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红岗涌是位于顺德区的重度黑臭水体,前期通过部分截污、清淤、补水等措施后仍未能消除黑臭。为了对该水体进行进一步的治理,选取试验段应用生态修复技术,采取水质快速净化、交汇口强化处理、底泥净化、排污口治理、生态系统重建、河道景观提升等措施予以修复。经过3个月的调试和运行,试验段各项指标均处于消除黑臭达标状态。实践表明,在截污不彻底有少量外来污染的情况下,通过该工艺可以快速稳定实现消除黑臭的目的,并且部分指标能够达到地表水V类标准。  相似文献   

3.
叙述了沉积型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分析了影响有机物降解能力与产电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并阐述了有关反应器结构、阳极和阴极材料及底物传质的研究进展,最后对沉积型微生物燃料电池用于治理内河黑臭底泥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如今我国城镇化速度持续增快,工业化程度也变得越来越高,经济发展速度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不过如今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一些城市的河流开始变成主要的排污通道,对于地方政府来说,需要积极地应对城市黑臭河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确保可以给居民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5.
针对当今城镇内河黑臭水体治理投资大、效果差的现状,构建了一种利用EM菌进行黑臭底泥治理的新型沉积型微生物燃料电池(SMFC)。主要研究EM菌用于SMFC的可行性,同时对以河水或磷酸盐缓冲液(PBS)作为阴极液的SMFC的性能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基于EM菌的SMFC运行良好,不影响污泥产电性能,不仅能有效降解黑臭底泥的臭气,而且同步处理有机物效果更加显著;以河水作为阴极液的SMFC性能比以PBS作为阴极液的SMFC好。以EM菌构成的新型SMFC是河道黑臭底泥治理的新理念、新技术,具有巨大潜力和效益。  相似文献   

6.
东赞  周洪川  刘涛 《市政技术》2022,(12):166-172
底泥污染是造成水体黑臭的重要原因,开展底泥污染生态风险评价,探析底泥污染特征,对底泥污染治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茅洲河流域(光明新区)底泥中的营养盐、重金属、难降解有机物污染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该区域内底泥污染较为严重,其中总磷含量处于重度污染状态;局部地区存在重金属中等潜在生态风险,可能存在点源或面源污染;难降解有机物主要表现为PAEs和PAHs污染,PAEs检出率为100%,DMP、DEP、DBP含量严重超标,均远大于土壤环境治理标准。根据以上结果,对底泥污染控制、处理处置方法及资源化利用进行了综述,可供类似工程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7.
朱琪 《山西建筑》2021,(5):170-172
详细阐述了黑臭水体主要成因及判别标准,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如物理法、化学法以及生物的生态修复法等手段来治理黑臭水体,希望对治理黑臭水体,改善人居环境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随着水十条的颁布,黑臭水体引起高度重视,采用何种技术手段解决该问题也引起广泛研究与尝试。结合微生态制剂应用于某黑臭河道的试验应用,提出黑臭水体原位修复技术实施方法,总结试验效果,展望应用前景,给相关案例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河道黑臭对周边区域的经济、环境、民生均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而水体生态修复技术因其环保、生态、经济等特征,近年来逐渐应用于黑臭河道治理工程中。以临沂某河为案例,详述黑臭河道的生态治理措施。对场地现状调查后,采用改善生境-生态构建-维护管理的技术路线,通过点源、面源、内源污染负荷削减以及水下地形改建优化生境,再统筹考虑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构建水体生态系统,长效净化水体。通过治理,河道基本消除黑臭,水质提升至地表水IV~V类标准,并有效提升水体生态景观效果。  相似文献   

10.
人工曝气复氧治理黑臭河流   总被引:61,自引:5,他引:61  
介绍了FOXIN多功能水质净化船工艺,应用河流曝气复氧技术,适量投加FOXIN生物菌群,可使河水迅速消除黑臭,恢复到景观水的功能。运行结果表明,该工艺具有设备简单、机动灵活、安全可靠、投资省、对水生生态不产生任何危害等优点,非常适合于城市景观河道和微污染源水的治理。  相似文献   

