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针对碳酸盐脉石对氧化铜矿酸浸动力学的影响进行探讨,研究了温度、酸度、矿石粒径、液固质量比、振荡速度等因素对含碳酸盐脉石氧化铜矿浸出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高酸度、高液固质量比、小粒径和高振荡速度利于矿石的浸出,但碳酸盐脉石使得酸耗增加.考虑浸出成本确定合理的浸出条件为温度303 K、酸度35 g·L-1、矿石粒径0.074~0.125 mm、液固质量比3∶1以及振荡速度180 r·min-1,浸出180 min后铜浸出率达53.6%.对浸出前后矿石表面形貌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碳酸盐脉石与酸反应后在矿石表面形成CaSO4·2H2O沉淀,覆盖在颗粒表面,限制了矿石颗粒孔裂隙的发育.基于收缩未反应核模型对浸出动力学进行分析,发现碳酸盐脉石反应生成的沉淀阻碍了浸出反应,固体产物层扩散为浸出反应的控制步骤,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8.65 kJ·mol-1.  相似文献   

2.
高碱复杂氧化铜矿石酸浸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明清  吴爱祥  肖云涛 《黄金》2010,31(12):38-42
为了研究某高山矿区高碱复杂氧化铜矿石硫酸浸出过程动力学,试验采用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探针分析研究了矿石的化学特征;对浸出温度、矿石粒度、液固比和初始酸度等因素进行了多水平的搅拌浸出试验。结果表明,选取的各因素能显著影响矿石的浸出率和浸出速率。采用未反应的缩小核模型进行浸出动力学分析,从动力学模型、表观活化能和颗粒表层产物3方面确定表面化学反应为浸出过程的控制步骤,得出矿石表观活化能和宏观浸出速率方程,并解释了反应后期浸出体系的化学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3.
张卫民  王焰新 《有色冶炼》2006,35(1):25-29,33
综述了强化低品位硫化铜矿微生物浸出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黄铁矿和银离子催化黄铜矿生物浸出的原电池效应。  相似文献   

4.
低品位硫化铜矿微生物强化浸出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综述了强化低品位硫化铜矿微生物浸出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黄铁矿和银离子催化黄铜矿生物浸出的原电池效应。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西藏玉龙铜矿铜氧化矿的酸浸效率,采用正交设计法优化了酸浸过程中的各项参数,以期提高铜浸出效率,为中试及工程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首先研究了氧化铜矿硫酸浸出的单因素最佳区间,然后针对温度、初始酸浓度、浸出时间、液固比和磨矿细度等多因素进行了正交优化.结果表明:这些因素对浸出过程均有影响,其中温度影响最大.通过参数优化,最终确定搅拌浸出最优工艺条件为:温度30℃、初始酸浓度100 g/L、浸矿时间2 h、液固比(指质量比)2∶1、磨矿细度为粒径≤74μm的物粒占65%.此时,铜氧化矿中铜浸出率可以达到79.45%.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用萃取-电积脱铜技术替代铁屑置换或碳酸钠中和沉淀,从氧化钴铜矿浸出液中脱除铜的生产实践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相似文献   

7.
刘斌  王瑞梅 《有色冶炼》2007,36(4):21-23
介绍了用萃取-电积脱铜技术替代铁屑置换或碳酸钠中和沉淀,从氧化钴铜矿浸出液中脱除铜的生产实践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相似文献   

8.
进行了微生物浸出低品位铜矿的研究。用从矿山分离的对Fe^2+和元素硫氧化活性高的细菌浸出低品位黄铜矿,摇瓶浸出21d,矿石中铜的浸出率为26.8%;柱式渗滤浸出32d,矿石中铜的浸出率为14.5%。  相似文献   

9.
微生物浸出低品位铜矿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行了微生物浸出低品位铜矿的研究。用从矿山分离的对Fe2+和元素硫氧化活性高的细菌浸出低品位黄铜矿,摇瓶浸出21d,矿石中铜的浸出率为26.8%;柱式渗滤浸出32d,矿石中铜的浸出率为14.5%。  相似文献   

10.
福建紫金山含砷低品位硫化铜矿年产300tCu和1000tCu生物堆浸工业试验结果表明:铜浸出率随着矿石粒度的减小而提高,矿石粒度为-30mm,浸出周期为270d,铜的浸出率达到80.58%;铜萃取率和电积电流效率随着浸出液pH值的降低和电积液中铁的质量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当浸出液pH值下降到1.19时,铜萃取率下降到了50%;通过增加堆高、定期中和萃余液、增加负载有机相洗涤和活性炭+沙滤+气浮塔脱除电积原液中有机物等工艺改进后,降低了萃取剂、煤油和电能的消耗量,提高了铜的浸出速率,浸出周期为200d,铜浸出率为81.31%,铜萃取-电积的耗电量为2679.98kW·h·t-1,高纯阴极铜生产成本1.05万元·t-1.  相似文献   

