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感官评定、仪器测定和模糊数学评定的方法,研究杂种野猪的肌肉品质特性,通过与当地白猪比较分析,较全面地评定杂种野猪肉的感官品质、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结果显示,成熟后的杂种野猪肉色泽为3.6,接近于色泽的标准值3.5;其肉质的大理石花纹不丰富;将嫩度、风味和多汁性分别赋予0.4、0.4、0.2的加权值,应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对其肉质做出了客观评价,评定结果为良好,杂种野猪肉优于当地白猪肉;杂种野猪肉蛋白质含量较高;脂肪含量较低;成熟后的pH值较高;蒸煮损失率和滴水损失率均较低。  相似文献   

2.
野杂种猪肉品质特性研究及应用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晓琼 《肉类研究》2006,199(10):38-40
本文综述了野杂种猪肉品质特性的研究及利用状况,分析了大面积推广应用野杂种猪可能出现的风险,并提出了开展野杂种猪肉品质特性选育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在日本,有许多独具特色的小吃,令人一尝之下难以忘怀。 东京的野猪肉 在东京隅田川有家300年的老字号野猪锅老店,店里所卖的猪肉,那是猎自深山的野猪,以肥瘦相间的五花野猪肉为上品。由于野猪以山羊和栗子为食,因此肉质精美而又有弹性,特别是猪形似米袋者更佳。烹饪时,野猪肉放入锅中,佐以爱知县冈崎市生产的色浓、味咸的味糟和砂糖、酒等调味料,以文火慢慢炖 1个小时。因锅中野猪肉  相似文献   

4.
马从国  陈文蔚  倪伟  李亚洲 《食品工业科技》2012,33(21):112-116,12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猪肉作为人们餐桌上的常见食物之一,它的品质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健康,因此对猪肉品质的质量综合评价显得尤为重要。根据消费者需求分析影响猪肉品质质量等级的主要因素,采用安全品质、食用品质、新鲜度和卫生品质构建猪肉品质的综合评价递阶层次结构。基于物元分析理论及其主要特点,本文运用对指标体系等级划分、隶属度确定、物元分析模型建立、关联函数值计算等步骤实现了猪肉品质等级的评价模型。以某市场采样的猪肉为实例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其猪肉品质总体处于良好状态与实际相符合。该评价方法实现对消费者关注的猪肉品质进行综合评价和对猪肉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烧汁金菇野猪卷原料野猪里脊肉、金针菇、蚝油、酱油、鸡粉、姜汁、盐、味精、生粉等各适量。制法①野猪里脊改成片。②金针菇投入盐、味精、蚝油、生姜调制入味。③金针菇卷入野猪里脊片中成卷状。④锅内放油,烧至四成油温时,投入野猪肉卷炸熟捞出。⑤锅内留底油,加酱油、鸡粉、盐、味精,入野猪肉卷烧至入味,勾芡即成。特点滑嫩爽口。红袍野猪肉原料野猪肉750克,红泡椒100克,生姜、蒜头、葱、八角、桂皮、香叶、盐、味精、胡椒、老抽各少许。制法①野猪肉改成块状,焯水捞出。②锅置火上,放入野猪肉炒出油,分别加入生姜、蒜头、八…  相似文献   

6.
品种是影响猪肉食用品质的最主要因素,而猪肉的化学组成成分和宰后生理生化变化则是肌肉品质形成的基础.本文针对杂种野猪和本地白猪两种不同的品种猪,在相同条件下饲养和屠宰,研究了宰后肌肉的色泽红度a值、pH值、嫩度(剪切力)和蒸煮损失的变化情况.试验表明:杂种野猪达到极限pH的时间比本地白猪的长,杂种野猪的嫩度比本地白猪差,但蒸煮损失率却比本地白猪肉低.  相似文献   

7.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猪肉的品质要求也相应提高。文章叙述了猪PSE肉发生原理及屠宰前后缓解的措施,为猪肉品质的改善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肉类研究》2011,(1):77-77
<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猪肉的消费需求不断增长,消费者对猪肉品质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养殖者、屠宰加工者、销售者和消费者在相同环节有不同要求。所以,应研究利用多项指标来综合评定猪肉等级。由此,猪胴体分级成为影响生猪养殖和屠宰加工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分级标  相似文献   

9.
猪肉是我国最主要的消费肉类产品,随着猪肉需求由数量需求向质量需求转变,无残留、无污染、无公害、品质好的安全优质猪肉成为人们的追求目标。为了解北京市海淀区安全优质猪肉市场情况,对该地区生鲜猪肉品牌、猪品种、价格、认证方式等进行了初步调查分析,指出了安全优质猪肉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对安全优质猪肉的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在日本,有许多独具东洋特色的小吃著称于世,令人一尝之下难以忘怀。东京的野猪肉 在东京隅田川有家300年的老宇号——野猪锅老店,店里所卖的都是猎自深山的野猪肉,以肥瘦相间的五花肉为上  相似文献   

