗产、建筑遗产的观念密切相关,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转入一个媒介社会,也由于中国当代的城市发展与历史建筑之间的矛盾,在近十年来,老建筑、历史城市等与记忆相关的  相似文献   

3.
<正>当前,城市建设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城中村改造、拆临拆违、旧城改造等工程实施步伐不断加快,城市在变得越来越美的同时,建筑垃圾产生量也在与日俱增,逐渐成为环境保护的又一大难点。建筑垃圾犹如城市建设的伴生"疮",既侵占土地,又会对周边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甚至带来围城之患,若不及时有效治理,必将后患无穷,城市建筑垃圾治理任重道远。建筑垃圾中的许多废弃物经分拣、剔除或粉碎后,可以作为再生资源重新利用。利用废弃建筑混凝土和废  相似文献   

4.
篇首语     
《世界建筑》2006,(8):16-16
使馆建筑,除了满足其复杂的外交功能要求之外,其最大的挑战与魅力莫过于——它们既在此又在彼;它们身为所在地的城市景观,却又遥望着远方的祖国。因此,使馆建筑责无旁贷地肩负着“本国家”与“本民族”的代表性,需要形成某种程度上的身份认同意义;而同时又要在与周遭环境的关系中作出或庄严、或中立、或交融的选择,决定呈现出几分异域风情。本期聚焦于过去12年中在柏林新建成的欧洲各国使馆建筑。1991年,举世瞩目的德国统一使得柏林重新成为德国的首都,所有德国的政府机构开始搬迁回到这座城市,这使得各国的使馆也需要在柏林被复原、重建或…  相似文献   

5.
工厂、企业、机关、学校、公园、公共场所等,为了内外的分割、联系以及管理的需要,通常设有一个或几个出入口,在主要的出入口设大门建筑。大门建筑既是建筑群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公共用地与建筑群体联系的枢纽,也是进入建筑群体空间顺序的前奏。它既有一定的功能要求,又要有美观大方的建筑形象。  相似文献   

6.
<正>城市的发展与变迁,仿佛从来就离不开建筑的相应变化,建筑物或建筑群能够为城市发展提供新的导向,在城市与建筑的对话当中,总能有影响时代的灵感碰撞产生,一个城市的居住文化,就这样破土而出。城市给予建筑生长的土壤,建筑还给城市生活的荣耀,当然,同样的荣耀,也属于拥有这些建筑的人们,包括建造的人,也包括生活在这里的人。近日,本刊记者有幸采访到长春汉森哈电房地产开发有限公  相似文献   

7.
上海的近代建筑是中国建筑的珍贵财富,也是世界建筑的宝库。几乎各个历史时期.各个国家和地区.各种有代表性的建筑风格都可以在上海的近代建筑中找到。这些建筑的组合就构成了上海城市的风貌与特色,组成了上海既和谐又矛盾的城市环境和城市空间。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建筑师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与话语权也在逐步提高。城市的品位、建筑的格调,不仅源于设计师的能力,更体现其价值观、文化观,以及对城市、环境的认知与态度;而城市的沉稳或张扬、建筑的深邃或肤浅,反映着社会文化的朴实或浮夸,又往往是建筑师与管理者、使用者交互渗透的结果。这其中,设计者的引导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现代化与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对于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历来是一大难题。有别于以往盲目拆除或改建的模式,田子坊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既保留了上海独特的石库门里弄建筑,同时也为上海塑造了一个富有魅力的、可持续发展的创意产业园,其运作模式以及改造方式值得其他城市学习与借鉴。  相似文献   

10.
正我喜欢思考城市。做为建筑师,如果我们要思考建筑,那么不妨也思考城市,思考座落于城市中、作为城市的一部分的建筑。对在城市语境中进行操作的当代建筑师来讲,对建筑的感知,很大程度上是来自对城市的感知;对建筑的思考,也是一种以城市为背景的思考;而我们的建筑设计,则可以看作是对城市这个整体中某个部分的调整与更新,其操作深深地扎根于城市的文化与历史环境。城市的语言赋予了建筑的语言,同时,城市也包容了建筑中的矛盾与差异、和谐与统一;城市在时间的背景中见证着建筑的生长与记忆。  相似文献   

