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通过挤出、热拉伸及淬冷制备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乙烯(PE)原位微纤化共混物。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研究了PET/PE原位微纤化共混物的非等这结晶特性,为了比较,同时考察了纯PE和PET/PE通常共混物的结晶特性。结果表明,PET微纤对PE有良好结晶异相成核作用,可提高结晶温度、缩短结晶时间、增大结晶速率,但使PE的结晶度和熔点降低;增加降温速率,结晶峰变宽且向低温方向移动。  相似文献   

2.
在前期热塑性塑料原位成纤研究基础上,尝试通过挤出-热拉伸制备原位微纤化炭黑(CB)/聚对幕二甲酸乙二醇酯(PET)/高密度聚乙烯(HDPE)导电复合材料。先将CB/PET熔融混合制成母料,再将母料和HDPE按一定的比例挤出一热拉伸。实验发现,体系成纤性能受母料的熔融粘度影响。在相对低的CB含量下,复合物能形成较好的原位微纤,从而具有较好的电性能.  相似文献   

3.
利用微纳层叠共挤技术中独特的剪切拉伸复合流动场作用实现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在聚丙烯(i PP)中的原位微纤化,研究了PET的原位微纤化对i PP/PET复合材料发泡行为的影响。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经过微纳层叠共挤装置挤出后,PET在i PP中形成直径为0.2~1μm的微纤。PET微纤化显著地改善了i PP的结晶性能、流变性能及发泡性能。差示扫描量热测试结果表明,PET微纤对i PP具有明显的异相成核作用,能提高i PP的结晶温度和熔点;拉伸流变行为分析发现,PET微纤的形成使得i PP产生明显的应变硬化现象;通过超临界二氧化碳发泡发现,i PP/PET原位微纤复合材料的泡孔比纯i PP更加稳定,尺寸更小,密度更大,且泡孔内存在三维微纤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4.
利用微纳层叠共挤技术中独特的剪切拉伸复合流动场作用实现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在聚丙烯(i PP)中的原位微纤化,研究了PET的原位微纤化对i PP/PET复合材料发泡行为的影响。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经过微纳层叠共挤装置挤出后,PET在i PP中形成直径为0.2~1μm的微纤。PET微纤化显著地改善了i PP的结晶性能、流变性能及发泡性能。差示扫描量热测试结果表明,PET微纤对i PP具有明显的异相成核作用,能提高i PP的结晶温度和熔点;拉伸流变行为分析发现,PET微纤的形成使得i PP产生明显的应变硬化现象;通过超临界二氧化碳发泡发现,i PP/PET原位微纤复合材料的泡孔比纯i PP更加稳定,尺寸更小,密度更大,且泡孔内存在三维微纤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5.
GEP/PO原位微纤化共混物的制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熔融挤出-热拉伸-淬冷”方法制备了几种通用工程塑料(GEP)/聚烯烃(PO)原位微纤化共混物,研究了加工设备(挤出机、注塑机、HAAKB流变仪附属单螺杆挤出机)和口模结构(窄缝状、片状、棒状)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乙烯(PE)共混物原位成纤的影响,发现带矩形窄缝状口模的挤出机挤出能产生更好的纤维结构,而有高剪切作用的对空注塑不能形成纤维结构。观察PET/PE,PET/聚丙烯(PP),聚碳酸酯(PC)/PE及PC/PP共混物的成纤情况,发现通常认为不利于成纤(粘度比大于1)的PC/PE和PC/PP体系也形成了较好的纤维形态。总体上,PET/PE的成纤效果好于其它的体系。  相似文献   