11.
正生猪产业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重要地位。中国生猪出栏量、猪肉产量以及猪肉消费量均位居世界各国之首,并且在肉类消费结构中,猪肉消费比例超过了60%。然而生猪价格的波动影响到消费者对于猪肉的正常消费需求,并且对于经济健康发展和生猪产业从业者经营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同时猪肉价格的变化,也影响到整个CPI的变化发展,猪肉价格上涨对CPI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因此,寻求  相似文献   

12.
佳馔天鸿和     
石锅嘟嘟野猪肉 主料:放养野猪肉600克。配料:年糕100克,青、红杭椒20克。调料:卤水适量,蒜片5克,葱段5克,香辣油30克,嘟嘟酱30克,黄酒10克。 制法:把放养野猪肉治净,改刀成长5厘米、宽3厘米、厚1厘米的片,入六成热油中炸香,再放入卤水中卤至八成熟;将野猪肉、焯过水的年糕入石锅中,加入蒜片、葱段、香辣油煸香,放入。替暗酱、青红杭椒煸香即可。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养殖技术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猪肉的品质越来越多的受到消费者和研究人员的重视,因为猪肉品质不仅直接关系到猪肉的营养价值和食用口感,也关系到养猪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影响猪肉品质的因素主要有遗传、饲料营养、添加剂、性别、年龄、疾病等。屠宰环节处置不当也会影响猪肉品质,因为这个环节往往被研究人员忽视,所以本文通过探讨屠宰环节影响猪肉品质的因素,来避免降低猪肉品质的因素发生,提出改善猪肉品  相似文献   

14.
猪肉品质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随着猪肉生产中瘦肉率的提高,以及有害添加剂的饲喂,猪肉品质恶化.而另一方面,人们的保健意识增强,对各种畜禽肉质和风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综述了常规肉品质性状,以及品种和营养对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冯云 《肉类工业》2005,(9):10-12
冰鲜猪肉(chilled pork)以其具有安全卫生、营养丰富及味道鲜美等特点,被誉为猪肉佳品,将是未来猪肉消费的主导产品。但出口冰鲜猪肉的加工及质量控制还是新的课题,从生猪原料的选择、加工过程的品质安全卫生控制、冷工艺的设置、检验检疫到冷链运输等都必须符合港澳政府的要求。根据港澳和中国政府有关冰鲜猪肉的法规和标准要求,提出工艺设计原则,探讨出口冰鲜猪肉的最佳工艺流程,并对关键工序提出工艺参数及相关的控制要点。  相似文献   

16.
<正>野猪肉不容易与家猪肉相区别,尤其是加工后的肉制品,因此,在市场上很有可能有用家猪肉来充当野猪肉售卖,欺骗消费者。意大利的研究者对市场上的5个品种的293头家猪肉,111头野猪肉及斯洛文尼亚和其他巴尔干地区的90头猪进行了抽样。基因分型结果表明:驯化的基因会导入到野猪种群,因此,仅通过单个基因MC1R(影响猪的毛色)来判定所得  相似文献   

17.
猪肉品质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猪肉的肉质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综述了遗传因素、营养因素、环境因素对猪肉品质的影响,并对猪肉市场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正> 一、中国猪肉消费前景随着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城乡居民尤其是城镇居民对肉制品的需求越来越大,从收入弹性上看,1992~2000年和2000~2006年,人均猪肉家庭消费的收入弹性分别为0.14和0.31,而人均猪肉制品消费的收入弹性则高达0.75和1.57,也就是说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猪肉制品的消费将以更大的幅度和速度上升。此外,随着猪肉制品供给的逐渐充足,未来人均肉  相似文献   

19.
肉类产业是食品产业的重要支柱,世界范围内肉类的人均年消费量接近30 kg,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肉类消费量也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肉品的品质是影响消费意欲的重要因素,肉品品质评定方法的建立对肉类食品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外关于肉品品质的评定方法研究主要是针对猪、牛、鸡、鸭等大宗产品,其中对猪肉、牛肉的品质研究较为全面,有相对完整的评定体系,其他畜禽肉的评定方法则主要参考猪肉和牛肉的指标,考虑到不同物种的差异性,最终的评价结果可能会有较大差异。本文综述了肉色、p H值、系水力和嫩度等主要肉品品质指标的评定方法及相关影响因素,并将不同评定方法的测定条件和结果进行了比较,为肉品品质评定体系的建立及完善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市售生鲜猪肉品质特征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市场上生鲜猪肉的新鲜度、系水力、肉色、嫩度等肉质指标的测定,从包装方式、认证方式、猪品种方面分析市售生鲜猪肉品质差异状况,为指导合理消费及制定相应的标准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分割包装肉样的新鲜度较未经分割包装的差,但是在水分含量、系水力、嫩度方面品质较好;未经认证猪肉与绿色猪肉、有机猪肉相比,存在系水力较差、嫩度较差、水分含量合格率较低的问题;本地猪肉与杂交猪肉相比,具有系水力好、肉色鲜红、质地细嫩等优良品质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