11.
氧化铜矿石粒度对浸出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介绍了氧化铜矿石的浸出过程及浸出数值模型,分析了矿石粒度对渗透性及浸出率的影响。氧化铜矿石的浸出过程主要受浸出剂与溶出物在矿石中的渗流与扩散速度的影响。粒度是决定矿石浸出率和浸出方式的关键因素。应根据矿石的粒级组成选择合理的浸出方式,以达到良好的浸出效果。  相似文献   

12.
云南某氧化铜矿氧化率为90.64%,其中铜矿物主要为绿铜矿和赤铜矿,属于难浸铜矿。根据物相分析结果,对比酸浸和氨浸,试验采用一次-因素酸浸方法,确定硫酸用量为80kg/t,磨矿细度为-200目54.5%,浸出时间100min,最终得到浸出率为71.68%。  相似文献   

13.
高硅氧化铅锌矿加压酸浸中锌的浸出动力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了高硅氧化铅锌矿加压酸浸中锌的浸出反应动力学。考察了温度、硫酸浓度、搅拌速度、压力对锌浸出的影响。结果表明:氧化铅锌矿加压酸浸过程遵循未反应核缩减模型,浸出过程属于固体膜层扩散控制,表观反应级数为1.09,在试验选取的温度范围内,浸出的扩散活化能14.3kJ/mol。  相似文献   

14.
苑宏倩  郑艳平 《黄金》2020,41(7):68-71
某金铜氧化矿石铜品位0.88%,金品位1.76 g/t,矿石氧化率为87.50%。金矿物主要为自然金、银金矿,铜矿物以氧化铜矿物为主。针对矿石性质,进行了堆浸浸铜、氰化浸金试验研究,考察了堆浸粒度、硫酸用量等堆浸条件及磨矿细度、氢氧化钠用量等氰化浸金条件对回收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最佳条件下,采用硫酸法堆浸浸铜—氰化浸金工艺,铜浸出率为81.79%,金浸出率为95.00%。  相似文献   

15.
高含泥氧化铜矿石分粒级筑堆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含泥氧化矿石浸堆因渗透性差而影响堆浸的正常进行.渗透试验表明,高含泥氧化矿石矿堆的渗透性与矿石粒级组成密切相关,采取矿石堆浸粒级划分:-1 mm为泥质物,+5 mm为块状矿,5~1 mm之间为粉状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分粒级筑堆技术,即先对矿石进行分级,然后按粒级分区筑堆,对不同粒级浸堆采用不同的布液强度.该项技术应...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碱性氧化铜矿产氨菌浸出特性,分析了产氨菌浸矿过程对矿石的作用.将云南某矿的碱性氧化铜矿置于含菌培养液、去菌培养液和氨水等5种浸矿溶液中,在同一条件下进行摇瓶浸矿实验,剖析溶液中各可能的浸矿因子.研究结果表明:产氨菌产氨能力较强,尿素培养液中氨质量浓度最大达8.93 g·L-1;产氨量与细菌含量呈正相关关系,细菌含量越高,产氨量越大;产氨菌主要通过产氨间接浸矿,此外产氨菌和其代谢产物都能直接作用于矿石,浸矿能力细菌产氨 > 细菌 > 细菌代谢产物,三者比值约为12:5:4.  相似文献   

17.
简述了德兴铜矿的矿石性质特点和生产现状,并从工艺矿物学角度,分析探讨了德兴铜矿的矿石性质与铜精矿品位之间的关系,为现场生产操作和进一步开展提高铜精矿品位的选矿试验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罗毅  温建康  武彪  尚鹤 《工程科学学报》2017,39(9):1321-1330
制粒技术是改善含粉矿堆浸渗透性差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同时选择合适的耐酸黏结剂是铜矿制粒堆浸成功的关键.本文以氧硫混合铜矿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制粒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Biometek-WLAG001是一种理想的耐酸黏结剂;单因素条件试验考察了黏结剂添加量、喷水量、转速、固化时间、熟化加酸量、熟化时间等因素对球团抗压强度、湿强度的影响;采用响应面法考察了黏结剂添加量、固化时间、熟化加酸量、熟化时间对球团湿强度的影响,并采用Design-Expert 8.0软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优化与分析.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Zeta电位的测定等分析手段研究了黏结剂与矿石之间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黏结剂与矿石之间存在化学吸附作用,不存在静电引力作用.  相似文献   

19.
高泥质氧化铜矿酸浸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某高泥质氧化铜矿堆浸中渗透困难、难以浸出的问题开展试验研究,得到了采用浓酸液强化浸出不仅有利于增加矿石的渗透性,而且还有利于提高矿石的浸出率和浸出液品位、降低浸出酸耗,并最终找到了适合的浸出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20.
某氧化铜矿硫酸浸出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源  刘诚 《湿法冶金》2011,30(4):284-286
某氧化铜矿含泥较多,用浮选方法很难分选,研究了用硫酸直接浸出铜。结果表明,在硫酸浓度2mol/L、磨矿细度-74μm占84.43%、液固体积质量比4∶1、室温(20℃)下搅拌(300r/min)浸出5h条件下,铜浸出率达86.33%,浸出液净化后送萃取—电积工序,可获得符合质量要求的铜产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