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推进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加快构建职业教育“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体系,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等已成为新时代职业教育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高技能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和使命,随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亟需培养一大批高技术高技能复合型人才,而“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促进就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从以学生为中心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了新时代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按照“以岗为导向、以课为主体、以赛为促进、以证为标准”的理念,积极探索“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改革路径,通过构建全方位校企合作机制、基于岗位要求设计开发课程内容、对接引入技能大赛新技术和新理念、分析融合1+X证书标准和考核点,深入推进“三教”改革,形成了“岗技一体,四维、四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素养,从而更好地服务区域制造业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前汽车产业需要复合型技术能产业工人,新型国家职业鉴定也正处于探索阶段,通过走访调研汽车企业对技能人才的能力需求,结合教育部和人社部对职业鉴定相关要求,借鉴职业技能大赛和创新创业类大赛理念,落实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加强"岗课赛证"融通,创新汽车类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为职业教育汽车类人才培养提供新路径。  相似文献   

3.
“1+X”证书是探索实现学历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的制度,用于指导职业教育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然而“1+X”证书试点实施以来,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人才供需不匹配,“1+X”证书中的“X”与“1”融入深度不够,“三教”改革不力,“赛、教”脱节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以汽车专业领域为例,提出以“1+X”证书制度试点为契机,打造汽车专业“岗、证、教、赛”四位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通过调研分析企业工作岗位需求作为根本出发点,梳理企业的岗位层次、岗位群、岗位典型任务,以及岗位的所需的相关证书,对标“1+X”证书。整理专业课程,将“1+X”证书模块内容分散融入到具体的专业课程中,实现课证融通。实施“三教”改革,引“赛”进入日常教学活动等方法措施。实现了各项目标:在人才培养模式中以“岗”定“证”,让“证”入“教”;“三教”改革中,教师队伍“双师型”化,教材“立体化”,教法“多样化”;“教、赛”融通一体化,职业技能竞赛“普遍化”;学生持“证”上“岗”,学生能力“综合化”等。总之,该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既满足企业的需求,同时也促进学生的个人职业可持续发展,达到培养技术...  相似文献   

4.
“机器人系统集成”是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培养学生工业机器人系统方案设计、硬件安装、程序调试、运行维护等能力。由于产教融合深度不够,该课程现有教学内容普遍滞后于生产实际,存在学用脱节、技能滞后的问题。基于此,研究了“岗课赛证”融通的“机器人系统集成”课程改革。通过对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山河智能股份有限公司等湖南区域内工程机械头部企业进行调研,总结了相关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确定了课程教学目标,实现了岗课融通;对标岗位职业能力,遴选出机器人系统集成赛项,以竞赛设备为教学载体,开发出贯通是教学项目,实现了课赛课融通;遴选工业机器人职业技能1+X证书,完成试点申报,将学生考证结果融入课程考核评价中,实现了课证融通。“岗课赛证”融通的“机器人系统集成”课程改革将“岗”“赛”“证”融于“课”,实现了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与产业、竞赛、证书的主动对接,有利于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及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锤炼。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提出的“岗证赛课”融合,立足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探索《建筑施工技术》教学改革实施路径,从而为构建基于“岗证赛课”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标准提供指导思路。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与以后到工作岗位的实际工作能力。  相似文献   

