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织物克质量与织物结构参数有密切联系,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通过测试棉氨弹力针织物的克质量及相关结构参数,主要包括棉纱纱长、氨纶纱长、织物横密、织物纵密、氨纶含量和氨纶牵伸比,研究织物结构参数对克质量的影响程度,以及各结构参数对织物纵密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织物纵密和氨纶纱长对棉氨纬编弹力针织物克质量的影响程度较高,棉纱纱长和氨纶纱长对纵密的影响程度较高,可以通过控制棉纱纱长和氨纶纱长来有效控制棉氨纬编弹力针织物的克质量。  相似文献   

2.
余水玉 《针织工业》2017,(12):61-64
分别建立弹力纬平针织物的紧密线圈结构模型、纯氨纶纱线线圈结构模型以及织物中的氨纶线圈结构模型,分析各个模型中圈高、圈距与线圈长度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结合8种实际针织物的规格数据,分析建立的线圈结构模型,验证棉纱和氨纶纱线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关系,即棉氨弹力纬平针织物的纵密大于横密,为弹力针织物的规格设计及分析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在单面圆机上编织6种不同参数的Lucool涤纶/氨纶单面弹力针织物,并对织物的力学性能及热湿舒适性能进行测试,分析了氨纶含量、线圈长度等因素对织物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通过实验的方法,研究了横机编织的罗纹、半畦编和畦编羊毛针织物的尺寸特性,对3种织物的线圈长度、纵横向水洗收缩率、纵密及横密等各尺寸特性进行了分析与比较,实验得出,由于集圈线圈的存在,半畦编和畦编针织物的尺寸特性显著不同于罗纹针织物.通过建立尺寸变化率公式,计算出畦编织物与罗纹织物尺寸参数间的关系,可用于工厂实际生产设计时参考.  相似文献   

5.
分别研究了莫代尔/棉、莫代尔/黏胶和莫代尔/聚酯混纺针织物在坯布、漂白和后整理阶段的尺寸特性,各混纺织物的纱线密度有2种:24 tex和20 tex,莫代尔质量分数有3种:30%、50%和70%。对线圈长度、线圈密度和紧度系数也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与细纱相比,粗纱具有更高的线圈密度和紧度系数;与坯布织物相比,成品布具有更高的线圈密度和紧度系数;与30%和70%莫代尔混纺针织物相比,50%莫代尔混纺针织物具有更高的线圈密度和紧度系数。与棉混纺织物和黏胶混纺织物相比,聚酯混纺织物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更高的线圈密度和紧度系数。研究表明,纤维种类、莫代尔质量分数和湿松弛处理对织物的尺寸特性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采用丙纶色丝与标准型熔纺氨纶织制平针全添纱针织物。探讨了丙纶线圈长度及丙纶与氨纶的圈长比对织物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丙纶与氨纶的圈长比相同时,织物中氨纶的质量分数基本相同,织物的弹性随着丙纶线圈长度的增大而减小;当丙纶线圈长度不变时,随着丙纶与氨纶圈长比的增大,织物的弹性先减小后增大。  相似文献   

7.
根据针织内衣轻薄化发展趋势,开发结构细密、柔软、透气的密棉舒适针织面料。采用线密度小的棉纱、棉的混纺纱以及氨纶裸丝为原料,编织纬平针、棉毛、罗纹和花色组织结构,同时为提升面料柔软性和保暖性,开发了致密蓬松细条绒织物和细密空气层织物。以14.5 tex棉与2.22 tex氨纶单面交织物为例,分析织物染整工艺,包括预定形、前处理、染色、开幅定形等,并重点探讨生物酶处理和两道柔软整理工艺。经性能测试表明,密棉柔软针织物具有良好的服用性能,适用于针织内衣产品的开发。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大豆蛋白纤维的基本性能,探讨了以4.4 tex氨纶长丝为芯纱、外包18.2 tex漂白大豆蛋白纤维的弹性纱线为原料在Falmac公司FS-3XDF型圆机上生产弹力平针织物的编织及染整工艺,并对织物的基本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  相似文献   

9.
通过实验的方法,对不同紧密系数的玻璃纤维针织物的尺寸特性进行了研究,实验表明,玻璃纤维纬平针织物的线圈长度主要由弯纱深度决定;织物的横密与紧密系数呈线性相关,玻璃纤维针织物的线圈形态系数随织物的紧密系数增加而显著减小,同时,玻璃纤维针织物的厚度仅与纱线的线密度线性相关,与织物的弯纱深度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纤维性能对针织物尺寸特性的影响,在横机上编织了5种弯纱深度的平针、1+1罗纹、满针罗纹和米拉诺组织玄武岩纤维针织物。通过对松弛后织物的尺寸参数的测试,分析玄武岩纤维针织物纵向、横向以及面积尺寸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并对织物密度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玄武岩纤维织物密度与线圈长度倒数呈正线性相关的关系。比较了玄武岩纤维针织物与毛/腈针织物的线圈形态,由于玄武岩纤维具有较高的抗弯刚度,其针织物的线圈形态较为扁平。通过对玄武岩纤维针织物尺寸特性的研究,可实现织前对织物尺寸的预测。  相似文献   

11.
宗炜 《针织工业》2004,(3):62-63
亚麻纤维具有抑菌、透气的特点,但弹性差.文中介绍了在双面提花大圆机上采用27.8 tex和23.8 tex湿纺长麻纱与30/70氨锦包覆丝生产亚麻氨纶弹力针织物的工艺,分析了加工中在电子清纱、络简、编织、煮练漂白、染色、柔软等方面应注意的问题,所开发的产品既有亚麻织物透气、抑菌的特性又改善了亚麻织物弹性差的缺点.  相似文献   

