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杨柳青年画民俗艺术的衍变解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旭  杨正春 《包装工程》2016,37(18):44-48
目的以杨柳青年画为例,通过杨柳青年画民俗艺术的衍变解析,为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的民俗艺术保护与传承提供示范意义。方法以杨柳青年画的传统传承、社会传承、数字传承解析传承方式衍变;从杨柳青年画的年俗应用、设计应用、体验应用解析应用衍变。结论通过杨柳青年画民俗艺术的衍变解析,提升公众对民俗艺术的关注与重视,为民俗艺术传承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欧阳莉  赵玥 《湖南包装》2023,(2):154-157
橱窗作为商业展示的载体,是充满活力的空间。研究节日橱窗设计,将文化与商业进行有效结合,不仅是对橱窗展示创意的探索,更是对传统民俗元素设计的传承与发展。以具有民俗元素的品牌节日橱窗为案例,对其形态、色彩、空间、材质、灯光、文字等表现方式进行分析,归纳出节日橱窗的设计规律和方法。民俗元素的应用不是简单地描绘图案,从产生概念到元素提取再到主题表现,都需要设计人员从各个方面综合考虑,才能创作出更符合节日气氛的橱窗作品。传统民俗元素也可以结合现代新技术,表现形式与时俱进,能更好地使现代人接受理解民俗文化。文章研究传统民俗文化,提取有价值的元素,转化为橱窗的设计元素,既实现了商业推广,亦弘扬了传统的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3.
闫烁 《包装工程》2023,44(20):1-7
目的 通过对非遗表演的沉浸式体验及数字化形态特征、观演关系演变进行探索与分析,提出基于生物反馈的非遗表演沉浸式体验与交互设计方法。方法 对真实环境到虚拟空间发展过程中观众的观演模式及其交互方式进行研究,构建多人协同的人机交互方式,提出观众表演化身设计和多人共创交互叙事两种普适性的沉浸式体验设计方法,并通过表演实例进行实践和具体阐述。结论 通过观众的实际体验,提升了非遗表演沉浸式体验中的自然交互及文化传播效果,为非遗表演的保护与传承开辟了新的途径。研究为未来的非遗沉浸式体验提供了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魏鋆涛  任利民 《包装工程》2023,44(6):302-310
目的 根据当前国内中小型非遗专门类博物馆数字展陈设计发展滞后问题,探索数字孪生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设计转化方法,为非遗的数字设计保护与传播提供借鉴。方法 以数字孪生技术为基础,梳理数字孪生的起源、发展、相关理论模型和其在文化与设计领域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提出适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循环五维结构的数字设计转化模型,针对该模型的虚拟数字文化设计部分,从过去、现在与未来三个时间维度和象态、拟态与意态三个空间层级递进,分析了非遗数字设计转化机制。结果 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设计转化模型和非遗数字设计转化机制,得出针对中小型专门类非遗博物馆的数字情景展示设计转化策略,以提升参观者体验,加强对非遗文化的理解。结论 以非遗十里红妆民俗的博物馆情景展示设计为例,基于数字孪生理论使用倾斜摄影测量法,对非遗数字文化设计转化进行实践验证,设计十里红妆博物馆数字展示系统。该实践拓展了非遗数字设计转化的理论思路,并提升了参观者对非遗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认同,为中小型非遗专门类博物馆的文化活动空间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提供了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5.
石廷金  韩雪 《包装工程》2024,(10):377-384
目的 基于“非遗”研究多学科性的特点,不断深入理解“非遗”文化的意味,努力建立其与已有学术视角、知识体系的联系,探索公益广告研究和实践的新方法,并为“非遗”研究的发展贡献力量。方法 从艺术设计学、设计心理学、传播学视角出发,透过“非遗”元素在公益广告设计中的应用表现,高度提炼“非遗”元素,与东方美学思想融合,运用创造性思维,丰富创作内涵,创新表现形式,结合作者长期践行的平面公益广告设计及“非遗进高校”创新教育方法进行论证。结果 “非遗”元素对公益广告设计和传播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此外,公益广告设计的创新又反哺“非遗”的传承和传播。结论 “非遗”元素为公益广告创意思维与表现形式带来了独出机杼的影响,提升公了益广告创新的高度,形成当下原创公益广告设计创新的一种新路径。  相似文献   

6.
