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在对地表露头的微相分析基础上,对吉木萨尔地区仓房沟群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在仓房沟群内识别出由V级层序界面控制的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按结构类型的不同划分为向上“变深”的非对称型、向上变浅的非对称型、对称型等3种类型,并阐述了各类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的砂体发育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的垂向序列、岩性岩相组合、结构类型及叠加样式等特征,对研究区仓房沟群中期、长期基准面旋回层序进行了划分,其中,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8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层序4个,最终建立了研究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 相似文献
3.
以现有的岩心、钻/测井、地震资料为基础,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与研究方法,通过对高柳地区古近系东营组层序地层关键界面的识别与对比,建立了研究区层序地层格架,东营组共发育5个具有等时意义的层序界面,将其划分为4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分析了各个层序的沉积特征,认为主要发育有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和湖泊沉积等沉积体系,不同层序发育时期及不同地理位置,其沉积体系类型及分布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4.
5.
塔巴庙区块山西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以露头剖面、钻井岩心、测井资料的综合研究为基础,研究了塔巴庙区块下二叠统山西组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特征,识别和划分了一个超长期、两个长期、六个中期及若干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详细分析了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层序的叠加式样、沉积序列、岩性岩相组合等特征。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基准面旋回层序与天然气富集的关系,认为主要气层段主要处于长期及中期旋回的底部,即基准面上升阶段的早期或湖平面下降的低水位时期及湖侵期的开始时期。 相似文献
6.
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准面旋回原理,以钻井、测井资料的综合研究为基础,对黑油山油田克拉玛依组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分析,将其划分为超短期、短期和中期3个级次的基准面旋回层序。综合运用标准层对比法、沉积旋回对比法、厚度对比法等多种方法对黑油山油田三叠系克拉玛依组进行地层划分对比,为黑油山油田的油藏精细描述提供了相关数据。 相似文献
7.
夏洋;曲江秀;丁修建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24,(5):55-63
柴达木盆地西北部古近系—新近系烃源岩是我国西部典型的咸化湖相烃源岩,针对研究目的层(柴达木盆地西北部新近系中新统上干柴沟组)烃源岩,通过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技术,分析了烃源岩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对有机质来源、沉积环境及热演化程度的地质意义。结果表明:(1)研究目的层烃源岩正构烷烃轻重比■较低,萜烷化合物参数(C24TeT/C26TT)比值较高,规则甾烷以C27和C29含量较高,呈不对称的“V”字形分布,结合相应判识图版显示,烃源岩有机质来源为低等水生生物和陆源高等植物的混合输入。(2)环境判识参数,姥植比(Pr/Ph)较低,伽马蜡烷指数(Ga/C30H)和β胡萝卜烷相关参数(β胡萝卜烷/Cmax)均较高,芳香烃数据显示在三芴系列中以硫芴含量相对较高,DBT/Phen比值较低,结合相应判识图版认为,烃源岩沉积环境为还原—强还原环境。(3)正构烷烃无明显碳优势和奇偶优势,三降藿烷参数(Ts/Tm)比值较高,甾烷成熟度参数C29-ααα20S/(20S+20R)和C29-αββ/(αββ+ααα)的平均值分别为0.46和0.52,反映烃源岩热演化程度基本达到成熟阶段。结论认为,本次研究基于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技术结果,探讨了部分常用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及其意义,为进一步的烃源岩发育等研究提供参考,为柴达木盆地的油气勘探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8.