11.
许峥  陈宇  后志  王宗平  张敏  苗蕾 《中国给水排水》2021,(1):102-108,113
目前黑臭水体底泥通常采用化学或生物方法进行异位治理,生物法由于简单易操作、处理成本较低而被广泛应用,并能够为后续的底泥资源化利用提供条件。为探究更适宜的生物处理方法,明确生物处理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变化规律,分别采用不同种类的纯生物菌剂(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光合细菌和芽孢杆菌)对黑臭水体底泥进行异位处理,通过投加不同剂量的纯菌剂,比较反应前后底泥中的总氮、总磷、有机质及含水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常温(20±5)℃下经过30 d的处理,底泥中含水率、总氮和有机质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投加量为35 mg/L的反硝化细菌试验组处理效果最好,总氮和有机质去除率分别达到59. 90%和20. 93%。三维荧光光谱分析表明,投加纯生物菌剂处理后,底泥中的大分子有机物浓度降低,小分子物质浓度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说明生物菌剂能够提高底泥中微生物的活性,不仅促进了有机物的降解,还为反硝化反应提供了碳源,促进了底泥中总氮的去除。此外,高通量测序也表明,投加菌剂的试验组样本中,都出现了一定丰度的Thiobacillus、Sulfurovum、Sulfuricurvum和Sulfurimonas,且在芽孢杆菌试验组和光合细菌试验组中比例较高,四个菌属总比例分别达到13. 24%和14. 80%。这四个菌属能够参与硫代谢,对于底泥中有机质(如蛋白等)的降解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平原河网地区水体黑臭预测评价关键指标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水体黑臭判断标准尤其是关键指标的选取,是水体黑臭预测、评价和修复的依据.在综合考虑水体黑臭的产生机理、现有国内外研究成果以及上海中心城区中、小河道水质现状的基础上,选取造成平原河网地区水体黑臭的关键指标DO、CODMn、BOD5、NH3-N和TP构建水体黑臭预测评价指标体系.在结合单因子评价和综合指数评价两种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预测和评价水体黑臭关键指标的控制要求:DO≥2 mg/L,CODMn≤15 mg/L,BOD5≤20 mg/L,NH3-N≤8 mg/L,TP≤0.8 mg/L.  相似文献   

13.
在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的同时,合理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是最新政策要求。以深圳市光明区鹅颈水为例,介绍了黑臭水体治理与海绵城市建设协同建设实践。在鹅颈水水体治理中,雨水径流源头污染控制与"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提质、长制久清"等黑臭水体治理工作协同,在河道整治、绿化景观、雨污水分流改造、正本清源等工程中落实海绵城市技术措施,充分发挥海绵城市技术措施对雨水径流的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处理作用,实现了"绿色"基础设施与"灰色"基础设施的协同。鹅颈水河道治理实施效果表明,流域内的光明水质净化厂进水水量及进水污染物浓度实现双提升,河道已经稳定消除黑臭现象,水环境和水景观均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水动力提升技术的原理及特点,概述了水动力提升技术治理黑臭水体的流程,综述了水动力提升技术的主要措施及效果,包括外源引水技术、自水循环技术、联排联调技术、曝气充氧技术和水动力水质模拟技术.最后,对水动力提升技术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水动力提升技术在黑臭水体治理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曝气/微生物/人工湿地组合工艺处理黑臭河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河北省东部某黑臭河流治理项目,开展了曝气/微生物/人工湿地组合工艺处理黑臭河水的中试研究.经过2个月的运行,在进水污染物浓度高且水质波动大的情况下,系统仍运行效果良好,COD、NH3-N、TP分别从519、11.5、6.5 mg/L左右下降到33、1.5、0.25 mg/L,出水水质达到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V类水质标准.  相似文献   