李青长 《包装工程》2023,44(18):337-340
目的 探讨虚拟现实技术在非遗文化传承中的设计原则与方法,进一步发挥技术的作用,提升非遗文化传承的效率。方法 针对非遗传承中的问题与困境,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加以突破,重视对非遗内容的精心打造,以更强的互动性和体验性来充分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精髓,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结论 虚拟现实技术在非遗文化传承中的意义不容小觑,但是具体的设计过程中,还应该以用户体验和用户接受度为标准加以实施。  相似文献   

7.
王涛  徐梦珠 《包装工程》2020,41(18):349-354
目的 探究设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转化中的应用策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性开发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方法 首先,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化的价值,剖析设计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互相促进的关系,分析设计在非遗商业转化应用中的可行性,并在明确设计在非遗商业化中应用现状的基础上,分析非遗设计存在的问题。然后从非遗产品设计、非遗品牌视觉形象设计、非遗可视化设计和非遗景区服务设计四个方面入手,结合实际案例,提出了设计在非遗商业化中的应用策略。结论 设计在非遗商业转化中的产品设计、品牌视觉形象设计、可视化设计和景区服务设计中的应用需要保证特色,保持与时俱进。设计是非遗实现商业转化的重要手段,将设计融入到非遗商业转化中不仅促进了非遗的传承发展,而且为现代设计赋予了精神内涵,达到了共赢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苗秀  侯文军  徐雅楠 《包装工程》2022,43(16):303-310, 409
目的 探究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方法框架与关键性设计因子,助力非遗数字化创新。方法 将非遗不依赖物质文化而存在的活态特征与虚拟现实技术的沉浸感、想象性和交互性等特征相结合,提出以虚拟现实游戏为载体作为非遗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价值传播的数字化创新路径。基于游戏元素四分法,在现有游戏设计模型和用户体验要素模型的基础上,探索设计流程与方法框架。基于评估的方法开展实验,通过因子分析法提取影响虚拟现实游戏体验的关键性因子。结果 从前期文化调研、非遗游戏定位、内容与机制设计、界面设计4个方面,构建了非遗虚拟现实游戏设计流程与方法框架。提出了包括真实性、游戏性、可用性和情感在内的影响虚拟现实游戏用户体验的要素,并提出了相应的设计策略。在方法框架与关键性因子的设计策略指导下,对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达斡尔曲棍球开展虚拟现实游戏设计与开发,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结论 虚拟现实游戏为非遗数字化带来了沉浸感、想象性和交互性体验,是非遗数字化创新的重要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9.
齐海涛 《包装工程》2020,41(20):195-199
目的 以传承和创新为主旨,在符号学语意下探讨非遗视觉元素创新衍生设计的有效途径,传承非遗技艺所蕴含的民间智慧与美学思想,形成基于民族文化深度思考的设计创新构建。方法 从非遗的视觉层面入手,依据现代符号学的语意特征,分为“非遗视觉元素符号提取转译”、“非遗视觉元素符号衍生设计”两大方面,结合前沿设计案例,探析非遗与现代设计的融合创新途径。结论 非遗是民族艺术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国文化价值观和东方美学精神,更是现代设计的创意源泉。在创新溯源的思考下,探寻多种途径的非遗视觉元素衍生设计方法,不仅使现代设计彰显浓郁的民族特色,而且能有效实现非遗项目自身的传承发展与重获新生。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时代下陕西民俗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开发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张浩 《包装工程》2016,37(18):30-34
目的用当代互联网思维以及生活、文化新理念的植入对陕西民俗艺术进行保护传承与开发,实现民俗艺术与现代文化创意设计产业的对接,为具有特色的地方民俗文化提供新的生存与发展新思路。方法以陕西民俗艺术进入国家非遗保护名录的艺术种类为例,进行调研与分析,通过策划包装与视觉设计等手段建立陕西民俗艺术大数据系统,打造陕西民俗艺术数字化推广平台,最终提出构建陕西民俗艺术在互联网+时代的新生存方式。结论通过运用互联网思维对陕西民俗艺术进行创新性的保护与开发,以民俗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开发与民俗品牌形象设计为突破口,将民俗艺术与当代社会生活方式融合,借助移动互联数字技术,开展民俗艺术的推广与创新,对地方民俗艺术文化品牌进行塑造,促进地方民俗艺术的发展,让人们了解民俗艺术,看到乡愁之美。  相似文献   

11.
