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张冰冰 《绿色包装》2022,(11):165-169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对民俗文化的传承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导致一些浓郁纯粹的地方民俗文化正面临逐渐衰萎和消亡的危机。民俗色彩是民俗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地方民俗色彩进行研究,最大限度地挖掘其现代应用价值,让更多的人通过地方民俗色彩的应用呈现了解地方民俗文化、关注地方民俗文化和热爱地方民俗文化,这也是对地方民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手段之一。将色彩地理学研究理论运用于成都民俗色彩研究,结合自然景观和城市气质分析民俗文化的色彩表现,并以此总结成都的色彩文化习俗和城市审美偏向。  相似文献   

2.
马振龙  赵鑫  张耀升 《包装工程》2017,38(18):109-113
目的研究我国民俗文化创意产品创新设计的发展,进而找寻国民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方法通过对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中民俗文化创意产品市场发展现状的调研分析,结合天津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论证如何充分利用民俗艺术进行文化创意产品设计风格的创新表现方法。结果深入挖掘传统民俗文化艺术的优势资源,并充分利用现代的设计理念与科学技术是进行民俗文化创意产品创新设计表现的捷径。结论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不断革新,民俗文化创意产品在创新设计中,不但要表现出民俗艺术形式美、个性美的民俗文化特点,而且更需要考虑到现代文创产品自身必备的特质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制作手段,进而为当今我国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开辟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3.
张晓宇 《包装工程》2018,39(4):82-88
目的立足于江西本土文化,对当前江西土特产包装现状进行分析,挖掘具有地域特色、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一方面通过带有浓郁客家文化特色的剪纸艺术美化产品,提升土特产品品牌形象,增强知名度与美誉度,推动本土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以土特产包装为载体,带动客家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方法在对国内外土特产包装设计现状进行比较与分析后,从江西土特产包装设计观念、内容、方法上如何融入地方文化特色来进行研究。以极具地方特色的赣南客家剪纸艺术为切入点,对客家剪纸的发展历史、艺术特色、构图形式、表现技法、文化内涵、图案寓意、民俗民风等内容进行梳理与归纳,力图实现地方文化特色与现代设计理念完美契合的设想。结论为赣南客家剪纸艺术与江西土特产包装设计契合提供解决方案,为现代土特产包装设计理论与实践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4.
谢琼梅  姚松奇 《包装工程》2018,39(8):232-237
目的在保护萍乡傩活态生存的地方民俗环境下,对萍乡傩面具纹样的旅游商品进行开发研究,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分析来论证地方特色礼品包装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方法寻找萍乡傩面具纹样在历史发展演变和纹样类别特征研究两条线索帮助人们在地域特色旅游商品设计开发过程中理清思路和提供研究基础,为萍乡傩面具合理的保护和发展提供文脉传承的有益探索;通过对萍乡傩面具特色旅游商品市场现状分析和具体旅游商品开发案例的研究探讨地域文化对旅游商品设计创作的影响,帮助设计师在设计具有地域特色旅游商品时获得设计思路和案例借鉴。结论借助特色旅游商品创新设计思维,将旅游商品设计的符号化和情感化作为重要的思路与方法,创造富含地域文化情感和特色的旅游商品。  相似文献   

5.
凌秋月 《包装工程》2022,43(10):319-325
目的 用文创设计来开发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在传承中保护海南黎族传统民俗文化。方法 通过文献分析与个案比较研究,对黎族传统的物质、社会、口承和精神四大类民俗进行梳理、分析与提炼,对黎锦、黎族银饰等日常用品进行民俗文化的分析、提取和转换,探讨黎族传统民俗在文创设计和文化IP打造中的开发和创新设计途径。结论 黎族传统民俗文化内容丰富,富于民族特色和本土特色,结合新兴设计技术手段和文化IP理论探究,对其进行文创产品设计与开发,是打造民族民俗特色文创产品的重要途径。通过IP打造和文创产品设计,不仅可以提升文创产品的文化内涵,而且可以促进本土旅游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对传承和弘扬黎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产业化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妍  罗京艳 《包装工程》2018,39(18):73-77
目的为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态传承提供与时俱进的新方法,打破传统民俗产品的市场化程度较低、传承载体单层次化、消费群体单一化的局面。助力天津地域民俗文化发展,树立高品质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经济发展速率。方法从资源整合、生活需求、资源特色、传承发展的角度,整合天津非遗文化传承与民俗产品产业的互联关系。开发基于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天津民俗产品产业发展模式,建立以民族的需求、生活使用的需求、民族文化普及的需求、藏品消费的需求等方向的层级分析系统;从产业化进程角度把握非遗元素,建立数字化保护、展示及营销平台,以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结论在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文化用品产业化互联关系的基础上建立天津民俗文化产品产业化发展模式,促进民俗文化活态传承与社会经济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7.
唐诗博  和钰 《绿色包装》2022,(12):163-167
设计基于文旅融合视角,探索民俗从图形视觉符号到文化资源的转型。以侗族百家宴的视觉设计为研究目标,挖掘百家宴场景图案艺术,运用创新表现手法,对百家宴民俗活动中具有丰富观念基础和形式积累的视觉元素进行提取、重构与创新设计。在传播仪式观理论下,探讨设计语言的拓新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构建民族民俗文化的现代延展路径,实现民族民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为侗族民俗旅游和民族文创产品的发展提供利益点,并从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角度对侗族百家宴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加以创新和拓展,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传承。  相似文献   