6.
HDPE/PET共混物的原位反应增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一步挤出法"制备了高密度聚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HDPE/PET)共混物。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证明了HDPE与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的接枝共聚物HDPE-g-GMA的形成。通过力学性能测试、扫描电镜(SEM)观察、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和维卡软化点测试评价了共混物的增容效果。结果表明,过氧化二异丙苯(DCP)含量对体系增容效果的影响要大于单体含量的影响;当DCP含量不超过0.25phr时,增容效果随其含量的增加而提高,但当DCP含量为0.30phr时增容效果有所下降。采用"一步挤出法"进行HDPE/PET共混物的原位反应增容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PET/PE原位微纤化共混物的形态与性能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用“熔融挤出—热拉伸—淬冷”方法制备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乙烯(PE)原位微纤化共混物(MCB),研究了热拉伸比恒定时组成对MCB形态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形态观察发现,MCB形成了良好的纤维结构,热拉伸比恒定时,纤维的形态特征(如直径及其分布等)主要受PET含量影响,MCB拉伸模量和强度较通常共混物有显著提高,但太低和太高PET含量,增强效果有所减弱,随着PET含量的提高,MCB经历了从韧性拉伸断裂到脆性拉伸断裂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采用双螺杆挤出机制备了聚丙烯(PP)/回收聚酯(PET),回收PET/相容剂和不同相容剂增容PP/回收PET共混物,研究了以上共混物的剪切黏度、剪切应力与剪切速率的关系。结果表明,PP剪切黏度随回收PET含量增加而降低,剪切速率越高,剪切黏度降低越明显,具有典型的剪切变稀特性。加入PP-g-MA能提高PP/回收PET共混物剪切黏度,但加入PP-g-GMA会降低PP/回收PET共混物剪切黏度。PP/回收PET共混物剪切应力随r-PET含量增加而降低。PP-g-MA使回收PET/PP共混物剪切应力增大,但PP-g-GMA使共混物剪切应力降低。  相似文献   

9.
PET-MFIAA/ PP原位成纤复合材料的形态结构及力学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钉挂预埋多功能界面活化剂(MFIAA)的PET(PET-MFIAA)与PP共混 - 挤出 - 拉伸,制备了PET-MFIAA/PP原位成纤复合材料,采用扫描电镜、偏光显微镜观察和力学性能测定的方法,研究了PET-MFIAA/PP的PET微纤形态、试样断面形态及力学性能,并与PET/PP、MFIAA/PET/PP两种原位成纤复合材料进行对比。结果表明: PET-MFIAA/PP PET微纤与PP基体间具有强的相互作用,PET微纤呈粗细不均匀、凹凸不平的异形形态及柔性界面等结构特征,形成了强的界面结合,其刚性、韧性均比纯 PP明显提高,含7.00% MFIAA的PET-MFIAA/PP复合材料的拉伸屈服应力、弯曲弹性模量和悬臂梁缺口冲击强度分别达到了纯PP的1.04倍、1.23倍和1.79倍。  相似文献   

10.
利用微层共挤出技术对聚丙烯(PP)/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共混物进行二次加工,制备出了气体阻隔性能显著提高的PP/EVOH共混复合材料。通过电子扫描显微镜、气体渗透实验研究了微层共挤出共混物的形态结构及其对共混物阻隔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微层共挤出技术能够有效调节EVOH分散相在PP基体中的形态结构,随着层数的增加,使其从零维球形变形为一维纤维状,进而演变成二维片状,这些形态导致128层微层共挤出共混物的气体阻隔性能较普通共混物提高了52倍。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乙烯(PE)和聚碳酸酯(PC)/PE共混物在拉伸过程中形态的演化和增强机理.结果表明,高界面压应力是共混物在基体加工温度成型时,从成型温度冷却到室温过程中基体收缩比分散相大产生的;两种共混物在拉伸中有不同的形态演化过程:PC粒子原位形成了微纤,粒子与基体间没有明显的界面滑动,而PET粒子只产生较小的塑性变形,成为椭球状粒子,粒子与界面间存在滑动.PC对基体PE的增强效果比PET的更好,因为PC/PE共混物拉伸过程中形成了良好增强作用的原位微纤.在拉伸过程中,PET/PE试样的细颈在靠近非浇口端形成,并从此扩展开.部分拉伸后,PC/PE试样比PET/PE试样的弹性回复大,回复到平衡状态时间长,这是两种共混物分散相变形机理不同引起的.  相似文献   

12.
采用普通共混方法及原位微纤技术制备了乙烯-辛烯共聚物(POE)/聚乳酸(PLA)共混物,通过扫描电镜、力学性能测试和动态流变性能测试对材料形貌及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对于POE/PLA普通共混物,PLA以球形颗粒分布在POE基体中,材料的拉伸应力-应变曲线无明显的屈服行为,PLA质量分数为20%时,材料拉伸强度为6.6 MPa; PLA的加入提高了材料的储能模量(G′)和损耗模量(G″)。对于POE/PLA微纤共混物,PLA在POE中形成了PLA微纤,当微纤的质量分数为10%时,材料的拉伸应力应变呈现双屈服行为,随微纤含量增加双屈服行为更明显。POE-20试样在应变为23%发生第1次屈服,在应变为240%发生第2次屈服,材料拉伸强度为8.8 MPa,其拉伸强度比相同PLA含量的普通共混物高33.3%,G′在低频区出现1个平台。  相似文献   