美丽乡村建设战略的提出,为我国乡镇的可持续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几年,有关美丽乡村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各学科基于自己的专业视角展开了不同层面的探讨研究。对于设计学科来说,这个命题更是一个有理论价值、社会价值、民生价值、实践价值的创新方向。乡村的根基在文化,传统村落既是一个生产生活空间,又是一个承载文化脉络的文化空间,在文化的传承和展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贴近人民群众的艺术文化形式。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融入传统民俗文化元素,更容易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共鸣。通过对传统民俗文化元素的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策略的研究,拓展美丽乡村建设理论,积极推动传统民俗文化元素的活化传承,探索传统文化元素的当代转向。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非遗研究和创新设计的现状,以国家艺术基金“仫佬族民间刺绣工艺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为例,论述了重点培养民间艺术的设计转化能力,可以借鉴日本的“民艺运动”的经验,地域性文化可因发展的先进性,成长为世界性文化。认为真正的传承与创新是抽离了传统元素中具象的东西,形成其内在精神,而创新设计则需要设计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邓莉丽  刘晓丹  张泽玥 《包装工程》2018,39(20):291-296
目的 将传统苏州灯彩应用于现代室内与室外公共空间的灯饰设计中,打破其原先节日使用的束缚与限制,使其能够走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方法 以苏州走马灯为研究对象,从设计学角度出发,采用定性与定量以及案例研究的方法,通过对苏州走马灯造型、纹饰及功能设计的研究分析,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灯具设计相结合,拓宽灯彩使用环境及使用场合的同时,为现代灯具增加文化气息和艺术审美性。结论 走马灯的造型设计以苏州园林为出发点,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其纹饰题材雅俗共赏,表现手法多样,并与我国传统艺术及民间工艺相结合,功能设计集科学与艺术为一体,实用与欣赏兼具。将走马灯与现代公共空间灯具设计相结合,能够拓宽其应用领域,实现传统工艺价值的当代回归。  相似文献   

14.
孟昕  李秋实 《包装工程》2017,38(4):28-32
目的以民俗文化产品的创新设计为手段继承并发展锡伯族民俗文化。方法分析锡伯族民俗文化的特点及视觉艺术特征,在产品的传统继承、设计理念与设计形式的创新、设计元素提炼与设计渠道的建立等方面对锡伯族民俗文化产品创新设计进行深入探析。结论锡伯族民俗文化产品创新设计是以现代设计理念和视觉元素诠释民俗文化的特点与多维度的转变方式,是辽宁民俗文化发展的时代体现,为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提出了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15.