8.
黄于瑶 《包装工程》2021,42(20):402-407
目的 民间民俗艺术文化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劳动中以一种艺术加工的形式,把随处可见的事物进行记录和总结,它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外在表达方式,用实物来展现心中的寄托与期盼.对于当下时代的发展来说,陕西关中地区的民间民俗艺术产业化的发展,将大大有利于推动当地的经济与文化的快速发展,而其中更重要的意义是在于对珍贵的民间民俗艺术文化资源进行传承和保护.方法 在讨论和分析的方法上主要采用实地调查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将西府花馍、凤翔马勺脸谱、关中剪纸等较为鲜明的内容进行了综合性的分析.结论 对于陕西关中地区民间民俗艺术发展来说,它历经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周期,并且积淀了深厚的民间文化的给养,逐渐地形成了具有自身鲜明的地域特点的手工艺品.因此,将从陕西关中地区民间民俗艺术产业化发展的现实意义角度出发,分析其目前的发展现状,制定出一套更加适宜于其发展的实施策略,使其更加具有经济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  相似文献   

9.
刘宪辉 《包装工程》2020,41(12):314-317
目的天津杨柳青年画是中国民间最具代表性的木版年画之一,其文雅细腻、端庄大方的艺术风格,一直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然而在互联网、新媒体发展迅猛的今天,要使这一民间艺术瑰宝得以传承和保留,只对其固态保护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以展现传统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方法依托杨柳青年画独特的艺术特征与民俗文化魅力,对其进行创新设计、多感官体验融合、数字产品开发和网络营销,实现杨柳青年画的多元化产品开发。结论研究杨柳青年画在新媒体语境下的多元产品开发,有利于年画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并能起到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带动地方旅游业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蒙古族民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标准化对于蒙古族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是民俗物品质量与安全的保障,是民俗文化发展的保障,也是促进民俗文化产业升级的必要条件。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的民俗礼仪文化为研究对象,阐述将标准化技术应用于内蒙古蒙古族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之上所带来的成果,自治区还制定相关的地方标准来规范蒙古族文化的发展,促进蒙古族传统服饰、餐饮、旅游等各大富有民族特色的产业提升为文化产业,使内蒙古蒙古族传统民俗文化在日常生活生产中得到传承,从而得到更好的保护。  相似文献   