12.
此项工作的目的是研究含有氨纶纱钎织物的延伸性与尺寸稳定性的变化情况。我们取用以双罗纹组织为基础的,带有氨纶纱的五种不同结构对内衣有较大适应性的针织物品种。从编织图1中可见,它们是以在长针和短针上组成的单元横列的数量和交替顺序的不同而改变针织物的结构和它的特性。一般情况下,在这种结构中的氨纶纱是以悬弧状配置在织物的里面而不显露在织物表面。  相似文献   

13.
阐述添纱结构在成圈过程中线圈张力与织疵的关系。通过对单面丝盖棉、提花添纱、氨纶添纱等结构的剖析,研究分析添纱结构的线圈受力情况及力平衡的控制方法,给出详细的编织工艺要点;同时列举了几种利用添纱来开发新型面料的思路和实施方法,如添纱抗静电织物、地纱无浮线提花织物。针对添纱结构的原料差异及特殊的编织工艺要求所造成的力平衡失控等问题,指出可以通过合理选择原料、调整给纱张力、改变线圈长度及调整面料结构等方法来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14.
针对纬编针织物在生产过程中耗纱量预测的问题,在研究单面和双面纬编针织物编织规律的基础上,选择面积法与累计线圈法预测织物生产中的耗纱量。探讨面积法与累计线圈法预测纬编针织物耗纱量的具体方式,并详细介绍了影响2种预测方法的主要影响因素--织物单位面积质量及基本组织线圈长度的计算方法,分析了2种方法的优点、不足及应用前景等,为进一步研究纬编针织物耗纱量预测提供理论基础,也为相关企业生产经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通过优选原料以及优化编织工艺开发两款羊毛针织面料,采用16.7 tex Z捻防缩羊毛(羊毛直径为18.9μm)、天丝、锦纶包芯纱(52∶35∶13)与2.2 tex低温型氨纶交织编织全衬氨纶汗布,同时采用(4.4tex/34 f)×2锦纶66、10.0 tex防缩羊毛(羊毛直径为15.5μm)与11.7 tex氨纶交织编织加氨纶斜纹面料。介绍面料编织工艺参数的优化,包括织物组织结构设计、线圈长度、纱线张力、牵伸比、织机转速等,并测试两款面料的基本物理性能和舒适性。结果表明,开发的两款羊毛针织面料染色牢度、尺寸稳定性、吸湿性优异,兼具强力高、舒适、易护理、抗起毛起球性好、回弹性好等特性,满足消费者对针织运动类面料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对大豆蛋白氨纶包芯纱弹力针织物、大豆纤维氨纶添纱组织弹力针织物及棉氨高级弹力针织物的服用性能进行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大豆纤维氨纶包芯纱弹力针织物具有较好的强伸性、耐磨性、手感挺括、抗皱性和抗起毛起球性;大豆氨纶针织物手感柔软、悬垂性好.  相似文献   

17.
采用低熔点涤纶长丝、氨纶长丝、棉纤维纺制5种不同长丝张力的复合包芯纱,并对纱线条干CV值、断裂强力、毛羽数等性能指标进行测试。优选其中两种棉涤氨复合包芯纱,分别织造纬平针织物,并对织物进行110℃热处理,测试织物热处理前后的基本性能。结果表明,低熔点涤纶长丝张力为20 cN、氨纶长丝张力为10 cN条件下制备的棉涤氨复合包芯纱性能最优,其纬平针织物经热处理后低熔点涤纶长丝产生热收缩,带动线圈收缩,织物线圈结构更加紧密,织物的抗起毛起球性能和力学性能均有所提高。通过简单热处理来改善针织物性能的方法效率高、能耗低、环保无污染。  相似文献   

18.
采用腈纶纱线,在普通横机上编织毛衫织物常见的3种基本组织,通过改变弯纱深度,对3种组织的线圈长度与面密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通过系统的试验分析,得到了纬平针组织、1+1罗纹组织、2+2罗纹组织等3类腈纶毛衫织物的线圈长度与面密度的线性回归方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线圈长度逐渐增大,3种组织的面密度逐渐减小;在线圈长度相同时,3种组织织物中,2+2罗纹织物的面密度最大,纬平针织物的面密度最小。  相似文献   

19.
编织不同平针线圈长度和交错集圈平均线圈长度的珠地针织物,测试其幅宽、密度、克质量、透气性、厚度以及表面摩擦性能等性能指标,分析各性能指标与喂纱比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平针线圈长度相同的条件下,喂纱比越大,珠地织物面料的幅宽、横密、厚度、克质量、透气率以及表面摩擦性能越小,幅宽、纵密越大。该研究对单珠地针织物的生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除线圈形态影响针织物几何特性以外,线圈长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参数。棉纱的线圈长度在其编织过程中就已完全确定,因为随后的松弛过程只引起1~3%的收缩率(见第三部分表1)。可是,在编织过程中,其织物内形成一个线圈的纱线实际长度与由根据弯纱深度和沉降片间距得出的理论计算值不等,这种差异可用弯纱时纱线的回退来说明。虽然线圈长度可通过控制给纱速率来预先确定,但大多数针织物的编织仅控制纱线的输入张力。在以前的研究中,我们阐述了在尽可能最小的弯纱深度下形成的线圈的结构与其它弯纱深度条件下形成的是不同的。而且,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