13.
通过熔融预混合-高温挤出热拉伸-淬冷-低温成型方法制备导电原位微纤化CB/PET/PE材料,CB选择性分布在PET微纤中,微纤相互搭接形成导电网络。将试样浸入二甲苯溶液测试其电性能对有机液体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原位微纤化CB/PET/PE材料的电阻率迅速升高,相对于普通CB/PE导电复合材料有更高的响应强度,这是由其特殊的微观结构和形态决定的;另外,材料电阻率的变化与其厚度相关,当试样厚度由140μm增加至500μm时,材料的电阻率对二甲苯的敏感程度降低。  相似文献   

14.
熔融挤出HDPE/EVOH共混物的微观结构及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高密度聚乙烯(HDPE)接枝马来酸酐(MAH)或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作为增容剂,熔融挤出制备HDPE/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共混物.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气体渗透试验以及力学性能试验,分析增容剂对共混物相容性的影响,并研究共混物的力学性能和阻隔性.结果表明:增容剂能显著提高共混物的相容性.与HDPE相...  相似文献   

15.
采用熔融挤出法制备了高密度聚乙烯(HDPE)与马来酸酐(MAH)的接枝物(HDPE-g-MAH),并用红外光谱证实了接枝反应。以此接枝物为相容剂制备HDPE/PA6共混材料。研究了PA6和相容剂用量对共混材料形态结构、力学性能及阻气性能的影响。SEM表明相容剂可以明显改善HDPE与PA6的相容性。PA6的加入显著提高了HDPE对氧气的阻隔性能。  相似文献   

16.
利用热致液晶高分子(TLCP)PET/60PHB与聚碳酸酯(PC)的多嵌段共聚物作为相容剂,研究了PC与该TLCP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热性能、形貌及织构.研究表明,PC/TLCP二元共混物的相容性很差,TLCP在加工条件下不能形成分散于基体中的具有一定长径比的微纤,得到材料的力学性能较PC基体有所下降.相容剂的加入明显的改进了体系的相容性,表现在三元共混物的力学性能提高、微观TLCP粒子的直径变小,两相界面模糊.  相似文献   

17.
通过微纳层状共挤出技术制备了聚丙烯(PP)和PP/POE交替多层共混物。通过扫描电镜、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动态力学分析以及力学性能测试对比研究了交替多层共混物和PP/POE普通共混物的结构与力学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与含有相同乙烯-辛烯共聚物(POE)含量的普通共混物相比,交替多层共混物的低温冲击强度(-40℃)、弯曲强度和弯曲模量都得到了明显的提升。由于在交替多层结构中刚性的PP层和韧性的PP/POE层能够相互支撑,使得材料获得了优异的综合性能。  相似文献   

18.
采用双螺杆熔融挤出法制备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2,6-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共混材料,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研究了不同质量比的PET/PEN共混物的熔融与结晶性能。研究结果表明,PET/PEN共混物为部分相容的两相结构。在PET和PEN等质量共混时,可能形成部分相容且彼此交叠的两个连续相。冷却过程中两共混组分既各自形成结晶,又存在一定的共结晶。PET和PEN分子及其链段间互相缠绕和相互作用干扰大分子的结晶过程,导致冷却(降温)过程中结晶不完善和结晶度降低。PET/PEN共混物与PET和PEN一样,具有明显的冷结晶倾向。  相似文献   

19.
超声波对PA6/HDPE共混体系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超声波引入到PA6/HDPE(80/20)共混体系的挤出过程.系统地研究了超声波对共混体系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并采用DSC,FT-IR,SEM等多种实验方法研究了共混物的结晶性能、力学性能和形态等。结果表明,超声波的引入提高了共混物的力学性能,且对共混体系的形态以及两组分的结晶性能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20.
液晶高分子及其原位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近年来液晶聚合物及其原位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目前商品化的液晶共聚酯的性能及结构,热致液晶聚合物(TLCP)与热塑性工程塑料(TP)进行原位复合时TLCP微纤化形成的机理及流变学性能,从而探讨复合材料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的关系,聚合共混物的加工性能。另外,还介绍了液晶聚合物原位复合材料的界面相容性,不同的相容剂对共混物界面附着力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