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达钢450 m3高炉煤粉喷吹系统于2005年建成投产,设计为无烟煤与烟煤混喷.试生产阶段采用无烟煤喷吹,然后进行无烟煤和烟煤混喷并逐渐提高烟煤比例,直至实现全烟煤喷吹.在实现全烟煤喷吹以后,高炉平均风温提高了105℃,冶炼强度提高了0.240 t/m3·d,焦比降低了151 kg/t.因此,全烟煤喷吹这一工艺的成功实现,为达钢集团公司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天铁高炉在煤比达到150kg/t后,由于一直采用单一煤种无烟煤喷吹,煤比无法进一步提高。2009年进行了高炉混喷工艺改造,通过攻关实践,煤比已达到170kg/t以上,收到了节能降耗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在2 500 m3炼铁高炉喷吹烟煤、无烟煤基准配比保持含量90%、95%、97%不变的基础上,分别用10%、5%、3%的CDQ粉替代烟煤,制取混合煤样进行工业化试验,结果表明:CDQ粉混喷比例稳定在3%时,高炉运行稳定,平均日产量略增3.96 t/d,煤比降低2.64 kg/t,焦比升高1.33 kg/t,燃料比降低1.31 kg/t,高炉燃料成本降低了40元/t。  相似文献   

4.
魏宏强  王纲  杨春生 《河北冶金》2007,(4):31-32,11
邯钢7号高炉(2 000 m3)利用烟煤和无烟煤混合喷吹,通过采取精料、广喷均喷、不断优化高炉操作等措施,使高炉煤比由2005年的131 kg/t提高到155 kg/t,焦比大幅度降低,降低了生铁成本.  相似文献   

5.
马德仁 《炼铁》2004,23(3):39-41
海鑫1080m^3高炉喷煤系统采用中速磨负压制粉,一级高浓度低压脉冲长袋式收粉器收粉,喷吹系统采用双罐并列单管路加分配器浓相输送工艺。喷煤系统是按喷吹烟煤设计的,最大喷煤比200kg/t,年平均喷煤比180kg/t,设备出口煤粉浓度≤50mg/m^3。喷煤系统投运后喷吹无烟煤,在无富氧的情况下,喷煤比很快达到117kg/t,运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安阳钢铁公司炼铁厂5座300m3级高炉采用烟煤与无烟煤混喷技术获得成功。过去该厂高炉均采用无烟煤进行喷吹,由于受无烟煤性能的限制,喷煤比超过90kg/t铁时,就使炉内未燃煤粉增多,降低煤焦置换比,从而使综合燃料比升高,提高了生铁成本。采用烟煤与无烟煤混喷后,高炉喷煤水平大幅度提高。目前烟煤喷吹比已达75%,年均吨铁喷煤比由过去的78kg上升到目前的125kg,年均吨铁入炉焦比由过去的476kg降到现在的440kg。混喷后吨煤粉电耗由全无烟煤的121.4kWh降到目前的55.8kWh,而且使制粉能力、煤粉燃烧效率,煤焦置换比等多项技术指标大幅提高安钢高炉…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背景下,钢铁行业积极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而高比例低阶煤喷吹则是高炉减碳降耗、提高冶炼效率的关键技术。本文对某钢铁企业5种常用喷吹煤资源基础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三种无烟煤相比,1#无烟煤与3#无烟煤成分接近,且固定碳含量均高于2#无烟煤;2#无烟煤的挥发分略高,灰分略低;可磨性由优到劣排序为2#无烟煤>3#无烟煤>1#无烟煤;3#无烟煤的喷流性指数最好,为74,1#无烟煤的喷流性指数最差,小于60;三种无烟煤的爆炸性较弱,回火长度均为0 mm,着火温度均大于400℃,燃烧特性指数S由大到小排序为3#无烟煤>1#无烟煤>2#无烟煤。五种煤的反应性排序为:2#烟煤>1#烟煤>3#无烟煤>1#无烟煤>2#无烟煤。在此基础上,选出适合高炉高比例低阶煤工业试验的两种煤粉:1#烟煤和3#无烟煤,进行喷吹工业试验,结果表明,相对于基准期,喷吹高比例低阶煤后高炉利用系数增加,日产铁量提高50 t,喷煤成本降低3元/吨铁,煤比提高7.39 kg/t,燃料比降低4.14 kg/t。实践证明高比例低阶煤喷吹技术在钢铁企业...  相似文献   

8.
酒钢高炉喷煤系统设计年喷煤量11~13.5万t,在富氧率为2.7%时,煤比可达140kg/t,喷吹煤种为无烟煤(70%)和烟煤(30%)的混合煤。自1994年喷煤系统投入生产以来,通过不断对喷煤工艺及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并不断优化高炉富氧喷煤操作,使煤比由投产初期的30kg/t提高到目前的70kg/t水平。  相似文献   

9.
宣钢1260m^3高炉喷煤系统投产后,采取多项技术措施,强化操作管理,2001年上半年煤比达到141kg/t,并实现烟煤无烟煤混喷,烟煤比达到75%。  相似文献   

10.
莱钢3200m3高炉通过抓原燃料质量、优化炉料结构、实施烟煤与无烟煤混合喷吹,改进高炉操作制度、稳定炉温、改进煤枪、加强炉前出铁等措施,使喷煤比达到170kg/t,大焦比降至300kg/t,平均燃料比515kg/t,实现了低耗经济冶炼。  相似文献   

