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控制方案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太阳能光伏发电是一种新型发电技术,结合山东济南力诺科技园1.6MW太阳能光伏并网电站工程,探讨了太阳能光伏发电工程的控制方案。  相似文献   

2.
根据太阳能发电相关规划,考虑到开发条件等因素,广西光伏开发将以中小型光伏发电接入为主,具有相对容量小、分布广等特点,也将对电网传统运营模式带来挑战。笔者首先总结广西光伏现状及规划情况,分析光伏发电特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光伏发电接入电网的基本原则,分析光伏接入电网的影响并提出对策建议,引导光伏电站的合理布置。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一种光伏电池的仿真模型,分析了占空比扰动法实现最大功率点跟踪的原理。为进一步简化算法,分析了基于输出电流检测实现最大功率跟踪的可行性,说明了算法的原理和实现思路,建立了Matlab仿真模型并进行了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证明了算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4.
目前并网逆变器已经成为分布式电源与电网间的主要连接装置,针对电网对分布式电源穿越特性日益提高的要求,本文对并网逆变器穿越技术进行了研究并予以实现,通过对电网电压的采样检测,采用电压型SPWM跟踪控制调整并网逆变器输出电压,使并网逆变器具备良好的穿越能力,在电网暂态故障时,可以对电网进行动态无功补偿且能够改变无功方向,协助电网电压恢复,在电网持续故障时,多余能量由Crowbar电路处理,可以长时间不离网运行。通过实验验证了本文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随着风电机组安装容量的不断上升,风电系统在电网故障情况下的运行变得尤为重要,电网导则要求风电机组在电网电压瞬间跌落一定范围内不脱网运行。针对使用背靠背全功率变流器的永磁直驱风电系统,提出一种在电网电压瞬间跌落情况下不脱网运行的方法。电网发生电压瞬间跌落时,网侧变流器运行在静止无功补偿(STATCOM)模式,依据电网电压跌落的深度决定发出无功电流的大小,通过快速提供无功电流来稳定电网电压,实现直驱型风电系统的低电压穿越功能。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电网电压故障时使直驱风电系统运行在STATCOM模式可以有效提高低电压穿越能力。  相似文献   

6.
蔺娜  刘星  葛晨 《西北水电》2014,(2):90-92,99
光伏阵列最大功率点的控制策略是光伏递变器研究的重点之一,文章在深入研究传统电导增量法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S-函数的恒电压启动的变步长电导增量法来实现最大功率点跟踪,并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搭建了光伏阵列的仿真模型,通过对比仿真结果可以证明,改进的电导增量法能够准确地反映出光伏阵列输出电压和电流的非线性特性,并且能快速高效地跟踪最大功率点。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电压源型超导磁储能装置(VSMES)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在Matlab环境下建立了VSMES的全时域仿真模型,利用所建立的模型对VSMES的稳态和动态特性进行了详细的时域仿真研究。详细分析了一个稳态周期内,各阶段VSMES的物理工作过程和能量流传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VSMES系统参数对其特性的影响特点。动态研究着重分析了系统参数对其动态响应的影响,以及在电力系统暂态过程中的作用。所得结论为VSMES系统的设计、运行和参数选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首先利用电路 dq转换技术,基于电流空间相量算法推导了一种三相AC-DC MC,即矩阵整流器系统的完整 dq变换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较为系统和全面的性能分析,包括功率特性分析,如电压利用率、输出电压极性、输入功率因数、有功功率、无功功率以及视在功率等性能指标,并绘制成图加以比较分析,便于对该变换器性能的认识。分析认为,该变换器是一种柔性的四象限三相AC-DC变换器,其特征为:①输出直流电压在负的最大值到正的最大值之间连续可调,最大值为输入相电压幅值的1.5倍,并依赖于输入电流位移和负载电阻;②功率开关电路部分等效成一个理想的变压器,能够调压和调流,同时能够进行前后级阻抗变换;③输入端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和输入功率因数都与输入电流调制度、输入滤波器参数、输入电流位移和负载电阻大小有关;④无功功率的调节能力依赖于有功功率的调节。还分析了单位输入功率因数的运行条件,划分了矩阵整流器四象限工作制及功率特性。  相似文献   

9.
针对传统移相控制下变换器传输效率低下、软开关难以实现等问题,对PWM控制与双重移相混合控制下变换器的工作特性进行研究。综合分析现有控制方法的优缺点后,决定采用PWM与双重移相控制结合的混合控制方法。经对其工作原理、传输功率与软开关特性进行研究,并在Simulink中进行仿真验证,表明所设计的混合控制方法可在更大功率范围内实现软开关,且可显著减小漏感电流有效值和峰值,验证了该控制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