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新元 《景德镇陶瓷》2014,(1):48-I0050
<正>景德镇著名陶瓷美术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研究员熊钢如先生携其学生傅国胜、王卫平、江筱琴、曾亚林、余宾、钟振华、刘少倩、陈正兰、冯华珍出版《熊钢如师生作品集》画册,这在景德镇尚属首次,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对于宣传瓷都景德镇,弘扬陶瓷文化,加强对外交流,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国是陶瓷之国,景德镇是中国瓷都。早在汉代景德镇就有了陶器的生产,其时谓"新平镇",故有"新平冶陶,始于  相似文献   

2.
<正>荣昌陶是中国三大陶都之一,历史悠久。名扬荣国内外,工艺特征唯独树一帜。我最喜欢的荣昌陶的白泥和红泥的特有一种质地的效果,白泥与红泥的组合最为迷人。2009年我回到老家荣昌,荣昌陶器厂也是二十多年前熟悉工作过的地方,我对荣昌陶有一种深层次的执著与了解,当我回到阔别已久的荣昌鸦屿山安陶  相似文献   

3.
陶埙的历史已经有年左右了,它和新石8000器时代的其它陶器一样,都是这一时期的文化实证。年前的半坡村文化遗址就出土了陶埙。7600相近时代河姆渡文化、大地湾文化等遗址中也多有陶埙出土。陶埙可谓我们祖先为人类创造的第一件乐器。创造,意味着从无到有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冶陶是技术,也是艺术。清代御窑厂督陶官唐英在景德镇期间写有不少吟咏风景,感慨人生的诗歌。大自然陶冶了他的情性,启发了他的艺术灵感,也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诗歌流露出了他对人生,社会,官场的感悟,也真切地表现出了他对冶陶事业的执著。所有这些,对我们了解唐英其人及其所能取得冶陶的杰出成就都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5.
一、置镇千年庆典是弘扬悠久陶瓷文化和建设现代瓷都的迫切呼唤 中国是陶瓷之国,景德镇是中国瓷都.早在汉代景德镇就开始制陶,其时为"新平镇",故有"新平治陶,始于汉世"的记载.在东晋时期则称"昌南镇".景德镇地处江西省的东北部,毗邻皖南山区,与黄山一脉相承,西濒鄱阳湖,昌江之河贯城而过,山环水绕,其水土宜陶,而物盛人杰,其城东45Km的高岭山储藏着丰富的优质粘土,已成为世界同类制瓷粘土的代名词--Gao Lin.  相似文献   

6.
宜兴,古称"阳羡",有"陶都"之美誉.紫砂陶源于北宋,盛于明清.古诗赞曰:"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情.""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文人墨客如此推崇备至,紫砂陶的特殊地位足见一斑.  相似文献   

7.
任重道远     
<正>任何一件事物的成功都是各种因素组合的结果,小到一件作品大到我们的人生,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在陶瓷作品的制作工艺流程中,何尝又不是如此。我们的瓷土、釉料、成型、烧制等环节,只要任何一项有少许偏差,其结果就会是天壤之别。当下中国一些陶瓷产区中瓷泥原料大都采用"拿来主义",潜在的危机正渐渐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8.
许多的紫砂陶刻艺术作品蕴含着作者的深情厚意,延续着紫砂艺术的文化渊源,也让我们能够在琳琅满目的紫砂壶和文房雅器之中寻觅到属于自己的心爱之作.从整体上来看这件紫砂陶刻艺术作品"生机盎然",作者把一件简单的水盂能够装饰成为非常具有文人气质和历史渊源的作品,凸显出其不凡的艺术审美,这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捻熟于胸,其绘画和陶刻...  相似文献   