根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综合应用钻井取心,录井和测井资料对码头庄油田阜宁组的基准面旋回进行了研究,在识别基准面的基础上,将工区目的层段划分为3个长期旋回层序、10个中期旋回层序,并应用旋回等时对比技术进行了精细地层对比,建立了储层建筑结构,为油田开发后期的调整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柴达木盆地北缘下干柴沟组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过对柴达木盆地北缘古近系下干柴沟组储层岩石学、孔隙类型、物性特征和成岩作用等的研究,指出下干柴沟组储层主要由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组成,胶结物为碳酸盐;储层砂岩的成分成熟度普遍较低,结构成熟度中等—较差;不同构造带上孔隙的发育程度和储集性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马海—南八仙地区孔隙最发育、储集性能最好,孔隙类型以原生粒间孔为主,发育中高孔—中高渗储层,冷湖构造带孔隙发育—较发育、储集性能较好,孔隙类型以原生粒间孔为主,发育中低孔—中低渗储层,鄂博梁构造带储层孔隙相对最不发育、储集性能很差,仅发育少许残余粒间孔和次生溶孔,发育特低孔特低渗储层。认为控制研究区储层性能的主要因素为储层的岩石成分和成岩作用,成岩作用主要有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而碳酸盐胶结和绿泥石粘土膜对储集性能的改造具有建设性和破坏性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以沉积学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利用钻井、测井、岩心和地表剖面等资料对川中—川南过渡带须家河组二段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在不同级别基准面旋回层序界面和湖泛面的类型、性质、规模大小进行识别的基础上,将须家河组二段划分为3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MSC)、8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SSC)。在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中进一步识别出向上“变深”的非对称型(A型)、向上“变深”复“变浅”的对称型(C型)2类旋回结构。指出最有利储集砂体形成于基准面旋回上升的早期和下降晚期。 相似文献
11.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北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与储层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北部断裂复杂,沉积成因类型多,油藏类型认识不清。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和分析方法,以岩心、测井、地震资料为基础,通过研究区主要含油层段(南屯组二段、大磨拐河组一段)层序地层关键界面的识别与对比,逐级控制,建立了盆地高分辨率层序格架。研究表明,乌尔逊凹陷北部苏131、苏102断块油藏产油层段跨越两个三级层序界面,主要产油层段位于大磨拐河组一段三级层序底部,主要储层为低位域滑塌浊积岩储集体,而不是此前认为的南屯组二段三级层序顶部的扇三角洲前缘砂体。通过对研究区主要产油层段的层序地层位置重新厘定与对储集体成因类型详细分析,提出了乌尔逊凹陷北部地区油藏类型应该为构造-岩性油气藏的新认识,并分析了砂层组的时空展布特征,为该油田深入开发与扩边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以沉积学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利用钻井、测井及露头剖面等资料,对川中潼南地区须家河组二段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在识别不同级别层序界面和湖泛面类型的基础上,将须家河组二段划分为2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MSC)、4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SSC)。在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中进一步识别出向上"变深"的非对称型(A型)、向上"变深"复"变浅"的对称型(C型)旋回层序2种结构类型。以短期基准面旋回为时间单元,详细探讨了须家河组二段地质时期的古地理特征及演化,分析了主河道侧向迁移对沉积相展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石千峰期陆相沉积,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以基准面旋回层序级次的划分为依据,将石千峰组划分为1个超长期、5个长期、14个中期和若干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且存在向上"变深"非对称型(A型)、向上变浅非对称型(B型)和对称型(C型)等形式的中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结构;详细分析了各级次旋回层序的结构类型、沉积序列和叠加样式;建立了以长期旋回层序界面和最大洪泛面为等时地层格架、以中期旋回层序为等时地层单元的层序地层格架. 相似文献
14.
15.
层序生物地层学在柴达木盆地中的应用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单井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基础上,应用层序生物地层学原理,以柴达木盆地西部咸东1井和咸8井为例,在新近系上油砂山组划分了一个层序生物地层单元,作为与下油砂山组分界的标志。以红柳泉-跃进地区为例,在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下段划分了两个层序生物地层单元。连井等时对比发现,下干柴沟组下段标志性的“红层”顶界由西向东时代变新,反映了在基准面旋回的波动过程中湖泊范围随时间由西向东的扩大。在乌南地区,进一步将层序生物地层单元与地震地层相结合,在标准化石的约束下建立了该区层序生物地层格架,为柴西南地层划分对比建立了标准。研究认为,古生物、地震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结合是层序生物地层学研究并建立区域等时地层格架的良好途径。 相似文献
16.
17.
18.
柴西乌南地区下干柴沟组下段沉积体系研究与有利储集层预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和分析方法指导下,通过对钻井和测井资料的综合分析.在柴达木盆地西部乌南地区古近系渐新统下干柴沟组下段(E31)中识别出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三级级层序)LSC1和4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四级层序):MSC1、MSC2、MSC3和MSC4。识别出2种类型的沉积体系: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和湖泊沉积体系,并在等时地层格架内分析了各基准面旋回的沉积体系构成和储层砂体的发育演化。综合分析认为:在垂向上.MSC2和MSC3上升半旋回前缘分流水道砂为本区最有利的储集层段;在平面上,乌8井东北的辨状河三角洲前缘桑叶体是目前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