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煤》2014,(8)
综合利用野外露头、钻井及测井等资料,对吉木萨尔县水西沟地区八道湾组进行分析,认为八道湾组主要发育有三角洲相和湖泊相,进一步划分出多种亚相和微相。结合沉积相特征,对八道湾组聚煤特征进行分析,认为受沉积相和可容纳空间的影响,上段聚煤作用较弱,下段形成广泛而稳定的煤层。  相似文献   

2.
黄陇侏罗纪煤田永陇矿区东段延安组含煤5层,3煤为主采煤层,厚度0.35~34.20 m,平均16.89 m,含煤面积33 km2,可采面积30 km2,;2-3煤为局部可采煤层,厚度0.40~12.31 m,平均3.47 m,可采面积5 km2.论述了煤层发育特征、分布规律、聚煤规律及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3.
申涛  贺丹 《陕西煤炭》2008,27(2):30-33
小保当勘查区位于陕北侏罗纪煤田榆神矿区的中部,区内地质构造较为简单,煤层稳定,煤质优良,是不可多得的优质环保煤。通过对区内的构造地质特征、含煤建造的古沉积环境、聚煤规律及控煤因素的简要概述,认定区内延安组含煤岩系是在大型内陆湖泊边缘形成的、以三角州平原—浅水湖泊—三角洲泽岛与浅水湾相间域—三角洲平原—泛滥平原为序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4.
准噶尔盆地西山窑组聚煤规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以准噶尔盆地西山窑组含煤地层为研究对象,结合区域构造资料,分析了含煤地层沉积环境,总结了含煤地层发育特征及煤层分布规律。其中西山窑组下段煤层发育于湖退时期,煤层发育好。从古环境、沉积微相、湖盆水平面变化及构造4个方面分析了煤层聚集规律,在温暖湿润气候中大量生长的植被为聚煤提供了物质基础;泥炭沼泽环境为聚煤提供了有利场所,并控制着煤层的平面分布;湖盆水平面上升期是聚煤的有利时期,湖盆沉积速率和有机质堆积速度动态平衡是是煤层持续发育的条件。埋藏后的构造运动决定了煤层的形成及时空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5.
谢卫  杨辰雨  彭顺风 《煤炭技术》2014,33(12):109-110
以四川盆地上二叠统龙潭组和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含煤地层为研究对象,从沉积时期的构造演化过程、古地理展布和聚煤环境方面,对比分析其聚煤规律差异性。龙潭组时期盆地处于海陆过渡沉积环境,具有大地构造稳定、海平面升降平稳、潮坪-泻湖中泥炭沼泽广泛发育的特点。须家河组时期盆地为内陆湖泊盆地,周缘造山带活动剧烈,湖盆水体变化频繁,三角洲平原洼地中的泥炭沼泽发育受影响。龙潭组是四川盆地最主要的含煤地层。川东、川南地区在2个聚煤时代都处于有利聚煤环境,是四川盆地含煤地层的主要发育区域。  相似文献   

6.
7.
根据东曲矿的地质资料,应用现代煤田地质学理论,分析了研究区晋祠组8#、9#主采煤层的聚煤规律,并对煤厚、煤质的变化及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新田矿区含煤地层研究,探讨了矿区龙潭组的沉积特征和聚煤规律,得出矿区龙潭组为三角洲与泻湖~潮坪沉积复合体系,成煤时期的不同沉积环境,聚煤沉降幅度小,沉积速度和物质补偿均衡,有利于泥炭堆积,因此矿区含煤层数、煤层厚度较稳定。  相似文献   

9.
《煤炭技术》2021,40(9):67-70
太原-山西组是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最重要的产煤地层,基于钻井岩心观察描述、测井资料分析、煤层厚度统计,对杭锦旗地区太原-山西组的沉积环境、聚煤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太原组主要为扇三角洲平原亚相,山西组主要为三角洲平原沉积,煤层多存在于泥炭沼泽环境;太原-山西组煤层累计厚度大于20 m,由西向东变薄,聚煤中心位于锦77井-召66井-同37井一线和锦60井周缘,且沿三角洲平原分布。  相似文献   

10.
《煤炭技术》2015,(9):125-127
采用岩相古地理研究的编图方法与沉积学原理,结合研究区内及周边地区的野外露头、钻井岩心及样品的测试分析等相关资料,对南华北盆地通许地区石盒子组地层的沉积环境和聚煤规律进行研究,认为研究区内石盒子组的含煤地层主要发育三角洲和堡岛沉积体系,煤岩分布和聚煤规律受到其沉积环境的控制,三角洲平原的泥炭沼泽微相和堡岛体系的泻湖环境是最为有利的聚煤场所,太康地区为本研究区石盒子组的聚煤中心。  相似文献   