11.
常艳 《城市建筑》2014,(23):194-194
中原建筑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意念形式,既记录了某一个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也反映了该时期人民的审美观念与设计手法。在现代建筑的设计中,城市建筑日益现代化国际化,导致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忽视。  相似文献   

12.
建筑是石头的史书,它既表现自身的空间形态和建造技术,也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文化性、地域性和时代性的特征.建筑的内涵不是静态的,而是经历时间磨砺的动态过程.这要求我们在建筑改造设计中,运用整体观和发展观处理新与旧的概念.优秀的建筑改造不仅要满足当代生产、生活的需求,反映时代的特征;也要尊重建筑与城市的历史与记忆,传承地域气质与人文情感.  相似文献   

13.
阐释建筑与城市的关系犹如根茎,是一种生命结构;建筑与城市共生,建筑构成城市的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城市也为建筑提供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指出在历史环境中插入新建筑是一项挑战,同时也构成了建筑与城市多声部、多调性的复调音乐。  相似文献   

14.
《城市环境设计》2016,(6):170-171
UED:您曾赴法国留学,这样的经历对您的建筑设计理念有何影响? 许迪2000年我有幸获得法国总统奖学金,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在EA Nancy南锡建筑学院学习与考察约一年.在法国建筑设计教育体系中,有两方面令人印象深刻一是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改造强调对于城市历史文化的尊重是一切设计开展的前提;二是有关城市大尺度适应性研究则强调从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大格局入手,这使建筑设计思考的范畴不局限于建筑设计的小块区域或建筑本身,而是去协调建筑与城市之间、空间与文脉之间的一致性关系.这种设计方法既强调设计个性,又不放弃与城市总体氛围契合的底线,保证建筑内部空间人性化使用的同时也将创新纳入城市性格与文脉的一体化中.  相似文献   

15.
正"城市填充"(Urban Infill)是西方城市发展过程中一直延续的一类建造活动。在城市规模有限、土地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它可以有效满足人口不断聚集的需要以及实现土地价值的最大化。而在城市蔓延与旧城衰落等城市化问题愈发突出的今天,作为调和方式之一的城市填充更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填充"是指对陈旧的或没有充分利用的地块、建筑进行重新配置和使用,既包括在城市建成区尚未使用的空地上的开发,也包括对既有建筑和土地的再度利用。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传统中水系统主要包括:建筑中水系统、区域或小区中水系统、城市中水系统,上述中水利用系统目前运营中存在一定的管理问题、中水水源问题和工程建设问题,导致我国城市中水利用率不高。分户型同层排水中水系统,采用户内小循环模式,同时实现户内中水利用和同层排水,具有操作简单,控制自动化;不受入住率的影响;节约给排水管网投资;既可用于新建建筑也可用于既有建筑改造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中原建筑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意念形式,既记录了某一个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也反映了该时期人民的审美观念与设计手法。在现代建筑的设计中,城市建筑日益现代化国际化,导致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忽视。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4,(24)
里分建筑是武汉民国时期传统民宅居住的一种形式,是中西建筑文化交流冲突的产物,既体现了武汉本的土人居文化、市镇文化以及建筑的营造文化,也反映了武汉城镇化进程发展的历史轨迹,在武汉的城市发展和地域性民居的历史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旨通过对于武汉里分建筑的适应性改造研究探寻武汉城市的历史建筑与新建筑的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19.
建筑外部空间是指建筑与周围环境,城市街道之间存在的空间,它是建筑与建筑,建筑与街道或城市之间的中间领域,是一个有秩序的人造环境。随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提高,人们对建筑外部空间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对建筑师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丁晶  陈翚 《中外建筑》2008,(3):110-112
建筑与城市一体化设计的大背景下,高层建筑楼前广场作为建筑与城市之间的“黏贴剂”,既承载着两者之间物质与精神的交流,又为城市风貌增添亮色,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本文初步探讨了楼前广场在城市和建筑双重影响下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