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约翰.波特曼曾说过:"创造提高生活质量的空间是建筑师贡献给社会的最好礼物。"此次,在中国首都博物馆,约翰.波特曼艺术与建筑展览,展出了波特曼先生50年建筑设计生涯中著名的建筑项目,提供了让人们体验这些礼物的机会。  相似文献   

2.
杨镇源 《新建筑》2009,(1):30-35
当代艺术中的展览空间是展览设计中新的领域,而当代作品的多样性及其自由、丰富的表现手法则往往是建筑师的设计灵感的源泉。当建筑师参与展览设计的时候,如何展示空间的世界性成为建筑师首要考虑的问题。氛围,作为新的空间艺术性的语汇在这样的情况下被提出,然后慢慢被发展为一种新的建筑理论,一种对空间艺术性的描述。以“感河”(Mood River)展览为例,试图对氛围的空间理论和运用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3.
张嘉 《建筑师》2010,(5):117-120
建筑改变了城市空间形态,更多的建筑设计单位正在用自己的建筑语言来描绘城市的未来;不论如何改变,我们的建筑始终围绕着“人”与“环境”和谐的理念在创作:在城市规划中,低碳生态的建筑更是会在未来成为一种主导:这也引起了我们在建筑设计时的思考、创新、和不断的追求。  相似文献   

4.
部分现行消防法规已滞后于社会经济和建筑业的发展。以一座展览中心为例,探讨合理运用现有消防法规进行性能化分析,确保大空间室内建筑消防安全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5.
《城市环境设计》2011,(7):222-222
松浪光伦 1977年出生于大阪 2005年成立松浪光伦建筑设计公司 高级注册建筑师 "我们主动地思考什么样的房子是能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我们每天都在营造充满构思的空间,协调使用要求、房间特性和当地居民的关系。在我的大脑中这不仅是一个构想,更要落实到实际当中。"  相似文献   

6.
《城市环境设计》2009,(2):87-109
指向在社会变动中的真实和自发性的空间力量,创造那种抛旧有系统而依靠自发和不间断生命力的空间与建筑,不确定性与急速的变化是它的生命力所在。  相似文献   

7.
从建筑设计到生活方式设计在建筑行业有个有趣的现象:大师们会偶尔旁顾,设计起家具或灯具来,而且还往往成为经典。建筑大师有这种能力并不奇怪,建筑与工业产品一样,都反映并解决了人们生活方式与技术、美学、社会的关系,建筑师能洞察并处理好这种  相似文献   

8.
傅绍辉生于60年代.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在天大建筑系就读.师从两院院士彭一刚先生.少时的兴趣,师长的严厉造就了他扎实的基本功:对建筑设计纯粹的热爱使他似乎不知疲倦地一直在职业道路上向前。他在近二十年的职业生涯中已获得了很多重要奖项.同时也担任着不少社会职务。跟他的谈话既轻松又不轻松.轻松的是他平和的态度和朴素的言语.不轻松的是他背后的思虑以及折射出来对于"设计"这回事儿的苛严。  相似文献   

9.
<正>阿尔瓦罗·西扎I Alvaro Siza在安纳伯格庭院中放置着葡萄牙建筑师阿尔瓦罗·西扎的展览装置。该装置是由3种元素构成的:一根倒下的柱子,旁边放置着它的头部,也就是"柱头";一根竖立着的柱子;以及一根带有柱头的柱子。建筑师初次来到这一场地时,他发现从皮卡迪利大街一侧的柱廊看伯灵顿大厦外墙时,片段式的建筑元素能让人同想起原始柱子的形态,这让他深受启发。这些柱子标识着主要流线的起点和终点,形成笔直的中轴线,联系起街道和展厅:轴线穿越庭院、沙龙、  相似文献   

10.
读书、工作、结婚、生子、养家、养老。人一辈子的几十年,大多或将这样过去,也许中间有出走、有轻狂、有洒脱、有执念,但垂老时也免不了拿上拐棍,唤回儿时的脾气,回归本真。  相似文献   

11.
刘林 《云南建筑》2005,(3):71-72
记得刚踏进建筑设计行业初始,自己一直期望着在每个规划设计、方案,甚至一个极小的细部设计中能追寻着大师们的足迹,做出光影丰富的空间,别致的形式,甚至只是一个有标志意义的符号,从中得到自我的体现。伴随着不同项目的考验与锻炼,自己也深刻体会到了建筑创作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的创作,其创作的过程是多专业,多学科交叉的过程;其运作的过程是多系统多工种的配合运作过程,而传统意义上的建筑设计仅仅是这~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为一名执业建筑师,其所履行的责任与应尽的义务应该是全方位与全过程的。一个项目的建设过程从项目总体构想策划到可研立项,从规划到建筑策划及方案设计,从项目建设到交付使用,建筑师在不同过程中扮演着不同角色,承担着不同级别的责任。认识到我们各阶段的职责所在,建筑师才能对项目进行总体的把握及利弊权衡,也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合格的建筑师。  相似文献   