9.
均陶的色彩非常的丰富,堆花技艺更是巧夺天工,所谓的"堆花"是均陶的传统装饰,全凭艺人拇指的功力将色泥堆贴在坯体上,呈现出立体生动、形象逼真的效果.如今,许多的均陶作品体积也越来越小、工艺越来越精,逐渐忽略了实用的功能,更多地成为了一种艺术品供我们欣赏,带给我们更多的艺术享受和精神层面的寄托.从整体上来看均陶作品"龙马精神",可以说是一件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新式均陶作品,器型的大小非常合适摆放在客厅或者书房,用来盛放一些书轴画卷或者插花之用都是很合适的,上面的题材精致细腻、工艺完美、蕴含吉祥,把中华民族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龙马精神"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10.
<正>一、色彩缤纷五彩瓷陶与陶的装饰同时产生,瓷由陶发展而来,新石器时代就有陶器,直到魏晋才创造了瓷器。瓷器装饰直到元代以前都是以素为美,据史料记载陶玉的"假玉器……色素",同时代的霍宗初的"色亦素",宋代著名的影青瓷,永乐年间的甜白瓷都是以素为美的典型。到元代景德镇陶工们用毛笔画出在中国陶瓷史上有一定地位的"青花",陶瓷装饰开始渐渐地丰富起来,随着青花的出现,"青花夹紫"即现在的釉里红也出现了,然后是釉下五彩、釉上彩。  相似文献   

11.
正提梁壶的创作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战国时期就生产有提梁的陶盉。1958年,河北邢台县东董村出土了一件战国时期的陶器精品"彩绘陶盉"。"盉",为古代盛水或酒的器具,这一"彩绘陶盉"即为我国早期的提梁壶。宜兴紫砂提梁壶的制作也出现较早,宜兴紫砂的始创期,著名制壶大家时大彬制作的"调砂提梁壶",紫泥调砂,珠粒隐现;壶身较大,作扁球状;短颈,直腹微鼓;圈底微凹,圆饼状盖;钮呈六棱形,中  相似文献   

12.
均陶的形态有陶台、陶凳、花盆、水盆、鱼缸等等,大小件皆有涉及,装饰的题材也多取材于民间喜闻乐见的花鸟、山水等不同画面,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艺术特色,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受到了人们的广泛欢迎.均陶最为人赞叹的则是被称为指尖上的舞蹈——"堆花"工艺,它是均陶的传统装饰手法,凭借均陶艺人的手指而巧夺天工,在风吹日晒之下愈发光亮鲜艳,深深地打动着我们.均陶艺术作品"蝶语花香"就是采用了比较传统的器型设计,也非常的实用,画面的设计采用了我们妇孺皆知、生活中经常能够看到的花儿自由开放、蝴蝶嬉戏追逐的自然情景,特别是堆花和釉色的技艺,凸显出均陶艺人高超的技艺水准和对于民间花鸟题材的演绎炉火纯青,让我们可以欣赏到如此美妙的指尖芭蕾艺术,可谓是一道丰盛的精神大餐享受.  相似文献   

13.
正我研究、制作了一辈子的陶瓷,退休好几年了。社会最底层揉泥蛋蛋的普通"陶人",幸得三千年前的《考工记》给了我们做这种活"陶人"的名字。本本份份的揉泥,踏踏实实的烧窑,认认真真的研究,朴朴素素的生活......这样的人生与高不可攀的政治统领、社会局势、文明发展等等本应是一点都不搭界的。但偏偏我们都是要生存在这个时而动荡混乱、时而安居乐业的政治社会中的;就从我出  相似文献   

14.
宜兴的紫砂艺人特别善于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汲取知识和灵感,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注入紫砂壶之中,使其看起来灰头土脸的一团泥巴,在巧夺天工的演绎之下,成为了一件件焕发生命活力的紫砂艺术品,同时辅以陶刻等装饰,充满了人文气息,带给我们更多的艺术体验。我的这件紫砂作品《满瓢壶》就是在景舟石瓢的基础之上,看起来更加的挺括,壶嘴和壶把都相应地做出了调整,同时在工艺细节的处理方面也是颇为细腻,从气韵方面来看已经有"师古而不泥古"的创新意识。同时,壶身的陶刻装饰铭文充满了金石味道、书卷气息和人文韵味,喝茶品茗之间更加地令人心旷神怡,爱不释手。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在世界科学和文化史上都曾写下光辉灿烂的篇章。陶瓷的制作工艺及其发展更是绚丽多彩、鲜艳夺目的一页。中国是瓷的母国、陶的故乡。我们作为龙的传人,更应该学习和传递我们的民族文化,让我们都来成为爱陶人和做陶人。  相似文献   

