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 毫秒
1.
本文重点探讨在城域业务需求和网络环境下应用MSTP技术的功能定位与组网方式等内容,并针对典型组网模型提出了不同运营模式下引入MSTP技术的渐进策略,从业务市场、网络运维和网络演进等角度阐述引入MSTP技术之后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为实际网络建设和运营维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电信综合业务接入网络部署方案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电信运营商纷纷实施业务转型,移动业务的IP化已是大势所趋。本文通过对比下一代传送技术网IPRAN与PTN,提出了IPRAN综合业务组网方案。 相似文献
3.
刁兆坤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08,21(1):77-80
基于对现有移动传送网现状的分析,对于专线、话音等小颗粒业务,目前的SDH/MSTP网络已经提供了完善的解决方案。但面对爆炸式增长的大颗粒带宽业务,现有的网络和技术则无法很好的解决。城域网必须具备大容量、高带宽、多业务、高可靠性等能力,从而实现骨干层层面的宽带IP化业务支持能力。 相似文献
4.
移动接入网(RAN)IP化的最大的问题将是使IP地址资源严重匮乏的状况即时恶化,选择合理的IP网络架构,采用实用、有效的IP网络技术方案对移动接入网IP化的成败和发展进程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6.
无论是固定网络还是移动网络,传统的电路交换都已向全lP的架构发展,lP业务在网络中的比重已经越来越大。作为运营商在考虑支持高速数据接入的3G网络,其业务承载除了GSM话音业务外,其他业务种类也随之不断丰富。伴随着业务流量的不断增加,以TDM为基础的传统传送网络传送效率较低的劣势就突显出来,从而难以适应全业务对带宽需求的迅猛增长,从而给运营商造成了巨大的传送成本压力。该文介绍了新型承载技术PTN的发展,分析了PTN的技术产生的特点以及PTN与SDH建网的差异,论述了PTN与SDH/MSTP网络间架构的关系,对PTN与OTN组网架构、TD—SCDMA场景PTN组网架构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并提出了PTN业务承载建设等发展策略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8.
吴巍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04,(9):79-81
随着IP技术的发展,其应用领域不断扩大.现有的IP网络能够较好地支持非实时数据业务,为r使它也能够支持各种实时业务与多媒体业务,就必须研究和规范IP网络传送信息的性能.本讲座在研究和分析ITU-T关于IP网络性能的标准和实际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基础上,讨论和介绍了IP网络性能方面的有关内容.其中包括:IP业务性能描述的参考模型、IP业务性能测试的环境与条件、IP业务的性能参数、IP业务的可用性等. 相似文献
9.
本文重点探讨在城域业务需求和网络环境下应用MSTP技术的功能定位与组网方式等内容,并针对典型组网模型提出了不同运营模式下引入MSTP技术的渐进策略,从业务市场、网络运维和网络演进等角度阐述引入MSTP技术之后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为实际网络建设和运营维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带宽需求、成本需求、竞争需求和全业务运营需求促使移动网络向IP化快速演进,而移动网络接入侧的IP化工作则因涉及网元众多,在向移动网络全面IP化的演进中举足轻重。基于TDM的传统基站传送技术难以支撑网络的深度覆盖和高速数据业务传送需求,同时也使成本快速增加。DSL技术因其成本低、易获得、布放快、覆盖广和带宽高的优势,成为移动网络接入侧降低TCO的有效手段,并成为近期讨论的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11.
运营商三网融合接入控制方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PPPoE发展历程的分析及其与IPoE方式的比较,详细讨论了通过IPoE方式提供多业务接入以满足三网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给出了基于IPoE的综合接入控制的实现建议 相似文献
12.
13.
简单介绍了在接入网中采用单层网络结构的优点,并对多层与单层网络结构,在安全性、电路调度性、扩容性及设备使用量等方面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4.
接入网的宽带化和业务多元化,对接入网的网管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再停留在V_5接口和SDH等的网元管理功能上,面向网络和业务的管理功能日趋加强。文章主要介绍了接入网网管系统及一些新技术的采用,并以中兴接入网网管系统为例,说明了综合业务接入网网管系统的现状。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分析了目前常见的多号类业务的实现原理和不足,介绍了一种基于接入码和智能网综合应用的一卡多号业务实现方案,对其具体的业务处理流程进行了描述,并对该方案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详细分析了CDMA移动台接入失败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对CDMA无线网络的网络优化工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根据城市接入网的现状及近期用户需求,提出城市光纤接入网勘察的主要内容。结合光纤接入网分层规划模型模型,对城市光纤接入网的主干层、分配层和引入层的规划设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