6.
随着职业教育的推进,对于职业教育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期待职业院校能培养综合素质过硬的专业技术人才,希望人才能为企业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的建设贡献力量。电气设备运行与控制专业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专业,要求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实操能力。通过课堂教学完成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目的同时也对电气设备运行与控制专业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阐述了岗课赛证引育课堂改革的含义,即课堂打造成学生学习岗位工作知识和技能、掌握执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备战专业技能大赛的训练场。分析了岗课赛证引育课堂改革的意义: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完善学生综合素质,顺应职业教育改革。剖析了岗课赛证引育课堂改革的内容:课岗融合、以岗促课,课证融合、以证促课,课赛融合、以赛促课。岗课赛证引育课堂改革适合广西职业教育电气设备运行与控制专业群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7.
彭雄凤 《装备制造技术》2023,(7):115-116+129
在工业4.0背景下,制造业正朝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起源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数字孪生技术得以广泛应用,催生出“数字孪生应用技术员”这一新型职业,基于人才需求,职业院校纷纷开设“数字孪生建模与应用”课程。该课程团队以“岗课赛证”融合育人为抓手,通过以岗定课、以证融课、以赛促课的方式,进行“数字孪生建模与应用”的教学实践研究。基于岗位能力需求和典型工作任务,按照“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学做合一”的原则重构模块化教学内容;通过课证融合实现课程内容与技能证书考核内容无缝对接,开发学习视频、习题、案例、电子课件等多样化的配套资料,优化教学资源;以各类技能大赛作为引领进行教学改革,满足学生差异化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同时,将数字素养贯通全程,融入数字信息安全、数字心理问题安全、数字意识形态安全和数字道德等素养内容,坚持德技并修的数字化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与岗对接”“课证融通”“课赛融通”“素养贯通”的教学实践,学生的技能水平进一步提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证通过率达95%以上,竞赛也取得了好成绩。  相似文献   

8.
胡玲玲 《装备制造技术》2023,(8):143-145+174
“岗课赛证”融通要求将岗位典型工作过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基本操作规范、职业技能竞赛内容及评价标准三类要素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中,而构建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适应新时代行业企业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内在要求,是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重要纽带。从问题出发,提出从行业企业岗位需求出发,构建基于岗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并明确了“岗课赛证”融通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实施路径与方法。构建“岗课赛证”融通实践教学体系应是以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以职业技能竞赛的碎片化、代表性工作任务为融通口,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考核标准为引领,确定专业所面向的目标岗位群、证书和竞赛领域,获取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提取赛证育人元素,分析职业能力,将职业能力转化为实践教学目标,将赛证育人要素融入实践教学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范式组织开展实践教学。  相似文献   

9.
热能动力工程技术专业培养从事发电厂热力设备运行、检修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单元机组集控运行”课程与发电厂运行岗位息息相关,本课程对于培养学生今后从事发电厂运行工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单元机组集控运行”课程的教学改革,在充分分析运行岗位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的基础上,对接“1+X”发电集控运维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标准,融入全国高等院校学生发电机组集控运行技术技能竞赛的相关标注、要求,重构课程教学内容,以典型项目引领工作任务,将课程内容重构为四大项目及十四个子任务,以实现课程教学内容对接岗位工作任务;改进教学方法,创新“三阶五导三练”教学模式,引入运行操作票通过岗位角色扮演提升学生技术技能,利用“1+X”发电集控运维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平台和发电机组集控运行技术技能竞赛大赛平台提升学生技术技能;创新评价手段,将课程考核与集控运行岗位标准、证书考核标准、大赛标准相结合,通过“岗课赛证”的高效融合,提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高职汽车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建设与课程体系构建亟待改革。高职“1+X”证书制度作为一种新的证书评价体系,为高职教育的专业课程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通过对高职“1+X”证书制度的背景、发展现状以及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课程体系面临的现实困境进行分析,结合“1+X”证书制度对课程体系的指导作用,探讨高职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课程与“1+X”证书制度之间的融通关系,提出高职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课证融通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课程体系的构建以服务学生岗位工作的知识技能需求为导向,注重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与职业岗位知识技能需求、课程教学课程有机结合,以实现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模块与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岗位技能模块有机结合,建立融合的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核心课程模块。采取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方法,分别通过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转换三个步骤给出建课程体系构建的具体思路,加快新能源汽车的检测与维修技能型人才培养进程。  相似文献   