11.
张浩 《包装工程》2016,37(10):1-4
目的将数字化的品牌设计方法与管理体系应用到凤翔民间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开发中,实现民间手工艺品与现代设计产业的对接,打造具有凤翔特色的文化产业模式。方法以凤翔民艺的调研和普查为基础,通过建立凤翔民间工艺美术大数据系统、开展数字化品牌设计、打造凤翔民间工艺美术品数字化推广平台,构建完整的数字化品牌管理体系。结论对凤翔民间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开发应以品牌设计和管理为突破口,引入现代创新设计理念,借鉴数字化技术,这既有利于塑造地方文化品牌,又能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汤晓颖  李婉莹 《包装工程》2022,43(24):306-315, 323
目的 针对数字化时代人们对民俗博物馆的数字文创设计新需求,以及目前民俗文化的传播问题,研究民俗博物馆数字文创的设计新融合与新思路。方法 分析萌系审美对民俗博物馆数字文创的意义和影响,借助文化的层次划分总结萌系审美在物质层、行为层和精神层的特征,基于皮尔斯的符号三元关系,深入探讨萌系审美、民俗文化与数字文创设计元素之间的联系以及设计方法,以佛山市祖庙博物馆为案例进行数字文创开发,并对设计结果进行效果验证。结果 根据验证数据,萌系审美的民俗博物馆数字文创设计模型指导下的佛山市祖庙博物馆数字文创能使用户获得较好的文化体验。结论 萌系审美的民俗博物馆数字文创设计模型能设计出被人们所接受和喜爱的数字文创,为民俗博物馆的数字文创设计提供了参考,能更好地传播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13.
高秦艳 《包装工程》2020,40(22):211-215
目的 探索海派民艺嵌入商品包装设计的创新方法与策略,为海派民艺的传承与应用寻求可行的路径。方法 从对海派民艺发展现状的梳理着手,分析其艺术特色及流派风格,以及在新时代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此基础上,研究不同类型海派民艺的特点及其嵌入商品包装设计的可行性,从包装色彩设计、图形创意、图案表现、结构营造、造型研发等五个方面,深入讨论海派民艺嵌入商品包装设计的创新策略,并以设计实案进行佐证,最后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归纳和反思。结论 基于科学的设计方法和创新策略实施,海派民艺可以有效地嵌入商品包装设计的各个层面,从而搭建继承、弘扬民间艺术的良性通道。该创新策略体系的建构,将为当代商品包装设计研究领域提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康拓  郭振山 《包装工程》2017,38(20):104-108
目的探索地方文化在图形创意中嫁接与融合的创作法则,得出图形创意的新方法。方法运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民间图形进行研究,分析地方文化在民间图形创意中的嫁接与融合。借助创意的思维方式,运用地方文化与图形创意的相互关系,寻找出嫁接与融合的创作方式的合理性,从而产生图形创意的新方法。结论地方文化是民间图形创意的源泉,将地方文化与民间图形创意相联系,深化了图形的意义。嫁接与融合的创作法则是图形创意有效的新方法,是文化传播与融合的新途径,是图形意义的升华。  相似文献   

15.
莫军华  刘蓓蓓 《包装工程》2019,40(22):247-252
目的研究"喜"文化创意产品在当代日常生活中的价值,探讨传统"喜"文化与文创产品结合的现实意义及创新设计的思路。方法采用文献阅读和综述等方法研究传统"喜"的文化内涵和构成"喜"图式的形态元素的相关资料,以其象征、谐音和通感表达的艺术手法为切入点,并结合对国内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等单位的文创产品开发现状和文创产品市场的调研,从产品造型、产品包装、"喜"文化熟语、喜色提取4个方面阐述"喜"文创产品的设计思路和方法。结论新时代语境下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就要在生活中落实传统文化存在的价值,以现代消费者的审美取向和需求为出发点,注重以品质、趣味、时尚的新面貌进行"喜"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开发,让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有更多选择。  相似文献   

16.
闫占军  张书然 《包装工程》2022,43(6):269-271, 341
目的 探索新时期民间艺术元素与文创产品设计的交融与创新实践。方法 民间艺术是我国劳动者长期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中蕴含的元素符号、文化内涵等都在当前的时代发展中延伸出多样化的艺术形式。对民间艺术的现实意义和文化价值进行总结,并探讨其在与文创产品融合中所呈现的巨大的商业价值,总结两者在互相借鉴与发展的道路上所展现出的现实状况,尤其对不良的发展势头进行重点关注,总结基础性的民间艺术元素与现代发展趋势的结合路径,并就两者的融合与发展进行详细地解析与论述。结论 民间艺术资源的文化价值丰富,其与文创产品的融合是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方法,这既可以促进文创产品的设计创新,又能够让民间艺术在新时期获得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柳刚  孙晓丽 《包装工程》2023,44(4):233-239
目的 探索民间图案在当今乡土文化中的消解与重构原因,从民间图案的流变试图构建乡村叙事设计的一般方法,从而推动艺术设计介入乡村的路径延展和完善。方法 通过田野调查、案例分析、文献研究和符号学分析等方法。从民间图案的历史性意蕴视野出发,对民间图案现代设计案例中符号变迁和消解原因的方法进行提炼和总结,探讨其在图像叙事中的叙事思路和重构路径。结论 民间图案作为乡土文化的视觉表征,通过设计师对其文化性、艺术性、历史性的价值挖掘以及对文化消解和重构思维的理解与应用,使其成为乡村叙事设计中符号传递的重要核心要素。其对于展现当代乡土文化设计自觉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王平 《湖南包装》2020,(1):123-125
加强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效提升传统文化新时代创新传承是高校艺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文章分析了地域文化资源创新传承与地方高校艺术教育特色发展的对接性,探寻了高校艺术教育对地域文化资源创新传承的方法与策略,认为借助高校的科研与教学平台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既彰显了地方高校立足于本土文化资源,服务于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特色办学理念,又激发了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保护、传播和创新发展的意识,是地方优秀文化保护与高校艺术教育创新发展的双赢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