11.
张翔  贾东力  杨德寿  杨颖  陈磊 《煤炭技术》2015,34(4):134-137
以鱼卡煤田150余口钻井为研究对象,在层序界面识别基础上,对研究区侏罗系含煤地层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共划分出6个长期旋回(LSC1~LSC6)和12个中期旋回(MSC1~MSC12)。侏罗系含煤地层主要发育A型、C1型、C2型和C3型4种层序结构类型。层序结构中,以C1型中期旋回聚煤能力最好,煤层厚,次为C2型和A2型中期旋回,发育较厚煤层;该类层序结构的主要聚煤时期为每一中期旋回的上升半旋回的湖平面上升阶段,以厚煤层发育为特征,下降半旋回聚煤作用较弱,以薄煤层叠置发育为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为了准确掌握和成煤矿二1煤层的瓦斯赋存规律并进行有效的瓦斯防治,收集、整理了近几年来和成矿井的资料,结合其实际地质构造情况,分析地质构造、顶底板岩性、水文地质对和成矿井瓦斯赋存的影响,并采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煤层埋深和底板标高对矿井瓦斯赋存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和成煤矿的地质构造、顶底板岩性对其瓦斯赋存特征有比较明显的影响;底板标高是影响二1煤层瓦斯赋存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13.
由于极近距离煤层之间间距较小,开采时各煤层间相互影响。在下层煤掘进回采过程中,上层煤采空区漏风规律较为复杂,通过运用SF6示踪气体对3下煤掘进期间及回采期间3上煤采空区漏风情况进行检测,分析了极近距离煤层的漏风特点及规律,为极近距离煤层漏风研究、瓦斯管理及防灭火管理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4.
李洋 《山东煤炭科技》2021,39(4):162-164
为了更好地服务矿井生产,掌握西部地区浅埋煤层开采后地表变形特点,以隆德矿2-2煤层开采为工程背景,采用现场实测法对2-2煤201采面回采后的地表变形参数进行监测,并具体确定了岩移参数,给出了2-2煤层开采后地表变形特点.研究成果可为矿井护巷煤柱留设以及“三下”煤层开采等工作提供一定指导.  相似文献   

15.
《煤炭技术》2019,(10):55-57
建立了三维煤系地层模型,探讨了槽波的形成条件、吸收衰减模型和辐射衰减模型,分析了围岩横波速度、围岩密度及煤层厚度对接收槽波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对称模型中槽波能量主要集中在煤层中,以煤层为中心呈对称分布,煤层与围岩分界面处槽波能量迅速衰减。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大,激发出更高的频率分量,频谱展宽,幅值衰减。非对称模型中围岩速度不同使槽波频谱范围展宽,主频升高。随着煤层厚度的增加槽波主频越低,能量越集中在煤层中。围岩密度对槽波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急倾斜煤层开采上覆围岩变形规律及破坏特征,分析区段煤柱的失稳形式,通过FLAC3D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区段煤柱在不同宽度情况下,煤柱的压应力和剪切应力的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区段煤柱留设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得出合理的煤柱留设宽度。  相似文献   

17.
煤与瓦斯突出时产生的瓦斯逆流,往往会导致通风系统的破坏和瓦斯爆炸的发生.文中通过理论和事例分析,对煤与瓦斯突出时,瓦斯逆流形成的机理和发生的条件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若突出吨煤瓦斯涌出量以50 m3/t计,则发生瓦斯逆流的最小突出煤量为100 t.  相似文献   

18.
从瓦斯地质理论角度出发,以七星矿井区域地质演化和地质构造特征分析为基础,通过井下采掘过程中揭露的地质构造和采掘工作面的瓦斯涌出数据,定性定量分析了煤层埋藏深度、顶板和底板岩性、地质构造、煤层厚度等因素对8#煤层瓦斯赋存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证明煤层埋藏深度是8#煤层瓦斯赋存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19.
针对某矿坚硬特厚煤层复杂地质条件,运用矿压理论、数值模拟方法对其工作面坚硬特厚煤层上覆岩层运动规律进行研究和分析,得到了在坚硬特厚煤层的条件下上覆岩层运动规律变化与工作面推进步距的关系,即随着工作面推进步距的增加,支承压力、传递岩梁、破断拱的高度都会相应地增大,但最终趋于稳定,这一研究结论对于坚硬特厚煤层条件下工作面的安全生产和支护设计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郑连军  赵明坤 《煤》2010,19(5):53-55
在总结分析以往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分别论述了通许找煤区各含煤地层的岩性、岩相特征;对其含煤地层的含煤性做出了评价,划分了含煤地层的煤组;阐述了各段煤层的分布规律和稳定性,并从标志层、古生物特征、煤质和煤岩特征、物性特征进行了煤层对比。为此区进一步的勘查找煤工作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