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季文媚  卢泉 《华中建筑》2022,(11):135-139
道教作为中国现存唯一的本土宗教,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齐云山坐落于徽州,与地域文化相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道教建筑群,位列道教四大名山之一。该文从地域化视角对齐云山道教建筑展开分析研究,探究影响其发展的相关因素;归纳分析齐云山道教建筑的地域性特征,真正体现了“天人合一”的道教精神及民居、宫观浑然一体的民间性和乡土性。  相似文献   

2.
重庆地区道教寺观的“环境适应性”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要:自东汉以来道教及道教建筑在重庆地区百广泛发展。对于道教建筑而言,“道法自然”思想是道教建筑空间布局的重要依据,也是道教建筑区别于其他传统建筑的重要特征。以重庆现存道教建筑为研究对象,结合对地方史志文献的解读和建筑实例分析,通过对巧用地形,智取空间的建筑处理手法以及利用山地景飒“多视点、多维度”的特点,营造寺观“修仙向道”的环境氛围和增强观者视觉心理感受等设计手法进行研究,总结重庆道教寺观的“环境适应性”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3.
吴会  金荷仙 《中国园林》2024,40(2):37-42
作为在道教名山风景范式成熟下发展鼎盛的道教名山,如何融合区域及山岳特色达到范式的在地化转换?为探究这一问题,选取鼎盛于明中期且具有独特区域文化特征、山岳自然特征的安徽齐云山为研究对象,利用古今图文资料进行特定背景下的名山在地化风景营建分析。结果表明:1)齐云山的规划布局充分体现了道教名山成熟风景范式下的“天路历程”时代特征,但也存在“九里十三亭”这类特殊地段,同时还因山岳较武当山、泰山等海拔较低而更倾向于通过横向逶迤布置不同空间序列及山体断裂抬升等来达到“天路”意境;2)在地域习俗及山岳特色地质地貌的影响下,齐云山将范式内的具体景观空间进行了较为明显的在地化,世俗空间以依山势连续有规律构建的名山建设孤例“九里十三亭”和居高临崖、民商融合的中国道教第一村“月华天街”为主,承担世俗服务功能的同时也强化了山岳的神圣性;神圣空间除道教名山一般具有的从“无”到“有”营建的宫观祠庵外,主要包括自然地景神圣化后形成的3类廊道式丹霞洞穴圣所和各类峰石神物,着重利用从“自然场所”到“自然圣所”的空间转换来实现宗教功能。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5)
齐云山古称"白岳",以道教文化和丹霞地貌为特色,古有"黄山白岳甲江南"之称。道教为齐云山增添了人文色彩,赋予了其四大道教名山的重要地位。本文分别从创建时期、鼎盛时期、衰落时期与恢复时期四个阶段对齐云山道教的发展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刘群 《山西建筑》2007,33(20):28-29
通过对会仙观建筑群总体布局、建筑形式、建筑结构及建筑装饰色彩的分析,说明道教建筑是将中国传统建筑理念及建筑形式与道教思想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并为研究古代道教建筑及道教文化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吴会  金荷仙 《风景园林》2022,29(6):135-140
道教踪迹始于唐代的安徽齐云山,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状态。经过多方促进形成的满足信众朝山进香通行需求、观赏需求的香道,成为齐云山一个景观丰富的线性空间。在自然环境基础上,探寻促进齐云山作为道教名山发展的3个主要社会性缘由:道教、徽商、香会。并通过古籍查阅、现场调研所得资料,以图文互证的方式,从开端、发展、高潮和终局4个空间演变阶段来研究齐云山香道的景观序列,揭示其各部分空间的景观特征及标志性景观背后表达的意蕴。由此,可更加清晰地了解古代道教名山的景观空间营造,对现代相关类型风景名胜区的建设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依照轴线顺序介绍了河南地区清官式道教的建筑群体,从道观选址、平面布局、建筑形制等方面,分析了嘉应观的建筑形式及布局特点,归纳了河南官式道教建筑的一些特点,以及嘉应观建筑特殊历史背景下的独特之处,说明了其作为河南地区唯一敕建官式道教建筑的科学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齐云山,位于安徽休宁县城西,古称白 岳,是中国四大道教圣地之一。它与黄山南北对峙,丹霞地貌,“千岩竞秀,万壑争奇”,祥云绕峰,紫气冉升。乾隆巡游江南时赞齐云山“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明代著名旅行家、探险家、地理学家、散文家徐弘祖(别号霞客)曾两度登临齐云山,著有《游白岳日记》。 齐云山的兴衰 齐云山的建筑大抵从唐元和四年(公元809年),歙州刺史韦绶在白岳岐山石桥岩建“石门寺”始;至今已有11 90多年历史。南宋方士余道元创建佑圣真武祠于齐云岩,相传祠内玄帝神像,乃百乌衔泥塑成,卓著灵异,香…  相似文献   

9.
从人文视角深化对绿色建筑的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建筑理念的形成经历了四个阶段: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节能省地型建筑和绿色建筑。“绿色建筑”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当今,“绿色建筑”已经成为一个综合了自然、文化与经济等多层面问题的复合概念。绿色建筑的人文理念是绿色建筑的灵魂。“以人为本,诗意安居”是绿色建筑的核心人文理念,“以人为本”就是将人作为绿色建筑的根本出发点和归结点,“诗意安居”作为人类生存的一种理想化的审美境界,自然是绿色建筑所要追寻和达到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0.
知艺术馆坐落在新津县老君山下.是为那些信仰道教的人们修建的朝圣之地,建筑本身的空间设计和展览设计就充分彰显了道教的精神。建筑表皮所使用的瓷砖是用当地传统的加工方法生产的.所采用的材料也是在当地开采的.建筑师希望通过这样的设计,来赞颂道教所注重的自然与和谐。这些瓷砖通过用绳索连接起来的方式.像是摆脱了自身重量后轻盈地漂浮在建筑表面。建筑像是穿上了一层由粒子组成的可呼吸的表皮,这样的设计也使得建筑成功地融入了周围的自然环境。  相似文献   