16.
<正>蒲松龄与我是同乡,属山东淄川人,他的聊斋志异风靡全球,其影响已冲破国界。我从年轻时就读过书中许多故事,有的故事一生记忆犹新,特别对书中写鬼写妖更是深刻。老早就想用手中的画笔反映"聊斋",这也是一个艺术家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从1984年我创作的第一幅陶瓷画"狐谐鬼唱入聊斋"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后,又创作"聊斋颂"瓷板画。两种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陶瓷画,使我产生了创作兴趣,并坚定了信念。  相似文献   

17.
《江苏陶瓷》2013,(2):59
备受关注的第七届中国宜兴国际陶瓷文化艺术节吉祥物于4月10日在宜揭晓。吉祥物取名"陶娃",其创意灵感来源于宜兴特产紫砂陶,形象热情奔放,生动吉祥。宜兴是中国的陶都,紫砂陶的故乡。有七千多年的制陶历史,陶瓷文化特色鲜明、多姿多彩,成为世界上唯一的"紫砂陶原产地"。吉祥物以"火"、"陶瓷"为元素进行构思,火与制陶有密切的关系,突出陶瓷制作工  相似文献   

18.
蒋尧基 《景德镇陶瓷》2014,(3):J0015-J0015
正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是宜兴陶瓷艺术的殿堂,近万件藏品涵盖了陶都宜兴艺术陶瓷所有门类。其中有距今7000多年的夹砂古陶、商周时期的原始青瓷、战国时期的印纹硬陶、汉代的釉陶、西晋的青瓷、宋元的均陶、明清的紫砂和当代的美彩陶和精陶。在林林总总的陶艺精华中拥有9件一级文物、41件二级文物、57件三级文物。这107件国家级文物都是文脉厚重、珍贵非凡的藏品,充分展示了宜兴悠久的制陶历史和灿烂的陶瓷文化。"淡蓝釉双耳瓶"是馆藏的一级文物,作者鲍明亮(1870-1936)是丁山制陶名手,所制宜均瓶、钵畅销日本。1910年(清宣统二年)6月5日,清政府首度举办  相似文献   

19.
彭梦霞 《江苏陶瓷》2020,53(2):66-67
紫砂陶刻之所以受到许多人的欢迎,一方面陶刻可以彰显出书法、绘画作品的魅力,另一方面紫砂作品又因为陶刻的装饰而更加生动有趣。这件紫砂赏瓶"舟泊汉江望黄鹤楼"就是一件集实用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紫砂雅器,无论是用来插花、放置书卷画轴,还是静静陈列摆设,作为观赏之物来看,都是再合适不过了。无论从工艺方面,还是陶刻内容方面,仿佛都融入了全诗营造的意境之中,茕茕孑立,静静自观,向我们讲述着历史的悠远和人生的况味。  相似文献   

20.
安陶,今安否     
谢凯 《中华手工》2014,(2):64-67
<正>安陶,一个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放异彩的名字,与紫砂陶、坭兴陶、建水陶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陶,如今却沦落为陶瓷酒瓶的代名词。安陶的没落,值得我们深思;安陶能否再次崛起,值得我们满怀期待。小时候,每当家里需要买新泡菜坛时,妈妈总是固定到镇上一家商铺去买。同样的尺寸,这家的要贵好几块钱。当妈妈和店主砍价时,对方总是很牛气地说:"这是安富烧的,不讲价!"安富是荣昌县最西边的一个镇,记忆里当时的安富就是几条老街,两旁的商铺十有八九都堆着高高的泡菜坛、花钵,还有大酒坛。后来得知,这些坛坛罐罐被称为安陶,¨。10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当地政府不仅建起了安陶博物馆,还规划建设安陶文化创意产业园;;一股强烈的冲动让我想要重返安富,探访惜别已久的安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