16.
生物接触氧化法原位修复受污染河水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滇池北岸典型重污染河道建设了生物接触氧化原位修复示范工程,其采用仿生填料、人工接种菌群和曝气增氧组合技术,共运行两年多,历经了完整的旱季和雨季。对运行效果的跟踪监测显示,示范工程在旱季能够达到稳定、持续的污染物净化效果,能够明显消除黑臭、削减有机物和氮的含量,旱季的平均处理规模为17 000 m3/d,对COD的平均去除率达到40.1%,COD削减量平均为458.6 kg/d,对BOD5的平均去除率为40%,BOD5削减量平均为184.8 kg/d,对总氮的平均去除率达到13.5%,总氮削减量平均为71.5 kg/d,出水透明度可达到1 m以上。在雨季随着降雨量的增大,会影响示范工程的处理效果,但该示范工程并不影响河道的行洪安全,并且雨季过后净化效果能恢复稳定。由此可见,在滇池重污染河道进行生物接触氧化原位修复工程能够有效改善受污染河流水质,减少入湖污染负荷。  相似文献   

17.
以南京市江宁区杨家圩河道为例,通过对河道周边排口、水质等状况进行调查,探讨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的方案设计及工程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结果表明,通过对该河道采取控源截污、集成式生物强化系统、多功能综合生态湿地、水下曝气复氧、生态组合修复以及环保清淤等综合整治措施,河道水质指标均有极大改善,溶解氧浓度从均值0. 48 mg/L上升到均值3. 04mg/L,提升了5. 96倍,而氨氮、总磷和COD分别平均降低了66. 94%、78. 73%和57. 84%,基本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Ⅴ类标准。  相似文献   

18.
点源与非点源污染共存是河流污染的特点,运用污水处理厂的异位修复和以河道空间为处置场所的原位修复相结合的生物技术修复受污染河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采用强化生物膜-活性污泥复合工艺(EHYBFAS)的异位修复与生物接触氧化工艺的原位修复相结合的生物技术修复受污染河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COD、TN和Nn<,4><'+>-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3.3±1.45)%、(70.0±3.34)%和(71.9±4.43)%,充分体现了该技术占地面积小、处理量大、处理效果好的优点.MPN-Griess检测结果表明,系统中微生物丰富,硝化菌(氨氧化菌和亚硝酸盐氧化菌)在生物膜载体上最高达10<'8>MPN/g干填料,在混合液中最高达10<'5>MPN/mL,保障了系统的脱氮能力,PCR-DGGE和克隆测序检测结果表明,系统中氨氧化菌物种丰富,Nitrosomonassp.Nm59是其优势种类之一,且是唯一可获得培养的亚硝化单胞菌.  相似文献   

19.
受污染水体沉积物治理已成为水环境治理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我国目前尚未出台有关地表水水体沉积物的环境标准。天津市根据地方水环境治理工作需要,借鉴国际通用做法,以生物毒理研究为依据,采取实验和调研引用相结合的方法,编制了《污染水体沉积物修复限值》地方标准,限值分为基本项目和补充项目两大类,其中基本项目为水体修复工程强制性考核项目,涵盖了地表水体中污染程度较高的镉、汞和石油类等12项指标;补充项目为水体修复工程选择性考核项目,包括六六六、滴滴涕和苯等15项指标。该标准的编制在中新天津生态城汉沽污水库、大沽排污河、海河等重要水体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直接指导了处理技术方案的制定、过程监管和工程验收。  相似文献   

20.
针对北京某小型河道黑臭现状,采用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活水循环、造流增氧、生态修复等组合措施治理。治理2月余,实现了臭味完全消除,水体透明度由8 cm提高至50 cm;治理1年余,除TN外的指标均达到地表Ⅴ类水标准;治理2年余,各水质指标达到地表Ⅳ类水标准。实践证明,该组合技术可安全、高效地消除水体黑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