12.
项目概况建设名称: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项目地点:上海市黄浦区花园港路200号建设单位:上海世博土地控股有限公司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设计单位: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原作设计工作室主创设计:章明、张姿、丁阔、丁纯、孙嘉龙、王志刚、章吴设计时间:2011年3月~2012年3月竣工时间:2012年9月总建筑面积:41000m~2摄影:张嗣烨、王远、章明引言165m高的原南市发电厂烟囱矗立于黄浦江边,因变身为超尺度温度计而为大众熟知。其10m开外的主体建筑——原南市发电厂主厂房,于世博会期间转身为城市未来馆,并继而在后世博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浪潮中转变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同上海博物馆、中华艺术宫一起,形成完整的"古代、近代、当代"上海艺术博物馆体系。  相似文献   

13.
袁烽 《建筑学报》2012,(8):48-49
当我们厌倦了城市格式化办公空间;厌倦了把工作当成生活的对立面;厌倦了承受空调与暖房带来的浑噩空气的束缚,是否可能重建梦想?我们是否可以突破现实开发模式下的办公空间消费?是否可以自己创建自我的理想空间?  相似文献   

14.
瞿丹 《新建筑》2009,(1):52-58
从纽黑文回来,迟迟不能提笔写一下康。这很大程序上是由于语言之间的界限——艺术语言与日常语言间的沟壑在此难以填平。但不写几个字,内心又总觉得欠个交代。那个低调的建筑,沉默于奢靡世界的一角,好像身披麻布、头顶光环的殉道者。而它所殉之道,却正是照耀一些人生活的光。  相似文献   

15.
UED:作为一名参展建筑师兼展览设计人,您在展览的形式和内容上都做出了精心的安排,那么在概念的构思、组织的逻辑、形式的安排上面都有哪些考虑?王辉:本次展览需要反映当今中国建筑师的品位、理念和水平,因此不能说  相似文献   

16.
大城市的发展使得居住空间日益逼仄.而人们对居住空间的要求却并不减少。厌倦了单层住宅的单调乏味,高企的房价又使得购买别墅仅仅是个梦想。于是,跃层住宅应时应景地成为最佳选择——既满足了空间多变的需求.房价又不至于令人难以接受。而在小空间的跃层生活,也愈发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7.
《城市环境设计》2012,(11):41-41
2012年11月25日,“城市:新空间——新道路”构建未来可持续的城市中法建筑师研讨会在798艺术区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行。此次研讨会由法国大使馆、法国建筑师对外合作协会、《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和习那城邦工作室联合举办。研讨会邀请中法两国的知名建筑师、建筑学者和建筑专家,通过三场讨论,共同关注城市建设的沿袭与发展、当代建筑设计的可持续性以及环境对于构建可持续城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日本歌人腾远定家有一首关于茅屋的和歌:“顾也茫然,花红叶皆不见.秋日晚,海滨茅屋残。“日本文化有着和中国不同的价值标准.可以总结为“恬淡、闲适”.甚至偏好简陋.但绝不是寒酸粗鄙,简洁朴素的外表下往往隐藏着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建筑在演进的过程中需要传承与发扬。西北地坑窑,这种传统建筑形式,饱含地域文化。然而这种极具中国西北地域特色的建筑形式正在逐渐消失。设计者通过自己在地坑窑中的生活体验和认知,分析研究问题以对抗劣势,发挥优势,重塑地坑窑空间形式,移植地坑窑生态物理环境,达到对文脉的传承,探究建筑应对环境的多种可能,希望能唤起人们对传统建筑的记忆认知。  相似文献   

20.
韩美林 《建筑》2013,(4):18-19
雕塑不只与建筑密切相关,它首先是与这个时代紧紧连在一起的。我曾经画了很多画,准备办画展。画都是平面的,我想干脆做雕塑吧。开始做的是陶瓷小雕塑,还不是城市里的那种大雕塑。后来没想到人家就看上了,非得让我做大雕塑。我的第一件雕塑作品与马相关。这个作品刚拿出来的时候,遭到了很多非议。因为我采取了剪影式的艺术形式,就像我看到马在公路上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