11.
以"岗课证赛"为引领,紧紧围绕当代职业教育发展难题,解决职业岗位、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技能大赛等发展难题,通过创新型教师团队建设、新型教材建设、校企"混合多元"教法改革等方面解决了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从广西玉林农业学校的视角出发,分析"岗课证赛"的探索与实践,旨在为职业学校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2.
随着汽车“新四化”的技术变革,对新能源汽车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当前高校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以南航金城学院新能源汽车专业为例,从校企协同育人生态体系构建、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校企共建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改革、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实践基地共建等方面提出了应用型高校深度产教融合的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举措。以期为相关院校在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过程中提供借鉴,培养出产教高度契合的满足现代产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3.
长三角作为国内六大汽车产业集群之首,与其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新能源汽车人才紧缺。高职院校是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本文在高职院校双高建设背景下,首先充分调研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需求,遴选合适岗位,确定知识、技能、素养要求,随后结合新能源汽车“1+X”技能等级要求,设计面向不同生源分层分类的课程体系,最后提出“双引一培”、“数智赋能”策略提高教师专业教学能力及专业课授课方式,以期能有效提高高职院校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4.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融入1+X证书后,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么将教材、课程、教学模式及实训条件等因素融入日常教学,实现课证融通,是一个急需化解的问题。本文根据汽车制造维修类专业人才培养特点,提出了课证融通的教学模式,为相关专业的改革提供了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5.
专业教学标准是规范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建设水平的纲领性及指导性的文件。新专业目录修订背景下,职业教育要谋长远、开新局,各个专业的国家教学标准研制是关键一步,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和三教改革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从专业教学标准作用、打通人才一体化培养通道和贯彻“岗课赛证”融通育人理念方面剖析增材制造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标准研制工作的要义,着重从“政、行、企、校”“四方联动”组建“能编写、善教学、精技术”产教融合的标准研制团队,构建“四位一体”“岗课赛证”融合育人的教学融通体系,中高本一体化设计探索,人才培养成长通道打通等方面进行专业教学标准实施路径研究。从共融共修、继承与创新和机制创新3个方面进行特色经验探究,并对体现发展和注意“尺度”的专业教学标准制定的注意事项进行总结思考,以期能发挥专业教学标准在人才培育中的基础指导作用,并传导形成人才培养改革的“链式反应”,有效推进相关院校的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育质量。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知识与技能大赛的开展,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重视技能大赛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本文通过分析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学及竞赛现状,阐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赛教结合”信息化教学模式的重大意义,深入探究了“赛教结合”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过程。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专业为例,探索研究“三层交融、四阶递进、四途并举”的高职汽车专业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表明高职院校汽车专业根据“三层交融、四阶递进、四途并举”开展专业人才培养,学生受益面大,受益程度深,双创人才培养收效显著;教师团队双创能力水平与双创教育质量显著提升。宣传推广示范性、辐射力、引领性强的双创人培理念和模式,为高职院校汽车专业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示范引领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针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存在的传统教学模式不能满足职业教育需要及社会对技能型人才需要的问题,分析岗位培养订单、项目合作订单、企业订制订单等形式多样的订单培养模式的优势和劣势,探索“岗课证相融通,教学做一体化”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以期全面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9.
随着国家对环保要求的提高,中国逐步开始从政策扶持和实际投入进行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投产,相比传统燃油车,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时间较短,培养售后服务的高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和课程相对较迟,新引进教师和转专业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同时教学设备不齐全,学生实践工位少,学生动手少,岗位用人不突出,导致教学效率低,为了提升教学效率,对教学平台进行了设计和研究,实现岗赛证教通融,最终达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平台。  相似文献   

20.
在机械专业教学未改革之前,机械类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方法仍然停留在被动学习模式,实施方法仅限于人工计算和手工作图。针对上述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的问题,本文以发动机曲轴检修相关实训为例,详细阐述了应用"课岗融合模式"进行的实践研究,实现了机械专业教学体系、知识结构和基本技能的优化,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相关能力,加深了学生对基于统一产品数据信息的设计与制造技术集成的理解和掌握,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