黄智孟  杨泽  梁燕敏 《包装工程》2023,44(16):431-439
目的 为改善广西河池市南丹县白裤瑶景区公共设施建设情况较差、无法营造地域文化特色的现状,对景区公共设施进行改造。方法 以Miryoku工程为理论基础,选取35个白裤瑶公共设施(作为研究样本)及32名受访者,使用评价构造法提取样本公共设施的魅力因素,再联合KJ法进行魅力语义的分类整理,制作评价构造图;根据评价构造进行公共设施的设计要素分析和样本的魅力语义关联分析。通过数量化I类分析,建立数学模型,体现魅力因素和公共设施设计要素之间的映射关系,得出设计项目偏相关系数、设计类目得分和决定系数,进而指导景区公共设施的设计。结论 通过研究分析了白裤瑶公共设施设计要素和游客感性意向之间的关联性,求出了用户偏好的设计要素权重,对景区公共设施进行创新设计,并通过问卷调查对设计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设计出的公共设施更能满足用户的偏好,可以体现地域文化特色、提升景区氛围、提高游客的认同感,此研究方法也可为类似的景区公共设施设计改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卢艺舟  贾洋  钱利淮 《包装工程》2022,43(18):311-319
目的 探索民艺体验产品的设计方法,帮助用户实现沉浸式体验,提高用户对民艺产品的认同感,促进民艺的活态传承。方法 以竹编体验产品为例,通过用户观察、访谈并以用户体验地图的方式提取出“乌镇竹编”民艺产品在用户体验上的优点和痛点,结合心流理论,提出民艺体验产品的设计策略,同时优化“乌镇竹编”民艺体验产品。结论 经用户测试验证,最优的民艺体验产品除了要具备符合现代审美、工艺流程简化以及材料工具模块化等特征之外,还应具备以下设计要素:产品选择层次化、目标设置精细化、学习形式交互化、背景知识通俗化、作品分享社区化。  相似文献   

17.
姚化化 《包装工程》2018,39(4):54-58
目的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入手,研究地域文化在景区视觉形象识别系统中的应用。方法从地域文化的内涵以及地域文化在景区形象设计中的应用现状出发,分析地域文化在景区视觉形象设计中的作用,通过历史元素表现型、地理元素表现型、民族元素表现型、宗教元素表现型等四种表现形式在景区视觉形象识别系统构建中的应用解析,论述地域文化在景区视觉形象设计中的重要作用。结论通过研究地域文化在景区视觉形象识别系统构建中的重要性以及表现形式,为地域文化在景区视觉形象识别系统构建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8.
杨思凝  沈自瑶  李志春 《包装工程》2023,44(12):223-234
目的 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民族旅游文化APP中,以满足用户在旅行体验中日益增长的情感需求。方法 采用层次分析法及正交试验对民族旅游文化APP内容及界面进行设计研究。首先,根据景区特色确定民族旅游文化APP设计的内容导向及预选内容,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优选和筛检;其次,在优选内容的基础上,对民族旅游文化APP界面进行设计,依据景区特色和界面设计标准建立正交表,同时对潜在用户的情感需求量化评价进行分析;最终,确定优化的设计方案。结果 通过结合景区特色、民族文化元素与用户情感需求,对民族旅游文化APP的内容及界面进行多角度和多层次分析与设计,以赛汗塔拉城中草原景区APP设计为例,为民族旅游文化APP提供了全新的设计思路。结论 将民族旅游文化和用户情感体验相结合,以用户的视角判定设计元素,使APP的设计更加人性化,也为以后的民族旅游文化类APP设计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闫占军  张书然 《包装工程》2022,43(6):269-271, 341
目的 探索新时期民间艺术元素与文创产品设计的交融与创新实践。方法 民间艺术是我国劳动者长期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中蕴含的元素符号、文化内涵等都在当前的时代发展中延伸出多样化的艺术形式。对民间艺术的现实意义和文化价值进行总结,并探讨其在与文创产品融合中所呈现的巨大的商业价值,总结两者在互相借鉴与发展的道路上所展现出的现实状况,尤其对不良的发展势头进行重点关注,总结基础性的民间艺术元素与现代发展趋势的结合路径,并就两者的融合与发展进行详细地解析与论述。结论 民间艺术资源的文化价值丰富,其与文创产品的融合是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方法,这既可以促进文创产品的设计创新,又能够让民间艺术在新时期获得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