11.
为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通过采取改善原燃料质量、适时调整煤气流分布、提高压差和高富氧大喷吹等一系列操作技术措施,并实施低硅冶炼,邯钢7^#高炉在存在采用料车上料、热风炉建造技术差、只能喷吹无烟煤等设计缺陷的限制下,平均日产达到5100t以上,利用系数达到2.55t/(m^3.d),煤比160kg/t,焦比320kg/t,燃料526kg/t。  相似文献   

12.
为了使武钢高炉达到经济性喷煤的目标,通过煤资源调查,掌握了适合武钢喷吹用煤的煤源情况;通过对高炉大煤比条件下的风口理论燃烧温度进行计算,分析了影响高炉喷煤的主要因素;通过对武钢高炉炉尘中的残碳量及其来源进行分析,发现目前操作条件下炉尘中源自煤粉的碳量占总碳量的10%左右,此结果已用于研究未燃煤粉在炉内的利用状况及评估高炉喷吹煤粉的燃烧情况;通过对高炉操作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煤比在160~170 kg/t时,高炉燃料比较低。实践结果表明,上述经济性喷煤技术在5号高炉应用后,在煤比仅略增加0.8 kg/t的情况下,焦比降低了9.7 kg/t。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太钢高炉喷吹煤配煤成本和煤粉质量相悖的问题,运用混料设计中极端顶点法进行试验设计,建立多指标响应优化模型。结合太钢煤种性能特点,以无烟煤、清徐煤、府谷煤、兰炭粉作为混料的4种因子,将混合煤的配煤成本、固定碳含量、挥发分、灰分、硫分和发热量等指标进行优化分析。在当前价格体系下的研究结果表明,当无烟煤、清徐煤、府谷煤、兰炭粉的比例为18∶36∶34∶12时,配煤成本和煤粉质量综合效益最优。本研究应用于太钢配煤现场生产中,取得煤粉固定碳质量分数高于72%、燃料比降低10 kg/t、配煤成本降幅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了鞍钢股份有限公司鲅鱼圈钢铁分公司目前使用烟煤性能的基础上,应用数学优化方法进行喷吹煤粉中高比例烟煤配入研究,并对优化后配煤方案的燃烧性能、输送速度以及理论置换比进行了分析,得出高比例烟煤配煤喷吹具有可行性,确定了最优化的配煤方案,并开展工业化试喷吹,试验期间2座高炉整体稳定顺行,1号和2号高炉均取得了提高喷煤比3.86 kg/t和1.89 kg/t、降低燃料比6.14 kg/t和5.39 kg/t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安钢300 m3高炉烟煤无烟煤混喷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窦庆和  魏群  郭明江  聂世锋 《钢铁》2001,36(3):9-11
安钢5×300m  相似文献   

16.
高炉喷吹煤粉燃烧性与反应性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高炉喷吹煤粉的冶金性能,采用热重分析法对6种无烟煤和1种烟煤进行燃烧性与反应性研究。结果表明,与无烟煤相比,烟煤在不同温度下的燃烧性和反应性均明显高于无烟煤。混煤的燃烧率实测值大于加权值,使用混煤可以发挥无烟煤和烟煤各自的优点,加快燃烧过程,提高混煤燃烧率。随着混煤中粒度小于74 μm煤粉所占比例的增加,燃烧率增大。在高煤比喷吹条件下,混煤煤粉粒度小于74 μm的比例控制在75%左右。结合无烟煤的燃烧性和反应性试验结果,建议喷吹煤粉采购中应尽可能多地采购无烟煤C资源,同时控制无烟煤E的采购量;高炉提煤比操作中应将无烟煤C确定为喷吹用无烟煤的首选煤种,以提升混煤燃烧率和发挥未燃煤粉保护焦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主要分析了某无烟煤J的工艺性质及其在宝钢高炉喷吹应用的实践。该煤的灰分、硫分和挥发分较低,其燃烧特性优于常用的无烟煤A,低位热值与无烟煤A接近;其可磨性较低,需与可磨性好的喷吹煤混合制粉才能满足高煤比制粉要求。从工艺性质分析看,该煤可部分替代无烟煤A在高炉中的使用。在高炉喷吹实践中配入该煤后,高炉各项操业指标表现良好,具有较高的理论置换比,可有效替代焦炭的部分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刘然  王杏娟  梁春朝  吕庆  冯帅  杜林森 《钢铁》2013,48(7):12-16
 以邯郸钢铁公司2种高炉喷吹用煤粉作为原料,用马弗炉进行预热,测定不同温度预热后的失重率和燃烧率,并采用扫描电镜(SEM)观察预热后煤粉表面结构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烟煤150℃预热时的失重率为512%,且随着预热温度升高,煤粉的失重率增加,预热温度300℃时失重率可达到17.24%。无烟煤预热后失重率变化不大,预热温度为300℃时失重率仅为5.66%。预热后煤粉燃烧率明显升高。300℃预热条件下的烟煤燃烧率为89.74%,相对于原煤提高了15.67%,无烟煤燃烧率为85.19%,相对于原煤提高了24.80%。预热后煤粉表面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层状和孔隙结构增加,从而提高了煤粉的燃烧率,为提高预热煤粉的燃烧率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