11.
赵珂  夏清清 《中国园林》2024,40(2):43-49
在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系统网络化构建的探讨中,针对从自然生态系统本身出发、以绿地廊道连接绿地斑块的生态网络化构建方法容易出现预期结果远离人口集聚地、不易为人所用的空间不匹配问题,靶向构建自然生态保护利用与人类社会需求相互匹配的绿色开敞空间系统目标,引入生态系统服务概念,遵循其提供的以“服务流”链接自然生态供给与人类社会需求的级联框架,运用网络科学的中心度量方法,创新性建立由“挖掘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系统自然生态系统服务潜能的景观美学服务供给制图-评估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系统社会需求的景观美学服务需求制图-权衡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系统的景观美学服务流制图”三部分组成的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系统构建景观美学服务“供需流级联”网络制图方法,促成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系统网络不仅将破碎的生态环境恢复为一个连续整体自然生态系统,还具有匹配自然生态供给与人类社会需求的内在联系,推动人居环境绿化“从自然生态内在保护到价值外显利用”的积极生态保护转向。  相似文献   

12.
尹航  张超  赵鸣 《古建园林技术》2022,(162):114-119
胶东半岛三面环海,群山遍布,为道家思想的重要发源地。沿海的气候特征和特殊的海洋气象,使半岛山岳成为修建宫观园林的佳地。宫观园林在各山体并非平均分布,而是以昆嵛山、崂山为中心,呈局部聚集、整体散点的布局模式。将风水堪舆理论的寻龙、察砂、观水转译为“高峰”“山环”“水系”,运用地理信息系统,以此 3 项指标分别对半岛各山脉的风水景观格局进行分析。发现宫观园林的分布与山岳风水“大聚局”紧密相关,符合“大聚局”尺度下的理想景观格局的山脉宫观园林分布较多,反之则少。研究发掘了宏观尺度下胶东半岛山岳宫观园林分布与风水理论之间的关系,可为其他地区宫观园林选址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对中国古代道家思想进行简要描述,分析了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道法自然”“天人一体”和“上德无为”等哲学观点中所蕴含的城市规划思想,然后着重就其所体现出来的生态观、自然观提出对当代城市规划的几点启示,希望有助干当代的城市规划。  相似文献   

14.
武当山是中国重要的道教圣地,园林营建活动历史悠久、空间广袤、建造技术精湛,达到了皇家所要求的宏伟、威严和道教所追求的玄妙、超然,是人文美与自然美的高度统一。本文通过对世界遗产武当山文化景观的概述,认为武当山是人类文化的见证和古代科学技术的典范,也是我们建设山地人居环境的生动教材。  相似文献   

15.
惠州的传统道教祭祀场所受罗浮山道教祖庭的选址观念及道教文化的影响,随着道教的城市分支与地方民间信仰糅合,沿着东江水系边的惠州历史文化聚居点,对惠州的山水城市格局演化产生影响。通过对惠州东江水系中典型相近的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得出罗浮山等传统道教祭祀场所与城、镇的山水格局的关联,由此发掘出传统道教祭祀场所的选址观念及道教文化对惠州山水城市格局的影响,以求找寻出惠州山水城市格局、东江水系、罗浮山道教与民间信仰祭祀场所的更多联系脉络,为惠州历史文化名城地域性传统文化的保护带来更多广度启示。  相似文献   

16.
母宫位于泰山登山中路龙泉峰下,是泰山最古老的建筑群之一。斗母宫肃穆规则的奉祀空间与灵动多变的园林空间相结合,形成了泰山独具特色的道观景观。论文以实地测绘和文献梳理为基础,建立了该道观的立体模型、梳理了其历史沿革,对其环境背景、空间布局和造园特色作了系统分析。阐述了斗母宫与泰山自然山水的完美相融,群落庄重不失灵巧,建筑单体古朴大方、意境深远、文化内涵深厚等特色,突出了其文化审美价值和保护价值。  相似文献   

17.
李光 《室内设计》2011,(2):48-51
自然之美是自然万事万物本性的美,当代室内设计之美在于源于自然、融于自然的自然之形、天然之质、浑然之艺。本文从道家所倡导的道法自然、以自然朴素为美这一美学思想核心出发,论述了这一理论对于当代酒店室内设计的影响,以及这一思想在酒店室内设计的形态、材料、技术、色彩中的具体体现和应用。  相似文献   

18.
尹航  张超  赵鸣 《风景园林》2020,27(2):110-115
胶东半岛凭借三面环海的地理区位,成为道家思想的重要发源地。金元时期,内丹派全真道于此创立,使该地山岳道家文化景观得以迅速发展。在半岛特殊的自然气象、资源、地貌条件影响下,山岳道家文化景观的营造呈现出"序列性"特征,且其物象与内丹修道理论密切相关,形成诸多"山地风景道"。通过田野调查、测绘、访谈,探讨该类"风景道"的环境基底特征和文化内涵,总结"风景道"的景观层次与要素组成,并对其空间特征与要素布局进行分析。研究发掘了胶东半岛山岳道家文化景观的潜在规律,为保护当地该类景观提供新的视角,亦可为其他地域该类景观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